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2023,電影人離開眼淚,歡迎閱讀。
新變化之下,行業的關鍵一年。
文|李欣媛 劉南豆
2023年的電影市場最終定格在了549.15億這個數字。
這樣的成績相較于疫情三年的203.14億,470.36億,299.49億來說,漲幅明顯,但仍與疫情前2019年巅峰期的641.49億存在一定距離。
市場一度期待2023年的電影市場有望破600億,這種期待不是沒有緣由,去年有太多的破紀錄的時刻:1月單月票房破百億;暑期檔大盤連續72天破億;史上最強暑期檔拿下破紀錄的206億;12月單月上映68部新片,創造電影市場單月上映影片數量新紀錄;跨年檔破歷史紀錄,單日票房破7億。
作為疫情後的第一年,電影市場呈現出的生機與火熱,确實出人意料,也着實給了從業者不小的信心。但高起的數字背後,同樣折射出不少問題。
根據燈塔研究院和專業版聯合發布的《2021中國電影市場年度報告》(以下簡稱燈塔《報告》)顯示,2023年票房549.15億,基本恢復至2017年的559.11億,但觀影總人次并沒有跟上,2017年觀影總人次16.2億,2023年則為12.99億,相差3.21億人次。觀眾的流失是實實在在的,召喚失去消費習慣的觀眾回到影院的進程,還遠沒有到終點。
圖源:燈塔報告
國產片票房占比連續四年高達80%以上,破10億和破億比例與疫情前差不多,但是破千萬比例為22%,與2020-2022年持平,低于疫情前的2019年28%。進口片票房持續萎靡,一部破十億的都沒有。
圖源:燈塔報告
從類型上看,2023年是懸疑犯罪類型影片的大年,票房排名第一的《滿江紅》、第三的《孤注一擲》、第四的《消失的她》,均在此列。而主旋律戰争片的票房占比,相較疫情期間有較大下滑。
圖源:燈塔報告
2023内地電影市場銀幕數升至8.6萬塊,繼續位列全球第一,雖然銀幕數遠高于2019年的6.9萬,但是單銀幕票房仍存在不小差距,2019年單銀幕票房為92萬,2023年僅為64萬。銀幕的新增速度也顯著放緩,高質量的、精準的增長,替代了過去粗放的、大張旗鼓的擴張。
圖源:燈塔報告
四到六成的影院對熱門檔期的依賴性仍高于行業均值,暑期檔和春節檔兩個熱門檔期貢獻全年一半的票房,"檔期依賴"的老大難問題又再度回到讨論桌。
圖源:燈塔報告
短暫的觀影熱情不能跟長期的觀影習慣劃等号,在重新建立消費習慣的過程中,觀眾和電影之間的權力關系已經在悄然倒轉。營銷思維、用戶思維在創作中前置幾乎變成了必選項。傳統的創作者們在新一代觀眾的評價中感到迷茫,需要緩衝期來扭轉認知、适應變化。
仍待開發的影院資源、亟待提升的影片質量、難以捉摸的市場反饋,都讓2023年的成為值得分析的一年,同時決定着2024年是否有能力和對策來應對這些變化。畢竟,疫情不再是可以解釋問題的唯一理由,行業必須求變,也只能求變。
觀眾的"被動"與"主動"
疫情所帶來的次生影響在2023顯露,電影市場上遊供給雖然恢復到疫情前繁榮期,但是觀影總人次明顯落後。
在場均人次和觀影頻次上,對比更為明顯。2023年放映總場次為1.29億,與2019年的1.27億基本持平,但在場均人次上,存在明顯距離,2019年為13.6人,2023年為10.1人。人均觀影頻次上,2023年為2.58次,相較于2020-2022年的2.13次只有小幅提升,跟疫情前2017年的3.38次,還有一定距離。
圖源:燈塔報告
這些數據隐秘地透露着一個現實:電影對觀眾吸引力正在下降。
面對全面放開的市場環境,不斷湧現的娛樂内容都在吸引着觀眾的注意,演唱會市場熱度上升,文旅爆紅,短劇洶湧,競争激烈的文娛環境讓觀眾的消費選擇面變得更為寬泛。
更嚴峻的是,觀眾重回電影院這個命題還尚未得到解決,年輕觀眾已在逐漸流失。
《報告》顯示,2023年,25歲以下觀眾呈現下降趨勢,25-29歲觀眾成為市場主要觀眾。在之前的一次電影論壇上,黃建新談到,"今年電影的主流觀眾是25歲到30歲,聽得的我心驚肉跳,說明十幾歲的小孩被分流的太厲害了,未來就沒有後續觀眾的銜接。"
圖源:燈塔報告
雖然觀眾長久以來培養起來的觀影行為在文化慣性下仍然堅挺,但流媒體、短視頻等新類型文化產品衝擊,正在逐漸瓦解這種堅固,對于伴随着互聯網而生的新生代而言,影響顯然更為明顯。
流媒體、短視頻的發展,某種程度上重塑了當下觀眾的觀影習慣,長時間的碎片化觀看,讓觀眾審美傾向于快節奏、強類型的内容。
短視頻、短劇以狂奔之勢侵占市場份額,2023年更是堪稱短劇"狂飙的一年",幾乎要革了電影的命。
根據藝恩數據顯示,近五年短視頻用戶規模持續增長,網民使用率已達95.2%,過半短視頻用戶看過3分鍾以下短劇、泡面番等内容,年輕用戶占比近六成。2023年短劇市場規模近400億,接近電影市場體量70%,五年内市場規模有望突破千億。
短視頻與電影的動态博弈,已經不僅僅停留于過去幾年搶占注意力的階段,而是已經開始改變觀眾的文化消費習慣。這讓老一代的電影從業者越來越對新一代的觀眾感到陌生。
原因不難理解,互聯網環境賦予了觀眾更大的審美自主性,在主流電影評價體系中獲得了更多的話語權,觀眾身份變得復雜,不再是單一的觀影者,而是多元的表達者,期待與電影形成某種文化互動。
2023年最顯著的趨勢是,具有話題性的電影收獲了更多關注。聚焦"女性處境"的《消失的她》,"緬北詐騙"的《孤注一擲》,兩部電影分别為暑期檔的冠亞軍,合計包攬70億票房。
圖源:燈塔專業版
除此之外,《學爸》《我經過風暴》《熱搜》等電影呈現出的話題性,都掀起了一定的讨論,在社交媒體上,觀眾參與度頗高。
電影提供的廣泛話題性滿足了觀眾的表達欲,情緒往往容易進行病毒性傳播,短視頻等社交平台上的表達又形成二次傳播,帶動電影走向新的熱度。
這種觀眾的内容取向上的變化,一方面意味着觀眾更傾向與自己相關的内容素材,另一方面也代表着,對于商業大片、特效、明星等标籤,觀眾已經產生祛魅心理。
同時,這些影片也使得投資層面上更集中于中腰部的作品。觀眾經過幾年的審美磨煉,對于電影的選擇,更加信任内容,而非體量。
中腰部電影要打内容口碑,于是宣傳策略就發生了普遍的變化。2023年一共有22部電影進行了大規模點映,同比2019年,增加8部,且普遍向前延長、向後連續至上映。其中,《茶啊二中》《我經過風暴》映前3-4周開啟場次過萬的電影行動。
圖源:燈塔報告
點映策略的變化也在側面驗證着,觀眾不再信任傳統營銷套路,觀影自主性的提高,也讓觀眾對電影的參與度變大,從以往被動地接受信息滲入,逐漸演變成主動進行挑選。
一些擁有"自來水效應"的影片,讓電影市場仿佛重回呼風喚雨的時代。《封神》起初營銷不利,之後,觀眾自發進行宣傳,帶動票房、口碑幾次逆跌,預測票房從起初的14億,不斷躍升,最終以26.34億的成績收官。影片對主角團的"造星"勢能也有目共睹,演員通過電影而非劇集、綜藝飛升的案例已然多年未見。
另一邊,繁榮的粉絲場正在遍地開花。《灌籃高手》《熱烈》等電影帶有明顯的粉絲屬性,粉絲自發與影院溝通協商包場,發起符合電影特色的活動,比如,《灌籃高手》的"山王場"與"湘北場"應援,《泰勒·斯威夫特:時代巡回演唱會》全場揮燈跟唱群舞。
宣發不再是線上的"信息戰",正在變成線上線下的聯動式服務。"卷生卷死"的元旦檔,從《一閃一閃亮星星》的"下雪場"開始,推動其它電影相繼開發出"啤酒場"、"彩票場",撬動觀眾的觀影熱情,最終,票房新高、人次新高、場次新高,"三高"的元旦檔以15.36億強勢收官。
圖源:燈塔報告
從内容到營銷的改變都在吐露一個市場信号:觀眾對待電影的态度發生了變化,現在更多是消費者心态,不僅看重電影内容,還在意電影服務。
于是,電影跟觀眾之間地位颠覆性的變化,讓不少電影從業者在公開場合的表達中,呈現出一種迷茫和不解。
觀眾對《不止不休》失望,導演王晶在微博上對不滿的用戶退票;《燃冬》被抽象為"三人行"的網絡熱梗,導演陳哲藝委屈"我這麼儒雅的人無端被攻擊";《永安鎮故事集》制片人約架影評人;《我本是高山》編劇稱不滿的觀眾"卑微的懦夫"。
《不止不休》導演王晶微博
這些矛盾與早年間的電影市場形成鮮明對比,無論是陳凱歌為《無極》委屈,還是馮小剛因《一九四二》跟觀眾叫罵,輿論都沒有發酵空間,對電影本身影響不大。
究其原因,當時的互聯網市場仍未開拓,網民基數不大,觀眾的獲知渠道狹窄有限,主創發言更多視為一種娛樂八卦,與觀眾之間有一定的隔閡。
随着網民基數不斷拓展,觀眾的表達方式更為寬泛,主動性變強,主創的一言一行變得重要,甚至影響觀眾對一部電影的好惡。這也解釋了去年不少電影都開始重視路演,試圖通過現場互動的方式,與觀眾形成親密連接。
2023年就是一道極其重要的分水嶺,新形勢下的市場需要挖掘電影獨特性,用提供情緒價值,提高服務意識的方式,拉回老觀眾和吸引新觀眾。還意識不到這一點的創作者,很有可能就要被觀眾無情淘汰。
電影企業座次重排
"淘汰"不僅體現在站在台前發聲的導演們身上,從他們背後的出品公司身上展現地更為直觀。
據貓眼專業版,2023年電影公司出品影片的票房排名中,排名前五的分别為中影、貓眼、阿裡、光線、華夏,而萬達、博納、華誼等老牌影企,已經排到了29名開外。電影市場的新舊交替現象顯著。
國字号選手暫且不論,民營企業中,貓淘兩家平台型企業已經成為近幾年電影市場中毫無疑問的新王,從出品到宣發環節全打通,已然占據電影市場投資的巨大市場份額。
據阿裡影業中期業績報告(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六個月)顯示,報告期内電影投資制作及宣發的收入為12.7億,增幅約96%。阿裡影業共參與了37部電影的出品和發行(其中主宣發項目18部、合制項目5部),其票房占總票房比例接近60%,七部影片進入同期票房前十。
圖源:阿裡巴巴影業财報
而貓眼娛樂的中期業績報告(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六個月)顯示,參與發行、出品的國產影片共24部(主發影片13部),占同期國產影片總票房的八成以上,九部影片進入報告期内國產片票房前十。其娛樂内容服務(發行、出品影片收益)的收入為11億,是2022年同期收入的接近兩倍。
圖源:貓眼娛樂财報
在營銷的重要性越來越被看到的2023年,掌握大量用戶行為數據的貓淘平台,理所當然地成為營銷階段"最懂觀眾"的企業。而将營銷思維前置到產品開發環節,也是在電影與觀眾關系重構的今天必然發生的趨勢,因此大部分頭部項目的出品方中都常見貓淘身影。
另外,規模效應也是不可小觑的因素。電影市場的競争常常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同檔期有共通的出品方或發行方存在的影片們,可以有更多整合營銷層面的自由。某部爆款影片"大口吃肉",帶動起整體大盤熱度之後,其餘影片也能有機會"跟着喝湯"。只不過,對于沒有機會融入規模效應的影片而言,所要面對的競争壓力相應地也會比過去更大。
幾家歡喜幾家愁,如果說老牌影企前些年下滑的頹勢尚有疫情的不可抗力加以掩飾,那麼2023年則是徹底"裸泳"。
據萬達電影半年報顯示,電影制作發行及相關業務收入為2.01億,僅占總收入的2.93%。報告中主要提及的上半年出品影片僅有《想見你》(4.03億,2022年上映)《宇宙探索編輯部》(6704萬)和《倒數說愛你》(2637萬),其餘均為參投影片。報告中未曾覆蓋的下半年裡,萬達的主控作品也僅有一部《三大隊》(6.71億)。
《想見你》《宇宙探索編輯部》《倒數說愛你》(圖源:豆瓣)
華誼兄弟則更加慘淡。據半年報顯示,影視娛樂板塊(包括電影、劇集出品收益、影院收益、音樂版權收益等)營收3.2億,同比增長了57.24%,已經占到了營業收入比重的97.04%,但公司總淨利潤仍然虧損1.4億。報告中提及整個2023年的主控作品僅《搖滾藏獒:乘風破浪》(147萬)《愛很美味》(1455萬)《前任4:英年早婚》(10.12億)《非誠勿擾3》(9523萬),其餘皆為參投影片。上半年收入最高的作品是在愛奇藝上線的劇集《回響》。
《搖滾藏獒:乘風破浪》《愛很美味》《前任4:英年早婚》《非誠勿擾3》(圖源:豆瓣)
往年靠主旋律影片支撐業績長紅的博納影業,2023也偃旗息鼓。半年報顯示,電影投資營收僅為0.19億,占總營收的2.33%,而2022年同期為6.2億,占總營收的42.02%,降幅高達96%。這主要是由于2022年同期有《長津湖之水門橋》(40.67億),而2023上半年的主控影片僅有《無名》(9.31億)和《别叫我"賭神"》(4078萬)。報告未提及的下半年裡,也僅有《爆裂點》(1億)和《刀尖》(5182萬)。
《長津湖之水門橋》《無名》《别叫我"賭神"》《爆裂點》《刀尖》(圖源:豆瓣)
唯一勇立潮頭的僅剩光線傳媒。半年報顯示,電影及相關衍生業務(包括電影、劇集、動漫等業務)營收為5.3億,比上年同期增長10.64%;毛利率達到34.64%,比上年同期增長9.78%。光線上半年主控了《深海》(9.19億)和《這麼多年》(3.01億),同時參投了《交換人生》(3.93億)和《滿江紅》(45.44億)。未計入報告期的下半年主控作品還有《茶啊二中》(3.84億)《堅如磐石》(13.51億)《照明商店》(2.69億)。
時間線拉到今年的春節檔,依然是新王天下,老牌影企再度缺席。頭部三甲影片的出品方中,貓眼參投了《飛馳人生2》,光線主控《第二十條》,《熱辣滾燙》和《飛馳人生2》背後均有阿裡影業的身影。僅《熊出沒·逆轉時空》一部影片有萬達參投。
圖源:中信建投
再者說來,萬達被儒意收購,也是新老交替在2023年的最佳縮影。
雖收購早有傳聞,但直到年底,錘子才正式落下。12月6日,萬達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停牌公告,表示王健林及相關公司計劃将合計持有的北京萬達投資有限公司51%的股權,轉讓予上海儒意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從2021年以《你好,李煥英》打響當頭炮之後,儒意在2023年也接連拿出了《保你平安》(7億)《熱烈》(9.13億)等影片的成績單,收購萬達,意在其院線資產,以完成自身的全產業鏈布局。
而以儒意為代表的新興民營電影公司,雖無貓淘這樣的平台型企業背景,但對新内容有更強的敏感度,擅于以小搏大。在2023年排名前二十的出品公司名單中,諸如歡喜傳媒、上獅文化、壹同影業、壞猴子等等,均為新貴代表。誰會是新的"民營五大"?目前還沒有落位。
亟待擺脫檔期依賴
疫情期間由于總體供給不足而被暫時忽略的"檔期依賴症",在2023年供給恢復常态之後再度回到讨論桌。
熱門檔期支撐起了全年主要票房。據燈塔《報告》顯示,2023年檔期票房占據了大盤68%,與2022年的69%基本持平,對比疫情前2019年檔期票房占比57%仍有不小差距。
圖源:燈塔報告
這和2023年重點檔期收獲了超預期表現脫不開幹系。春節檔和暑期檔占據了全年大盤的七成票房,春節檔票房67.65億,暑期檔更是破歷史記錄的拿下206億。
從下遊的收益來看也是一致的。2325家影院對春節檔、暑期檔的依賴程度均超過2023年大盤均值,占全國影院總數的18%,雙檔票房平均貢獻影院全年營收的58%。
與檔期火熱形成明顯對比的是,非檔期時段盡管已經有不少大片救市,但依舊成績平平,冰火兩重天。
據拓普數據顯示,2023年日票房3億以上天數46天,略少于2019年,但日票房4000萬以下大盤天數高達84天。全年最低日票房1692萬,相較于2019年的3231萬有較大距離。觀眾熱情仍在,但主要集中在檔期熱門電影。
圖源:拓普數據
暑期檔的意外表現是最值得注意的現象,該檔期在過去幾年中一度陷入"是否是真檔期"的質疑,畢竟暑期只有學生群體有真正的假期,對大多數上班族而言與普通周末無異。但2023年接連出現的佳作培養了觀眾暑期檔的觀影黏性,拉動了大量的新用戶。
《報告》顯示,觀影頻次2部以上占據21%,3部及以上的18%,與2019年的21%,20%基本持平。而且不同于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一己之力拉動新用戶入場,2023年從《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擲》,多部新片呈現接力式拉新。
圖源:燈塔報告
然而,暑期檔之後,國慶檔内容供給不足,票房"大跳水",成為近五年唯一沒有單片票房破10億的國慶檔,缺少穩定的爆款帶動,市場持續性降溫,即便有最強暑期檔、最熱春節檔,2023年票房也沒能超越2019年巅峰期,只能定格在549億。
一年之中的法定假期又主要集中于上半年,下半年從國慶檔之後,長時間沒有假期,市場陷入長達三個月的"冷靜期"。好不容易調動起來的觀眾觀影需求,頻繁因檔期區間打斷,内容供給沒有跟上,對于整個市場的恢復打擊明顯。
據《報告》顯示,2023上半年在熱門檔期的帶動下,大盤預售占比還能保持在16%以上,下半年檔期發揮平淡,大盤預售占比屢屢跌至10%以下。
片方将賭注押在了檔期,但觀眾早已離席。
如今的觀眾購票決策明顯後移,收獲第一波實際口碑之後,再進行購買行為,這導致2023年多次出現檔期票房最高點出現在非首日,假期首日預售優勢縮減、預售占比下降的情況。除了春節檔和元旦檔比較有"儀式感"的特殊時間,其它假期票房高峰都發生了後移,其中,五一檔和國慶檔的購票高峰發生在了假期第三天。
觀眾的購票行為變得更加謹慎,不再因為檔期電影盲目進行選擇,而是沉得住氣,等待電影上映之後的真實評價。
往常,首周末開畫成績決定了一部電影的最終成績,但2023情況發生了些變化,首周五成績一般,周六、周日回升幅度更高,而且,票房逆跌造成的"反轉"頻頻發生。
這意味着,預售決定檔期大盤的市場趨勢已然失效,首周末票房成績也不再決定電影的最終成績,觀眾的觀影計劃不再局限于檔期,而是向周末檔進行傾斜。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一個利好消息。去年的冷檔期不振,但是一些電影仍選擇避開檔期之争,選擇普通周末檔上映,且取得不錯成績。
年初《保你平安》定檔3月10日,首周票房1.35億,上映近一個月後,仍有三次票房逆跌,最終收獲7億票房。同樣,分别于11月25日和12月15日上映的《涉過憤怒的海》和《三大隊》倚靠影片質量,拿下5.49億和6.73億票房,成為高于年均值的周票房冠軍。
《保你平安》《涉過憤怒的海》《三大隊》(圖源:豆瓣)
過去三年讓不少電影在反復疫情壓力下,不得不選擇積壓等待,2023的集中性釋放,保證了上遊供給,這些新片内容扎實,讓電影有足夠實力獲得觀眾認可。
不過,部分擠壓片并不能始終為市場的火熱"添柴"。《不止不休》《第八個嫌疑人》《刀尖》等作品,映前普遍看好,但是市場表現平平。其中,入選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的《不止不休》,提前一周點映,因不佳口碑遭票房反噬,最終只有5647.2萬。
關鍵在于,2023年是在用過往三年的積壓片在為市場蓄能,當積壓片消耗殆盡,周末檔供給不足,一切又重回檔期依賴"死循環"。
根據國家電影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上半月,全國有2600個電影項目備案、立項,這一數字與2020年、2021年基本持平,相較于疫情前3500+存在一定差距,只等同于2014年水平。
雖然市場端受疫情影響已經逐漸減弱,但經濟偏軟導致的資本離場、產能不足等問題,讓市場的内容供給儲備無法支撐周末檔形成常态趨勢。
其實,早在去年6月,中宣部電影局常務副局長毛羽就曾在一次業内論壇上提出建設周末檔。他提到,目前電影市場格局形成規模,電影經濟的平穩發展,必須靠周末檔有效供給,滿足觀眾的常态化觀影需求。
可是,定檔決策仍舊屬于市場行為,面對不确定的市場環境,片方很難從假日檔期給予的安全感中脫離出來,而投向更多未知的周末檔,讓片方相信周末檔的票房潛力,不能僅靠呼籲,必須有一定舉措。
去年5月下旬,财政部、國家電影總局發布公告稱,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免征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即,電影票房收入的5%。疫情後的首次免征專資,對于電影行業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作用,這意味着,影院和片方可以分到更多的票房收入,這也導致不少新片都湧入暑期檔和國慶檔,造成了一波熱潮。
從政策紅利上入手,在資金上支持,或許能為建設周末檔提供一個不錯的思路。
面對已然到達天花板的用戶增量現實,在有限的檔期内進行"殊死搏鬥"無疑是短視的,在面對流媒體、短視頻等文娛内容的衝擊,如何長久地保證形成市場繁榮,才是整個行業需要考慮的重點。
院線回春道阻且長
檔期不僅決定着片方的生死,也緊密聯系着下遊影院的收益。2023年,對影院來說無疑是松了一口氣的一年,但要恢復疫情前的活力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拓普報告,2023年新建影院857家,同比小幅增長3.5%。總體在映影院數和在映銀幕數雖仍然保持正增長,但漲幅已經連續5年縮小。
圖源:拓普數據
不過,值得欣喜的是,總放映場次同比上漲了28.1%,全年放映1.3億場,創内地影史新高。這意味着每家影院和每塊螢幕平均下來比以往放映了更多場次,影院坪效有所增長。
圖源:拓普數據
結合上座率的復蘇,影院的場均收益和單影院日均收益均恢復至疫情後最佳水平,但對比疫情前仍有差距。
新建影院決策也更趨理性、謹慎。拓普數據顯示,和2022年對比,新建影院中座位數在500以下的、銀幕數在7塊以下的中小型影院增長較多,大型影院增長量則不及2022年。新建影院所在地區也以三線和五線城市增長較多,二線城市更少,下沉趨勢明顯。
圖源:拓普數據
這也響應了市場整體的票房結構,2023年三線及以下城市票房占比達38.1%,較2019年提升了4個百分點,下沉是大勢所趨。
但在下沉的大趨勢下,值得注意的是,特效廳的增長跑赢了大盤。2023年,特效廳數量達9520個,占全國總影廳數的12.2%,占比逐年升高。全年貢獻票房達到111.3億,占到了總票房的20.3%,占比相較過去5年顯著提升。
圖源:拓普數據
上下遊的變化向來是一以貫之的,下遊特效廳的增長離不開上遊供給中特效大片的支持。《流浪地球2》和《封神第一部》兩部工業巨制在大部分特效廳品牌的票房結構中占據重要比例。在進口大片日漸勢弱的情況下,國產工業大片擔負起了下遊影院往高端化、差異化方向邁進的重要責任。但《流浪地球》系列畢竟4年一部,沒有《流浪地球》的年份裡還需要更多工業化作品站出來。
圖源:拓普數據
當然,2023年下遊最重大的變量當屬分線發行。
長期以來,國内電影產業發行模式由全國院線統一放映,電影院同樣的時間上映同樣的電影。但市場的分眾化趨勢已經日益明顯,比如2023年多部文藝片均出現了由于宣發錯位導致口碑崩盤的情況,本質上就是讓非該類影片閱聽人帶着不對應的預期誤入了影院。
在去年的金雞獎開幕論壇上,王中磊也談到,"如果把電影院比作餐廳,全中國其實只有一個餐廳,所有電影院賣着一樣的菜,但我們面臨的是不同需求的觀眾,在全球最大的放映市場,同質化問題嚴重。"
或是基于這層原因的考量,争論了幾年的分線發行在去年正式實施。10月底,首屆全國電影交易會正式宣布分線發行開始施行,24部電影的制片方、發行方與相關院線進行籤約。
但分線發行具體怎麼落實,行業也還處于持續的探索中,并沒有形成行業标準和有效的方法論。本來被認為是更适合中小體量影片的分線發行,華誼卻選擇了将大片《非誠勿擾3》也押寶其上,業内更是流傳出了要求影院保障排片比例,否則暫停提供密鑰的傳聞。
分線發行本是上下遊動态博弈,互相選擇的過程,是深化市場經濟的體現,但在目前上遊更強勢的電影市場中,下遊院線的話語權較弱,分線發行的實質利好難以展現。這或許是其未來需要解決的結構性難題。
總得來說,2023年無疑是令電影人振奮的一年。恢復在按部就班地進行,偶爾的火熱在帶來欣喜同時也在暴露更多的問題。但不論如何,只有一個常态化的市場,才可以有讨論諸多衍生問題的餘地。
展望2024年,情況是更加樂觀的。當從業者能更清晰地看見市場的變化,擺脫生產層面的諸多不确定性因素,重新梳理產品邏輯,便有望呈現出更符合當代觀眾審美的作品,讓看電影重新成為文化潮流,進而固化成消費習慣。
前途當然還有很多未卜的因素,可至少我們已經可以放心地對中國電影市場提出更高的要求,給予仍堅持下來的從業者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