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腦機接口成為新風口 中國要不要追?,歡迎閱讀。
每經特約評論員 盤和林
日前,馬斯克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 Neuralink 宣布,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準,啟動首次腦植入物人體臨床研究。2022 年初,FDA 曾拒絕馬斯克公司的腦機接口臨床研究申請,如今改弦更張,主要是基于馬斯克腦機接口方案的可行性有所提升。Neuralink 腦機接口的目标主要是兩個。其一是和智能設備連接,操控 PC 和智能手機。還記得霍金嗎?漸凍症患者随着病情加重會喪失行動能力,如果腦機接口成功,漸凍症患者将多一個溝通渠道。其二是恢復視覺,通過 AI 解析腦電信号,将腦中畫面展現在電腦上,将光學傳感器畫面反向轉化為電信号。
對于創新,中國人總是事事争先,此次也不例外。日前,2023 中關村論壇 - 腦機接口創新發展分論壇在京舉辦。本屆論壇上也的确出現了一些產品,可以看到腦控打字系統、腦控復建設備、監測佩戴人疲勞程度的安全帽等產品在論壇上展現。
腦機接口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很新穎。但事實上,腦機接口研究由來已久,且中國已經取得一定成果。2020 年 1 月,求是高等研究院 " 腦機接口 " 團隊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合作完成國内首例植入式腦機接口臨床試驗,患者可以利用腦電信号精準控制外部機械臂與機械手來實現運動。
相對而言,操控機械臂和機械手的腦機接口實現較為簡單,然人類視覺感知和操控計算機的難度要大很多。而 FDA 之所以對腦機接口臨床試驗松口,主要是基于近幾年飛速發展的 AI。腦機接口的核心問題是解析大腦皮層生物電信号,而這種解析可以通過機器學習來實現。AI 可以通過大語言模型的語料訓練來理解語言,那麼同樣的,AI 也可以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和腦電信号數據訓練來解析腦電信号的内涵。所以腦機接口當前的确存在實現的可能,但很顯然,腦機接口必然是一個跨學科的領網域。其中核心是 AI 和腦神經基礎科學。
可以想象,未來會有很多中國企業跟進腦機接口研發,但在研發之前,筆者認為中國腦機企業必須要重視以下幾點,想清楚再動手,可以避免盲目。
首先,腦機接口至今還是一個概念性產品,技術遠未成熟。獲得了臨床許可只是第一步,雖然有動物實驗,但人類的大腦比動物復雜太多,身體其他部位可以通過動物實驗來模拟,但人腦是不行的。所以允許人體臨床試驗不是腦機研究的終結,而是腦機研究的開始。即便按照一般醫療器械的臨床進程,即便所有技術流程都順利,腦機產品應用也是 10 年甚至更久以後的事。
其次,植入式腦機接口存在安全風險。腦機接口存在植入式、非植入式,兩者都是以腦電信号為讀取和解析的目标,但兩者存在精度差别,植入式腦電讀取更加精準。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裡,非植入式腦機由于不能準确讀取腦電信号,應用效果經常是 " 玄學 "。而植入式腦機接口雖然讀取精度高,但有較高安全風險,安全性也依賴于人腦神經學的基礎研究。所以腦機接口的發展,需要國家對人腦神經學基礎研究加大定向投入。任何植入式醫療器械,最終的核心不是功能而是安全。所以腦機接口研究建議以醫療研發機構為主,要符合醫療植入器械相關的法規。當然,也有人擔心腦機接口涉及讀取想法,侵犯隐私,這方面暫時不用擔心,因為讀取想法上,腦機接口還是個零。
再者,要防概念性炒作。腦機接口是需要十年以上科技投入,需要大量人才和資本來推動發展的領網域,但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腦機接口的產品,要謹防概念性產品 " 劣币驅逐良币 ",中國要的是高科技的工具,不是玩具。
最後,關注腦機接口研發的投入產出。有些科技願景是有實際意義的,比如 ChatGPT、火箭回收技術、锂電池車、天基互聯網等,但有些領網域的創新突破道阻且長。突破性創新聽上去很美好,但突破性創新背面往往寫着一個字:" 賭 "。腦機接口研發本身就是賭一把,是注定短期不會有結果的。至于長期,筆者相信人類科學進步會實現人類所有願望,但經濟學家凱恩斯曾說過:" 從長期看,我們都死了 "。所以,所有的研究都應該是有期限的。再者說,腦機接口當前的使用目标,僅僅限于幫助殘障人士,國際市場研究機構 IMARC Groupe 的數據顯示,到 2027 年,全球腦機接口市場規模将達到 33 億美元。對于個人,33 億美元很多,對于全球和腦機接口技術需要投入的資金來說,這個數字又很小。如果腦機接口技術想要進入更深層的領網域,既受制于腦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也受制于科學倫理。
綜上,腦機接口的确是未來,但很顯然,這個是很遙遠的未來。也許未來利用腦機接口,我們會有一些有趣的應用,比如用意念來搬運物體,但鑑于植入式腦機接口的風險性,普及應用存在很大的問題。當然,在研發道路上的孤勇者依然是值得鼓勵的,雖然他們的努力未必有結果,但這畢竟是人類對自我認知邊界的探索,是非常有價值的研究。
(作者系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