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小米配售,在此一搏?,歡迎閱讀。
用别人的錢,為自己賺錢!
3 月 24 日,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在公開發言中再次強調了小米一直以來的經營理念:" 我們克制了貪婪,只掙一點點。"
不知道雷總對 " 一點點 " 的理解,和昔日王首富對 " 一個小目标 " 的理解有何區别,賬上躺着 1700 多億現金的小米,又要開始 " 找錢 " 了。
就在 3 月 24 日晚間,小米正式宣布,拟配售 8 億股現有股份,配售價為每股 53.25 港元,本次認購預計籌資淨額約 425 億港元,将用于業務擴張、研發投資及其他一般用途。印證了此前媒體的報道!
這個價格高了還是低了呢?如果按照 3 月 24 日小米 57 港元的收盤價計算,有着 6.6% 的折讓。
根據公告,假設配售股份獲悉數配售,認購股份相當于公司于本公告日期現有已發行股本約 3.2% 及投票權約 1.2%,及公司于緊随認購事項完成後經配發及發行認購股份擴大的已發行股本約 3.1% 及投票權約 1.2%。
消息一出,3 月 25 日早間小米股價跳空低開,最終收跌近 6%,這樣看下來,此次小米的配售應該算是不折不扣的利空,然而真的如此麼?且聽我一一道來。
" 先舊後新 ",利好還是利空?
據媒體報道,這次小米的配售,采取的是港股常見的 " 先舊後新 " 方式,和 A 股的增發還是有所區别的!
具體說來就是,大股東将自己的手上的股票(舊股)借給配售代理,代理将這些舊股分配給投資者并收取資金。收取的資金由代理交給公司,完成配售,公司就有了資金。
過一段時間,公司發新股完成後,由代理商将新股還給大股東,就結束整個先舊後新的流程。大股東持有的股份數目一點也沒少!
為了把問題講得更清楚,我們就以雷軍作為例子:配股前,公司總股本為 250.63 億股,雷總的持股比例為 24.13%,持有 60.55 億股。配股完成了,總股本增加到 258.63 億股,雷總的持股比例降低到 23.41%,
大股東如此,中小股東同樣如此!這個流程的關鍵之處在于,是公司發新股,而不是雷軍賣股票!
但重點是,被稀釋并不會引起資金的太大損失。新進來的機構相比昨天收盤,應該是賺了 6.6% 的利潤,但即使這麼算,相比昨天 13400 億的市值,對股份的影響為 425*6.6%=28.05 億,對總市值的直接影響比例為(28/13400) =0.209%,分攤到 57 港元美股的波動只有(57*0.209%)=0.12 元!
指望這點波動對股價產生影響,就好比在長江裡打兩個雞蛋,就算讓下遊的人都喝上雞蛋湯了一樣——完全不值得一提!
既然配售本身對股價的影響微乎其微,小米今天的大跌,只能用心理來解釋——要知道,所有的經濟學都是心理學,小米這次的配售,在市場上沒有波動是不可能的!
和股價大跌相伴随的,是天量成交:截至下午 3 點,小米港股成交量為 689.8 億,創下史上最高紀錄!
此外今日小米大跌,和港股大盤走勢特别是新能源汽車股的走勢也脫不了幹系:今日小鵬汽車跌幅一度超過 8%,理想汽車跌一度超 4%,蔚來跌超 3%。小米自然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 風物長宜放眼量 ",長遠來看,此次配售對股價而言,真的是利空嗎?
先看縱向:2020 年 12 月 2 日,小米集團發布公告稱拟以先舊後新的方式,配售約 10 億股份,相當于該公告日期已發行股份總數的約 4.1%,及完成認購後經擴大的已發行股份總數約 4.0%。配售價格為 23.7 港元。比前一日收盤價折價約 9.4%,預計籌資約 30.6 億美元。
光配售還不夠,還有債轉股:另外,當時的小米,拟按初步換股價每股 36.74 港元,發行于 2027 年到期的零息有擔保可換股債券,估計所得款項淨額(已扣除傭金及開支)約為 8.89 億美元。
配售 + 債轉股,合計 40 億美元,對市場的影響不可謂不大:當天下午一點恢復交易,復牌後小米股價一度大跌逾 10%,但如圖所示,之後小米企穩上漲,半個月内創出新高。但此後經歷了深度調整,股價一度從高位跌至 8 元,此後一路長虹,其中有多少人拿到最後難以統計!
上次也是高點配售
圖片來源:東财網
再看橫向:本月初比亞迪在港股的增發,及此後股價的走勢,對此時此刻的小米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不計一城一地的得失!
具體說來,3 月 4 日,比亞迪發布配售 H 股的公告。此次,比亞迪配售規模較原計劃擴大了 10%,共配售約 12980 萬股新 H 股,配售價為 335.2 港元 / 股,共計融資約 435.1 億港元,吸引了主權基金、中東企業等多元化投資人參與,成為近 10 年全球汽車行業最大的股權再融資項目。
當天比亞迪的股價同樣大跌:H 股跌 6.99%;A 股跌 4.27%,但此後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AH 股一度雙雙突破 400 價位,創歷史新高,可見對于行業巨頭,配售的時間點或許是利空,但未來真不一定!
那麼問題來了,正如本文一開頭所言,小米似乎其實并不缺錢:而賬上的現金足足有 1751 億,比蘋果某些季度的現金還要多。如此 " 财大氣粗 " 的小米,還要 " 找錢 ",為哪般?
小米的未來,在此一搏
首先需要明确一個财務常識,雖然賬上 1700 多億,但很大一部分并不是能真正自由支配的,截至去年年底,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人民币 337 億元——連五分之一都不到,這樣看下來是不是覺得,小米的手頭一下緊了一大半?
還是回到 2020 年的那次配售 + 債轉股:當時小米向港交所給出的理由是:主要用于增加營運資金以擴大業務、投資以增加主要市場的市場份額、戰略生态系統投資,以及一般公司用途。彼時的小米,重要任務在于,持續推進手機 ×AIoT 戰略,向高端化進軍!
更何況,當時的小米現金雖然沒有現在這麼充裕,但也非常财大氣粗:據财報,截至 2020 年底,小米賬上現金餘額已經有了 1080 億元——是當時那次募資額的好幾倍,可見用别人的錢為自己賺錢,永遠是最爽的!
時間過去了四年多,小米賬上現金又多出近 700 億,各方面業務也已經今非昔比,手機成為絕對的第一梯隊,但造車事業依然處于起步階段——突出表現為,距離盈利尚有距離!
根據小米最新财報,2024 年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總收入為 328 億元,經調整淨虧損 62 億元,賣一台虧 4.53 萬元;去年四季度虧損則為 7 億元。這也很容易理解——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沒到通過規模效益攤薄成本的階段!
不過曙光在前面,總是能給人以奮鬥的希望!2024 年,SU7 系列交付量達 136854 輛,連續 5 個月單月交付超 2 萬台。同時,小米集團将小米汽車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萬台。
據财報,目前 SU7 Ultra 已經提前完成年銷 1 萬輛的目标,車型交付需 13 周到 16 周,需求旺盛,中長期產能規劃如何?小米高管對此曾表示,目前交付的确是小米最大的瓶頸。公司整體正全力确保產品安全與質量,這是長期目标,業務拓展不會停,
沒有產能的保證,交付只能是空中樓閣,再加上小米北京第二座工廠即将投產,光土地購置及建設成本就花了 8.42 億元,再加上後續運營,哪一樣不要大把大把燒錢,家大業大也要精打細算!
更何況,你放松下來,你的對手可不會放松:依然以剛剛配售 400 多億港元的比亞迪為例,在新能源上的大殺四方早已有目共睹,最近又計劃通過智駕形成降維打擊,這怎麼能不讓以小米為代表的其它廠商感到空前壓力?雷軍說 " 要把後半生賭在小米汽車上 " 真不是說說玩的,小米的未來,确實在此一搏!
更何況,小米在傳統的家電領網域,依然有着不小的野心:在渠道方面,計劃國内 2025 年新增 5000 家門店,未來建成 2 萬家小米之家;在海外,從已建的 500 家門店起步,逐步拓展至 1 萬家。
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小米在海外市場,有擴展 20 倍門店的野心,而要想深耕海外市場,一條路徑就是與當地資本結成利益共同體,考慮到港股市場的高度開放性,小米配售或許有進一步的深度布局!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之前以小米為代表的家電企業一路高歌猛進,和補貼等促消費政策有很大的關系,而随着經濟形勢的變化,這種政策能否持續,力度能否保持,進而是否會影響這些企業的業績,還需要更多的觀察。
尾聲
和 2020 年底相比,此次小米配售其實有若幹共同點:都是股價高點,都處于港股高歌猛進的時間點,那麼未來小米還能重寫以往的輝煌麼?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