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72小時、8場央視直播緬甸地震背後 中國衛星互聯網“星夜馳援”,歡迎閱讀。
IT 時報記者 孫妍
"4 月 2 日,緬甸強震已致 2886 人死亡、4639 人受傷,另有 373 人失蹤。截至當天上午,共有 649 人被救出。" 看着這些不斷更新的數字,内心為之牽動,在央視新聞的直播鏡頭裡,随處可見坍塌的建築,斷電斷網,物資極為短缺,一些店鋪給人們提供免費的充電服務,免費的飲用水和食物,救援現場的畫面更令人揪心屏息。
2025 年 3 月 28 日,緬甸突發 7.9 級強震,是今年全球最大地震,道路中斷、通信癱瘓,難以與外界取得聯系。危急時刻,網翎在第一時間接到震區保障任務,迅速交付 5 台衛星上網機,随中國救援隊及央視記者包機奔赴緬甸震區。這是中國民用衛星互聯網終端網翎首次跨境執行通信保障任務,也突破了國際救援通信保障的常規。
截至目前,網翎在緬甸震區多台設備已連續穩定工作 72 小時,且成功助力央視完成 8 場高清直播連線,包括《新聞直播間》《東方時空》《朝聞天下》等多檔欄目。
衛星救援不僅是一次技術實戰,更是中國衛星互聯網走向全球、傳播中國科技溫度的重要時刻。
72 小時零故障 8 場央視直播背後的硬核與溫度
刻不容緩,3 月 29 日,網翎的工程師在将衛星上網機交付給央視團隊後,只匆匆交代了幾分鍾的使用說明,來不及系統性培訓。央視團隊就随中國救援隊包機前往緬甸。
" 從我們接到任務到交付出發,一切只在短短一個下午完成。" 網翎聯合創始人、執行副總裁劉宇對《IT 時報》記者說道,網翎衛星上網機整機不到 5 公斤,比一個登機箱還小,央視記者拎着就上飛機了,甚至沒有任何通信保障團隊支撐。
衛星上網機竟然像消費級電子產品一樣容易上手,幾乎無需調試、無需現場培訓、無需專人保障,可由記者單兵操作使用,30 秒安裝、自動對星連網,讓技術活變成個傻瓜式操作。
這在以往的衛星通信保障工作中幾乎難以實現。以往衛星通信直播需要專業的通信保障團隊,每個設備重達十幾公斤,在災區轉場時非常不便。
地震災害發生後,緬甸當地整個通信鏈路中斷。只能依靠衛星通信在緬甸多地布點,完成基礎和直播等通信聯絡。在如此極端的環境下,72 小時輾轉,連續 8 場央視高清直播,保持了無故障的紀錄。
" 從極限數據來看,直播和數據回傳速率可達到百兆寬帶的速率,一直 10 兆左右就能保障直播流暢。" 劉宇解釋道。
中國衛星集結觀測 終端打開一條 " 生命線 "
除了 8 場直播背後的硬核技術外,更令人感到技術溫暖的是,衛星上網機不僅為記者提供直播連線的保障,同時也為中國國家救援隊提供信息、視頻回傳支持,成為緬甸震區與外界溝通的橋梁,每發出的一條信息都可能是救命信息。
央視記者的 " 單兵作戰 ",不僅驗證了中國衛星終端的硬核性能,更揭示了通信行業的一場深刻變革:當技術足夠簡單,通信便能保障新聞更快、更遠、更溫暖地抵達。
此外,緬甸強震發生後的第一時間,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集結 14 顆在軌衛星,對災區進行遙感觀測,持續為震後搶險救災、災害評估提供遙感衛星數據保障和分析。
不管是中國遙感衛星的 " 集結觀測 ",還是衛星上網終端的 " 星夜馳援 ",都令人感受到中國科技的無界、向善與溫度。
搶通 " 生命線 " 衛星馳援的 " 中國速度 "
全球衛星互聯網競争白熱化,馬斯克的星鏈(Starlink)已部署超 7000 顆低軌衛星,而中國國家隊和民營企業更在全力追趕。作為國内首個實現國產化的民用衛星互聯網終端,網翎首次在 " 一帶一路 " 沿線國家應急通信實戰中驗證了 " 中國速度 ",第一時間搶通了 " 生命線 "。
此次,中國首次同時派出兩支國家級救援隊馳援海外救災,包括中國救援隊和中國國際救援隊。此外,多支民間公益救援隊也已馳援緬甸,公羊救援隊、藍天救援隊、藍豹救援隊、曙光救援隊等已到達災區開展救援。
劉宇向《IT 時報》記者透露,除了中國救援隊外,網翎還接到了多支中國民間公益救援隊的設備采買、租借需求。
此前,網翎在西藏日喀則救援等重大應急消防事件中為專業救援體系和民間救援隊提供衛星通信保障,因為其易用、便攜,實現了救援效率和通信節奏的提升。
去年 9 月,超強台風 " 摩羯 " 摧毀了海南省近 3 萬個通信基站,只能臨時抽調有限的衛星進行應急通信保障,重新連接 " 生命線 ",這一事件也讓國内意識到,應急設備的缺口仍舊很大。
" 原先一個衛星設備,抵得上一輛中高端轎車。" 劉宇說道,如今,衛星上網終端的價格打下來了,低至 3 — 5 萬元價格帶。
而在出海領網域,中國之前多以轉發器等資源出海為主,而衛星終端應用場景的重視度是不夠的、能力是不足的。此次首戰海外,對中國民用衛星終端來說,證明了實戰能力的躍升,讓支持和協助周邊一帶一路國家實現衛星通信能力成為可能,這也為中國衛星互聯網走出國門拓寬了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