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日本的弱小機器人和中美的強大機器人,歡迎閱讀。
在一家書店裡,我不由自主地拿起了一本名為《來自弱小機器人的思考》(暫譯,日語原名「〈弱いロボット〉から考える」)的書籍。或許是因為每天都在新聞裡看到被稱為 " 強人(Strongman)" 的特朗普重返白宮的消息,產生了某種逆反心理。
自己無法獨立完成清掃工作的掃地機器人,在給孩子念故事書的過程中突然說 " 接下來是什麼來着?" 忘記念到哪裡的機器人。這本書中出現的淨是這些不完美、不靠譜的機器,但它們也是勇敢堅強、招人喜愛的存在。
這本書的作者是機器人開發者、日本豐橋技術科學大學教授岡田美智男,他在書中寫道:" 如果人工智能(AI)無所不能,那麼人類将無所事事。應該通過編寫程式,使人類能夠對機器進行補充,二者形成一種寬松的相互依存關系,這才是社會保持和諧的秘訣 "。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左)和企業家埃隆・馬斯克(右)(reuters)
美國的氛圍或許與此截然相反。從最近來自美國的新聞報道來看,到處充斥着諸如 "Strong"、"Super"、"Hyper"、"Giga" 等彰顯強大的詞匯。
詳細描述的話大概是下面這種感覺—— " 強人(Strong)" 總統與被稱為商界 " 超人(Superman)" 的企業家埃隆・馬斯克聯手,充分利用被稱為 " 超大規模(hyperscale)" 的數據中心,完美打造包括汽車用途在内的各種生成式 AI。馬斯克利用生成式 AI,在 " 超級(Giga)" 工廠(馬斯克旗下的特斯拉工廠被稱為 Gigafactory)中量產自動駕駛汽車以及人型或動物型的高科技機器。
這正可謂是 " 強大的機器人 "。有可能在新設立的美國政府效率部擔任顧問的馬斯克在 10 月舉行的技術發布會上表示:" 生成式 AI 很快将獲得汽車及機器人這樣的身體 "。毋庸置疑,他将 " 融入 AI" 視為競争力的源泉。
據美國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預測,到 2025 年,全球用于 AI 學習等的雲計算設備投資額将達到 2887 億美元,這一金額将超過曾把人類送上月球的美國阿波羅計劃的累計投資額。
2026 年以後的狀況有些不明朗。依據拜登政府的政策,以首都華盛頓近郊的弗吉尼亞州為首(美國三分之一的數據中心集中在該州),考慮到電力短缺和環境問題,對新建數據中心設定了嚴格的規定。不過,特朗普政府可能不會允許這種 " 做大做強政策的倒行逆施 ",也許會參考馬斯克的建議取消相關規定。
也有預測稱,總體而言,生成式 AI 的開發投資将膨脹到阿波羅計劃的約 30 倍。就 AI 數據中心的數量而言,美國占據了全球的一半以上,并試圖維持這一現狀。
排名第二的中國估計也傾向于追求強大的機器人。盡管中國擅長的純電動汽車(EV)尚未搭載真正的生成式 AI,但 10 月在巴黎舉行的車展上,多家中國廠商明确提出了 " 汽車的 AI 革命 "。
在眼下的歐洲,面對低價、高性能且設計出色的中國產進口車,當地廠商面臨進退兩難的尴尬局面。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國大眾汽車被迫自創立以來首次關閉工廠。反觀最近的中國企業,無論做什麼都動作迅速。
在日本,裁員 9 千人的日產汽車和本田在 11 月發布的中期财報中業績增長乏力,背後原因之一就是中國。據了解當地情況的觀察人士介紹,日本車在外觀等方面仍保留着 1990 年代的過時風格。面對憑借智能手機時代的使用随意性展開攻勢的中國企業,日本車迅速失去了年輕一代的支持。
不知不覺中,中國最大的純電動汽車制造商比亞迪(BYD)在短短五年内将銷量增加了十倍,是超過日產和本田的勢頭。
日本是否會因此而從強大的機器人國家行列中掉隊?在自動駕駛領網域,許多企業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競相開展的公路測試将成為今後競争力的一個指标,但日本廠商早已榜上無名。是日本企業看不到世界,還是安于能适度帶來利潤的傳統技術?
日本有着在 2010 年代電器產業遭受毀滅性打擊的經歷。夏普和東芝的白色家電業務等紛紛被台灣和中國大陸企業收購,但變化的迹象早已顯現。
強大的機器人是否真的是萬能和永久的存在尚且不知。但無疑将推動產業競争力。回顧過去半個世紀,1980 年代的電視和音響設備推動了日本的發展,90 年代的 "Wintel(美國微軟的基本作業系統軟體和英特爾的半導體)" 電腦推動了美國的發展,2000 年代以後的智能手機則推動了美國、韓國和中國的發展。雖然這不是二選一,但日本确實需要強大的機器人。
那麼,(日本的)下一個(強大產品)為什麼沒有出現呢?當我去研究室拜訪文章開頭提到的岡田教授時,他表示:" 可能是忘記了制造弱小機器人時期的好奇心和冒險精神 "。本田和索尼集團在創立之初,充分利用身邊的零散資源和廢棄物,創造出了強大的產品。
這符合把弱勢反而變為優勢的 " 拿來主義 ( Bricolage ) " 這種文化人類學思想。這與 " 動物精神 " 也有相似之處。為了不在競争中落敗,回歸弱小時期的精神也是一個辦法。日本應該先行一步,搶先洞察下一個時代的價值觀,找到不輸于中美的日本特色的強大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