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封神」,欠我們的你什麼時候還,歡迎閱讀。
上映 15 天,《封神》票房突破 13 億。
從一開始不被看好,到票房連續逆跌,上映第 10 天單日票房達到 1.6 億。
《封神》的自來水開始出現在微博上,短視頻上,還有——
Sir 的後台。
明明已經寫過《封神》了,一個個還在問:怎麼沒寫?怎麼沒寫?
哼,别以為 Sir 不知道你們詭計多端的套路。
關于《封神》的故事怎麼改編,妲己好不好看,場面宏不宏大這些問題,已經沒什麼好說的了。
看一眼自然就明白。
今天 Sir 要寫的是這部電影裡不那麼容易發現的細節,和一些令人困惑的地方。
看看我們能不能還原出一部更完整的《封神》。
首先。
封神有删減嗎?
據看過内部放映的朋友表示,現在的版本少了将近 40 分鍾。
這一點,我們在制作花絮中能找到印證。
在開始時,殷壽與質子們征戰冀州,在初剪版本裡,在雪地中的攻城戰是比我們現在看到的要更壯觀的,詳細地演示了投石車是如何進入戰場的。
在投石機下有一只大象,靠它托着投石機進入戰場。
攻破城門後,立刻轉場來到軒轅墳。
但其實在這之前有一段蘇妲己在蘇護的安排下逃跑的戲份,否則雪地上一下出現妲己和她的父親、哥哥,顯得有些突兀。
當姜子牙闖入元始天尊的十二金仙冥想的空間後,突然,姜子牙出現了,說願意領封神榜前往人間。
其實還有一段前情,哪吒與楊戬想進神殿,但被攔下,姜子牙誤闖進去。
所以,元始天尊才會說,這就是天意。
中間,在四大伯侯聚在一起,每個人都帶了當地天譴後的產物,讓姬昌算卦的片段不見了。
現在的成片中姬昌直接說出卦象。
這些情節删掉了或許是為了加快節奏。
還有一些橋段的删節,就顯得尤為可惜。
如果保留下來,也許會讓故事更豐滿,更震撼。
在拍攝花絮中我們看到有一場戲。
姬昌釋放出獄後落魄街頭,捧着裝有伯邑考肉餅的食盒,結果遭到野狗的搶食。
演員李雪健在《封神》裡的幾段演出,傾注了極大的情感。
一個老人,經歷了這樣的喪子之痛,還要受野狗欺負。為了保護自己的兒子,他發出野獸一般的吼叫,吓跑野狗。
現場的導演也落了淚。
△ 視頻出來自微博 @季節限定 sally
還有一個片段。
雪龍駒。
這是片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道具,一共出現兩次,亮相時是由伯邑考從西岐帶來,最後分别帶着姬昌和姬發回家。
(伯邑考只帶來了兩匹馬,說明他已經知道自己回不去了。)
但這麼重要的雪龍駒,就只出現兩次?
其實中間還有一段——
姬發給雪龍駒刷毛。
編劇在采訪時所透露,宗祠裡,妲己與姬發獨處,險些吃掉姬發。
被纣王制止了後,纣王說,你可以留着,但要幫我把這件事兒做完,做完你就是我兒子。
△ 視頻出自 @1905 電影網官博
那麼姬發回去真的要殺了自己的父親,去當纣王的兒子嗎?
給雪龍駒刷毛其實很重要的細節。
一來是他在醞釀計劃,為逃跑做準備;
二來也是象征着自己在洗刷自身的罪惡感。
在所有删減的細節中,Sir 覺得最重要的一個應該是——
鬼侯劍。
《封神》幾乎每個角色都有一個專屬物品作為線索。
妲己的簪子。
當她從馬車裡爬出來,披頭散發,第一反應就是找自己的簪子;
後來也是姜皇後奪過這支簪子要殺她,結果被反殺。
伯邑考的線索顯然是篪(笛子)。
而姬發和父親姬昌這條線是通過玉環串聯。
那麼鬼侯劍為什麼是最重要的一個呢?
網友在《封神》花絮裡,拼接處一個完整的故事線。
出征前,殷郊綁劍的繩子松了,姬發幫他綁緊。
殷郊半開玩笑,半挑釁地說——
" 想要?"
姬發也不示弱,這劍遲早都是我的。
△ 視頻出自 @電影封神榜第一部官方微博
第二個花絮,冀州城大戰前,姬發、崇應彪打賭誰殺敵更多,而殷郊以自己的鬼侯劍為賭注。
鬼侯劍應該是質子軍團團長的象征。
本來是非殷郊莫屬。
但随着劇情的發展,這把劍幾度易主。
殷郊為了斬殺狐妖用鬼侯劍誤傷纣王,被下令追殺,是姬發放跑了他。為了讓姬發有一個交代,鬼侯劍扔下。
這代表他開始和父親決裂,放下皇子的身份。
後來崇應彪用鬼侯劍砍下殷郊的頭,看來他能狠心為了權力,奪過殷郊的皇子之位。
在電影中我們看到。
最後姬發渾身是血,并翻身上馬時,手裡握着的,也是鬼侯劍。
這把鬼侯劍是從何而來?
其實在這,還删減了一部分的故事。
在《第一導演》對于适的采訪裡,他透露了一段被删減的信息:
實際上崇應彪之前沒有被我射死,我倆有一場大戰,1V1,一鏡到底,非常精彩的。
《第一導演:于适:< 封神 > 就需要他這樣的一片雪花》
這樣鬼侯劍這條線索才算有始有終。
起初兩個人在冀州因鬼侯劍發起挑戰,最後勝負分曉。
奪過鬼侯劍就代表着姬發會成為未來的天下共主嗎?
Sir 覺得不是。
鬼侯劍是殷商皇子所有,而姬發要找回的是自己真正身份。
要知道,姬發可是個 " 殷郊控 ",當初在封神榜和殷郊之間,他選擇扔下封神榜去救殷郊。
所以他搶過崇應彪的鬼侯劍是為了替殷郊報仇。
也是不能讓朋友的物件,落入無恥之徒手裡。
故事到這裡,姬發的人物形象,姬發和殷郊之間的羁絆,才完整了。
說完遺憾。
也該說說片中那些讓人感到滿足的細節。
《封神》的出現,可以說是在《長城》《阿修羅》這樣的神話爛片後,對中國影迷 " 信任危機 " 的一次拯救。
就算是在已經過時的宣發企劃下,它依然是經得起盤,也可以在細節上任意包漿。
比如,服裝上。
他們甚至考察了東行五色,用在演員服裝的顏色配置上。
西岐,主農業,所以黃色為主,其他各諸侯,不同地網域,也分别有黑、白、紅。
而姜子牙與申公豹,如太極一般,分黑白陰陽,在衣服上,也就是黑色與白色為主色。
地牢裡的兩場戲。
一場是西伯侯姬昌被打入地牢後,姬發入獄探望父親。
導演用了兩個很有趣的正反打鏡頭。
攝影機在監獄裡,說明視角偏向姬昌這一方面,他是清醒、睿智的。
所以雖然關在牢裡的是姬昌,但鏡頭對準他的時候,沒有欄杆。
打向姬發時,欄杆出現。
這個鏡頭語言很清楚地說明了誰才是被困在(認知)牢籠裡的人。
第二場,是纣王去看姬昌。
此時地牢四周的籠子裡還關着幾只老虎,起初你以為這老虎是為了震懾姬昌,防止有人從旁邊進入解救他,相當于 " 獄卒 " 的作用。
但最後的反轉發現——
原來纣王是讓老虎去當姬昌的" 獄友 "的。
但姬昌發現吃的是孩子的肉時,發出憤怒的咆哮。
這就是纣王一開始設計好的計謀,要對姬昌的人格進行徹底踐踏——
你也是禽獸。
甚至,連禽獸都不如,虎毒還不食子呢。
當姬昌從地牢裡放出來時,他抱着裝有自己兒子的食盒,一邊走在被扔了碎瓦片的路上。
李雪健用三種不同聲調,去念着自己的罪狀:" 我有罪,我聚眾謀反 ",喊第一聲,很弱,似乎不願意承認此事;第二聲,高亢了起來,他抱緊了食盒,認了,也仿佛要瘋了;第三聲,恢復到了正常語調,但,再也沒有反抗的力量了。
在此時,Sir 認為是到了這部電影最高光之處。
按理說《封神第一部》只是開篇,應該 " 不太好看 " ——大多數都是舞台劇式的文戲,打鬥場面不多,諸仙鬥法還沒上演,最後彩蛋裡聞太師才剛剛回朝。
可為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封神》的口碑還是逆轉了呢?
過往的封神題材要麼就是在鋪張浮誇的特效,要麼就是賣弄妲己的風塵味。
《封神》卻把最動人的力量傾注到了劇情本身。
你發現導演真的在意所講的故事。
你也真的體會到角色的情感——
姬發的痛苦糾結;
伯邑考的視死如歸;
姬昌光腳踩在碎瓦片上的痛感 ……
《封神》裡的故事不再是遙遠的神話,而是在現代的情感和價值觀澆灌下的一次新生。
史詩級場面不一定要發生在戰場上。
《封神》裡最激烈的鬥争發生在哪裡?
恰恰是在人的心裡。
龍德殿上四大伯之子被逼弑父。
是一處高潮。
人物的價值觀天崩地裂,鏡頭也給人一種天旋地轉的暈眩感
但既然是一場戰争,就勢必你死我活。
你以為戰争只發生在 " 好人 " 的心裡嗎?
Sir 覺得《封神》精彩之處就在于,它沒有把反派片面化,而是同樣拍出他們的糾結和恐懼。
即,纣王可以 pua 質子,可以對姬昌殺人誅心。
但反過來。
别小瞧道義。
道義對不義同樣具有強大殺傷力。
你發現了沒,纣王最恐懼的時候是什麼時候?不是生命遭到威脅的時候。
要知道他一開場就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作為一個戰場上的英雄,他并不怯懦。
但有幾次纣王露出驚惶失措的神情。
比如,姜皇後自殺明志。
他是憐惜自己的妻子嗎?
不是。
再看,他不可思議地問:" 王叔願意獻出自己的心?"
比幹毫無懼色:" 為了成湯江山,我何惜此心。"
他又慌了。
心疼叔叔?當然也不是。
因為他看到了一種他不曾擁有,也難以想象的東西。
比幹和姜皇後都是用刀對準自己。
卻真實震懾了纣王(一會)。
他們的道德。
他們的舍生取義。
可以為了江山或者說天下太平,獻出自己。而纣王呢?他為了自己的權利,可以犧牲自己的血親,獻出成千上萬人的性命。
就如同一個吸血鬼照見了太陽,光明就足以使他痛苦。
而更加現實地說。
一個人擁有道義,才擁有了政權的合法性。
當不義的纣王看見了高尚,也勢必忌憚人心向背,自己的權位動搖。
所以在《封神第一部》裡。
打敗纣王的。
是高尚之人選擇了高尚。(哪怕被做成肉餅)
是少年做回了少年。
無論在任何時候,姬發沒有背棄自己的父親、兄長,朋友殷郊。
良心與道德是纣王所不具有的東西。
因而這也成為他的致命弱點——
他以為只要用權力誘惑,姬發必然歸順于他。沒想到這個世界上,親情、友誼、人性居然擁有比權力更大的力量 ……
所以他沒有預料到姬發的計謀和背叛。
《封神》的動人,不在打鬥,不在特效。
恰恰在于故事中的這股正氣。
同時它又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說教。
而是以故事本身的力量,給人以激勵和共鳴。
從這點來說。
《封神》在暑期檔的這一仗,打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