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梁建章:躺平很快樂,但創新更高級,歡迎閱讀。
内容來源:本文整理自由中信出版、抖音大有學問、上海圖書館等聯合舉辦的 " 創新 · 傳承 · 生命意義——《創新主義》新書首發暨 2024 創新思辨會 "
對談嘉賓:梁建章,攜程集團聯合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人口經濟學家。
責編 | 若風
第 8231 篇深度好文:5746 字 | 15 分鍾閱讀
宏觀趨勢
筆記君說: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話題本身不創新,答案則是創新的,就是:生命的意義在于創新跟傳承。大家可以到 ChatGPT 上查一查,如果查生命力是什麼,或者創新主義是什麼?
似乎還沒有同樣的描述,所以這個提法應該是有趣的,是個創新。
而且,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思考這個話題,因為社會富裕了,大家有更多閒暇的時間和财富。
應當用閒暇的資源去做什麼?怎麼樣去追求更有意義的事情?這是大家關心的問題。
尤其現在很多年輕人也關心,在新的技術和經濟環境下,應該去追求什麼樣的人生意義?
一、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看到現在的技術發展越來越快,已經影響到人性層面,比如說當下最熱的人工智能技術。它會不會取代所有的工作?有了它,人類去幹什麼呢?
你會發現,人類還是要去做創新的工作,創新的工作不能由人工智能來做。
還有 VR 的技術,是不是能夠替代真實的世界,人活在虛拟世界裡是不是能夠獲得同樣的滿足感?
答案是:這些可能替代不了我們人類對創新和傳承的追求,所以我認為 " 生命的意義在于創新跟傳承 "。
這本書主要是講哲學層面的内容,當然從經濟層面來看,無論對于個人、企業,或者國家," 創新 " 已經是一項核心活動,或者最重要的一項取得成功、賺錢的要素。
越來越多的人從事創新的工作,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将創新作為其核心競争力。但是,這本書并不是主要講這個層面,而是在意義層面,創新也應當成為一項重要的價值觀和追求。
什麼是創新?我講的創新還是比較廣義的,包括科學技術的基礎理論,這個是核心,技術方面的創新,包括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甚至新的商業模式、組織形式,還有文化藝術的創新。另外就是基因的創新,我們認為生孩子也是一種創新。
為什麼同時也要講傳承呢?傳承和創新實際上是共生的。首先傳承是創新的尺度,創新是不是成功,是不是有影響力?就要看有多少人是被你影響,或者多少人傳承于你。
如果是完全沒有傳承的創新,沒有人用到,也沒有人被影響到,那肯定是不成功的,價值也很小。因此說,傳承是測量創新成功的尺度,并且也是創新的成果。
其次,創新和傳承也是相互補充的,如果一個東西是沒有創新的傳承,實際上是一種簡單的復制,這個沒有什麼意思,這樣的社會也會逐步固化。
" 只有創新,沒有傳承 ",這樣也不行。從意義來講,我們不光是要注重創新,而且要注重傳承。
因為創新有很多風險,如果把人類搞滅亡了,我們說只為一代人的利益,而不顧長期的傳承,創新可能就是短期的,沒有一種可持續的理念在裡面,所以創新跟傳承放在一起,既考慮了需要不斷地創新有趣的結果,又考慮到可持續性。
我們剛才說了創新也涵蓋了基因創新的意思,就是後代,高級的生物大部分是兩性繁殖,其實就是父母基因的結合出來的後代,既是創新,又是傳承,新的孩子、新的組合都是創新,不光是傳承,也是創新。
創新主義應該說是一個新的哲學思想和價值觀,在此之下,生命的意義或者使命是通過創新的傳承來追求人類文明的長期繁榮。
為什麼是創新跟傳承?因為創新和傳承是為人類知識和基因的大廈做出貢獻,人類文明之所以有今天,一方面是我們有幾十億的人,如果借用當下人工智能時代的比喻,它相當于具有幾十億算力的硬體基礎。
同時它也有軟體設施,軟體是我們人類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發展的積累,軟體 + 硬體才成就了今天的文明。兩個缺一不可。如果我們沒有這麼多人口、算力,這麼多知識我們根本就承接不了。
什麼叫追求人類文明的長期繁榮?我們希望我們的文明不斷地延續下去。具體點,什麼叫長期繁榮?
是指不光時間要長,而且空間也要廣,數量要多,還有一個也不能忽略,就是要很有趣。
我們要不斷有新的東西出現,而要做到這點需要創新。如果僅僅是復制,沒有創新的話,那我們說細菌空間也很廣,時間也很長,但那并不有趣,所以我們人類要實現高級文明、長期繁榮的意義在于空間廣、時間長、數量多,而且要有趣。
而且創新、傳承不光是軟體、科學、藝術,也涵蓋了後代。這樣一種價值追求,其實可以用它來指導很多方面的思考,書籍後半部就主要講它的應用層面。
包括應用到個人生活、企業經營、國家政策,包括人口政策、創新政策、教育政策等等,這些都可以用創新和傳承的衡量尺度,或者這樣一種價值取向來思考,會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結論。
這一價值觀有什麼樣的傾向呢?它更加強調注重學習,注重進取,理性和交流的人生哲學。
企業經營方面,是代表了更加平等寬松、協作和更具社會企業責任的文化,在國家政策中代表了更加開放、包容和生育友好的國家政策。
二、創新力模型
這本書多次提到這一模型,它我在上一本書裡初次推出,也能夠推導出創新主義的價值觀。放到社會來講,人口跟人口之間的連接越多,思想的碰撞跟密度、頻率更高,創新力越旺盛,這個就是創新力的公式:
人口數量 × 人口能力 × 内外部的交流量。
看這個模型我們就知道,從國家政策來說,有兩個最重要的要素,一個是人口,一個是開放。
過去人口是中國的優勢,但未來人口不那麼樂觀,最近兩年我們出生的孩子數量少了很多,比起僅僅是不到十年前少了一半,20 年以後,當這些孩子要成為創新者的時候,中國的創新力可能就受到很大的折扣,這個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為什麼說我們需要上升到意義的層面,而不僅僅是經濟的角度呢?從經濟角度,我們也應該盡快地去解決人口的問題,因為這樣的情況會影響到現在的年輕人,出生人口少了以後,到他們五六十歲的時候,可能會直接受到影響。對于像我這樣現在 50 多歲的人,影響不大。
所以要正視這一問題的話,需要超越自我、超越這一代人,讓整個社會達成共識,把人類文明長期的繁榮作為目标,我們不只是活一代人,而是要達到将人類文明、中華文明長期傳承的目标,因此需要為年輕人創造條件,提供生育福利。
我們現在這麼多财富,社會只要拿出一小部分來幫年輕人解決生育壓力大、成本高的問題,就能解決這樣的問題,但前提是我們要上升到一個意義的層面。
講講創新主義的價值觀到底有什麼特點。我們如果回答生命意義這樣的問題,會有多種答案,這當然只是其中的一個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對生命意義的理解。
歷史上的哲學家,對生命的意義的答案也都很好,比如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追求名利、享樂,這無可厚非,追求親情或者愛情,追求對社會的貢獻、美德,追求自我實現,這些都被大家讨論過。
那,過去的哲學家為什麼沒有說創新呢?可能的原因是,他們生活的年代創新速度非常慢,一個哲學家生活幾十年中,可能并沒有看到太多的創新,而且很多統治階級并不喜歡創新,喜歡穩定,也有些哲學思想是反對創新的,追求穩定。
創新是一種最高的精神需求的滿足,或者叫心理的滿足,沿用大家比較熟悉的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的理論,只有基礎需求滿足以後才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因此創新确實很難,但也有更高的成就感。
創新是超越的,我們說的這種創新跟傳承的價值觀,是追求人類文明的長期繁榮,它超越了自我,超越了這一代人,甚至時空的概念,所以它其實是最高的追求。
如果一個價值觀要成為普世的價值觀,一定要經過這麼一個測試,所有人都去追求這樣一個價值觀,對社會是不是好事?如果大家都去追求考上清北,顯然不是好事,因為這是個零和遊戲。追求财富是不是零和遊戲?
在過去土地就代表零和遊戲。在工業社會,追求财富不是零和遊戲,因為創新的可能性是無限的,而且創新是個政策遊戲,你創造出來的東西會為其他的創新者借鑑,創新是前赴後繼、可以傳承的。
因此我們說創新是一種價值觀,是可以通過普世測試的,可以從個人價值觀推廣到一個種群,也可以推廣到一個國家,國家跟國家之間也不是零和遊戲,而是互相促進,包括中國跟美國,都不應該把它作為零和遊戲來看待。
最後是可持續性,或者是自洽性,之所以今天能夠讨論創新主義這樣的哲學問題,就是因為我們祖先留下了這樣的一個基因和知識的大廈,如果要讓我們的後代多少年以後還去讨論同樣一個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是什麼呢?
我能想到的答案是,他們讨論的價值觀還是應該圍繞在,如何保持我們知識和基因的大廈能夠長期的繁榮,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一條永恒的價值觀。
三、AI 不會朝着跟人越來越像的路徑去演化
去年大模型出來以後,當然技術領網域感到震撼,但最震撼的應該是哲學家,因為它證明了,或者說代表了只是個時間問題,就是人工智能或者機器可以模拟人腦中的一些活動。
機器用數字的神經元可以模拟人腦,或者說用矽基可以模拟所有碳基的人腦活動。
從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說這也是自然的,人腦就是一個化學的產物。但我們看到真的有東西可以模拟人腦,是足夠令人震驚的。
其實這也是哲學層面上的震撼,因為現在人工智能的能力跟人腦還差很遠,比如它的能耗、通用性還差很遠。但,這只是個時間問題。
另外對我的震撼是,ChatGPT 的不确定性和不可解釋性,很像人類。就是說技能的東西可能必然會帶來不确定性或不可解釋性,如果一個完全可以确定、可以預測的東西,我們認為它不是智能的。
智能也可以解釋為創造性,人類的創造性必然和不可确定性、不可預測性是共生的。
我認為 AI 不會朝着跟人越來越像的路徑去演化,因為人類跟機器的差别在于具有自我意識,具有情感,這是要靠訓練、要靠幾萬年的進化訓練出來的。
怎麼訓練出來呢?人類跟非生物的差别是,生命的本質就是向生怕死,要把 AI 訓練得如同真實的生命,那你就要訓練出 AI 向生怕死。而 AI 不會具有人類同樣的向生怕死的情感,或者叫倫理也好。
此外,AI 雖然在理論上完全可以模拟人腦,但它又是和人腦不一樣,因為人類不會朝着這個方向訓練。
我們創新的活動是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預測性的,AI 技能本身也是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預測性,兩個不确定性的東西去執行一個不确定的事情,重要的是這個 AI 跟我們人類是不一樣的,這個風險太大了。
所以說為什麼創新的工作肯定還是要人類去主導,因為也不可能讓給 AI。
既然 AI 比人類聰明,讓 AI 取代我們後代有什麼不好嗎?有種觀點說,沒問題,我們不用關心風險,我們讓 AI 完成所有的事情,甚至它完全取代我們的後代,我們的後代再過一些年全都是矽基,都是 AI 的,AI 雖然不是我們生出來,也是我們的創造的,也算是我們的後代。
這成立嗎?我認為不成立,因為從長期傳承的角度看風險是很大的。它的确更聰明,它能繁殖嗎?還是說這些算法永遠地固化了在那呢?如果 AI 有後代的話是單性繁殖還是兩性繁殖呢?AI 有公的母的嗎?
為什麼說這個,因為兩性繁殖既是創新又是傳承,在進化當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生命經過幾億年的進化,能夠抵御各種各樣的變化和病毒,既有創新性又有傳承性,又有它的魯棒性,是有它的道理。
如果我們現在單性繁殖,可能一個病毒就把它搞死了,如果它不死的話,新的 AI 如何取代他?如果人類不死,長生不老的話,對創新是不是好事,是不是固化了呢?
所以讓 AI 來取代我們的後代,實現人類或者智能生命長期的繁榮,現在完全沒有把握,風險非常大,也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标。
結論就是:AI 做創新的風險太大了,我們不能讓它來替代我們的後代。
現在還有個風險,是我們的年輕人會沉迷于虛拟宇宙、元宇宙,而不是去真實世界的探索。
虛拟宇宙復雜度遠不如真實的宇宙,邏輯也不自洽。在一個邏輯不自洽的體系裡面做創新,如同在一個邏輯不自洽的幾何體系裡面證明幾何定理一樣,是沒有意義的。
而且,虛拟宇宙可以用太低的成本制造快樂和滿足,可以模拟情感,還可以模拟假創新,所以我們要警惕它,保持對真實宇宙的探索。
人類總得留點什麼給自己做吧,所有精神的需求,我們總得留一個給自己做吧,否則我們幹什麼?如果我們要追求最高的意義,最高級的精神和需求的滿足,那不就是創新嗎?無論從樂趣來講,或者從意義感來講,人類也會把創新的活動留給自己做。
結論就是,人類不會讓 AI 主動創新,人類會把創新的樂趣留給自己,AI 會朝着人類互補的方向發展,在某些方面遠遠超過人類,但是它不像人。
四、躺平是很快樂,但創新更加高級
最後也講講旅行,包括太空旅行。人類長期文明的繁榮包括空間上的拓展,它和時間上的傳承同樣重要,比如發現新大陸等,歷史上對我們創新力是很大的提升,未來如果探索太空也是這樣。
空間上拓展也會促進傳承,因為它分散了風險,多個星球的文明可以抵御一個星球的毀滅風險。所以我們還是要發展旅行技術,包括太空旅行。
新技術裡面,可能太空旅行最難,長壽技術、人工智能相對容易,為什麼呢?因為太空旅行有光速限制,成本高、有生命危險,經濟效益還不明顯,需要長期不計回報的巨大投入。
有個費米悖論,說為什麼我們現在沒有外星人?有可能外星人還沒有發展出太空旅行的技術,或者它被人工智能取代了,亦或者它成為虛拟世界,或者永生了,這些技術都有可能颠覆人類長期文明的發展。
但太空技術确實能夠促進人類長期文明的發展,問題是這個太難了。所以一定要從人類文明追求的意義來看待才會追求太空旅行,意義就是追求人類和太空的長期繁榮。
回到現實來看,生孩子其實也像是放個衛星,放出去以後不時也會發一些消息給你,說 " 拿點錢 "。
生孩子也是一個成本很高、沒有回報、有生命危險、經濟效益不明顯、長期回報、巨大投入的事情。這些事情确實得需要講講價值觀、意義才行。
希望通過這本書,大家對生命意義能有一個全面地思考。如果把創新跟傳承作為生命的意義和追求,這會是更高級的追求,更加充實、科學、包容,更加具有可持續性,代表了一種更加積極、主動交流跟理性的哲學,以及更加平等寬松協作的文化,也意味着更開放、包容和生育友好的國家政策。
雖然說是更高級的追求,是超越自我的追求,但創新主義也不會躺赢,創新和傳承的文化不會自動成為主流。因為躺平更容易,躺平也是挺快樂的,絕後也是很容易也很快樂。
就比如生孩子其實是個人辛苦、個人得益占小頭,但社會跟文明的長久得益占大頭。
在每個人的個人利益面前,創新和傳承的重要性還是不夠的。所以,我們需要促成這樣一種社會共識,拿出現在整體社會資源的一小部分,來支持創新和傳承,促進我們實現人類文明長期繁榮的目标。
* 文章為講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