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富士康都跑了,小米為何不跑?,歡迎閱讀。
最近,富士康離開印度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
富士康原定跟印度礦業公司韋丹塔共同推進的 195 億美元工廠建廠行動,在沒有任何先兆的情況下,被富士康叫停。
離開的原因,據說是印度之前說好的建廠補貼,到最後卻突然取消,富士康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跑路。
印度的營商環境,懂的都懂," 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别想帶回家 ",把外企當豬宰,是印度的 " 優良傳統 "。
挨宰而跑路的在印外企,遠不止一個富士康,還有哈雷摩托、福特汽車、通用汽車、榮耀 ......
還沒跑路的企業,有一家特别受人關注," 軍哥,别人都跑了,你們啥時候跑?"
今年 6 月中旬,印度監管機構以 " 向外國實體非法轉移資金 " 為由,宣布沒收小米印度公司 6.8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48 億元)。
這不是小米第一次挨宰,2022 年 1 月,印度稅務情報局以逃稅、做假賬為由,要求小米印度補繳 7600 萬美元(約合人民币 5.58 億元)稅款。
僅過數月," 三哥 " 再度發飙,以外匯匯款違規為由,扣押了屬于小米技術印度私人有限公司 7.25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50 億元)的資產。
沒完沒了地挨宰,當年意氣風發進入印度市場的小米,肯定想不到現在這種情況。
2010 年,諾基亞在智能機領網域崩塌,空出來的全球份額,高端被蘋果把持,中低端則是三星的天下。
不過,中國手機品牌利用本土供應鏈優勢,加上優異的性價比,不僅擊潰三星在華市場,還不斷進軍海外。
2014 年,莫迪當選印度總理,他決心發展制造業,大力吸引外企進入印度,希望以市場換技術。
在這個背景下,小米、OPPO、vivo 等中國手機品牌,先後進入印度,其中小米最受莫迪重視,還親自接見雷軍。
2014 年 7 月 15 日,小米售機在印度電商 Flipkart 開賣,标價 13999 盧比(約合人民币 1100 元)的小米 3,半小時内售罄。
以印度本土品牌 Micromax 為首的智能手機,因為技術問題,只是貼着智能手機皮的功能手機。
小米 3 的價格,雖然比印度本土手機要貴一些,但智能手機對功能手機,就是降維打擊。
小米在印度發售的手機,售價普遍在 5000 盧比到 20000 盧比(約合人民币 470 到 1880 元)。
即便是售價最低的紅米手機,也有 16GB 内存和攝像頭,這是其他同價位品牌手機都沒有的。
性價比,是小米在中國的安身立命之本,放到印度,依然大殺四方。
小米對印度市場,可謂用心良苦,他們不僅復制了中國的營銷策略,還不斷标榜着 " 印度制造 "。
2015 年,在小米 4i 發布會,小米全球副總裁雨果 . 巴拉表示,小米 4i 的 "i",就是 "India"(印度)的 "i"。
小米充分把握印度人的心态,他們在每一台手機盒背面,都貼上 "made in India" 的标籤。
小米的一番操作,收獲了一大批狂熱的印度 " 米粉 ",小米手機的在印份額,也如火箭般快速飙升。
2017 年,小米在印度的份額,約為 13.1%,一年後就超過 30%,直接反超三星,成為印度最暢銷的手機品牌。
2019 年,為紀念小米手機在印度單季銷量突破一千萬,小米印度團隊用一萬只燈泡打造一個小米 LOGO,此舉還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
和小米前後腳進入印度的藍綠廠,也采取了類似策略,利用性價比,拳打印度品牌,腳踢蘋果三星。
即便受疫情影響,2020 年和 2021 年,小米在印度的份額,依然超過 20%,藍綠廠和紅米也保持兩位數的份額。
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可謂風光無限,但印度總理莫迪的臉色,卻逐漸變得陰沉。
按莫迪的設想,引進中國手機企業,不僅是學習先進技術,更是希望能產生 " 鲇魚效應 ",倒逼印度本土品牌進步。
但莫迪沒想到,這麼多年,印度本土品牌不僅沒有進步,反而往 others 的方向一去不回頭。
既然印度本土品牌自己不争氣,那莫迪老仙就要施展 " 法力 ",讓中國企業也一起 " 不争氣 "。
何況,按照印度的 " 商業傳統 ",在印外企,都是要宰的豬,之前的諾基亞、愛立信、三星,全都被宰過,現在輪到中國企業了。
2016 年,印度就把針對手機零部件下降的關稅,從 5% 加到 20%,明眼人都看出,這是針對誰。
2020 年 4 月,印度要求來自與印度 " 陸地邊境接壤國家 " 的投資者,均須通過政府審批,這不就是指某東方大國嗎?
2021 年 10 月,印度電信部幹脆指名道姓,要求 vivo、OPPO、小米和一加提供手機和組件的數據與細節。
加上今年的制裁,印度對中國企業,已經進入明搶階段,那麼,這些企業就沒有應對措施?
小米印度公司近日宣布一項 " 炸裂性 " 決定,那就是對印度員工進行大規模的裁員,由原來的的 1500 人裁員至現在 1000 人。
這就是小米的應對手段,你搞我,我就炒人,反正炒的是你們印度的員工。
小米印度分公司在班加羅爾總部,就有 1000 多名員工,在印度五個地區設有辦事處,共計超過 30000 名員工。
小米在印度本土建設了大量工廠,僅 2019 年,小米在印度就建立了 7 家工廠。
小米還投資了多家印度公司,包括在線小額貸款平台 KrazyBee、二手機回收及維修公司 Cashify 等。
這意味着,小米在印度,不僅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還培養出規模龐大的產業鏈。
一旦小米有什麼風吹草動,這些崗位和產業鏈,全都會受影響,印度自己絕不可能安然無恙。
另一方面,雖然挨宰最狠,但小米依然不願意退出印度市場。
小米不是富士康,富士康在印度的芯片產業只是剛剛起步,可以毫無顧忌地放棄,但小米不行。
在這個國家,小米已經辛苦耕耘近十年,印度市場,是小米最重要的海外收入來源之一。
2022 年,小米海外市場收入為 1378 億元,占集團總收入的 49.2%,其中印度市場出貨量為 2940 萬台,約占小米全球出貨量的 20%。
若是輕易退出,不僅十年耕耘一朝喪,還丢失了最重要的海外收入來源。
關鍵在于,巨大的沉沒成本,以及供應鏈中斷的善後成本,絕非小米所能承受,兩害相權取其輕,小米只能選擇繼續留下。
小米在印度的未來,還得看印度自己會怎麼做,是選擇繼續割韭菜,還是逐漸收手。
以 " 三哥 " 一貫的尿性,他們大概率會選擇繼續割韭菜,所以小米在印度的命運,只有自求多福了。
參考資料:
經濟觀察報:鏖戰印度市場,中國手機軍團退 or 守?
網絡圖片
編輯:陳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