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蜜雪冰城被刷成綠底,一場城市管理的“美學鬧劇”,歡迎閱讀。
近日,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開發區 " 城管要求商戶門頭禁用紅、藍、黑三色 " 一事引發熱議。蜜雪冰城标志性的紅色招牌被迫改為綠色,眾多商戶也被要求更換招牌底色。面對質疑,當地城管部門僅以 " 城市規劃要求 " 簡單回應,卻未出示任何正式檔案,市政府工作人員也稱 " 不了解情況 "。
三河市一蜜雪冰城店的招牌改成了綠色
三河市 " 三色禁令 " 執行過程的随意,是飽受诟病的關鍵。商戶反映,城管僅以口頭通知要求更換招牌,既無書面檔案,亦無法律依據,更無補償方案。在法治社會,政府應遵循 " 法無授權不可為 " 的原則,程式正義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而三河市的 " 無檔案、無依據、無補償 " 的 " 三無政策 ",顯然背離了這一精神,是以 " 城市規劃 " 之名行 " 權力任性 " 之實。當地城管部門雖聲稱 " 檔案将下發 ",卻要求商戶 " 先行一步 " 更換招牌。這種 " 先斬後奏 " 的做法,嚴重損害了商戶的合法權益,也讓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
城管部門将 " 三色禁令 " 歸因于 " 城市規劃 ",卻未能闡明規劃的具體目标與科學依據。紅色、藍色、黑色作為商業常用色,突然被列入 " 禁用清單 ",其合理性存疑。如果是出于交通安全考慮,就應該有數據支撐;要是為了城市風貌協調,也需要公開設計标準。然而,當地政府既未進行民意調研,也未組織專家論證,僅以模糊的 " 規劃要求 " 敷衍搪塞,如此做法難以讓人信服。
三河市的情況并非個例。近年來,多地政府以 " 提升城市形象 " 為由,強行統一商戶招牌的字體、顏色甚至尺寸。這種追求 " 整齊劃一 " 的治理邏輯,本質上是一場權力的 " 美學獨裁 ":将城市美學簡單等同于機械的視覺控制,卻忽略了商業生态的多樣性和城市文化的生命力。
招牌不僅是商戶的品牌标識,更是城市活力的象征。蜜雪冰城的紅色招牌作為其品牌 IP 的重要部分卻被強行改色,既降低了品牌辨識度,也讓街道失去了個性。城市管理者将個人審美偏好強加于市場,最終只會讓城市變得 " 整齊劃一 " 卻 " 毫無生氣 "。相反,一些地方的 " 招牌文化 " 之所以充滿活力,正是因為只設定安全底線,而把創意空間留給市場。
城市規劃的決策權究竟屬于誰?城市是市民的城市,商戶是城市經濟的毛細血管。一項涉及成千上萬家商鋪的政策,若未經公眾參與和利益協商,便成了權力的 " 獨角戲 "。三河市政府辦工作人員稱 " 不了解情況 ",更印證了政策制定與執行鏈條的脫節。這種封閉的決策模式,與 " 共建共治共享 " 的現代治理理念背道而馳。
城市管理不應是 " 家長式 " 的包辦,而應是服務與協調的藝術。任何涉及公民财產權的政策,都必須通過法律程式明确依據,并建立補償機制。管理者可以通過聽證會、問卷調查等方式,讓商戶和市民充分參與到規劃中來。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在于招牌的顏色是否統一,而在于能否包容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色彩。真正的城市文明,應當尊重市場規律、敬畏個體權利、珍視文化多樣性。唯有将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治理回歸服務的初心,城市才能成為人們向往的美好生活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