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新質生產力,握在了農民手上,歡迎閱讀。
當城裡青年升起無人機記錄旅途風景,山區農民也把無人機飛上了天。最前沿的技術跟最古老的產業,正發生許多出人意料的結合。在湖北秭歸,我們就看到了這樣的故事。
秭歸地處湖北西部,長江沿岸,是屈原故裡,也是 " 中國臍橙之鄉 "。當地司機師傅說,眼下最火的產品之一是果凍橙,皮薄,吃的時候不用剝,可以插上吸管直接吸。
各種各樣的好橙子,長在江邊的山上。
據秭歸政府方面介紹,當地臍橙果樹的種植面積有 40 萬畝,產量突破 100 萬噸,綜合產值達到 200 億元。這給人們帶來了比較好的收入,但一些小城的普遍困境也困擾了這裡。比如農村青壯年外流、人口老齡化加劇,就讓臍橙產業遇阻,同時加重了果農的生活負擔。
2016 年是秭歸解決這些問題的轉捩點。這種轉折,正是由農業無人機的推廣應用實現的。
在我們多數人印象裡,無人機是一種成年人的玩具。它讓我們有了更高更廣的視野,去看山川萬物的壯麗景象,更完整地記錄旅行和生活。但對農民來說,無人機意味着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力。其價值不在記錄生活,而在改變和創造生活。
簡言之,無人機給農村帶來了新想象。現在,我們對這種想象有了真切的感知。
從 Tony 到浩哥
香溪河是長江支流,水面寬度接近 1 公裡。大疆 T100 吊上一筐重 85 公斤的橙子,從河流一側快速飛到另一側的山上,耗時只略超 1 分鍾。
對外地人來說,這種使用無人機的情景稀奇有趣。在秭歸人眼裡,不算新鮮。
望家新,人稱秭歸浩哥,也有人叫他 Tony 哥。跟大部分農村青年一樣,望家新對生活的安排也是先到大城市打工。他在深圳做了幾年美發,後來父母上了年紀,又回到秭歸發展。
從深圳回到湖北縣城,收入少了,心态自然也有落差。望家新琢磨起新的機會。有一天他刷到無人機在山間噴灑農藥的抖音視頻,心想,這可能是一個趨勢。
秭歸是四季都產鮮橙,但果園在山間,打藥防蟲、采摘運輸,每個環節都費心費力。而無人機正好可以幫忙。加上政府支持返鄉創業,望家新決定不做 Tony,轉身幹起無人機生意。Tony 哥便成了浩哥。
他先做植保,用無人機給果樹打藥。然後又嘗試吊運,用無人機給果農運送橙子。
無人機吊運橙子。圖源:大疆
秭歸的果園防護,一年平均打藥 5 次。以往農戶請人幫忙打藥,一個人一天只能打 2 畝地。要是用無人機,一人一天就可以搞定 100 畝到 150 畝。更重要的是,年輕人紛紛外出,即便想請人,村裡也請不到了。這便成了望家新的機會。
吊運則是農業無人機新的應用場景。2023 年底,秭歸飛手們嘗試用無人機吊運東西。到今年春天,吊運火起來了。
這是一種更有潛力的需求。
以前為了把橙子運下山,秭歸農民靠人背,或是靠在山間架小火車運。前者太辛苦、低效,後者在鋪設軌道上有很多限制。不僅投入成本大,遇到在坡度太陡的山地,還不能鋪裝。
擺脫地形制約的無人機,徹底改寫了這種局面。" 降本增效 ",一氣呵成。
據介紹,人工背運橙子大概 2 毛一斤,現在用無人機吊運,果農每斤能省 5 分錢。另外照當地慣例,果農請人摘、運橙子,要提供餐食。比如摘 2 萬斤橙子,純人工操作,需要 7 個人摘,9 個人背。用無人機,運輸上只需要一個地勤加一個飛手。在餐食上,也讓果農省錢省事。
于是,無人機吊運開始成為果農的首選。像望家新這樣的新農人,便有了更多收入。
最多的時候,望家新一天吊運 3 萬多斤,收入相當于做美發時半個月的工資。一年下來,可以掙 20 多萬。這是遠高于村裡同齡人的收入水平,足以抵消從深圳返鄉時的心理落差。
這也是農業無人機更重要的潛在價值。它給了返鄉新農人積極樂觀的底氣。
村裡的返鄉青年常被視為失敗者,因為這表示他們無法争取到城裡的好工作。但現在秭歸一些 80 後、90 後開始主動回到村裡,因為他們看到,回來也有機會過上好的生活。
農業無人機的低調進化
生活質量的變革,本質是生產力的變革。
無論是果農借助無人機輔助生產,還是新農人靠無人機致富,背後反映的,都是農村生產力的演進。而農業機械是農村生產力最直接的體現。只不過以前農民最關注的是拖拉機、收割機,現在無人機成了明星單品。
但農業無人機不是忽然崛起的。在引起較多關注前,這個物種已經悄然進化了十多年。
2012 年,大疆發布了全球首款航拍一體機 " 精靈 "Phantom 1,把消費級無人機帶入新時代。少有人留意的是,大疆也在那一年探索起農業。
據了解,當時一些無人機組裝廠跟大疆購買核心零部件,在溝通過程中談到了農業的特殊需求。而大疆發現,組裝廠不能解決農戶問題,反倒是自己動手,有可能更快拿出合适的產品,之後便投身于農業無人機的整機研發。
三年後,大疆農業事業部正式成立,同時大疆農業植保機 MG-1 誕生。這是由大疆推出的第一款一體化、智能化的農業無人機整機產品,主要用來噴灑農藥。其采用八軸動力系統,标準載荷 10 公斤,每小時作業量是 40 畝到 60 畝,相當于人工效率的 40 倍到 60 倍。
值得一提的是,大疆農機團隊也是從那時起,梳理了建設全國售後維修體系的發展思路,給後續農業產品的推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撐。
之後,大疆不斷迭代,把消費級無人機上的圖傳、飛控、定位等各種技術遷移過來,并且借助毫米波雷達技術,一舉解決了復雜農田環境下的飛行安全問題,讓農業無人機的普及大大加速。
到了 2021 年,大疆發布 T40,更是把有源相控陣雷達普及應用到了農業上,促成了農業無人機感知能力的質的進化。
要知道,這是一種此前只出現在尖端科技領網域的技術,相比傳統雷達,可以實現更精準的探測。在大疆的測試裡,往空中拉一根 0.5 毫米直徑的漆包線,T40 在 20 米外就能監測到,然後實現安全刹車。
而就在上個月,大疆一口氣發布 T100、T70 系列三款農業無人飛機,其中旗艦級的 T100 不僅首次搭載 AI、AR 功能,據稱還集成了許多自動駕駛領網域的技術,成了 " 真正的空中機器人 "。
圖源:大疆
總的來說,農業無人機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性能越來越強。甚至在價格上還有下探趨勢,于是用途也越來越廣。除了農田上空,它們還出現在在林、牧、漁等越來越多的農業場景。
在東北,人們用無人機給紅松林防治病蟲害。在西南,人們用無人機護衛茶園。它們可以播種小麥,也可以養護榴蓮。
農業無人機行業白皮書(2023)顯示,我國每年植保面積在 75 億畝次左右,而截至今年 10 月底,大疆農業無人機單年作業達到 25 億畝次,占到我國總植保面積的三分之一。另外據大疆農業市場部負責人沈曉君介紹,在新疆、黑龍江、江蘇等部分區網域,95% 的作物都已經在用農業無人機進行全流程的植保管理。
作為推動行業的重要力量,大疆自身的發展也映照了農業無人機的進化。
在探索農業十二年後,大疆拿下了農業無人機大半江山。雖然關于這方面的市場份額沒有明确數據,不過全國農機購置補貼系統顯示,2023 年,植保無人機共補貼 35631 台,其中大疆占比約 8 成。從全球視角來看,大疆農業無人飛機已經銷往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銷量突破 40 萬台。
可以說,企業、行業和用戶之間,形成了多赢局面。
更廣闊的農業想象
發達國家往往有發達農業,發達農業需要發達科技。我們還需要更多 " 聰明 " 的農業無人機。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是一個衡量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總產值增長貢獻的指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劉守英教授曾在一篇文章指出,發達經濟體的農業科技貢獻率通常在 80% 左右。而官方數據顯示,2023 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 63.2%,還有不小差距。
農業無人機有希望縮小這個差距。
事實上,國内的農業無人機行業正迎來黃金發展期。
" 低空經濟 " 是今年熱度最高的經濟概念之一。3 月,低空經濟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7 月,中央檔案明确提出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在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民航局原總工程師殷時軍看來,農業無人機作為低空經濟中發展成熟度最高的領網域,會是低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據賽迪顧問報告,2023 年,中國民用無人機產業規模達到 1174.3 億元,同比增長 32%。其中,包括農業無人機在内的工業級無人機占比超過六成。
大疆方面的專家判斷,至少未來的三到五年,農業無人機都會實現穩定發展。一方面,随着持續地土地流轉整合,無人機植保需求仍會增加。另一方面,應用場景的拓展,比如林業防護、漁業投餌,會進一步打開農業無人機的增長空間。
圖源:大疆
一個有趣的細節是,農業無人機的潛能,相當程度上是被農民自己先開發出來的。
回到農業無人機的演進歷程。最初,大疆把這類產品叫做 " 植保無人機 ",用于農林植物的保護作業。到了 2019 年,他們發現黑龍江和江蘇的農民把無人機拿去播撒肥料,才意識到了無人機還可以幹點别的,于是針對性地研發了撒肥結構。
而在大疆最近推出适合吊運的 T100 和 T70 前,農民已經在用無人機給自己吊運東西了。
所以,農業無人機的發展史既是它幫農民增收的歷史,也是它被農民賦予更大潛力的歷史。在這個視角上,數億農民本身就是推動農業無人機發展的重要推力。
概括起來,我國的農業無人機不缺技術,以大疆為首的行業玩家有豐厚的技術沉澱;不缺政策,在低空經濟不斷升溫的背景下,農業無人機會得到更充分的政策支持。最大的缺口,其實是人才。
再回到秭歸。當地人介紹,2023 年,秭歸的飛手只有幾十個,今年一下子漲到了 1000 多個。這正是農機無人機需求的一個縮影。
據大疆方面數據,至今有 6000 名農業無人機教員和 40 萬農業無人機飛手通過了它的培訓,也映照出人們對這個行業未來發展的期待。
這種期待是值得的。
在理想圖景中,科技應該平權。但現實經驗往往遵循馬太效應,原本更富裕的城市會更早地掌握先進科技,然後用更強大的生產力,來構建更好的生活。農業無人機成了一個少有的例子,讓農村在科技層面領先一步。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讓農民可以更早地掌握新質生產力。
從這個意義出發,農業無人機不只是重塑了農業和農村,更推動了整個社會的進步。當秭歸的故事復現在其他地方,當更多無人機飛翔于田間山野,受益者除了農民,還有我們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