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重大突破:中國成功實現“冰封人腦”18個月!《三體》照進現實!,歡迎閱讀。
電影《復仇者聯盟》裡的美國隊長在二戰尾聲的一次行動中墜海 " 冰封 ",直到 2011 年才被 " 解凍 " 蘇醒。對他而言,這個過程可能只是一個略顯漫長的夢,但在近七十年的時間裡,整個世界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也能先把自己 " 冰封 ",再在未來 " 蘇醒 " 呢?
古老線蟲可以 " 穿越 "!
2018 年,科學家們復活了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中凍結了數萬年的古老線蟲,當時科學家們認為,其生命起始可以追溯到 4.2 萬年前,而在 2023 年的最新工作中,科學家們通過精确的放射性碳檢測技術發現,這些古老線蟲至少在 4.6 萬年前就已經在西伯利亞地區保持 " 死醒 " 狀态,也叫作 " 假死 " 或 " 隐生現象 "。
來自 4.6 萬年前的線蟲。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 1 ]
隐生狀态下,生命的新陳代謝能力将會被降低到無法檢測的水平,相當于給生命按下了暫停鍵。
常見的例子有:一種在蜜蜂腹部保存了 2500 萬年 -4000 萬年的芽孢杆菌孢子,以及在古湖泊中保存的一顆 1000 年 -1500 年前的蓮花種子,它們都能繼續發芽,重新開啟被暫停的生命;水熊蟲、輪蟲和線蟲等後生動物也能長期保持隐生狀态,即使被冰凍了數十年乃至數萬年,只要一解凍回到正常溫度,它們就能復活,能吃能喝還能正常繁殖。
剛飽餐一頓藻類的 " 穿越 " 水熊蟲。圖片來源:Megumu Tsujimoto
再高等一些的動物,比如蛙、蛇、熊之類,都可以進行冬眠,它們保持低新陳代謝水平的持續時間基本只有一個冬天。有種生活在阿拉斯加地區的北美林蛙,每年冬眠将近 8 個月,在 -4 ℃低溫條件下冰凍 2 個月後依然能夠解凍存活。
那麼,人類能不能也像線蟲一樣冰凍幾萬年後再解凍 " 復活 " 呢?很遺憾,這個設想目前還是不現實的。
人類為什麼不能 " 復活 "?
如果你小時候調皮愛玩,把啤酒和可樂之類的碳酸飲料放進冰箱速凍層,那你應該知道,水變成冰後很容易把瓶子撐爆(友情提醒:危險動作,請勿操作)。
水結冰後撐爆瓶子。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人體由細胞構成,在低溫環境下,細胞内液因水結冰形成的冰晶會直接損害身體細胞,就像這些啤酒瓶被冰晶刺得支離破碎一樣。同時,水分子慢慢排列成有序晶體結構,這個過程會排斥本已溶于水的鈉鹽、鉀鹽、鈣鹽等析出,高濃度的鹽分會讓細胞脫水損傷乃至死亡。
而上文提到的水熊蟲則可以将身體蜷縮成桶狀,并将身體的含水量降到僅 3%,全脫水後成為一具新陳代謝幾乎停止的 " 僵屍蟲 ",同時,它們用身體制造的海藻糖會取代身體中的水分,防止體液形成冰晶損害細胞。而阿拉斯加林蛙則通過體内尿素和葡萄糖改變體液濃度,有效降低體液冰點,這樣一來,就可大大減少結冰水的含量,避免對細胞的傷害。
上文提到的海藻糖、尿素和葡萄糖這些防止冰晶出現進而損害細胞的物質,都可稱為 " 冷凍保護劑 "。因此人工冷凍的第一步通常是盡可能減少被冰凍生物的水分,并灌入已注入了甘油等復雜成分的冷凍保護劑,這樣就能在生物蘇醒後盡可能提高細胞的存活率。
經過日曬或烘幹而成的果幹可以提高保存時間。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能在自然冰凍中 " 復活 " 的脊椎動物不少,像青蛙、蛇、蝾螈、海龜等,都是冷血變溫動物。人類作為恒溫動物,無法像這些動物一樣快速脫水,也無法自然地調節體内 " 冰凍保護劑 " 的濃度,人體體溫下降就會出問題,因此做不到将新陳代謝能力降至最低。
即便 " 冰凍 - 解凍 " 後的細胞存活率高達 99%,但對于有将近 860 億個神經元的人腦來說,也會有 8.6 億個神經元死亡,這可能會影響大腦精密運作的正常功能。如果只把和意識相關的大腦保存下來,那麼肉體是由碳基還是由機械構成的矽基其實都無所謂," 我 " 還是 " 我 ",就跟三體裡的雲天明一樣,即便肉體完全消失,只要大腦在,依然能思考。
大腦凍存技術發展到
什麼水平了?
冰凍的倉鼠大腦在出現 60% 結晶的情況下依然可以被喚醒。
2015 年,美國腦保護基金會資助的 21 世紀醫學實驗室對兔子進行了完整的醛穩定冷凍保存手術。具體操作為:用戊二醛灌注活體兔的頸動脈固定兔腦,然後在幾個小時内緩慢灌注濃度不斷增加的乙二醇,最後在 -135 ℃下冷凍。冰凍的大腦被重新加熱解凍後,研究人員從大腦切片上觀察發現,大腦的結構保存得非常好,突觸也很清晰,神經細胞基本沒有損傷。
兔子的腦部成功保存并復活,細胞未受損。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 7 ]
可以 " 冰封 "人腦嗎?
2024 年 5 月,我國復旦大學研究人員成功建立了一種使用甲基纖維素、乙二醇、二甲基亞砜和 Y27632 選擇性抑制劑來冷凍保存各種腦類器官或人類腦組織的方法(MEDY),該方法不會破壞神經細胞結構或影響神經功能活動。
這種方法能夠實現保護突觸功能并抑制内質網介導的凋亡途徑,從而大規模且可靠地儲存多種神經類器官和活體腦組織。該方法能夠實現 " 冰封 " 人腦 18 個月後安然取出,這已經是不小的進展了。
MEDY 腦器官冷凍保存技術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 8 ]
人體 " 冰凍 - 解凍 " 能否實現?
1967 年 4 月,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斯 · 貝德福德教授因為晚期腎癌逝世,生前他就決定将遺體進行低溫冷凍儲藏,寄希望于未來醫學發展。
他去世後,遺體被倉促地放入一個注入 -196 ℃液氮的特制金屬容器中,整個冷凍操作過程缺少成熟的技術保障和專業人員的支持。2024 年 6 月,貝德福教授的遺體解凍後,科學家們發現他的大腦與身體損毀嚴重,生命已然不可能重啟。五十多年冷凍倉裡的等待,教授雖然沒有成功 " 重生 ",但卻給科學家們帶來了非常珍貴的解凍數據。
首例 " 冷凍人 "。圖片來源:Cryonics
美國擁有兩家最大的人體冷藏公司,一家是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另一家是美國的人體冷凍科研機構。
目前,全世界希望将自己死去的身體冰凍起來,以期穿越至未來 " 復活 " 的人已達數百個,但至今依然沒有解凍成功的案例。絕大多數 " 冷凍人 " 生前便已是老年人,有些患有絕症和嚴重疾病,他們不理想的自身條件往往會進一步降低 " 解凍 " 的成功率。
基于 " 完美復活 " 這個願望,對人體器官、優秀動植物種質資源的冷凍保存技術正在快速發展,或許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僅需保存和解凍大腦,再将其與機器結合,就能實現 " 復活 "。這樣不但對 " 冰凍 - 解凍 " 的技術要求會降低很多,同時又能擺脫身患重疾的碳基肉體。
假設人體保存技術能夠成功應用,人人都有機會進入冰櫃 " 休眠 ",待 " 復蘇 " 後迎接幾萬年後的未來。那麼,誰會被保存延續、迎接未來?未來人會歡迎一個觀念技能落伍的過去人嗎?倘若看管 " 冰凍人 " 的公司破產,誰又來負責這些 " 冰凍人 " 的 " 生命安全 " 呢……
要想達成人體 " 冰凍 - 解凍 " 的復活願望,人類在技術、倫理和法律方面都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 1 ] Shatilovich A, Gade VR, et al. A novel nematode species from the Siberian permafrost shares adaptive mechanisms for cryptobiotic survival with C. elegans dauer larva. PLoS Genet, 2023, 19 ( 7 ) : e1010798.
[ 2 ] Keilin D. The Leeuwenhoek Lecture — The problem of anabiosis or latent life: history and current concept. Proc R Soc Lond Ser B — Biol Sci. 1959; 150: 149 – 191.
[ 3 ] Cano R, Borucki M. Revival and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l spores in 25- to 40-million-year-old Dominican amber. Science. 1995; 268: 1060 – 1064.
[ 4 ] Shen-Miller J. Sacred lotus, the long-living fruits of China Antique. Seed Sci Res. 2002; 12: 131 – 143.
[ 5 ] Guidetti R, Jo ¨ nsson KI. Long-term anhydrobiotic survival in semi-terrestrial micrometazoans. J Zool. 2002; 257: 181 – 187.
[ 6 ] Tsujimoto M, Imura S, Kanda H. Recovery and reproduction of an Antarctic tardigrade retrieved from a moss sample frozen for over 30 years. Cryobiology. 2016;
[ 7 ] Robert L. M,. Gregory M. F., Aldehyde-stabilized cryopreservation. Cryobiology 71 ( 2015 ) 448-458.
[ 8 ] Xue W. W., Shao Z. C. et al., Effective cryopreservation of human brain tissue and
neural organoids. 2024, Cell Reports Methods 4, 100777
策劃制作
出品丨科普中國
作者丨錢昱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博士
監制丨中國科普博覽
責編丨董娜娜
審校丨徐來 林林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