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為什麼上海能重回外貿第一城?,歡迎閱讀。
記得去年年關未至,各大媒體就已經打出了外貿第一城易主的标題。
此前上海在外貿第一城的位置已經穩坐九年,但随着國際形勢變化,外資企業不斷收縮。
在 2024 年上海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再次創下歷史新高的年份裡,深圳趕超上海,成為外貿第一大市。
近 15 年來,上海與深圳的外貿數據可以說是纏纏綿綿。
數據來源:上海統計局、深圳統計局
曾經聽過一句話,并不是你不夠優秀,而是你的對手太過強大。
這一年裡,深圳跨境電商迅速發展。出口企業超過 15 萬家,其中上市公司 13 家,均已位居全國第一。
進出口額占到了全國的 1/5,民營企業的迅速崛起,讓深圳在過去一年逆勢上漲,成功超越上海成為了外貿第一城。
但上海也從未停止過腳步,發現問題就解決問題。
所以,上海是怎麼做到在短短一個季度的時間就迎頭趕上,并重新回到外貿第一城的位置上呢?
一
上海重回第一,最不能忽視的一股力量就是民營企業。
國企強、外企多,一直以來都是上海給外界的固有印象。這種印象讓人忽略了上海本身的民營企業底蘊,在國際形勢急劇變化的大背景下,上海對于外資企業的吸引力依然不減當年。
但過分依托外資的外貿快速增長已經無法适應現在的時代,外資收縮,民企崛起,已經成為了國際貿易的主旋律。
此消彼長之下,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也呈現出民營企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的态勢。尤其是在 2025 年第一季度民營企業進出口達 5.85 億元,占總值 56.8%。
較去年同期提升了 2.4%,連續六年占據進出口貿易的半壁江山。
放眼全國,民營企業近幾年的崛起已經不容忽視。這種變化趨勢,讓上海立刻發現了問題所在。
于是怎麼把失去的東西奪回來,成為了上海重點努力的方向。
所以近年來,上海開始對民營企業重點關注,着力調整外貿主體結構。
其實我們可以看一看 2024 年的數據,這一年裡,民營企業增加值超過 1.63 萬億元,占全市比重超過 3 成。
稅收貢獻 5599.1 億元,占比接近 3 成;進出口總額同比大幅增長 10% 以上,突破了 1.43 萬億元。
在新設主體、新增就業方面,都有傑出的貢獻。
從這些成績不難看出,上海對于民營企業的布局,并非一時起意,也并非是臨時抱佛腳,而是自有底蘊的長期布局。
民營企業在上海國企強、外企多的局面中,仍然迎頭趕上,一同形成了三足鼎立齊頭并進的局面。
上海在民營企業上下的功夫,很快就體現在了進出口貿易的數據層面。從 2018 年的不到兩成,到 2025 年第一季度的接近四成。
數據來源:上海統計局
較去年一季度民營企業出口總額同比增長 26%,進口總額同比增長 15%,成為了 2025 年第一季度進口出口實現雙增長的唯一經營主體。
數據來源:上海統計局
讓民營企業逐步開始占據主導地位正是在這個周期裡上海做出的第一步努力,2024 年以來,上海多家本土民營企業都在出口業務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眾多民營企業之中,最受關注的,應該就是高端制造業了。
復星醫藥年報顯示,2024 年集團海外收入占總收入比例達 49.3%,同比增長 6.2%;在高附加值產品領網域,成立不足十年的本土企業西井科技強勢突圍,明星產品 Q-Truck 已經先後商業落地泰國、阿聯酋、英國、馬來西亞、墨西哥等國家。
在這幾年的精密布局後,上海已經形成了由民營企業構成的出口業務矩陣。
業務類型遍布新能源、智能手機、醫藥、金屬材料、物流服務等多個領網域。
對于民企的崛起,上海在 2025 年第一季度成績反超深圳之後的四月初又添了一把火。
包括支持民企開放創新發展、減輕企業負擔在内的共計 26 項舉措同時助力民企國際化發展。
在對于民營企業的支持上,上海的決心不言自明。
二
發揮自身優勢,上海的國際 " 朋友圈 " 更加多元化了。
近年來,全國外資收緊的情況下,上海外資企業的進出口占比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
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上海的外資企業依舊占據了進出口總值的半壁江山。2024 年全年外資企業進出口總值達到 23777 億元,在 2025 年開年波雲詭谲的國際形勢之下,還有 5171.01 億元的貢獻。
數據來源:上海統計局
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是抓準痛點,不放棄外企陣地是發揮優勢。
無數的事實證明,上海依舊是外資企業進入國内之後的首選。
首先,從產業類型上來看:抛開上海的強勢領網域汽車不談,在新興領網域,上海也斬獲頗豐。
張江藥谷的強勢發展也讓外資醫藥企業也瞄準了上海這塊熱土,作為全球最受關注的生物科技公司之一,英矽智能今年 1 月宣布即将落戶浦東。
英矽智能的負責人還透露,将與浦發聯手打造生命科學自動化實驗室,愈發緊密的合作體現出了外資企業對于上海的信心。
當然上海拓展 " 朋友圈 " 的步伐遠不止于此,一直以來歐美都是上海的主要貿易夥伴,但目前國際形勢多變,四月以來,關稅幾乎一天一個變化。
根據網絡信息整理
面對歐美涉外貿易存在的不确定性。
所以,從貿易對象上來看,上海也開始走出 " 舒适區 ",重構 " 朋友圈 "。
可以看出,近三年以來,上海對歐美地區出口逐漸減少,尤其是對美國出口呈現明顯下滑趨勢。
數據來源:上海統計局
這表明對歐美市場的 " 依賴 " 已經逐漸發生改變,俄羅斯與印度增幅最為明顯,分别上升 43.8% 和 30.8%。
數據來源:上海海關
在東盟超越歐美,強勢占據第一大市場的前提下,對口貿易對象的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
上海的目光開始瞄準一些小眾國家,在開拓貿易市場的路上,上海也找到了更多朋友。
首先最為吸睛的就是漲勢明顯的兩個國家:俄羅斯與印度。
以俄羅斯為例,出口額從 2020 年的 26.18 億美元到 2023 年的 48.25 億美元,3 年之内實現了接近翻倍的突破式增長。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的制造業重鎮,產業集群遍布造船、醫療制藥、信息通信技術等等——有沒有發現,這些都與上海的先導產業重合度極高。
所以在外貿進出口的業務範疇内,兩地也達成了廣泛的合作。
再來說印度,印度作為我國第二大貿易順差國,順逆差接近 7300 億元,僅次于美國的 25696 億元。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
而我國的主要出口物,大多集中在機械電子產品及其零部件中,而這一塊正是上海制造業的強項。
其次,與我們呼吸相聞的東南亞地區也成為了上海出口重要對象——上海京嵘研發的天絲涼感面料成衣大批量銷往馬來西亞,廠家在復雜的國際市場中,找準定位,獲得了更多認可,年出口訂單量增長率達 10% 以上。
今年 3 月,上海港還正式開通了前往柬埔寨貢布港的直航航線。開通首月就已經有近一萬噸設備、鋼結構等物資成功運抵柬埔寨。
通過這幾年的成功布局,上海已經從過去的依賴歐美市場轉而變成了更加多元化的出口貿易區網域,這些舉措都進一步分散了貿易風險。
在尋找新的貿易合作夥伴的路上,這一年的努力成果喜人。
對俄羅斯、印度、中東進出口大幅上漲 43.8%、30.8%、17.9%,促成了超過 1000 億元進出口貿易額。
已經不再依賴原有的貿易夥伴,轉而開始探索新的道路。在發展近岸、友岸貿易上做出了較大的努力,這也使上海的外貿朋友圈更加多元化了。
三
上海的 " 危機感 ",正是促使第一季度迎頭趕上的根本原因。
這幾年對于上海,可以說是充滿了變數。除了丢失了外貿第一城的寶座之外,在這一年裡上海似乎還失去了不少東西。
比如消費第一城:今年 1-2 月重慶憑借超 3000 萬常住人口,使得社零總額達 2831.83 億元,首次超越上海登頂消費第一城。
歷來對上海的高标準嚴要求使得上海的一次 " 失去 " 都可以登上新聞,也讓上海遭受了不少質疑之聲。但有賴于過去幾年未雨綢缪的布局,在進出口貿易方面,今年第一季度,上海就重新奪回了第一的位置。
在 2025 年第一季度斬獲超一萬億元的進出口貿易額,成功超越深圳重登鼎首。
數據來源:上海統計局、深圳統計局
年末外貿第一城失守之後,上海迅速展開外貿增速差距成因剖析:從數據中找尋差距,分析出包括貿易主體、夥伴、業态、產品、通道、平台在内的六個方向和原因。
同時提出了可能的解決方向:上海外貿第一城的回歸,說到底離不開兩個詞 " 底蘊 " 和 " 韌性 "。在算得上艱難的過去一年,上海将韌性這兩個字演繹到了極致。
作為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和科創中心的上海屢創紀錄。去年 12 月,上海港打破世界紀錄,成為全球首個年吞吐量超 5000 萬标準箱的港口。
2024 年全年,GDP 突破五萬億大關,成為我國第一座 GDP 突破五萬億的城市。
也成功跻身全球 GDP 五強城市,不因一時的失去而感到喪失信心,面對困難主動變革,正是上海的精神内核。
這種精神内核讓上海的外貿底蘊得以激發,讓上海的韌性得以釋放。
四
上海從來都是敢于自我革新的城市。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上海依舊能夠穩扎穩打的同時推進民營企業崛起,外資企業回流。
在發覺民營經濟暫時落後,立即出台相關政策,優化營商環境,維護企業感受。在這一年裡,上海依舊成為了首個 GDP 突破 5 萬億元的城市,也成功跻身全球經濟規模最大的城市前五名。
内外兼修的上海,對内依托產業集群提升產品競争力;對外廣交朋友擴展貿易市場,分散對外貿易風險。
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每一個城市都該意識到——不傾盡全力就會被趕超。
事實上,上海及時調轉車頭,重組外貿結構的魄力。這正是上海不懼一時落後的勇氣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