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特朗普再遭普京打臉:特使會見48小時後,俄羅斯連發兩枚導彈慘烈重創蘇梅,歡迎閱讀。
4 月 13 日,烏克蘭東北部重鎮蘇梅市遭遇俄軍兩枚彈道導彈襲擊,爆炸發生在市中心最繁忙的街區,正值當地居民參加一年一度 " 棕枝主日 " 教堂活動。烏克蘭内政部确認,襲擊已造成至少 32 人死亡、99 人受傷,其中包括 13 名兒童。這是 2025 年以來烏克蘭本土最為慘烈的單次襲擊。
" 敵人顯然選中了人最多的時候、最密集的地點投放導彈,就是為了造成最大傷亡。" 蘇梅州軍事管理局局長阿爾秋赫(Volodymyr Artyukh)這樣描述現場狀況。
兩枚導彈,雙重殺傷
根據官方通報,俄軍使用的是彈道導彈,其中第二枚彈頭疑似搭載了集束彈藥——這種殺傷方式堪稱 " 地獄灑鹽 ",一旦在人群密集地帶引爆,等于将數百顆小型炸彈灑在居民頭頂,造成的破壞甚至比傳統爆炸還要殘忍。烏克蘭總統府幕僚長葉爾馬克(Andriy Yermak)直接痛斥:" 這是蓄意屠殺平民。"
現場視頻也印證了襲擊的慘烈:建築物支離破碎,街道上遍布血迹和屍體,救援人員在爆炸殘骸中抬出一具具被緊急毛毯裹住的屍體。一輛被炸毀的無軌電車内滿是焦黑,車内幾乎無人幸存。
而且爆炸點相距僅 200 米,目标精準,分别擊中教堂集會區和附近的住宅、商鋪、學校,顯然經過精心預判。
國際社會憤怒,特朗普卻 " 覺得進展不錯 "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當天深夜發表講話,怒斥俄羅斯 " 用恐怖拖延戰争 "。他再次呼籲國際社會對俄羅斯施加更嚴厲的壓力:" 不要再抱有幻想,只有制裁才能阻止導彈。" 澤連斯基還指出,這場襲擊發生時,烏方正單方面履行由美方提出的 30 天無條件停火協定,而俄羅斯在過去兩個月裡一再拒絕響應。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娅 · 卡拉斯(Kaja Kallas)表示,這是俄羅斯 " 在烏克蘭堅持和平方案後,變本加厲的恐襲 "。
法國總統馬克龍也迅速表态,認為 " 必須采取更強硬措施迫使停火 "。聯合國烏克蘭人道協調官馬蒂亞斯 · 施馬勒也罕見發表強烈措辭:" 轟炸平民是戰争罪,是對國際人道法的踐踏。"
然而,與歐洲主流國家的義憤填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方面的态度——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的特殊外交操作之下。
就在空襲前 48 小時,特朗普的 " 特使 " ——房地產大亨出身的史蒂夫 · 維特科夫(Steve Witkoff)還在莫斯科與普京密會,時間長達 4 小時。當天返回白宮後,特朗普第二天評價談判成果時雲淡風輕:" 我覺得俄烏之間情況‘可能還可以’,你們很快就會知道了。"
這句 " 可能還可以 ",聽在蘇梅幸存者耳裡,恐怕比導彈還涼。
更諷刺的是,特朗普政府特使基斯 · 凱洛格(Keith Kellogg)随後發布聲明稱:" 作為一名前軍官,我知道什麼該打,什麼不該打。這次确實太過分了。總統特朗普正在努力結束這場戰争。"
" 努力 " 的方式,是派一位地產商去和克裡姆林宮推心置腹。顯然," 和平使者 " 的定義,在特朗普這屆白宮有了新的解釋:見完敵軍統帥,結果換來一輪屠城,外交辭令裡叫 " 可能進展不錯 ",現實中卻是一地血肉模糊。
一場 " 談判 ",換來多少屍袋?
回到慘案本身,罹難者名單令人痛心。其中包括蘇梅國家劇院的音樂家奧列娜 · 科胡特(Olena Kohut),以及地方稅務局副局長柳德米拉 · 霍爾傑延科(Liudmyla Hordiienko)——一個用音符慰藉人心,一個為國家治理服務,如今都倒在了毫無意義的襲擊中。
而就在這些屍袋被抬出的同時,特朗普依然在鏡頭前展示他的 " 戰略耐心 ":" 我們總得試試,不然怎麼知道行不行?"
這場外交博弈的棋盤上,恐怕只有特朗普本人還在幻想 " 交易的藝術 " 可以橫跨屍山血海。
戰争還未結束,愚弄仍在繼續
當前,俄羅斯正在加強對蘇梅地區的軍事打擊,甚至已越境推進至該州邊緣的部分村莊。而過去 24 小時,俄軍在頓涅茨克、哈爾科夫、赫爾松三地的襲擊又造成至少 8 人死亡,18 人受傷。戰争仍在擴大,炮火未曾停歇。
這場 " 棕枝主日 " 的屠殺,無疑将成為俄烏衝突中新的轉捩點——不僅因為其規模和慘烈程度,更因為它發生在一次本應帶來和平的 " 外交努力 " 之後。
有人把禱告當作保護傘,有人卻把談判當作掩體——他們從會談桌上站起,别人卻再也起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