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縣城經銷商2025“第一劫”:4500月薪,家門口的工作,留不住小鎮青年,歡迎閱讀。
靈活就業衝擊傳統行業
過去三年,一位飲料批發商嘗試将司機的月薪從 3500 元提高到 4500 元,包吃住、交五險,但到了今年,司機崗位已經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 現在的年輕人寧願跑網約車,也不願幹這行。" 他苦笑着說。
這并非孤例。在華南多個縣城,快消品經銷商普遍面臨 " 招工難 " ——專職司機、業務員流失率超過 40%,部分批發部甚至因配送延誤被超市罰款。一名糧油經銷商坦言:" 養一個司機每月成本近萬元,但年輕人寧願去送外賣,也不願被綁在固定崗位上。"
話說,4500 元月薪,為何留不住縣城裡的年輕人?
" 消失 " 的司機
十年前,快消行業的司機崗位曾是縣城年輕人眼中的 " 香饽饽 "。穩定的收入、企業配車,讓這份工作自帶 " 體面 "。如今,對小鎮青年而言,這類職業的吸引力或已蕩然無存。
在華南某縣城,一位曾為某飲料品牌服務八年的司機坦言:" 現在這份工作就是個’雜役’。" 他每天需完成 20 家門店的配送,兼任搬運工、業務員和催款員,手機 24 小時待命處理突發任務,月薪僅 4800 元。
相比之下,他的表弟通過靈活就業、平台接單,日均工作 8 小時,月收入穩定在 7000 元以上。" 年輕人算得清賬,沒人願意為這點錢賣命。"
一位飲料批發商回憶,兩年前他的配送團隊有 5 名司機,如今只剩 2 人勉強支撐。本地持貨運駕照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他開出的月薪相比沿海工廠和城市網約貨運平台缺乏競争力。
" 之前,一個幹了三年的司機走了,他買了輛貨車去跑靈活貨運接單了。" 他說。另一位 90 後司機小劉雖然還在崗,但也動了出去闖一闖的念頭:" 聽說跑快遞、送外賣掙錢更多還自由。"
" 每天搬貨 10 小時,月薪 4500 元;送外賣 8 小時,月入 6000 元——你會選哪個?" 一位離職的快消行業司機在社交平台抛出這個問題,引發了數百條共鳴留言。
大背景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 年城鎮私營部門就業人員月均工資為 5240 元,而快消行業基層崗位薪資普遍低于這一水平。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行業利潤萎縮。公開信息顯示,2023 年至今,飲料、方便面等品類多次漲價,但市場需求不增反降。某方便面經銷商表示:" 漲價後銷量暴跌,業務員提成縮水,連基本工資都難以保障。"
"00 後,不是不能吃苦,而是不願吃’無意義的苦’。" 一位曾在乳品經銷商那裡工作過的 00 後業務員直言。快消行業仍以 70 後、80 後管理者為主,其 " 人情關系優先 "" 無條件服從 " 的管理風格,與年輕一代追求 " 工作自主權 "" 即時反饋 " 的需求嚴重衝突。
在華南某縣城,一名經銷商要求司機每日上傳 30 張貨架陳列照片,并通過 AI 算法檢測合規性。" 完不成指标就扣錢,沒人關心實際銷售效果。" 一位司機抱怨道。這種将數字化工具運用為監控手段的做法,加劇了年輕人的反感。
在傳統快消行業,司機需要幫門店老板搬運私人物品已成 " 潛規則 ",拒絕者會被扣發績效。一位離職司機在社交平台吐槽:" 我們不是司機,是免費苦力。" 這種職場文化,讓習慣平等對話的年輕一代難以忍受。
相比之下,靈活就業平台雖不提供社保,但 " 多勞多得 " 的機制賦予從業者 " 奮鬥者 " 的标籤。一名 90 後外賣騎手表示:" 每完成一單,收入立刻到賬,這種即時反饋讓人有掌控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業内人士看來,這種困境或許也隐藏着系統性風險。例如,某超市采購經理表示:" 經銷商用臨時司機送貨,經常送錯貨,商品破損率上升,溝通成本翻倍。" 而自建物流體系的中小經銷商,又因成本過而高難以維系。
待解的困局
快消行業的 " 深度分銷 " 模式,曾依靠數萬名業務員服務數百萬家夫妻店創造過輝煌戰績。但如今,這套體系正在遭遇成本紅線。某調味品企業測算,養一名司機年綜合成本超 9.6 萬元,而靈活用工成本僅為傳統模式的 60%。
更嚴峻的是效率與成本的倒挂。據了解,一個縣級經銷商需 5-8 名司機覆蓋數百個終端,但随着人口紅利消失,單店服務成本較 2019 年疫情前大幅上漲,當下的終端銷售額卻僅增長 7%。
部分企業引入管理系統後,将員工視為 " 監控對象 " —— GPS 定位追蹤、每日路線打卡、電子報表填寫成為常态。一位從業十年的經銷商回憶:" 十年前人力成本低,這套打法還能運轉。但現在年輕人寧可少賺點,也不願被這些‘電子鐐铐’捆綁。"
管理邏輯的脫節,導致行業陷入 " 越管控越缺人 " 的怪圈。某乳品企業區網域經理透露,其縣級業務員基礎工資僅 2800 元,且提成常因 " 經銷商壓貨 " 被扣減,"00 後應聘者聽到薪資結構轉身就走 "。
值得注意的是,快消行業的 " 青黃不接 " 也引發了業内的深層思考:如果優秀的年輕勞動力持續流失,未來誰來支撐這個數萬億規模的市場?
在部分業内人士看來,答案或許藏在新舊模式的融合中。
例如,在華中某縣城,一轉型成功的經銷商展示了一種設想:他們保留核心物流團隊,但在淡季将車輛接入貨運平台接單;業務員上午拜訪門店,下午通過企業微信指導店主線上營銷。這種 " 固定 + 靈活 " 的混合用工模式,既保障了服務質量,又提升了資源利用率。
更大的變革,或許來自行業定位的重構。當 " 送貨司機 " 更新為 " 終端服務顧問 ",當 " 五險一金 " 擴展為 " 技能培訓 + 職業認證 ",當 " 死工資 " 轉化為 " 業績分紅 + 股權激勵 ",傳統崗位或許可以重新獲得年輕人的青睐。
站在 2025 年回望,4500 元月薪招不到司機的困局,實則是快消行業轉型的縮影。當 90 後用腳投票選擇更自由的職業時,他們不僅是在逃離低薪,更在宣告一個時代的終結:依靠人力堆積、關系維系、低價競争的傳統快消模式,已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
這場危機中,有人看到絕望,有人看到希望。正如一位轉型中的經銷商所言:" 我們正在經歷陣痛,但也第一次真正思考——究竟要為年輕人提供怎樣的價值,才能讓這個行業重新支棱起來。"
或許,答案就藏在那些離開的年輕人的選擇裡:他們渴望的從來不是 " 躺平 ",而是被尊重、被看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食品内參 ",作者:佑木,編輯:橘子,36 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