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經濟學家聶輝華:特朗普瘋狂加關稅,年輕人要杜絕借錢,多看少動,歡迎閱讀。
" 手上得永遠有備胎 "
全球股市還在動蕩,特朗普還在加碼。
昨日,特朗普發布推文稱,如果中國不在 4 月 8 日之前撤回對美發布的 34% 報復性護關稅措施,他将再次追加 50% 的關稅作為回擊。
接下來,國内經濟會如何發展,尤其年輕人該如何應對危機?我們對話了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系博士後聶輝華。
聶輝華教授在美求學期間曾師從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因開創不完全契約理論(incomplete contract theory)而獲得 2016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奧利弗 · 哈特(Oliver Hart)教授。回國後,聶輝華教授曾獲得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國家 " 萬人計劃 " 領軍人才等榮譽,擔任過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現在是中國人民大學企業與組織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聶輝華教授的核心觀點如下:
1、近日全球股市跌跌不休,這是系統性風險,普通人擔心也沒有用。建議大家多看少動,關鍵是看後面幾天的分化。如果全球都是這麼跌,其實倒沒有那麼可怕,因為一旦形勢好轉,大家都會好起來。
2、特朗普政策,影響最大的是出口導向型行業,比如電子產品,外貿的醫藥、服裝等。企業主乃至普通的年輕人面對這種困境,首先就需要思維上的轉變,從慣性思維到開放思維。第二是從資產配置到風險配置。具體地說,法則 1:确保生存第一,而不是利潤第一(低風險低收益或許會優于高風險高收益)。法則 2:永遠都有備胎,而不是孤注一擲。法則 3:要善于撤退,而不是一往直前。法則 4:少借債多儲蓄,而不是貼現未來。
3、發展人工智能等硬科技,只是發展我們經濟實力的一個指标。根本問題是就業,就業才是基本盤。就業穩,則國家穩;青年穩,則就業穩。
以下為對話實錄:
Q1:特朗普為何會沉迷于加關稅,他希望達到怎樣的目的?您覺得他的目的能否如約達到?
A:特朗普總覺得他買别人的多,别人買他的少。我認為加關稅只是手段,目的是實現貿易平衡,留住美國的制造業和工作機會。
預測來看,短短幾年之内重塑美國的制造業不現實,因為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很高,制造業回流美國,不可能以違背國際貿易比較優勢為前提,再加上先富者的 " 閒暇效應 ",他們難以回過頭來吃苦,所以特朗普需要借助别的手段。
先前特朗普發動貿易戰後,看似便宜的中國產品變貴了,但由于流浪工廠發揮了 " 轉口貿易 " 作用,中國 - 美國的出口路徑變成了中國 - 越南 / 墨西哥 - 美國,關稅影響不大,美國沒有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美國老百姓也感受不到明顯的價格上漲,就顯得貿易戰發動成本不高。
目前看來,特朗普的政策,可能能部分達到目的。一些小國或許會屈服。因為小國經濟依靠向大國出口,但大國的東西小國卻買不起,比如越南。但中國、歐盟可能未必會屈服,因為他們有實力又有市場。
Q2:如何評估特朗普總統關稅政策對我國的影響?又該如何評價我國采取關稅反制措施?我們希望達到怎樣的效果?
A:我覺得它會影響到中國的國際戰略和國内宏觀政策。
在國際戰略方面,美國和歐盟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利益縫隙,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機會,所以我們可能要考慮一下更加重視歐洲、拉穩歐洲、制衡美國。這有點像鬥雞博弈,一方赢了,另一方就會服軟。
對于我國采取關稅反制措施,如果出口受阻了,那就想辦法擴大内需,這就真正地要落實内需循環。
至于反制措施,我覺得最好的方法是在公布反制措施的同時提出對衝政策。你得有實際措施,效果才會更好,比如到底如何擴大内需,我相信可能很快會出台相關政策。我們要一邊說硬話、一邊還得有硬政策,才能出硬結果。
Q3:前幾日全球股市跌跌不休,國内資本市場也一度受到影響,如何看待這一情況?
A:首先全球股市大跌是系統性風險,普通人說實話擔心也沒有用。就算你賣了,你買什麼?萬一後來又漲回來了,你怎麼辦?所以這種情況下,普通人其實應該多看少動,關鍵是看後面幾天的分化。美國股市一般是扛不過連跌很長一段時間的,它會面臨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壓力。
一段時間後,如果有些國家好,有些國家差,那就說明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應對策略。如果全球都是這麼跌,其實倒沒有那麼可怕,因為一旦形勢好轉,大家都會好起來。
Q4:日前主要媒體發表評論,鼓勵大家 " 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如何看待這一表态背後的深意?
A: 立足國内,貫徹内循環戰略。大不了我們就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這其實也是我國的底氣和韌性。
當然,我覺得也要有戰略的靈活性,鬥而不破是最好的博弈形勢。不鬥肯定不行,但是真破了對雙方都是不好的。最後肯定要談判的,可能各讓一步,就算是比較好的情況了。
Q5:特朗普政策會先影響到中國哪些行業人的生計?中國普通人尤其年輕人應該如何克服接下來一段時間可能的困難?
A:影響最大的當然是出口導向型行業。比如電子產品,以及外貿的醫藥、服裝等。
那麼年輕人應該怎麼克服這個困擾?
人們常遭遇三種困境,一種是黑天鵝事件,發生概率較低,不可預測;一種是灰犀牛事件,發生概率大,但可以預測;第三種就是大白鲨事件——在一定範圍内普遍存在,破壞力較強,發生的概率較大,可以推測其概率分布,但不知道何時會發生的事件。
面對這種情況,我覺得首先就需要思維上的轉變,從慣性思維到開放思維。第二是從資產配置到風險配置。
具體地說,法則 1:确保生存第一,而不是利潤第一(低風險低收益或許會優于高風險高收益),有底線思維。法則 2:永遠都有備胎,而不是孤注一擲。法則 3:要善于撤退,而不是一往直前。法則 4:少借債多儲蓄,而不是貼現未來,制定穩健的方案,而不是積極的擴張。
Q6:昨日微軟在中國的外包團隊率先解散。他們只是單純的經濟目的,還是應聲呼應?
A:首先這只是一個團隊的解散,我覺得不要過度渲染這個事情。其實所有的跨國公司都面臨一個效忠困境,就是你很難做好同時讨好東道國和母國。尤其是在東道國 母國之間發生了地緣衝突或者意識形态衝突的時候,企業其實是很難做的。所有的風險中,企業最不能管控的風險就是國際政治風險,因為它不是主權部門。就算蘋果來遊說特朗普,能有多大作用不好說。
Q7:有聲音認為現在這場關稅戰,對中美兩國人民都有傷害,就是要看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誰先熬得過誰。美國已經率先爆發了搶購潮,但中國人被認為基本都有儲蓄,所以生活相對過得比較安穩。您怎麼看這個觀點?
A:這有一部分是誤導的。就比如熬,不能說中國人相對來說慣于吃苦,這苦就該吃。這是不對的,沒有道理的。況且你熬不住并不代表别人熬不住。你的目的到底是熬死别人還是過好自己?不能用苦難者這個概念,把普通人當成炮灰。
Q8:有聲音指出,特朗普政策不會改變我國長期經濟基本面,也不會改變我國股市中長期向好走勢,您怎麼看?
A:那樣看長期指多長。中國已經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外因和内因都會起作用。
長期到底有多長,這是需要明确定義的。如果是一兩年的話,顯然會影響。中國已經融了世界體系,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買主國,它怎麼可能不影響中國的經濟基礎面?對于我國經濟來說,外因和内因都會起作用。
Q9:前一段時間,很多人都是賣了房子以手握現金為重,但現在來看的話,好像還是房子比現金值錢。您怎麼看?
A:我同意房子比現金更容易保值。現金很不容易保值,哪怕是刺激内需,一定程度也會導致通貨膨脹。一旦貨币貶值,你就陷入了被動。
但房子就不一樣,你可以買跟别人不一樣的房子,但是你很難擁有跟别人不一樣的現金。當然你可以買黃金,但是黃金的買賣渠道有限,也不方便交易。
當然,房子的價值受到它所處的地段、物業、產學研資源的吸納能力等很多綜合因素影響,也沒辦法簡單直接進行對比,但有一點是:現在年輕人已經不太适合高杠杆買房。
Q10:有聲音指出,我國接下來,或可考慮去美國化、去美元化,通過博弈來争取更大的主動權,您怎麼看?
A:這是不現實的。應該聯合歐洲,牽制美國,争取更多主動權,參與全球化規則制定。
去美國化等這是不現實的。我們是通過出口來拉動經濟的,這是非常重要的支柱。放棄這樣一個支柱,等于放棄了全球化的紅利。雖然現在有一定挑戰性,但總體上它還是符合主路的。
我覺得跟美國完全撕破臉是不現實的,更合适的是聯合歐洲牽制美國,然後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更多的主動權。過去我們是适應規則,學習規則,那我們接下來可能要逐漸參與全球化規則的制定中。這主要取決于自身的實力。
至于去美國化去美元化,我覺得這個事情不要過于情緒化。
首先,中國本來就在有步驟地去實現多元化。如果你不用美元,那請問當今世界哪種貨币資源更健全、更穩定呢?
有些人認為應該多在對外貿易的結算使用人民币。客觀說,這還是取決于中國的經濟實力,需要世界各國認可才行。如果人民币要成為國際貨币,那就需要我們逐漸開放市場,但現在的市場并不是完全開放的。而且我們不能只看到人民币國際化的好處,而忽略了它帶來的負面衝擊。
按照美國經濟學家保羅 · 克魯格曼的說法,我們不可能同時實現本國貨币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這是三元悖論。
Q11:有聲音指出,我國要取得這場關稅戰争的勝利,關鍵還是要包括人工智能、芯片在内的硬科技,以實現更全面的優勢。您怎麼看這個聲音?
A: 我完全不同意。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硬科技只是經濟實力的一個指标,因為它顯示度比較高,所以容易受到關注。
根本問題是就業,就業才是基本盤。就業穩,則國家穩;青年穩,則就業穩。
事實上,人工智能可能不但不能創造就業機會,反而會消耗掉一些就業崗位。可能因為我們中國人過去遭遇了落後就要挨打這個教訓,總覺得有了這些技術就能賺錢,但其實事情沒有這麼簡單,不能對技術有盲目的崇拜。
2024 年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達隆 · 阿西莫格魯與西蒙 · 約翰遜曾在《權力與進步:技術與繁榮的千年鬥争》中指出,技術進步不一定帶來生產力增長,不一定帶來共同富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真故研究室 "(ID:zhengulab),作者:梁湘,編輯:龔正 楊梅 ,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