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天價流量費3000元,中國移動「吸血」銀發族?,歡迎閱讀。
中國移動,需要迫切回應用戶們的關切。
作為三大運營商中用戶和收入規模最大的中國移動,本該在用戶服務方面樹立表率,卻被很多用戶反饋店大欺客,亂象橫生。
不少用戶反饋,中國移動對待老年人群體不夠友好。由于老年人對智能手機的使用以及運營商的收費規則不熟悉,他們有時會超額使用流量,而中國移動在此方面未能給予關注和提醒,最終導致天價流量賬單的產生。
對于中國移動來說,要解決這部分用戶的訴求,一方面是進一步完善流量提醒功能,另一方面則是優化套餐外流量的定價。
中國移動,需要迫切回應用戶們的關切。
近期,不少消費者在黑貓投訴上反饋,由于中國移動未盡到提醒義務,導致家中長輩在流量已經用盡的情況下,仍然繼續使用上網服務,從而產生巨額費用,有案例甚至高達 3000 元。
為了退費,他們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與客服溝通,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由于此類人群眾多,一些博主開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 " 該如何成功退費 "。對此,中國移動客服表示,已收集網絡博主分享模版式退費的相關材料,下一步會考慮法律訴訟,還警告用戶不要盲目跟風。
不跟風、不效仿、再遇到不作為的客服,那誰來保障用戶損失的權益?
流量費高達 3000 元,未盡提醒義務?
近日,有消費者向新浪财經《5D 調查》欄目投訴稱,由于中國移動不做提醒,家中長輩在流量已經用盡的情況下,仍然繼續使用上網服務,導致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產生 3000 元的巨額套餐外流量上網費用。
該消費者認為,運營商應該起到事先告知的義務," 現在收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完全可以事先提醒用戶,比如短信、App,甚至電話,都可以提醒啊!再或者可以設定預警,暫停使用上網功能!"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九條規定: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另外,第十條規定: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
該消費者認為,如果是在用戶本人未允許扣費的情況下導致流量超額扣費,超出的流量費是移動公司強制交易,自動扣費的做法損害了用戶的自主選擇權和平等交易權。
所以,該消費者直言 " 請退還家中長輩超出的話費!"
值得注意的是,天價流量賬單并不是孤例。
在黑貓投訴上,新浪科技以 " 中國移動超額流量費 " 為關鍵詞搜索,共有 867 條投訴。其中不乏數百元甚至上千元的超額流量賬單的案例。
有消費者投訴稱,他于 2024 年 12 月查詢家人手機号碼賬單使用情況,得知家人不知情的情況下產生巨額套餐外流量上網費用,近三年已經產生的費用高達 2090 元。當天找中國移動申請退費,客服稱只有 60 元的退費權限,拒不處理問題并直接挂斷自己的電話。
他同樣認為,中國移動未盡到提醒用戶的義務,并且直接扣費屬于強制交易。
在社交媒體上,也有用戶曬出了家人的天價流量賬單。該用戶表示,自己的母親快 60 歲了,不太會使用智能手機,現在短視頻流行,超出流量費用老人也根本不知道。根據他曬出的賬單,有的月份套餐外上網費高達 480 元,四個月累計費用近 1400 元。
流量單價不合理?客服稱考慮起訴博主
天價流量賬單背後,有兩大值得關注的問題,第一是運營商的提醒問題,第二則是套餐外流量的單價問題。
目前,包括中國移動在内的運營商大多采取短信提醒的方式,但該方式存在着局限性。一方面是在垃圾信息泛濫的情況下,用戶能否真正看到;另一方面,不少用戶也反饋,短信提醒存在着延遲問題,有時已經產生了超額流量費才收到短信提醒。
上述用戶提到的電話提醒,或者流量用盡之後直接斷網,對于不太懂智能手機操作的老年人來說,确實存在着一定的強需求。
至于套餐外流量的單價問題,不同運營商,或者同一運營商的不同套餐,定價都不一樣。
根據中國移動用戶的反饋,遭遇天價流量賬單的用戶普遍面臨的是 0.29 元 /MB 的價格,直接簡單換算就是 296.96 元 /GB,這個單價無疑過于高昂。當然,在實際操作中,中國移動一般是按照不足 30 元按實收取,每達 30 元自動贈送 921MB 流量,也即是 30 元可使用 1GB,但這個價格标準依然過高。
有意思的是,社交媒體上出現了大量分享如何向運營商維權退費的帖子。例如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台上,一些博主貼出了如何向中國移動客服 " 鬥智鬥勇 ",甚至給出了話術模板,供遇到同類問題的用戶使用。一些用戶也照葫蘆畫瓢,拿着教程去向運營商退費,這也讓運營商客服倍感壓力。
有用戶曬出的與中國移動客服的對話截圖顯示,在他要求退費時,客服表示,近期出現一些網絡博主為了吸粉博眼球惡意分享的模板式退費,我們已在收集相關材料,下一步會考慮法律訴訟,請不要盲目跟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新浪科技 ",作者:張俊,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