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朝鮮戰争前,人民軍三八線警備旅團的創建和發展,歡迎閱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迪爾說史 Author SOUL 迪爾
話說在朝鮮半島光復初期,北緯 38 度線的警備任務由駐扎在北朝鮮的蘇聯紅軍第 25 集團軍全權負責,根據集團軍司令奇斯查科夫上将于 1945 年 10 月下達的命令,蘇軍在從黃海沿岸到日本海沿岸的 38 度線全線設立了多個警備哨所,與美第 24 軍在 38 度線以南設立的各個警備哨所形成了對峙狀态。
集合中的三八線警備旅團官兵
1946 年 2 月 8 日,北朝鮮地區成立了由金日成擔任委員長、金鬥峰擔任副委員長的臨時人民委員會,并在随後 3 月 4 日舉行的朝共北方分局第五次擴大執行委員會會議上決定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以為國境線、三八線、鐵路和重要基礎設施提供警備安保服務,這些部隊在組建初期将普遍具有軍隊和警察的雙重職能屬性。
于是,在這一命令下,北朝鮮三八線警備隊在黃海道沙裡院正式成立,雖然其具體成立時間不詳,但肯定是早于 1946 年 6 月 21 日。三八線警備隊的首任司令官是出生于鹹鏡北道慶源郡、曾任東北抗日聯軍第 1 路軍 5 師指戰員的金昌奉(김창봉,1919-?),警備隊組建後即開始與蘇聯占領軍一起執行三八線上的警備任務。為了阻止南韓右翼組織對北方的滲透,臨時人民委員會在公報上宣布,要 " 在政治和技術上,培養高水平的三八線警備隊幹部和隊員 "。
三八線警備隊組建之初有兵力 2000 多人,除部分軍官為原東北抗聯和朝鮮義勇軍指戰員外,絕大部分官兵都是在本地新招募的青年。行政關系上,三八線警備隊隸屬于臨時人民委員會安保省警備部警備科,警備部還轄有承擔其他安保任務的鐵路科和水上科。1947 年 2 月 8 日,人民委員會終于宣布摘掉了原先的 " 臨時 " 二字,安保省也被改組為内務省,并由出生于鹹鏡北道會寧市、曾任朝鮮義勇軍副司令的樸一禹(박일우,1904-?)擔任内務相。
1947 年 4 月,根據三八線美蘇第二次聯合調查中美軍調查團的調查數據顯示,此時三八線上共有共有蘇軍哨所 25 個,三八線警備隊哨所 9 個,蘇朝共管哨所 8 個,蘇軍駐扎總兵力 750 人,三八線警備隊駐扎總兵力 1800 人,蘇軍人數更少卻在表面上管轄更多的哨所,這種不合理的數據統計結果顯示,實際上三八線警備隊已經承擔了三八線上的大部分地段的警備任務。
三八線警備隊第二任司令員兼内務相樸一禹
1947 年 5 月 17 日,包括司令員金昌奉在内的原三八線警備隊的東北抗聯系軍官大都被抽去安保幹部訓練所,參與組建人民軍的前身——人民安保隊,三八線警備隊司令官暫時由内務相樸一禹兼任,兩個月後,又由出生于平安北道博川郡、原朝鮮獨立同盟幹部尹公欽(윤공흠,1913-1974)擔任警備隊司令官。此時尹公欽在黨内排名第 21 位,甚至還排在樸一禹之前,他還是唯一一名被安排在部隊裡任職的中央委員,這說明此時的北朝鮮高層對三八線警備隊的掌控極為重視。
根據黃海道内務部于 1947 年 5 月 23 日的調查結果顯示,黃海道地區每個月偷偷越過三八線逃往韓國的難民已達 3500 人之多,此外在當年 2~3 月間,共發生韓國警察越境事件 188 起、美軍越境事件 43 起,計綁走警備隊員 6 人。由于三八線警備隊員的生活非常艱苦,穿的都是以前的破舊冬裝,沒有皮鞋只能穿草鞋,冬季的晚上甚至都沒有可以吃飯、就寝和御寒的設施,再加上政治意識薄弱,截至 1947 年 4 月 25 日,已有 26 名警備隊官兵叛逃韓國。
為了加強三八線警備隊的戰鬥力,内務省專門成立了一所士官學校,用于培訓幾支警備隊所需要的基層士官。此外,受當時三八線上日益加劇的小規模軍事衝突影響,以及為了阻止日益增加的難民南逃現象,北朝鮮黨中央組織部還于 1947 年 11 月 29 日向黃海道和江原道道委機關下達命令,要求在三八線警備隊各旅團内成立旅團黨委和各級黨團組織,相比之下,此時的人民安保隊各師團内部都還沒有成立黨團組織。
根據美軍情報顯示,截止 1947 年 10 月底,三八線警備隊開始被劃分為第 7 大隊和第 9 大隊兩支部隊,其中每個大隊轄三個中隊,每個中隊轄十個小隊,每個小隊有官兵 30 人,裝備有日制步槍、日制輕機槍和蘇制衝鋒槍等武器,負責三八線上每 3-5 公裡段的防務。行政上,三八線警備隊的大隊長也接受各道内務部長的指揮,而當三八線上發生突發事件時,三八線以北五公裡區網域内的各内務署、分署則具有臨時服從警備隊調度和動員命令的義務。
朝韓各自的警備隊在三八線對峙
此外,為了支援三八線警備隊的警備任務,各道内務部還下令所有生活在三八線以北五公裡區網域内的 17-45 歲男子編入名為 " 自衛隊 " 的居民軍事組織,但被列入 " 反動分子 " 名單的居民将被禁止加入自衛隊。自衛隊以小隊為部門活動,每個小隊轄三個分隊,每個分隊有居民 10-15 人,主要負責轄區内的反間諜、監視、巡邏、宣傳和對南情報活動,每個分隊的組織、招募、訓練和監督工作由駐扎在附近的三八線警備隊負責。
1948 年 1 月,三八線警備隊正式改成三八線保安旅團,旅團司令部設在沙裡院,根據俄羅斯檔案顯示,截止 1948 年 4 月 8 日,保安旅團仍下轄第 7、9 大隊,其中第 7 大隊司令部在海州,該大隊下轄五個中隊,總兵力 919 人,第 9 大隊司令部在鐵原,該大隊下轄四個中隊,總兵力 731 人。随着南北分裂的迹象越來越明顯,以及三八線上南北武裝衝突的進一步更新,朝鮮方面開始着手進一步擴編三八線保安旅團。
1948 年 8 月,三八線保安旅團又改稱三八線警備旅團,并由出生于中國東北的、曾任東北抗日聯軍第 2 軍 1 師 1 團團長的原保安幹部訓練所所長崔賢(최현,1907-1982)擔任旅團長,旅團參謀長則為原警備隊第 7 大隊隊長金成旭(김성욱),為了加強三八線警備旅團戰鬥力,曾隸屬于内務省的直轄獨立旅團第 2 大隊也被并入警備旅團,8 月 14 日,還以江原道、鹹鏡道、黃海道各地的地方保安大隊中選拔出的 700 人組成第 8 大隊,加入警備旅團序列,該大隊司令部設在江原道襄陽郡。
這樣,到 1948 年 9 月,三八線警備旅團已下轄五個大隊,其中:第五大隊下轄第 191、193、195 中隊,大隊長李忠益(리충익)少校;第六大隊下轄第 171、173、175 中隊,大隊長卓允道(탁윤도)少校,參謀長李民(리민)大尉;第七大隊下轄第 151、153、155、157、159 中隊,大隊長崔春森(최춘삼)少校,參謀長洪賢森(홍현삼)大尉;第八大隊下轄兩個中隊,大隊長姓名不詳;第九大隊下轄第 211、212、213、214 中隊,大隊長金鍾煥(김종환)少校。
由于資料有限,各大隊、中隊級軍官的履歷均不詳,只知道第七大隊參謀長洪賢森大尉出生于中國東北,解放戰争初期加入東北民主聯軍,後返回朝鮮,曾任黃海道蓮白郡地方保安隊中隊長。
第 1 警備旅團長金大弘,第 3 警備旅團長崔賢
1948 年 8 月底,眼看蘇聯占領軍的撤退已經安排上日程,朝鮮領導人再次召見樸一禹,決定再次擴編一個第一警備旅團,并由曾任東北抗日聯軍第 2 路軍連長的金大弘(김대홍,1917-1990)擔任旅團長,旅團總部設在鐵原,原先的三八線警備旅團則改稱第三警備旅團。兩個月後,随着蘇軍的正式撤離,部分朝鮮人民軍部隊也被部署到三八線上,但最前沿的警備哨所仍由三八線警備旅團駐扎,人民軍則被部署在旅團後方進行支援。
蘇軍撤離後,朝韓軍警在三八線上的衝突進一步更新,從 1949 年 1 月的一個月 9 起,增長到同年 6 月的一個月 34 起,到同年 9 月已經擴大到一個月 119 起,雖然蘇聯駐朝鮮大使施蒂科夫将軍對三八線上僅有的兩個警備旅團的力量表示擔憂,要求莫斯科盡快為警備旅團的擴編提供武器,但由于海上運輸油料的匮乏,擴編所需的武器裝備始終沒有到位,因此截止 1949 月底,北朝鮮在三八線上仍只部署着兩個裝備陳舊的警備旅團,且旅團下屬的各大隊駐地分散,一旦韓軍發起大規模進攻,他們将很難迅速集中起來進行有效戰鬥。
到 1949 年 7 月,用于三八線從海州到黃海海岸段的警備任務的第七警備旅團也終于組建完成。此時朝鮮内務省共轄三個三八線警備旅團,分别是:第一警備旅團,總兵力 5300 餘人,旅團長吳白龍(오백룡,1914-1984)少将,旅團部駐地江原道鐵原郡;第三警備旅團,總兵力 7000 餘人,旅團長崔賢少将,旅團部駐地黃海道碧城郡;第七警備旅團,總兵力 5300 餘人,旅團長李益星(리익성,1911-1960)少将,旅團部駐地黃海道衿川郡。
此時的三八線警備旅團,在編制上已經完全正規化,每個旅團部下轄參謀課、文化課、後勤課,另直屬偵察中隊、通信中隊、軍醫中隊、警備小隊、軍樂小隊各一。重武器層面,各大隊都轄裝備有重機槍、82 毫米口徑迫擊炮、45 毫米口徑反坦克炮等武器的獨立部隊。如果滿編的話,每個警備旅團将擁有官兵 8212 人,分為六個大隊。為了适應三八線上多山地的情況,各旅團部還另編有一個騎兵隊,擁有将近 200 匹軍馬,用于配合步兵完成山地巡邏任務。
巡邏中的三八線警備旅團騎兵隊
然而,由于三個警備旅團要負責警備的地區跨度還是太廣,因此各警備哨所一般都集中設定在重要高地、鐵路、公路、分水嶺、山脊等重要地點及其他國軍可能入侵的地點。由于各警備哨所之間距離較遠,部署在哨所裡的警備隊員數量有限,一旦遇到大型戰事很難相互支援,因此朝鮮方面又在警備哨所周圍設定了鐵絲網,并修建了戰壕和火力點,火力點裡設有秘密通道,以方便防守官兵進行及時增援和轉移。
根據人民軍戰史記載,1949 年 1-9 月間,内務省三八線警備旅團共計打退韓國軍警各種挑釁和入侵 432 次,特别是 1949 年 5 月 4 日至 7 日發生在黃海道松嶽山與韓軍第 11 聯隊的大規模交戰,以及同年 7 月在江原道襄陽郡圍剿韓軍特務部隊 " 虎林部隊 " 第 5、6 大隊的戰鬥,雙方傷亡人數都達數百人之多。
自 1949 年 3 月朝鮮領導人在莫斯科與斯大林秘密會談後,朝鮮開始着手準備全面解放南方的戰争,為了讓人民軍集中精力進行整編和訓練,三八線警備旅團的任務也更擴展為 " 武力偵察與牽制作戰 "。按照朝鮮領導人的構想,可以通過使用三八線警備旅團進攻被韓國控制的甕津半島與江原道三陟地區等 " 有限度的戰争 ",可以将相當規模的韓軍兵力牽制在三八線東西兩端,從而削弱主攻方向京釜線上的防御,同時也可以試探美國人介入朝鮮内戰的态度。
為此,由崔賢指揮的第三警備旅團一部 1300 餘人于 1949 年 5 月 26 日越過三八線深入甕津半島 8 公裡,同年 8 月 4 日,第三警備旅團再以兩個大隊的兵力,攻占銀坡山一帶,并直到 5 天後才撤退。同年 8 月 6 日,由吳白龍指揮的第一警備旅團也在江原道麟蹄郡發起大規模南侵行動,并直到兩周後才撤走,這次作戰一共動員了 11264 當地朝鮮平民用于後勤支援。1949 年初,由于韓軍一部越過三八線占據了銀坡山以北高地,第三警備旅團再次投入作戰并奪回高地,這次戰鬥一直持續到 11 月 15 日才結束。
聯合國記者遙望 1949 年衝突熱點地區松嶽山
朝鮮戰争爆發後,第一、三、七警備旅團陸續被改編為人民軍第 7、8、9 步兵師團,在八月攻勢和九月攻勢中陸續投入釜山防御圈戰場,至此,三八線警備旅團的歷史宣告結束。
歡迎加入迪爾說史讀者 QQ 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