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一個人在一家公司待多久合适?,歡迎閱讀。
第 483 篇原創文字,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全文 2800 字,建議閱讀時間 7 分鍾
✎ 寫在前面
寫這篇文章,是最近和部分朋友聊下來的感悟。
人比人氣死人。
有些人在同一家公司待了 7 年,突然發現跳槽變得很難,市場上很多企業不認可 ta 的 7 年工作經驗。
有些人可以在一家公司做了 10 多年,每年不跳槽也會被獵頭追着問「看不看機會?」
有些人,一年一跳槽,就把簡歷給毀了;有些人 1 年兩跳,職業發展卻越來越好了。
先說我的觀點:職場上沒有标準答案。簡在一家公司工作多久,并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在這裡做了些什麼事情,有怎樣的經歷。
1
重要的是經歷,而非簡歷
說兩個真實的案例。
一個是我前同事,加入我司(互聯網中廠)後不到半年,試用期還沒過,就拿到了 BAT 的 offer,去不去?
他咨詢我的建議,我的建議:
從他個人成長的角度出發,肯定要去,一方面平台更大,機會更多,薪資還能漲兩波,何樂而不為呢?
算不算頻繁跳槽?算,但為了自己的職業前程而頻繁一點,可以理解,畢竟他不是每段工作經歷都不滿 1 年。
另一個是我在寶潔訪談時遇到的寶潔打工人,他一畢業就在寶潔,工作了 10 多年了,從來沒有換過公司。
我問他:如今的工作是不是有點枯燥、程式化?
他的反饋很直接:
我沒換公司,不代表我沒換工作啊,我内部轉崗過不同崗位,還有過晉升;一直在嘗試不一樣的工作内容,做不同的項目,也一直學習新的知識。
說白了,我們的每次選擇,無論是留下,還是跳槽,都是為了更好的職業發展。
并不一定需要死抱着「一家公司工作不能超過 10 年」,或者「工作不滿 1 年就跳槽對我職業發展不好」的慣性思維。
重要的不是簡歷,而是我們實際的經歷。
2
簡歷裡的虛假繁榮
我在之前關于 35 歲的那篇文章《公司只招 35 歲以下,35 歲 + 的人何去何從?》分享過一個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
虛榮型指數(Vanity Metrics)
舉個例子,我的公眾号,碼字碼了這麼多年,終于有了 10 萬 + 粉絲,是不是好事?
其實很難判斷。
我們需要繼續深挖:
這些粉絲都活躍嗎?會看我的文章嗎?活躍率如何?
這些粉絲都支持我的觀點嗎?願意給我的文章點贊轉發嗎?
這些粉絲會不會向他們的朋友推薦我的公眾号?
事實上,很遺憾,如今看公眾号的朋友越來越少了,即便我有 10 萬多「粉絲」,真正每篇文章的閱讀量,大約只有 3000 上下,評論轉發也有限——畢竟,很多人不想讓同事和老板知道自己在研究跳槽 / 吐槽加班 / 控訴領導……
我是一個自媒體人,讀者少了,也就難過一小會,下周還要接着寫,畢竟已經成習慣了。
但如果我是一家企業的老板,給下屬定的指标是粉絲數的增長。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營銷團隊為了完成 KPI,去買了一堆假粉絲。
我們的工作經驗也是如此。
10 年工作經驗厲害嗎?
聽起來很厲害,但是如果是在同一個崗位上做一樣的事情,那麼可能只是 2 年工作經驗 + 8 年重復勞動。
工作經驗中更重要的是:
你每年做了什麼項目,取得了什麼成績,收獲了什麼技能。
換句話說,在這 10 年裡,你到底成長了多少?
事實上,來到一個新的崗位上(注意啊,不是一家公司),第一年是成長最快的,第二年很多事情你已經駕輕就熟。
工作滿 3 年之後,這個崗位上的所有難點和問題,你大概率都遇到過了。
剩下的 7 年,再接着做這一攤事情,你很難和下家說,這幾年你一直在不斷成長。
另一方面,一個人在一家公司待久了,會有慣性。
他對這家公司的了解很深,對工作應該怎麼做駕輕就熟,對于人際關系也非常了解。
這家公司已經成為了他的舒适區。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的面試官會給這種候選人貼上标籤,認為這種在一家公司工作 8 年 10 年的老員工沒有足夠的跳槽動力,也沒有足夠的自我提升動力。
這話一定對嗎?不一定。
但如何防止别人給我們貼上這樣的标籤?
定期看内外部的機會。
如今大環境就這樣,外部跳槽需要我們更加謹慎一些;但内部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提升。轉崗、晉升,如果都不行,那就看看是否有機會多參與幾個項目,讓自己多經歷一些事情,多經歷一些挑戰,多解決一些問題。
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強,我們在市場上就越受歡迎,在公司裡就越被需要。
3
多久跳槽最合适
我的個人建議是:
如果你在一模一樣的崗位上做着相同的事情,時長超過 3 年,那麼我們的确需要考慮一下是不是應該換個環境,無論是外部跳槽,内部換崗,還是内部不換崗,但增加一些其他的項目經歷。
低于 2 年太頻繁,超過 5 年漲不動,3 年可能是跳槽的甜蜜點。
我一般很少拍這種數字,因為無論是在知乎還是在 B 站,我拍出的任何數字都會被網友以他的個人經歷來挑戰。
但 3 年的确是個特别的時間點。
一方面,如果你在公司待滿 3 年,還沒有得到加薪的話,你會發現你的薪水會逐步被市場水平甩開。
如今很多職場人會被應屆生倒挂,其實也就是因為 2-3 年過後,市場的薪資水平漲得比公司内部調薪的水平高。
在任何公司,薪酬的競争力和公平性,永遠是矛盾的。
就算專業的人力資源公司,也無法避免。
對此,絕大部分公司的對策是,在原有的年終調薪周期外,再加一個調薪周期,而在這個周期裡,公司會給自己認為的兩種員工加薪:
不能失去的核心人才;
薪資低于市場水平的重要人才。
世界知名人力資源薪酬外包公司 ADP 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調研:
他們發現薪資漲幅最大的職場人,往往是在公司裡工作了至少 2 年,但沒有超過 5 年。
如果超過 5 年,你在現東家待得越久,去新東家漲薪越少。
ADP 的數據主要是覆蓋歐美國家。對于發達國家來說,市場比較穩定,所以薪資漲幅不高。
但對于中國職場來說,因為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跳槽俠大多賺了,而堅守俠大多虧了,虧得很慘。
即便是合理跳槽區間裡跳槽的我,我也清楚認識到,如果我跳槽更頻繁一些,薪資或許會更高。
但以未來的大環境來看,跳得頻繁,估計反而要吃虧。
寫在最後
對于候選人來說,須知面試和相親一樣,是雙向的。對方面試你,你也面試對方公司。
所以,面試最精巧的套路是真誠。
你要 50 萬彩禮,你就明說,對方接受不了掉頭就跑,大家不浪費時間。
如果你認為過去的選擇很合理,解釋一下就行,比如:
雖然我 2 年換了 3 份工作,但是我之前定好的職業規劃,我這幾份跳槽一直在走上坡路,在更大的團隊裡做更重要的角色,我經歷的項目包括 xxxx,都有拿的出手的成績。就像我來貴司面試一樣,我認為我能在貴司裡接觸到更多有意思有挑戰的項目……
再比如:
雖然我在公司 10 年多了,但這 10 年的經歷并不是一層不變的,我做的具體工作内容一直在變化,我做過 xx 項目,也做過 xx 項目;正是因為過往做過這些跨部門的項目,所以我能成長到現在這個崗位上做 Leader,我并不是 10 年只做一件事,感謝公司提供的機會,我确實嘗試了很多有趣的項目。
言之成理即可。
面試官也在聽的同時,思考他們到底能不能匹配你的需求,能不能滿足你的内在動因。
如果你的職業規劃是每 2 年更新一次,對方公司給不了你這樣的機會,而不給你發 offer,那就這樣吧,這總比它明明給不了機會,反而把你騙進公司好吧。
如果你待得久是因為公司企業文化好,員工福利好,那麼下家如果提供不了這些,還得讓你 996 的話,那千萬别給咱發 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