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全球影史第一動畫背後的男人火了,i人的全盛時代來了?,歡迎閱讀。
世界終于等到了 i 人上桌吃飯。
打工人全面復工,但中國動畫還在過年。
帶領國漫走出迷霧、走向神壇的,就是被無數人封神的春節檔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下稱《哪吒 2》)。
5 年前,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稱《哪吒 1》)的成功,讓大家看到了國漫崛起的可能。
現在,當《哪吒 2》砍下 120 億票房、跻身全球影史票房前 10、登頂全球影史第一動畫時,人們才開始注意到他背後那個男人的不簡單。
餃子,本名楊宇,《哪吒》系列電影的總舵手,因為熱愛畫畫,半路出家的他從醫學生跨界搞起了動漫。
有人聽了餃子的故事,調侃說:果然醫學生還是太全能了,棄醫從什麼都會成功。
但也有人看到他性格底色中成就如今輝煌戰績的種種必然。
10 年沉澱、默默堅守、極致死磕 …… 作為一個内向的人,蟄伏多年,終于将心底那團名叫 " 我命由我不由天 "、" 專和老天對着幹 " 的火種點燃,照亮了整個夜空。
01 餃子式成功:慢速網站的爆款法則
内向人士的一大特征,就是在需要表達的場合率先替自己疊甲。
無數個采訪中,餃子都局促地表達過自己的不善言辭。
《哪吒 1》爆紅的時候,他勉為其難地坐在鏡頭面前接受采訪,剛坐下來就提出了一個 " 無理要求 ":希望采訪我的媒體都能給我的臉打上馬賽克。
續作《哪吒 2》再次大賣,他又不得不一次次走到台前," 無理要求 " 幾乎變成了請求:拜托了,還是放我回去搞創作吧。
面對一輪又一輪的采訪,餃子導演的 ootd 沒有換,口中的碎碎念也沒有變:真的說累了,這幾天把一年的話都說完了。
唯獨在被問到 " 喜歡看什麼卡通片 " 時,餃子罕見地露出了一種" 這題終于被我押中了 " 的竊喜表情。
然後如數家珍一般地吐出了上美制片廠、皮克斯、迪士尼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号。
一段動漫大廠的貫口之後,他略帶挑釁地反問記者:還要繼續說嗎?
狂拽酷炫只是昙花一現,長久的隐身才是内向人的常态。
早在 17 年前,餃子的動畫作品《打,打個大西瓜》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豆瓣評分高達 8.8、各種獎項拿到手軟,可始終沒有人看到他出現在任何領獎台上,直到現在才知道那也是源于他的内向。
因為内向,不擅長在公眾場合接受贊揚;
因為内向,不願意在社交飯局透支能量;
也因為内向,到了自己真正擅長與熱愛的領網域,他也會突然大變活人,徹底推翻外界 " 三棒子打不出一個屁 " 的刻板印象。
在制作《哪吒 2》的過程中,餃子團隊遇到了許多創作者共同的困境:經費緊張。
為了省下一個動作指導的費用,餃子親自上陣,演繹了幾乎所有重要角色的重要表情和動作。
哪吒的邪魅一笑背後,是他;
太乙真人嬉皮笑臉的背後,是他;
邊緣小配角海夜叉賤嗖嗖的台詞背後,還是他。
遠看是 120 億票房的《魔童鬧海》,近看原來是一鍋餃子亂炖。
有人又納悶了,看餃子的采訪還以為是個内斂的人,沒想到飙起戲來這麼瘋狂。
但真正了解的朋友知道,這是進入了心流狀态才能呈現出來的效果,是内向人的人格彩蛋,是他們非必要不視人的靈魂 B 面。
用時 21 天,《哪吒 2》超越了皮克斯的《頭腦特工隊》,成為全球影史第一動畫。
但是在和哪吒死磕的這條路上,餃子已經走了 10 年。漫長的等待,絕對是内向人與世界雙向奔赴的最好證明。
就在這幾天,一個關于内向人和外向人的梗圖火了。
有人發帖說,内向的人就像一個慢速網站,可能擁有很酷的内容,但人們通常不會等到他們打開。
而下面的評論很快也給了外向人一個應得的名分:外向的人就像彈窗。
如同彈窗一般的外向人,就這樣八面玲珑地闖入了你的生活,不由分說地占據了你的所有注意力。
而如同慢速網站一樣的内向人,當世界給了他們加載的時間,他們也終于有機會為自己證明,内向絕不是什麼性格缺陷。
02 i 人上桌吃飯:當世界開始欣賞内向者
這兩年的互聯網上,大家不再以内向和外向分門别類,而是各自以 i、e 為營。
i 和 e,mbti 人格測試中的兩類性格。i 人,可以簡單粗暴的理解成内向的人,而 e 人則是它的反面——那個無所不在的彈窗。
似乎在 i 人和 e 人這個叫法被廣泛普及以後,内向性格與外向性格的暗自較量也產生了動搖。
内向性格不再是需要回避和為之羞愧的所在,你大可以驕傲地把 i 人的标籤貼在腦門,效果等同于一個 " 生人勿近 " 的警示牌。
日新月異的社交平台也見證了 i 人的崛起。
互聯網上至今清晰留存着 i 人被公開處刑的畫面,那是博主 @累渠 _ 在兩年前組織的一場" 邀請 i 人一起 K 歌 "的團建活動。
每個漢字都認識,放在一起就不理解了,是有多想不開才會組織一場 i 人的聚會?
但看到 " 應到 36 人實到 9 人 " 的數據後還是釋然了,原來這已經是一群 i 人中的佼佼者了。
6 分鍾的視頻,漫長得像一場大型 i 人真人秀觀察節目。
初次見面,i 人如同一個提線木偶,仿佛來參加面試一樣先給在座的各位導師鞠了一躬。
硬着頭皮點了一首《戀愛 ing》,被 i 人演繹得如同妻離子散的哀婉苦情歌,餘光瞟到攝像頭對準自己的時候,只能扣緊腳趾掐自己大腿。
當一位東北 i 人終于懷着使命感點了一首《大地飛歌》想要熱熱場子,最後卻以噗嗤一笑宣告了出道的失敗。
i 人是裝不了 e 人的,就像人無法背叛自己的基因一樣。
視頻爆紅 · 網絡,i 人在其中照見了自己,從而與散落在各個角落、同樣聲量微弱的夥伴
們抱團取暖。
與此同時也達成了某種溫暖的共識:我們只是類型不同,并沒有低人一等。
或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在互聯網上,i 人與外界逐漸建立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他們開始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交談前會經歷漫長的心理鬥争、每一次開口發言都像是酷刑、寧願自己玩命内耗也不想對别人造成一丁點的打擾 ……
制作表情包成了他們的第一生產力,用诙諧與幽默的方式重新向世界做出自我介紹。
沉默不是冷漠、不愛社交也不是不會社交、偷感很重是因為投入太多,i 人的人情世故,來得總比别人慢一拍。
玩梗、自嘲、奪回話語權,當 i 人把自己的弱點開誠布公以後,他們反而成了一塊銅牆鐵壁。
曾經不屑一顧的人才終于發現,原來内向的人真的有可能是一個绮麗酷炫的慢速網站,相處久了才能才能發現他們的内心世界。
而在你意識到這一切之前,恐怕這個世界早已被内向的人默默接管了。
互聯網知名内向大佬扎克伯格,曾經在公開講話的時候都會緊張到身體顫抖。
魔法教母 J.K. 羅琳,作為不被期待的女兒降臨到這個世界,整個青少年時期都是一個戴着眼鏡、躲在角落、不敢發聲的無名氏。
甚至是如今在各個場合侃侃而談的馬斯克,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被内向所困擾的過去。
據說在他很小的時候,因為性格内向遭遇了校園霸凌。經歷了漫長的蛻變、功成名就之後,他終于變成了自己 " 讨厭的人 ",每天都在制造着各式各樣的 drama。
但他從來沒有否認過内向的性格帶給自己的正面影響,還留下了一句廣為流傳的送給内向人的情話:内向是生活賦予你們的天賦所在,内向者才不是異類,我們都是最可愛的人。
有了這些知名内向人士的牽線搭橋,世界也逐漸改變了它的遊戲規則。
遠程辦公、自媒體的崛起、人工智能的繁榮 ……内向的人也可以在自己的舒适區裡獨自取得成就,而不必迎合傳統的 " 外向者社交模式 "。
你不必口若懸河,也不必迎來送往。嘴巴跟不上腦子的内向人,終于能用文字、影像、作品來表達自我,讓科技與狠活成為自己的杠杆,撬動起更加龐大的潛力。
03 性格是特點,不是優缺點
是内向的人突然多起來了嗎?不是,只是他們終于被看到了。
曾幾何時,這個世界上的許多遊戲都是給外向的人發明的,而不合時宜的内向人,則常常被認為社交能力不足、扭扭捏捏、上不了台面的邊緣人。
從小被迫上台表演,逢年過節面對一屋子的大人被教育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大大方方的。
長大以後,填寫簡歷時硬着頭皮寫下 " 性格活潑 ",明知道自己和這四個字根本是毫無瓜葛。
太長太長的時間裡,整個社會都在逼迫内向的人表演開朗。久到連他們自己都覺得,做一個内向的人是一種錯誤。
但如今,許多内向型人才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身體力行地證明了深度思考、專注力和獨立性都是他們身上極為寶貴的品質。
時代給了内向人證明自己的時間和機會,互聯網讓他們的故事不再是無人知曉的傳言。
這世界上有許多教内向人如何鍛煉社交能力的方法論,但終于有一天,被 " 外向霸凌 " 的一代人也可以大聲宣告:别再叫我活潑了,你才該冷靜一點。
性格是特點,不是優缺點,這麼簡單的道理我們竟然現在才明白。
無論是 " 慢速網站 " 還是 " 彈窗廣告 ",都有他們獨一無二的價值。
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向,不被大流裹挾,堅定地和自己站在一起,堅持地走下去。
畢竟,比起慢速網站和彈窗廣告,加載不出的 404 網站和動不動就跳轉到購物平台的 app,才更加可惡。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酷玩實驗室 ",作者:酷玩實驗室,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