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她做的再好,也不夠?,歡迎閱讀。
昨天是七夕,本應該聊聊愛情。
但我想和你們一起聊聊,一個更嚴肅、更隐蔽、更無奈的話題——家庭暴力。
暑期檔又上了一部現實題材電影《我經過風暴》,是國内首部反家暴題材的電影。
和同期其它現實題材電影一樣,它同樣在短視頻平台放出衝突性較強的片段用于預熱,這點降低了觀眾走進電影院門檻,也降低了我們就這部片聊家暴話題的門檻。
片子中佟麗娅飾演遭遇家暴的徐敏,是一個在别人眼裡有成功的事業,并且将家庭和工作平衡得很好的現代獨立女性。
和我們印象中那些深陷家暴的女性形象,存在着一個缺貨。
記憶中那些經受家暴卻無力逃離的女性,大多居住在經濟落後,民風閉塞的小城鎮。在那裡女性地位不高,是那種即便也工作也掙錢養家,回家依然要承擔全部家務,被粗暴對待也無處伸冤的不高。
而徐敏的存在,颠覆了這一刻板印象。
也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家暴的受害者,可以是任何人。
可以是女人,也可能是男人,可以是老人,也或許是小孩。
所有在家庭關系中處于下位者的人們,都可能一不小心就滑落到家庭暴力的深淵。
全國婦聯發布的數據顯示,在中國,平均每 7.4 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丈夫毆打,2.7 億個家庭中,約 30% 的婦女遭受過家暴,每年有 15.7 萬婦女自殺,其中 60% 婦女自殺是因為家庭暴力。
調查顯示,家暴原因中,有 30% 是因為家庭瑣事。
家暴案件中有 57% 是夫妻和同居伴侶之間的暴力。
家暴的普遍和受害人面對親朋好友以及媒體的緘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配圖《天水圍的夜與霧》
互聯網上的家暴故事,有一大半都是第三視角轉述的。
" 總能看到小姨衣服下隐藏的青青紫紫的傷口,問她,她就說沒事。再問幾句,她就只是哭,也不說話。"
" 勸我媽離婚,說了無數次,她總是說你爸在改了,人老了還是要有個伴。"
" 隔壁鄰居家常常傳來砸東西,叫喊的聲音,隐約猜到發生了什麼,偶爾在電梯裡遇到又看到倆人說說笑笑,挺幸福的。"
忍一時風平浪靜,這一 " 忍 " 字被中國女人做到了十成十,往往等到更惡劣的後果逐漸顯露,比如像片中一樣反抗中誤殺,或是家暴致死,這個問題才終于獲得被注視、被讨論的資格。
往往搭配的還有一句," 你怎麼不早點說?"
這些沉默的受害者,真的從來沒說過嗎?
《我經過風暴》導演的創作談裡,就提到過發生在自己朋友身上真實故事。
收到朋友的微信,她被老公打了,趕到她家,當下報警,目睹調解," 夫妻吵架,都不要太激動 "。
遇到這種事,人們的第一反應是向身邊最親密的人求助。
但親密的人有時候提供的不是上岸的繩,而是和稀泥的棍。
" 這叫家務事,外人少摻和 "
" 你們小夫妻的事,内部解決吧 "
就像電影中佟麗娅的婆婆一樣,可能自己也曾是家暴的受害者,但面對另一個受害者時,依舊選擇站在了施暴者這邊," 你忍一忍,熬一熬不就過去了嗎?"
忍一忍,熬一熬。
實在算不上一種反抗方式,頂多算一種賭博,和施暴者賭誰活得更久。
但現實生活中,選擇反抗也不意味着能快速逃離地獄。
佟麗娅飾演的徐敏選擇離婚,卻因為沒有足夠證據支撐,因為孩子而繼續留在危險的環境裡。
到這時候,這已經是一種無奈的自我選擇,自我閹割。
這是最不能被螢幕前觀眾理解的舉動,這太不現代女性了。
确實,這更像發生在意識不到 " 家暴 " 是犯罪的人們身上。
" 爸媽打你,是為了你好,不然你怎麼考上大學的 "
" 你出去看看,咱們村哪個女的沒挨過打 "
" 打在你身,痛在我心,我每次打你都不好受 "
施暴者往往以愛之名,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是一種暴力。
我國婚姻法《解釋》第一條明确指出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後果的行為。
家庭暴力的形式有很多種,但除了明顯的暴力行為,許多來自家庭成員的管控措施,不會被歸類到家庭暴力,也不會被認定成違法行為。
最近小紅書上火了這樣一個求助帖,"我媽帶着通知書失聯了怎麼辦?"
講述的就是博主朋友的媽媽不同意她去中戲讀書,希望她在家附近讀公費師範生,帶着她的通知書、身份證、醫保卡、學校要求存學費的銀行卡、還有電子產品走了,只留下一張寫着 " 對不起 " 的字條。
有媒體跟進了這個采訪,後續是聯系到了校方,成功交了學費和住宿費,開學時人到就行。
雖然結果是好的,但在采訪中,父母展現出的極強控制欲令人害怕。
初中時帶她去看病,醫生說沒問題,媽媽卻逼着醫生開藥;不允許她離開自家所在的區,和朋友約好出去玩走到一半被媽媽抓回家;不分場合地追着她喂飯,初中追到教室門口;盯着她填報志願;以及打她。
" 關上家門,我媽喜歡打我。掃把、衣架、雞毛撣子,她一個換一個地打。她的手腕上常年戴着一個玉镯和一個銀镯,兩個镯子碰在一起會發出清脆的碰撞聲。每次打我時,碰撞的聲音都特别響。"
配圖《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
而受害者活在窒息的愛裡,雖然嘗試向外求助,解決了眼前的問題,卻很難做到和原生家庭徹底割席。
" 發了筆記之後。很多人懷疑我炒作,我一開始很納悶,這有什麼好炒作的。但翻着幾千條留言,我才意識到原來我過了 18 年的生活,在别人眼裡是多麼離譜。我原本以為媽媽只是控制欲強了一點。"
發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暴力,比起夫妻之間的暴力,更難以界定,也更難逃離。
配圖《天水圍的夜與霧》
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本身就是不平等的。
孩子在父母的控制之下長大,對世界的極大一部分認知都來自于父母,即便後來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覺察到了自己家庭的畸形,唯一能做的也不過是找個機會遠離。
遠離之後,這段經歷便被深埋在心底。
這可能是現階段對抗家庭暴力最好的一種結局。
今天,想借着反家暴題材電影的熱度,和大家聊一聊這個不太愉快的話題。
你是否經歷過、或目睹過家庭暴力?
如果有,你是如何走出它帶來的陰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