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以為是好心,其實會偷偷破壞孩子專注力的 4 種行為,歡迎閱讀。
專注力,是孩子成長非常關鍵的能力,對生活、學習的影響很大。爸爸媽媽們也特别注重寶寶專注力的保護和培養。
可我們的一些關心、幫助,有時卻會「好心辦壞事」,悄悄破壞孩子專注力。
今天我們總結了 4 種日常生活中可能影響孩子專注力的行為,幫大家一起避坑。
給孩子提供太多玩具
你們家的玩具是否堆積如山?
積木、拼圖、樂高、毛絨玩偶、小車等等遍布家中,甚至把整個房間變成「玩具樂園」。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看起來,我們确實是為孩子好,給他們營造一個充滿樂趣和探索的環境。
但孩子注意力卻是一種有限資源,玩具太多可能會适得其反。
心理學家丹尼爾 · 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的注意力資源理論(Attention Resource Model)指出:
人類的注意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必須被合理分配。
如果周圍的刺激太多(比如玩具太多),孩子的大腦會感到「信息過載」,注意力被分散,反而難以專注于某一件事情。
我們不妨回憶下:當寶貝們面對過多的玩具時,是不是不停地切換注意力,一會兒玩玩這個、一會兒又試試那個,很難深入探索某一個玩具。
而且,太多玩具不僅影響了他們對單一玩具的深度學習,還可能對「執行功能」(比如工作記憶、認知控制等)產生負面影響,進一步削弱他們專注力的培養。
2018 年,Dauch 等學者的研究進一步證實:如果孩子只有少量的玩具,他們會更專心、更深入地玩耍;但如果玩具太多,他們會頻繁更換玩具,難以集中注意力。
這表明,玩具少反而可能會讓孩子玩得更好、更專注。
那很多爸爸媽媽心想,這可咋辦,家裡已經有不少玩具了?
●每次限制拿出的玩具數量,保護孩子專注力
我們只需要把玩具收納起來,定期輪換玩。
每次玩的時候,限制孩子拿出來玩具數量(1~3 種 )。
這樣就可以既不傷害孩子專注力,也能很好刺激他們發育成長。
孩子玩玩具時
總忍不住指導孩子玩
當孩子在玩拼圖、搭積木、變形金剛時,你是否會忍不住插手指導:
寶寶你應該先搭這個;
不要這樣玩,這樣不對;
來,爸爸 / 媽媽教你 ......
我們總是想讓孩子玩得更好、更正确,嘗試通過自己的指導去優化孩子的遊戲體驗。
但其實我們的這些「好心幫助」,不僅不會讓孩子玩得好,可能還會破壞孩子專注力。
内在動機和自主性是專注力的核心。
孩子玩玩具時的專注力,往往來源于他們的内在動機,即對活動本身的興趣和探索的樂趣。根據自我決定理論,自主性是内在動機的核心因素。
大白話說就是:當孩子能夠自由選擇如何玩、如何創造時,他們會更專注、更有動力,而不是被外部規則束縛。
當家長頻繁幹預或指導時,孩子會感到自己的行為被「控制」,失去對遊戲的掌控感。
這種幹預可能将孩子的内在動機轉化為外在動機,即孩子開始為了取悅家長、完成任務或遵守規則而玩,而不再享受玩耍的過程。
這不僅會削弱孩子的專注力,還可能讓他們對活動本身失去興趣。
當孩子玩玩具時候,我們盡量觀察而非幹預。
●孩子玩耍時,不打擾,保持旁觀,更利于他們專注力
當孩子玩耍、做遊戲時,我們保持旁觀,不要主動打擾。
觀察孩子的行為和情感反應,只有在他們明确需要幫助或請求時再提供指導。
孩子說話時
不等孩子說完,就打斷孩子
當孩子試圖表達想法或者講述一件事情時,你是否會忍不住打斷問,有的朋友甚至直接替孩子把話說完。
寶寶想說是這個吧?
下次你可以這樣說 ****
這個的發音是這樣的:****,不是 ***(然後開始教上孩子 )
你是否覺得這樣做既節省了時間,又幫助孩子更清楚地表達?
不等孩子說完,就打斷孩子,可能并不利于學習表達,甚至會讓孩子難以專注。
專注力是一種需要時間積累的心理狀态。
當孩子在說話、表達時,他們需要集中注意力,把腦海中的想法組織成語言,并把這些想法清楚地表達出來。
這是一個需要持續專注的過程,涉及到回憶信息、理清思路、再把這些轉化為連貫的語言。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完全沉浸其中,他們的大腦會進入一種「全神貫注」的狀态,這對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的成長十分重要。
但是,如果家長随意打斷,就像「拉了一下刹車」,孩子的思路會被中斷。
重新進入表述時候,會需要花額外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重新回到原來的狀态。
更糟糕的是,如果我們習慣這樣打斷孩子說話,會讓孩子的專注力一次次「重啟」。
這種反復不僅會讓孩子難以專注,還可能讓他們感到挫敗甚至沮喪。
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的話不重要,逐漸失去表達的興趣,甚至不再願意主動開口說話。
孩子學習溝通、表達的過程其實是漫長的,需要我們給到足夠耐心和等待:
●不打斷孩子說話,等他們說完後,再引導,既保護孩子專注力,又學習表達
在孩子說話時候,我們可以看着他,讓他理解怎麼是認真聽他人說話。認真聽也是很重要的學習能力。
在他表達不清楚的地方,不要着急打斷,補充。
我們可以等孩子徹底說完了,幫他總結,對表達不暢地方提問,引導他們怎麼清楚表達。
這樣既能幫助孩子梳理思路,增加表達的清晰度,又不會打亂他們的表達節奏,讓孩子在獨立思考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語言能力。
想提升孩子專注力
過早進行專注力訓練
你是否早早就給孩子安排了一些專注力訓練,例如讓他們長時間地繪畫、拼圖,甚至報名專注力課程。
但一通「好心」後卻發現,孩子專注力甚至不如之前了。
他們從開始勉強完成練習,到變得煩躁、抗拒,甚至連原本能專注的活動也提不起興趣了。
專注力的發展是一個漸進過程,并有着自己的發展規律。
孩子的專注力是随着大腦發育逐步提升的,尤其是負責注意力控制、計劃和執行功能的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需要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期早期才會完全成熟。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其專注時間有自然的上限,例如:
● 2~3 歲:5~10 分鍾
● 4~5 歲:10~15 分鍾
● 6~7 歲:15~20 分鍾
● 8~10 歲:20~25 分鍾
如果我們專注力訓練的時長或難度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他們的大腦會感到疲憊,注意力難以持續,最終表現出煩躁、走神,甚至直接放棄任務。
對于專注力培養,我們家長更多地是保有耐心,不急于求成。
●讓孩子在自己感興趣活動中,自然培養專注力
心理學家蒙台梭利指出:孩子的專注力會在自由探索中自然發展。
這種自然的專注力是建立在興趣和自主選擇上的。
比如,孩子在喜歡搭積木、畫畫時,通常他們會自發地沉浸其中,發展專注力。
這樣我們既順應了孩子的興趣,還輕松地讓孩子在感興趣的活動中自然延長專注時間,而不是生硬的訓練。
作為爸爸媽媽,我們關心孩子成長,但也需要時刻警惕自己的「好心」是否在無意中影響了孩子的專注力發展。
減少幹擾、耐心傾聽、順應孩子的節奏,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形成持久的專注力。
參考文獻
lHebb, D. O. ( 1947 ) .The effects of early experience on problem-solving at matur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 ( 7 ) , 306 – 307.
lKahneman, D. ( 1973 ) .Attention and Effort. Prentice-Hall.
lDauch, C., Imwalle, M., Ocasio, B., & Metz, A. E. ( 2018 ) . 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toys in the environment on toddlers ’ play.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50, 78 – 87.DOI:Redirecting
lDeci, E. L., & Ryan, R. M. ( 1985 )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lCsikszentmihalyi, M. ( 1990 )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lRubinstein, J. S., Meyer, D. E., & Evans, J. E. ( 2001 ) .Executive control of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ask switch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7 ( 4 ) , 763 – 797.https://doi.org/10.1037/0096-1523.27.4.763
lMontessori, M. ( 1912 ) . The Montessori Method. Frederick A. Stokes Company. 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of The, by The Author.
本文專家
蘇靜
合作專家
國家認證心理咨詢師
鄧欣媚
審核專家
華東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
深圳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策劃制作
策劃:蘭蘭
監制:大力
排版:刷子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