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未提地方債,怎麼看?,歡迎閱讀。
2020 年以來連續四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對下一年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問題作出部署。不過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并未提及地方債問題。
比如,2023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 2024 年防範化解重點領網域風險時,重點提到三個領網域,分别是房地產、地方債務和中小金融機構。而 2024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 2025 年防範化解重點領網域風險時,沒有再提 " 地方債務 ",但保留了房地產和中小金融機構。
為何此次會議不再提地方債務問題?
長期研究地方債問題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毛捷告訴第一财經,從近十多年來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關表述來看,當地方債風險緩釋時一般不會在會議中提及地方債問題。今年 11 月份中國推出總額 12 萬億一攬子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債務風險組合拳,使得地方債風險明顯緩釋,這應該是此次會議通稿沒有強調地方債務問題的原因。
" 經中央同意,近期一攬子化債方案落地實施,地方化解隐性債務風險壓力大幅減輕。化債工作正按此前部署正逐步推進,因此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稿沒有再提及,因為化債工作按既定安排推動即可。" 中央财經大學教授溫來成告訴第一财經。
毛捷強調,此次會議沒有提地方債問題,并不意味着不重視這一問題。事實上解決地方債務問題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标本兼治,從全口徑監測地方債務、推動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轉型、健全央地财政關系等多方面,進行系統性設計和整體推動,來逐步解決。
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統籌推進财稅體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的深化财稅改革任務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徑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和防範化解隐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加快地方融資平台改革轉型。
目前地方政府隐性債務主要是地方政府借融資平台公司舉借,因此需要剝離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的 " 政府融資 " 職能,推動其市場化轉型。這項工作并不容易。不過随着近些年地方政府通過發行政府債券置換隐性債務,以及對平台公司融資收緊,地方融資平台轉型有所加快,越來越多的城投公司宣布退出政府融資平台名單。
毛捷表示,加快推動地方融資平台改革轉型依然難度較大。目前還很難嚴格界定政府與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的權責邊界。實踐中,兩者關系模糊,地方政府作為甲方,經常下場,直接幹預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乙方)的經營等,以完成政府交代的工作。這也使得乙方成為一個特殊的市場主體,承擔政府融資職能或一些社會職能,即 " 乙方上位 "。
他接着說,這使得甲乙雙方不再是單純的政府和企業之間關系,地方融資平台公司就有了政府隐性擔保,從而做出些短視行為,比如違法違規舉債形成隐性債務,甚至一些城投公司去海外高息舉債。平台公司這些短視行為帶來債務增加,時間長了甚至轉變為政府或有債務或隐性債務,最終又需要周期化債,形成死結。這需要引起重視。
而解決上述問題,正需要相關體制機制變革,以進一步打破政府兜底預期,分類推進融資平台公司市場化轉型,推動形成政府和企業界限清晰、責任明确、風險可控的良性機制,促進财政可持續發展。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認為,要充分利用化債騰出的時間視窗,構建債務管理的長效機制與深化财稅體制改革。從深化财稅體制改革看,此輪改革短期要增加地方自主财力,但是從根本上看改革的核心是上移事權和支出責任至中央政府,避免地方政府承擔過多的支出責任,從而減少隐性債務的舉債動機。
根據财政部介紹,2024 年至 2028 年五年間将共計發行 10 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隐性債務。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數據,截至 12 月 14 日,2024 年地方已經成功發行了 2.8 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于置換隐性債務。按計劃,2025 年将有 2.8 萬億元化債額度待發。
( 本文來自第一财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