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廣州車展,“油車”不死,歡迎閱讀。
導語
Introduction
無論你出于何種目的參與這場年終盛宴,都絕對值得靜下心來去細細品味。
作者丨崔力文
責編丨曹佳東
編輯丨何增榮
本周一下午,坐在位于上海市靜安區哈瑞中心的辦公室内,與公司的幾位小夥伴激烈讨論着,應該為即将到來的又一屆廣州車展組稿,扣一個怎樣的 " 帽子 "。
" 用活着,或者說活法更為貼切,也是今年中國車市的主旋律。"
" 冰與火好像挺恰當的,領跑者嗷嗷亂殺,落後者墜落深淵。"
" 不如叫華南之約,畢竟也是所謂的收官之戰,好好做一個總結。"
就這樣,大家各抒己見……
但不知為何,總覺得上述幾個主題有些太過的既要又要,讓讀者沒有第一時間點進來的欲望。
很快,所有人又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而在我看來," 與其每一次都宏觀論述,不如更聚焦一點,長期以來大家總在說油車沒機會了,可結果呢?"
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有了撰寫今天文章的初衷。接下來的篇幅,則想借着本周五一早即将開幕的第二十二屆廣州車展,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當然,順便為這場盛宴,做一個全方位的預熱與定調。
時代,真的變了
既然試圖讨論 " 油車還有機會嗎 ",那麼首先肯定要從數據維度切入。
剛剛過去的 10 月,結合乘聯會發布的成績單,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連續第四個月突破 50% 大關,新能源乘用車批發滲透率更是歷史首次突破 50% 大關。
與此同時,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同比漲幅達到了十分誇張的 55%,傳統燃油車零售銷量卻出現了 16% 的同比下滑。
而這樣的強烈對比,進入今年以來,漸漸司空見慣。
絕不是盲目自嗨,中國車市正提前迎來着含金量滿滿的 " 拐點 "。積極擁抱電動化,成為了大多數消費者的主流選擇。馬太效應之下,明晃晃的趨勢,愈發不可逆轉。
站在該維度,屬于油車的機會,尤其是傳統燃油車的機會,确實越來越小了。由此再次搬出那個老生常談的觀點," 時代,真的變了。"
作為另一維度的論據,再次聚集本屆廣州車展,從組委會的相關統計來看,前來參加的展車為 1,171 輛,其中新能源車為 512 輛。
雖然在數量上還未過半,但如果考慮到聲量、人氣、關注度,後者俨然才是這場盛宴毫無争議的主角。
而長久以來,我們總是願意将廣州所處的華南市場,視為一個極具研究意義的優質樣本。
因為,在這片土地上,有着相對成熟的汽車文化,有着足夠出色的經濟購買力,有着百花齊放的優秀主機廠。
當然,也是日系品牌不容有失的大本營。
可現如今,依舊避免不了徹徹底底的變革。就拿今年前三季度為例,廣東省新車累計銷量達到了 192.34 萬輛,同比增長 6.95%。
進一步拆分,傳統燃油車出現了 13.73% 的下滑;新能源車則大放異彩,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占比達到 53.83%。
沒有任何意外,在自主品牌一輪又一輪潮水般的衝擊之下,身處華南市場的日系品牌,甚至整個合資陣營,都難掩頹勢。
而面對此情此景,更加堅定了 " 傳統燃油車會慢慢凋零 " 的觀點。随着時間迅速推移,随着潛客被不斷教育,随着新能源車拼命内卷,除了位于某些有着特殊需求的細分板塊,屬于它們的生存空間還會被瘋狂擠壓。
當然,本屆廣州車展,相信大家同樣能切身處地的發現,它們再也不會像是曾經那般身處 "C 位 " 綻放光芒,反而蜷縮在一個個角落。
不過,理想客觀的講,傳統燃油車所面臨的結局難以更改," 油車 " 身處中國車市卻仍大有可為。
乍一看,有點語病,但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
更直白來說,傳統燃油車的衣缽,正在被像是 " 下餃子 " 一般的插混、增程選手所順理成章的接過。
今年,新能源車的确炙手可熱,純電卻礙于種種原因,不可避免的陷入到了增長瓶頸之中。取而代之的是," 油電雙開 " 的產品大受追捧。
10 月,望向整個大盤,如果把插混與增程合并在一起,與純電之間的份額占比,已經來到 43%:57%;聚集本屆廣州車展,悉數諸多重磅新車,增程與插混的戲份同樣非常可觀;今年前三季度的華南車市,純電的同比漲幅僅為增程與插混相加的一半不到。
" 油車 " 不死,只是換了種方式收割。而機會,則一直留有準備的人。
見證,新王登基
" 傳統油車的漸漸凋落,插混、增程的迅速崛起,純電動車的漲勢放緩,共同組成了中國車市的晴雨表。"
洋洋灑灑寫下一千多字之後,本段開篇的一段話,俨然成為了我内心最由衷的感受。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本屆廣州車展其實還有一個不容錯過的主旋律——見證,新王登基。
實際上,當整個大盤頭也不回的在國家層面的鼎力相助下,正式踏上電動化轉型之路,之前固化的格局已經在悄然發生松動。
曾經,大眾、豐田、BBA 才是公認的王者,它們呼風喚雨,它們大快朵頤,它們用所謂的技術換着市場,它們掌握着爆款的定義權與定價權。
而今年,我們無疑徹徹底底見證了新王登基。
那麼,試問它的身份究竟是誰?是月銷一舉突破 50 萬輛大關的比亞迪?是全面鋪開新能源攻勢的吉利?是另辟蹊徑通過出海賺得盆滿缽滿的奇瑞?還是行業公認的頂流鴻蒙智行、理想、小米?
平心而論,大家都是答案中的一員,至于完全體更想把選票投給所有的自主品牌。畢竟,截至目前,其累計銷量份額占比已經突破 60%。
剛剛過去的 10 月,更是一舉達到創歷史新高的 65.7%。
無論在心智層面,還是效能層面,自主品牌無疑都讓合資品牌苦不堪言。而 " 觸電 " 則讓前者有了最鋒利的矛,順勢刺向後者早就有些腐朽的盾。
" 中國車市,一定會是我們的天下。"
之前,或許你還會對上述一句話感到質疑,覺得是部分激進者的自嗨,但經歷了今年量變所引發的質變,相信你只會對此變得愈發堅定不移。
無需妄自菲薄,身處規則與玩法全都迭代完畢的新賽道,這一次自主品牌徹徹底底掌握了主動權,并且幾乎是在每一個細分板塊,都接二連三上演着 " 推翻舊霸主 " 的劇情與戲碼。
本屆廣州車展,鉚足了勁的它們肯定還會開啟狂暴模式,拿出看家的底牌吆喝與展示。一方面,身處收官之戰對外證明自己活的很好;另一方面,對内為後續的旅程積攢更多的能量。
還不信?那就請分别前往各位選手的展台,看一看我是不是在說謊。
從 1.1 館的吉利銀河,到包下整個 2.2 館财大氣粗的比亞迪,到 2.2 館的埃安、昊鉑、傳祺,到 3.1 館的 " 共和國長子 " 紅旗,到 3.2 館的阿維塔、長安、深藍、奔騰與五菱,到 4.1 館的整個長城,到 4.2 館的上汽自主與奇瑞,到 5.1 館、5.2 館的 " 國家隊成員 " 北汽與東風,到 17.2 館、18.2 館的一家家新勢力造車……
傾其所有、争奇鬥豔的激烈程度,将遠遠超出你的想象。
從各個級别的轎車,到各個級别的 SUV,再到 MPV,自主品牌的推新節奏同樣只能用 " 瘋狂 " 形容。而它們除了卷產品,還在卷技術、卷補能、卷服務、卷渠道、卷營銷,甚至卷創始人誰是 " 顯眼包 "。
由此不禁好奇,本屆壓力山大的合資品牌,看到上述窒息的局面又将有何感觸?尤其是當手中的 " 利潤奶牛 " 一頭頭被自主品牌吃幹抹淨的時候?
也許,還是那聲嘆息:" 時代,真的變了 "。
當然,讀到這裡,肯定依舊有人稍顯片面的覺得," 自主品牌的崛起,不就是得益于政策的躺赢?" 而我想說:" 就算有這方面的因素助推,政策是公平與開放的,為什麼合資品牌沒有抓住機會?"
犯錯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一直嘴硬。
在占盡天時之後,地利與人和其實才是中國車企站起來了的關鍵。譬如,嗅覺敏銳的察覺到了 " 油車 " 不死,只是換了種方式收割。它們,便是前文提及有所準備的群體。
而本屆廣州車展,無疑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觀察錨點。
留下,才有未來
無論承認與否,唱衰合資車已經成為大多數讀者眼中的 " 政治正确 "。又一個問題随之產生:身處中國車市,你覺得它們真的沒未來了嗎?
對此,更想多維度辯證的去看。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随着傳統油車漸漸凋落,新能源車當家作主,合資品牌在多維度都出現了嚴重水土不服的症狀。
更為要命的是,它們在消費者心中形象的 " 崩塌 "。
稍顯誇張的說:" 過去,一旦入手了大眾、豐田、BBA,大家往往會贊不絕口,投來羨慕的目光,如今卻開始產生動搖,甚至出現了微詞,更不要說其它弱勢合資品牌的處境。"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一方面,我們絕不應該把合資品牌這麼多年為中國車市,帶來的正向促進作用一味地抹殺。另一方面,我們更不應該小瞧某些主機廠知錯就改、大象轉身、全力追趕的決心。
實際上,就在本屆廣州車展前夕,有幾件事令人印象深刻。
其一,便是東風日產突然宣布,與華為籤訂戰略合作協定,成為首家使用滿血鴻蒙座艙的合資品牌。
其二,國產奧迪 Q6 e-tron 開啟預熱,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新車配備了雙激光雷達與視覺感知的融合系統,支持點到點的高階輔助駕駛。雖然其官方沒有明确誰是供應商,但外界普遍猜測又是華為。
其三,奧迪 · 上汽合作項目的首款產品被揭開了神秘面紗。在一代人記憶裡,四環 LOGO 一直是這家德系豪華品牌獨有的标籤。然而,為了中國市場,其正式啟用全新的 "AUDI" 的車标。
好奇,當你看完上述信息後,會作何感想?
就我個人而言,能夠感受到這些合資品牌終于想明白了," 更加充分的擁抱中國,擁抱國内的優質夥伴,将是觸底反彈、走出泥潭、補齊短板的最佳捷徑。"
換言之,堅持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把不擅長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于情于理,适度牽手,才能雙赢。
反觀本屆廣州車展,按照已經獲悉的劇透,除東風日產、南北奧迪之外,還會有更多的合資品牌祭出在華的全新電動化戰略,并且不是單純的畫餅,而是實打實的落地,主要集中在智艙、智駕、三電方面。
雖然類似的做法,究竟最終收效如何,是否可以身處血腥的中國車市重塑輝煌,在與自主品牌的直面交鋒中旗鼓相當,都存在着巨大的未知與挑戰,但至少努力去嘗試了,總比之前呆呆的站在那挨打要強。
奈何,行業中還會有一種聲音認為:" 合資品牌難道就必須位于中國深耕?一些全球性車企,即便失去這片市場,也好像活的十分滋潤,别太把自己當回事。"
而我僅僅搬出幾位頭部成員的三季度财報,就能作為最好的回擊。
它們利潤的暴跌,根本的 " 導火索 ",都是在華躺着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失去了這塊 " 肥肉 " 的貢獻,飢餓感瞬間傳遍全身。
況且,必須點出的是,對于任何一個合資品牌,能夠在厮殺最為激烈的細分市場站穩腳跟,也會位于所有市場大殺四方,特斯拉亦是最佳範本。
另外,只是快與慢的區别,将來的新能源車一定會席卷全球。身處最難的副本中打怪修煉,才能提升的更快,聰明的合資品牌都懂。
也正因如此,本屆廣州車展,它們大概率無一例外積極展示的課題,注定是:" 留下,才有未來。" 下半句為:" 傲慢,終将出局。"
寫到這裡,文章漸漸臨近尾聲,最後想說:" 入行五年,一直覺得中國車市最大的魅力所在便是血腥且絢爛。每到這個時候臨近收官,位于羊城都會迎來一次深刻的總結與展望。"
總之,什麼時代真的變了,什麼見證新王登基,什麼留下才有未來,共同組成了一副充滿戲劇性的眾生相。
本屆廣州車展,值得細細品味……
|崔力文|
愛車如命,
更愛電動汽車的小編一枚 ~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