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德國命根子,遭遇重大危機,歡迎閱讀。
(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号:地球知識局
NO.2704- 德國汽車工業
文字:绯紅之豬
校稿:辜漢膺 / 編輯:e
10 月 30 日,歐盟正式對中國新能源汽車額外加征 17~35.3% 的反補貼關稅。就在關稅大戰愈演愈烈之際卻峰回路轉,雙邊有望達成和解協定:
歐盟取消反補貼關稅,而中國新能源車的售價,必須不低于某個承諾價格。其實還是變相征稅,換湯不換藥。
之所以加稅,本質上還是中國出口的新能源車價廉物美,而歐盟國家,尤其是德國汽車電動化轉型太慢,沒趕上趟,做出來的新能源車價格太貴。如果任憑中國出口,德國汽車工業有垮掉的風險。
在過去,德國汽車一直是高品質、高性能、引領技術潮流的代名詞。但就在這幾天,大眾宣布将在德國關裁員 3.5 萬、高管降薪 10%,10 萬員工未來 4 年不漲薪。"BBA" 御三家業績也均有下滑,利潤暴跌。
德國汽車如今怎麼這麼拉胯了?
恰如彼時彼刻
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上世紀前半葉,德國品牌相機引領了整個影像行業。奈何好景不長,日本相機工業敏銳地意識到,單反相機才是未來。
彼時,德國同行卻抱着旁軸相機不撒手,轉型大潮中沒趕上趟。一步錯步步錯,如今只有徕卡這棵獨苗,扛着德國相機工業的高端招牌。
整齊排列的徕卡鏡頭
(圖:壹圖網)▼
而在汽車行業,一個同樣強勁的競争對手借着新能源浪潮崛起,德國汽車工業依舊抱着内燃機不撒手,電氣化轉型大潮上也沒趕上趟,方有今日之敗。
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高端、豪華車領網域,德國車企依舊保有不少的優勢,靠着這些優勢暢銷全球。也許未來,德國汽車也會跟德國相機一樣,只做高端變成奢侈品,放棄中低端市場。
車展上的 " 德系車 " 模特,欣賞一下
(圖:shutterstock)▼
德國汽車工業近幾年拉胯,本質上還是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太慢造成的。電動車絕不是燃油車 " 油改電 " 那麼簡單,更像是一個全新的物種。
電動汽車供應鏈上遊為锂、钴、鎳等原材料,與電池正負極、隔膜、電解液等;供應鏈中遊則是電動汽車的核心 " 三電系統 " ——電控、電機與電池;下遊主要是整車制造、充電樁等部分。
這就意味着,德國汽車工業電氣化轉型需要重新建構一整條供應鏈,這根本不是短時間能幹成的事情。
一打開許多德國汽車品牌的官網、對比下新能源車(包括純電和混動)跟傳統燃油車的車型數量差距。要說有好好推電動化,我反正是不信的。
以中低端車型為基本盤的大眾集團,在這波浪潮中首當其衝。由于大眾家底雄厚,船大不好調頭,在轉型過程中決策不夠果決。
也是德國老字号了
(圖:壹圖網)▼
其實早在 2020 年,大眾集團内部成立子公司Cariad,旨在為大眾集團各品牌車型開發智能化軟體平台。奈何想法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
光今年前 9 個月,Cariad 就虧損超過 20 億歐元,大眾自家的車機依舊難用、不穩定、BUG 頻發。
窘境中的大眾,一邊是入股國内新勢力小鵬汽車5%,兩家合作搞智能化;另一頭豪擲 50 億美元,投資美國新勢力Rivian,成立合資公司,以利用後者在電氣化架構與軟體上面的研發力量。
裁員、跑路
今年 1 至 9 月,大眾集團淨利潤為 129 億歐元,去年同期則是 162 億;集團現金流約 33 億歐元,而去年 1 至 9 月則是 49 億,業績相當不理想。
奧迪這邊,今年 1 至 9 月純電動車交付量下降 5.9%,銷售收入同比降低 8.2% 至 463 億歐元;"BBA" 另外兩家裡奔馳稍好,寶馬前九個月稅前利潤跌幅達 33.9%,僅 88.6 億歐元。保時捷也不容樂觀,今年前 3 季度全球市場汽車交付量下降 6.9%,利潤同期跌幅達 26.7%。
德國汽車產業為了降本增效,下一步自然便是裁員,把產能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去。
今年 9 月,奧迪工人抗議資方關廠裁員
不光是德國車企,德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也開始瘋狂裁員:博世計劃裁員 5 千人,其中約 3800 個崗位位于德國。做變速箱的采埃孚(ZF)、輪胎廠大陸(德國馬牌),還有做空調和天窗的偉巴斯特等等,也都開始裁員。
關鍵問題還是德產電動車價格實在太貴沒人買。以純電動兩廂小車大眾 ID.3 為例,這款車在德國最低配起售價 3.33 萬歐元(約合人民币 25.41 萬元)。
對比之下,上海大眾國產 ID.3 起售價則只有 12.98 萬(約合 1.7 萬歐元),更不必說線下還有價格優惠了。
ID.3 在歐洲(圖:shutterstock)▼
俗話說," 殺頭的買賣有人做,賠錢的買賣沒人做 ",相同車型中德售價如此懸殊," 串貨 " 的情況很快就出現了。
去年 8 月,一家位于柏林的格裡高利汽車貿易公司,從中國進口了 22 輛上汽大眾版 ID.6X 純電動 SUV 汽車到德國。結果這批車剛一到德國就被扣下了,德國大眾法務部迅速出動,向法院起訴要求就地銷毀,必欲除之而後快。
畢竟,這條路能走通的話,勢必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效法。中國產大眾純電動車,相比德產直接打骨折的售價,即使交了各種進口稅費後,依舊比後者有很大的價格優勢。都這麼幹,傻子才會花貴得多的錢去買德產的純電大眾。
大眾 ID.6 X(圖:壹圖網)▼
一邊是在德國裁員,另一邊是德國車企、汽車零部件企業在中國頻頻加碼投資。今年 4 月,德國大眾宣布向位于合肥的工廠投資 25 億歐元,主要用于電動車的開發,以及與小鵬進行合作。
寶馬集團也在 4 月份向位于沈陽的工廠投資 25 億歐元,目标是 26 年投產電動車。根據德國央行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德國企業對華投資高達 74 億歐元,創歷史新高。
用我的魔法對付我?
這一輪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加稅,歐盟背後的小九九,其實是用高關稅逼迫中國車企到歐盟國家投資建廠,這樣就可以在當地創造工作崗位,借此實現 "市場換技術"。
2024 年,德國某汽車制造廠車間
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耳熟就對了,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也是寄希望于 " 市場換技術 " 這條路,讓我們自己 " 騰籠換鳥 "、在高附加值制造業立足。
這一招,之前美國也用過:70 年代石油危機爆發時,日系車憑借省油可靠、性價比高在美國大賣。底特律 " 御三家 " 這下繃不住了,政府這邊迅速要求日本 " 自願 " 降低汽車出口量。
80 年代初,本田、日產、豐田、馬自達等日系品牌先後在美投資建廠,在美國本土生產适合當地消費者的車型,這事兒暫時就先過去了。
本田在美國投資建設的汽車廠
(圖:hondanews.com)▼
就在中歐就關稅問題談判之際,曾爆出消息說,中方建議中國車企暫緩在歐盟國家投資建廠,尤其是支持加關稅的法、意等國。
如果這條消息為真,我覺得此舉目的就是在談判中增加籌碼。如果你執意要加關稅,就不給你投資建廠,這塊蛋糕你就吃不到。
歐盟對中國出口電動汽車加稅,德國恰恰是那個反對的,這就有點耐人尋味了。其實也很好理解,德國害怕中國對等報復,對德國出口到中國的汽車加關稅。
以 2022 年為例,汽車占比不小▼
随着中國自主品牌崛起,不斷占領南北大眾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所以德國出口到中國的中高端、豪華車,就不容有失了。以保時捷為例:今年中國市場 1~9 月銷量下跌 29%,經銷商被迫開始降價過日子。
擴大到宏觀層面,汽車產業對于德國堪比擎天之柱,一旦垮了,德國經濟的天就真塌了。
據統計,德國每 7 個工作崗位中就有 1 個與汽車產業有關,汽車供應鏈上下遊大大小小企業每年可以貢獻約 10% 的 GDP。
德國的汽車工業如果完全垮了,那就是數以萬計的職工失業,連帶着難以逆轉的經濟衰退。
汽車工業是很多德國人的飯碗
目前看來,德國汽車供應鏈企業的路子,就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德國本土虧了,我從中國賺回來。
從長遠來看,德國汽車工業依舊是我們一個強勁的競争對手,或許這幾年比較拉胯,但遠遠沒到垮掉的地步。對于我們的警示,就是一個國家不能只靠一個支柱產業包打天下。
上下滑動查看參考資料:
1、《歐盟對華電動車關稅,怎麼突然就松口了?》
2、《大眾汽車利潤暴跌 63.7%:關停德國工廠,裁員數萬人,全員降薪 10%》
3、《VW burns € 2 billion as software losses mount, group profits plunge》
4、《Rivian 大眾成立全新電動車合資企業,比亞迪進軍韓國市場|海外日報》
5、《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全梳理》
6、《德國大眾,全力狙擊中國 " 特供 " 車》
7、《英媒稱上半年德國對華投資超去年全年,分析師預計 " 強勁勢頭 " 還将繼續》
8、《中國車企被要求暫停歐洲建廠!》
9、《保時捷,斷腕求生?外資豪華車,躺着賺錢的時代結束了!》
10、《德國汽車產業摔下神壇》
11、《真實數據:德國超過 10%國内生產總值(GDP)來自于汽車行業》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
擴展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