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日產要和本田結婚,富士康卻想當“小三”?,歡迎閱讀。
好家夥,真是活久見了,正當國内車圈還在吃新勢力嘎了的瓜時,昨天國際同行又送來一條大新聞。
隔壁島國的台柱子,第二大、第三大汽車制造商,日產要跟本田合并了!
這下别說國内車友,全世界車友都虎軀一震,并迅速開始整活。
這個梗甚至可以無縫翻譯成中文,日產 + 本田,那不就日本嘛。
不過也有一些日本網友覺得,這得怪中國車的競争。
那要咱說這也是沒辦法,市場競争菜是原罪,誰讓你日產真幹不赢這幫電車呢 ……
實際上,不僅在中國市場失利,就算在美國,日產的銷量也在逐年下滑,電車也沒指望能打得赢主場特斯拉。
《日本經濟新聞》17 日的報道也說,這是為應對來自特斯拉以及中國比亞迪等車企的競争。
盡管大家猜測的主因都差不多是這個,但差評君去盤了盤這事以後,發現這事背後其實還有不少瓜吃。
首先,雖然這倆昨天才官宣要合并,但人家還真不是一拍腦門做的決定。
早在 2019 年,安倍還在上班的時候,日本政府就有意 " 撮合 " 日產跟本田合并。
2020 年英國《金融時報》還披露出,日本政府擔心各國電動化搞的太猛,日本油車慢慢失去優勢會被淘汰,所以才想讓這倆聯合起來。
畢竟車企之間互相協作,在日本也不算啥新鮮事,豐田鈴木馬自達這些都交叉持股,甚至日產自己就有一個雷諾 - 日產 - 三菱聯盟,雷諾還是日產的第一大股東;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這也是為了讓盈利能力更強的本田能 " 帶一帶兄弟 ",因為本田的技術儲備相對多,而且他還是現在日本車廠裡唯一的單身漢,從沒跟别的外部企業有過聯合。
不過,身背霓虹之名的日產當時或許有心加入,但雙方對外卻都是第一時間辟謠了合并的傳聞。
日產說,我跟雷諾關系還不錯哈,别來挖牆腳;本田估計也是單幹習慣了,從摩托車到飛機發動機啥都自己幹,沒事幹嘛要帶日產這個拖油瓶。
打個比方,日產像是一個外嫁的柔弱公主、交際花,而本田則像是個純純的理工直男。
對本田這個直男來說,人家大概率真就是這麼想的,市場競争菜是原罪,你菜我幹嘛帶你?所以直接拒絕合并。
但日產這邊嘛,可能還真不一定。
一來聯盟内部的關系開始緊張,自打 2018 年董事長被捕以來,雷諾和日產之間的關系就開始逐漸疏遠,仿佛進入了離婚冷靜期。
二來這幾年日產本身全球市場的表現就較為疲軟,2023 财年的營業利潤不到 1 萬億日元,遠低于豐田和本田。
而就在這時,大股東雷諾也另有他心。
2023 年,雷諾就跟吉利牽手,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一起研究内燃機技術,還要拓展全球市場。
雷諾的逐漸遠去,給日產帶來一壞一好兩個消息。
壞消息是,說明日產已經被嫌棄了,而且日產自己也越來越沒起色,這兩年的财報數據甚至有點炸裂。
2024 年 4 月至 9 月,日產的營業利潤僅為 329 億日元,同比直接下滑了 90%,而淨利潤只有 192 億日元,同比降了 94%,今年年度利潤還将比預期降低 70%……
而好消息是,雷諾同意逐步減少在日產的持股比例,從 44.4% 降至 15%,日產在決策中有更大的話語權了,也讓日產在 " 賣身 " 這事上,更加獨立自主。
不過,雖然直男本田曾一度看不上日產,雷諾也當了渣男,但這也不代表人家真就沒人要。
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精密工業,前段時間就透露出有意收購日產汽車的多數股權,不僅要接盤這位落難公主,還要全盤接。
一些報道中透露,鴻海不僅希望收購日產的工廠和設備,還計劃收購日產的全部業務,包括車型如 Pathfinder、Sentra 轎車(軒逸)和 GTR 超跑。
而負責這次收購的鴻海首席策略官關潤,也并非無名之輩。
此人曾在日產服務長達 33 年,擔任過包括執行董事、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總裁以及雷諾 - 日產 - 三菱聯盟高級副總裁等重要崗位,可以說與日產羁絆極深。
更戲劇的是,關潤是在 2020 年競選日產CEO失敗後,才轉頭加入富士康,所以這怎麼看怎麼都像一場復仇計劃。
不過,雖然鴻海的想法很美好,實際卻并不順利,鴻海先前直接對日產表達過收購意願,但人家沒同意。
雖然日產私下确實也在商讨反收購對策,以确保公司的獨立性和未來發展,不過或許也有一種可能,是把這事當作籌碼給本田看,故意刺激本田,來加速雙方的關系。
另一邊,不死心的鴻海又把心思放在了大股東雷諾身上,并開始在法國準備與雷諾方商量了。
或許是看到冠以霓虹之名的自家公主,馬上又要被外國人娶走,還是個汽車圈的新人,本田這時候才回過神來,急了。
畢竟本田和日產這倆青梅竹馬雖然算不上順利,但在合并這事上也已經拉拉扯扯好幾年了,甚至在今年就籤過備忘錄,要在采購、電池電機、軟體等方面進行合作;
8 月還說要繼續深化合作,共享作業系統電機以及逆變器等關鍵零部件,眉來眼去這都勾搭上了。
結果半路出來個天降的,在羁絆的加成下,青梅哥估計可就真破防了。所以鴻海的這次介入,實際上很可能變成了加速兩家合并的關鍵助力。
于是本田先是申明主權,警告如果日產與鴻海合作,本田将終止與日產的戰略軟體合作夥伴關系,雙方這些年來的合作将全部歸零。
然後本田開始考慮扮演 " 白衣騎士 " 的角色保護日產,即通過友好收購的方式介入,防止鴻海的惡意收購。
本田社長三部敏宏對日本媒體表示,公司和日產正在讨論包括經營整合的各種可能性,他個人認為合并是有可能的,但目前還沒有任何決定。
除此之外,三菱也有可能合并進去,因為日產目前是三菱汽車的最大股東,所以三部敏宏也說有可能将三菱汽車納入其中。
不過要是日產本田這倆真成了,合并後将形成一個市值達 540 億美元的公司,年產量達到 813 萬輛,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僅次于豐田和大眾。
看上去挺美好,但這個事情其實并不樂觀。
雖然 1999 年的雷諾就當過 " 白衣騎士 ",拯救了瀕臨破產的日產,但如今的本田,能為日產帶來的或許也就只是一線生機,就算現在官宣了要合并,可日產能不熬到那天也不好說。
由于資金緊張,還有 1000 多億債務到期,上個月日產還宣布裁員 9000 人,CEO 自願減薪 50%,削減全球產能 20%,但汽車這個行業利潤率相對固定,短期内很難銷量暴漲,所以現金流還能撐多久并不難預測。
據《金融時報》報道,一位高管在談話中坦言,日產賬上剩餘資金最多只能堅持 12~14 個月。
而現在,兩家的合并還只是在早期階段,正在考慮成立一家控股公司,但離敲定全部細節,實現日產的救贖,那還不知道多久。
而在日本媒體和群眾的眼裡,這次合并也只能算是艱難自救,讓它們能在新時代有上桌的機會。
比如《日本經濟新聞》就撰文稱," 這一規模的擴大将使新公司具備更強的市場競争力和成本競争力,有助于應對特斯拉和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的競争 ······但800 萬輛的規模,并不是代表勝利的定心丸,而只是通往新時代的一張門票。"
但差評君覺得,日產的自救本身就已經不太容易,要像媒體說的應對特斯拉和中國電動車,那就更難了。
畢竟兩家公司在電動汽車領網域的銷量已經落後于中美同行,很難獲得後發優勢。真要做電車可能與中國供應鏈合作才是更好的辦法。
總之,現在的汽車行業中雖然電車已經開始淘汰賽,但那些未能跟進轉型,又難以維持頭部的燃油車,也在寒冬之中。
本田日產與其說是聯手抗擊,更像是抱團取暖。
不過要按照當年日本政府的想法來看的話,讓本田日產的優勢結合起來,降低各自成本,争搶瘦死駱駝比馬大的燃油車頭部地位,或許才是這個合并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