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還在“發紅包”的頭部民營房企,只剩“我們仨”,歡迎閱讀。
4 月 27 日,濱江集團發布 2023 年年報,全年銷售額與上一年基本持平,營收同比增長 69.73%,但淨利潤同比下降了 32.41%,陷入增收不增利局面。
同時,濱江集團還公布了 2023 年度利潤分配預案,計劃向全體股東每 10 股派 0.9 元人民币現金紅利(含稅),分紅總額約 2.8 億元,延續了上市以來的連續分紅紀錄,但分紅率卻下降到了 11.1%。
截至目前,上市房企 TOP20 中只有綠地控股和正在停牌的碧桂園未發布 2023 年年報,其餘 18 家房企中有 6 家選擇了不分紅。
雖然頭部房企還在分紅的數量占到 2/3,但 36 氪統計顯示,20 家房企中,相比 2022 年利潤總額上漲的只有華潤置地、中海地產、建發股份、招商蛇口、綠城中國 5 家,每股分紅數額同比上漲的只有華潤置地、中國鐵建、中海地產、招商蛇口 4 家,近 70% 的頭部房企出現了淨利潤、分紅率雙下降。
目前,可用現金是目前房企手裡最珍貴的子彈,還在拿現金分紅的企業是在背着不斷上漲的經營壓力給股東 " 發紅包 "。
數據來源:各上市房企年報 。整理:36 氪
上市房企曾經是股民中紅利偏好者持股的優選對象,2018-2022 年 5 個财年中,萬科合計分紅 541.28 億元,保利發展合計分紅 368 億元,龍湖集團合計分紅約 370 億港币(約合 340 億人民币)。
不過近兩年房企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千億規模房企從 2020 年的 43 家,在 2023 年銳減到了 16 家。
民營房企更是遭遇大滑坡,2023 年,還堅守在千億陣營中的民營房企只剩下龍湖、濱江、新城 3 家(萬科為國資),TOP20 陣營中只有 4 家民營房企進入。
2023 年,還在分紅的 500 億規模以上房企中,2023 年還在分紅的民營房企只剩下龍湖集團、濱江集團、美的置業 3 家。
2021 年以來,民營房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 2020 年,TOP5 房企的全口徑銷售額均超過 5000 億元,其中碧桂園、恒大、融創 3 家為民營企業;2000 億規模以上民營企業還有世茂、龍湖、新城、旭輝、金科、陽光城,幾乎占到行業半壁。
如今,上述企業中,除了龍湖集團、濱江集團、美的置業、新城控股 4 家,其它均陷入虧損狀态。民營房企的變化令人噓唏,最真實的反映了地產行業的極速劇變。
上述 4 家企業為适應市場變化也開始加速調整。今年開年,龍湖合并合肥、南京兩個城市公司,優化長三角組織結構。今年 4 月,龍湖又調整航道業務,将原先的 C3 長租公寓航道更新為資產管理航道,有意加重存量資產業務。
濱江集團也開始頻繁調整,不僅将分紅率降低到了有史以來最低的 11.1%,同時還宣布調整員工薪酬結構,将原固定工資的三分之一,納入績效工資。近期,濱江集團提出 " 主動卧倒,匍匐前進 ",在去庫存方面打 " 三大戰役 " 回籠資金。
美的置業在今年 4 月增設了執行總裁一職,将總裁郝恒樂的職能轉向 " 戰略規劃及重大事項管控,并聚焦公司戰略轉型與新型業務航道,尋找集團新的增長極 ",而新任執行總裁王大在主抓集團日常經營和事務性工作。
換人、降本、調組織架構,民營房企進入了全面調整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的上市房企迫于現金流壓力被迫中斷分紅。比如萬科此前連續分紅 31 年,2023 年在仍舊盈利的情況下選擇了 " 不分紅 "。
2023 年 3 月,萬科董事會秘書朱旭在臨時股東大會上表示:未來 3 年股東回報規劃計劃每年以現金分紅方式,分配利潤不少于當年實現可分配利潤的 30%。" 這是底線要求。"
到了 2024 年 3 月,萬科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朱旭也轉口表示:" 當前行業還在深度調整中,1-2 月份百強房企銷售業績下滑超 50%,萬科的銷售下滑 40% 多……綜合債權投資人和股權投資人的意見,董事會基于非常深入的讨論,還是決定在 2023 年度取消分紅,幫助公司更好地應對特殊時期的不确定性,保障經營安全。"
從 2021 年開始,上市房企就進入了分紅總額和股息率雙降的局面,行業深度調整,到了 2023 年,包括中交地產、中國金茂、大悅城在内的一些國央企也出現了虧損。
今年 4 月 12 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強調 " 強化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監管 ",加大對分紅優質公司的激勵力度,多措并舉推動提高股息率,對多年不分紅或者分紅比例偏低的公司,納入 " 實施其他風險警示 "(ST)。
分紅成為今後市場的一個大方向,但地產下行仍未結束,在利潤率不斷走低、虧損企業數量持續增多的情況下,房企首先考慮的還是如何 " 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