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收益率高達1825%?卧底記者親歷,群友控訴“錢都打水漂了”!,歡迎閱讀。
編 輯丨林曦
利是淬毒蜜,金是刮骨刀。
" 我敢說互聯網橡木(項目)你找不到比天天真得(的)了。"近日,當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某社交平台詢問一個名為 " 天天短劇招商 " 的賬戶時,對方信誓旦旦地說。
圖 / 記者在某社交平台上得到如此回復
這兩年爆火的短劇成為了新的行騙 " 誘餌 "。近期,以天天短劇為代表的 " 互聯網短劇招商項目 " 在大力推廣,還有多個名為 " 天天劇場 "" 天天看劇 "" 天天優劇 " 的短劇平台出現。所謂的招商項目打出的旗号都是 " 版權投資,全民參與,輕松賺錢 "。
在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所加入的 " 短劇版權收益群 " 中,不斷有人更新着" 滿 100 就可以提現、成功提現、每天提現一次 48 小時内到賬…… "等消息,群主甚至發送了一張自己當日提現 370 元的截圖。為了拉攏記者入局,對方還發送了一份《軟體著作權認證證書》,這份資料上有信息顯示," 天天短劇 APP" 的著作權人為 " 映宇宙集團有限公司(原名映客互娛集團)",于 2024 年 11 月 30 日首次發表。
那麼問題來了,普羅大眾都能參與短劇版權投資?而且還能輕松賺錢,一本萬利?真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這跟港股上市公司映宇宙有什麼關系嗎?
變現騙局
為了一探究竟,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日在社交平台上添加了一位天天短劇的招商負責人,據其描述,該項目賺錢門檻低," 每天只需籤到一下,看三分鍾短劇就可完成 ",是個 " 輕松就能賺 " 的互聯網 " 副業 "," 靜态一個月回本,動态當天可回本 "。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這所謂的 " 發财機會 " 分為三檔類型。其一,不開會員的,每天籤到可得 1 元;其二,買了會員的,189 元永久會員,日收益 1+3 元,589 元永久會員,日收益 1+12 元,會員權益包含短劇永久免費觀看;其三,推廣一個 189 元會員獎勵 40 元,推廣一個 589 元會員獎勵 120 元。招商人員向記者強調,這兩天還有 " 活動 ",即日起至 31 日,每一個會員拉到新人可額外獎勵現金,獎勵金額 20 — 40 元。
那麼,如此 " 收益 " 和 " 獎勵現金 " 從何而來?
對方給出了一份截圖:" 營業收入主要來源于短劇的廣告收入、會員付費以及版權銷售等,其中廣告收入占比 30%,會員付費收入占比 15%,版權銷售收入占比 45%,其他收入占比 10%。"
每天僅籤到就能賺 1 元,真的有人僅憑籤到成功提現了嗎?記者在群中詢問,一位群友回復道 " 都得等 3 個多月 ";還有人在群聊中呼籲群友" 你醒醒吧!錢打水漂了都 "。
3 月 22 日,港股上市公司映宇宙發布了《映宇宙集團關于社交平台假冒賬号的嚴正聲明》。聲明稱,各大社交平台存在多個假冒映宇宙集團旗下短劇業務的非法賬号(如 " 天天短劇招商中心 ""TT 短劇招商 " 等),偽造營業執照、軟體著作權認證證書等,涉嫌從事違法集資活動。
用戶在群裡發出的質疑
年化收益率 1095%?
在眾多短劇招商項目精心設計的收益模型中,一次性會員費與每日 1 元觀看補貼不過是抛出的甜頭," 拉人頭 " 也是熟悉的獲利手段。而當投資者深入其中才會發現,所謂 " 一年長周期 "" 固定收益 " 的 " 版權投資 " 才是這場資本遊戲的核心詭計。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所添加的招商人員聲稱,目前有 300 元或 500 元一份的版權,收益周期為一年有效期。產權價格為 300 元的版權項目收益率為 3%,每日收益為 300*3%=9 元;產權價格為 500 元的版權項目收益率為 2.5% 的雙倍收益,每日收益為 500*2.5%*2=25 元。
這意味着,以每天 9 元的版權分紅計算,一年累計收益可達 3285 元,年化收益率可達 1095%;以每天 25 元的版權分紅計算,一年累計收益為 9125 元,年化收益率更是高達 1825%。記者注意到,現在市場上年化利率高于 3% 銀行理财產品都難尋,而巴菲特 60 年來的年化復合收益率不過 19.9%。
這麼高的回報率,錢投進去,能拿回來呢?有多人在群中提醒,映宇宙發布了相關聲明,否認和天天短劇的關系,并提供了相關新聞的截圖。截圖中," 天天短劇冒用上市公司名義斂财 "" 律師分析:涉嫌集資詐騙 " 的小标題赫然在目;甚至有人稱之為新型的短劇 " 殺豬盤 "。
截至發稿,記者無法聯系到天天短劇所登記的任何有關于退款的人工客服,無法點擊網頁中的 " 退款 " 申請,也沒有收到任何其所承諾的 " 退款短信 "。
除了天方夜譚的高回報率,這些平台是否具備版權處置權?
經多方查證,天天短劇展示的多個熱門短劇均無授權。例如其所展示的《獄隐神醫》承制方為烙刻傳媒,《揚刀躍馬》平台方為番茄,《絕世武魂陳楓》平台方為九州。
天天短劇首頁陳列着的短劇均無版權
觀察人士發現,這些平台的短劇作品主要從小程式盜錄。為何盜錄視頻扎堆來源于小程式?業内人士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和獨立 APP 相比,小程式的視頻防抓取機制較弱;第三方平台更難進行版權溯源;同時,小程式劇的更新速度快、數量大,可供抓取的素材更多。
這場披着 " 短劇投資 " 外衣的資本遊戲,暴露出短劇產業版權保護的系統性漏洞,也折射出熱錢湧動下短劇產業平台方、版權方、承制方權益的灰色地帶。
" 傷害了用戶和版權方權益,是全行業的事。但因為不是以某平台去詐騙,平台沒由頭直接發公告提醒。早期有打着我們平台名義在微信公眾号引流的,我們都投訴下架了。" 一位平台方從業者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這些短劇招商的項目鑽了目前階段短劇產業知識產權保護不完善的漏洞。
" 騙子層出不窮,手段一直在變化。追究盜版的成本太高,時間精力都不夠,反正賺錢的周期也都過去了,還不如把精力放在下一個短劇項目上。" 一位短劇版權方從業者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承。
而另一位承制方從業者則直言,自己并不在意制作出來的作品被盜錄:" 反正我們已經交付了,一錘子買賣,未來分紅也不算我們的,根本不需要去追究盜版。"
維權困局
實際上,在盜版短劇產業鏈中,法律早已架設多重防線。
北京時代華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徐新明表示,平台盜錄行為觸犯多條法律條款。
具體法律條文顯示,根據《著作權法》第五十三條之規定,有關平台未經許可,擅自上傳他人享有著作權的短劇并以此進行營利活動的行為,違反了《著作權法》的部分規定,侵犯了著作權人的署名權及信息網絡傳播權,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徐新明分析," 根據中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之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在盜版平台未出具短劇作品合法授權證明的情況下,投資者應當知道其投資的短劇作品不具有合法版權,依照上述法律規定,其實施的‘投資行為’依法應屬無效。"
這意味着在所謂 " 短劇版權投資 " 中入局的投資受害者不僅可能血本無歸,甚至需承擔參與非法經營活動的連帶風險。
然而,投資者堅信自己仍能回本;平台方無法起訴沒有提及平台的盜錄視頻;版權方認為追訴程式過長,錢已落袋但維權成本太高;承制方則沒有版權,事不關己。短時間内,沒有利益相關方對盜錄平台進行發函訴訟,導致多個打着短劇旗号的 " 互聯網項目 " 還在社交平台上大肆招商。
" 民事訴訟有較高的維權成本,投入和回報失衡。因為成本比較高、版權方比較分散,公司分散性地起訴維權,确實比較麻煩。建議相關公司可以向有關公安機關報案,通過刑事程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徐新明補充," 也建議一些大平台可以提供一個登記的渠道來收集分散的短劇版權方的信息,幫助後者去維權,也是維護這個行業的良性運轉。"
(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曹媛、張雅婷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期編輯 劉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