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沒暖氣的南方人,個個都是冬季取暖大師,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地道風物 (ID:didaofengwu),作者:尖蹦驢,圖片編輯:吳學文,制圖:九陽 ,題圖來源:AI 生成
每到冬季,尤其是眼下這個極寒的時節,便又是南方人(供暖線以南)一年一度的哀嚎時刻。這是中文互聯網輿論場中的永恒潮汐,但只要南方一日不供暖,這股怨念就一日不會消失。
然而,被暖氣寵溺着的北方人也許并不知道,南方人,絕非只是幽怨地窩在冰冷的被子裡、靠粗口與意志力挨過漫漫長夜。事實上,他們無一不以最大的自主性、窮盡各種手段,讓自己暖和起來。
南方人取暖,取出了睿智,取出了狡黠;取出了溫情,取出了傳承;取出了科技的進步,取出了人情的變遷 …… 從某種意義上說,熱得猛烈、熱得枯燥、熱得千篇一律的暖氣,早已扼殺了北方人對冬季生活的想象力;而南方人,則在内外兼修、輕巧靈活、各顯神通的取暖方式中,保存着與冷空氣鬥智鬥勇的寶貴哲學。
甚至,考察一位南方人是否能夠遊刃有餘地應付自己的生活,只消看他是否能體面地度過的寒冬,就足夠了。
烤火一家人。
攝影 / 文林
南方人烤火:圍爐而坐的冬日情趣
當一個南方人試圖讓自己的起居空間變得更加暖和,最重要的方式,無疑就是烤火了。
不同于北方鄉村那種通常與建築連通一體的生火取暖系統,南方人的烤火設備,一般是獨立存在的,頂多在地上挖個坑作為火塘。以方便于在炎夏難耐之時,把它們藏匿起來,眼不見心不煩。
烤火設備大同小異,無非火盆、火桶、火箱一類,就是一個放置炭火的金屬容器,外部包裹以形制各異的木質或竹制外殼。譬如火盆就是一個奔放樸素的盆狀器皿,而火桶,則因為其巧妙的隔熱設計,可以用來直接坐上去,而不用擔心屁股被烤焦。
烤火的設備,亦可大可小。小的,如四川的烘籠兒(有些地方叫火兜兒),就是一個小小的竹籃子,提在手裡四處走,甚至可以拿去串門、逛街、上學。大的,除了那種可以圍坐一家人的特大火盆,最具特色的就是爐桌:由爐子上面延展出一圈或方或圓的平面,可直接用來做吃飯的桌子,上面烤着橘子、紅棗、紅薯、瓜子,煮着茶(湖北人會煮蓮藕排骨湯),一家人圍起來暖洋洋地坐着,漫漫寒夜也就沒那麼難熬了。
人類學家說,火提供神奇的能量氛圍,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遠古祖先總是喜歡在篝火旁向後輩傳授知識,而南方人,則也在這樣圍繞着火焰的漫長冬日裡,享受到了奇妙而融洽的居家氛圍。
除了溫暖和恰到好處的氣氛,火還能帶來獨特的風味。貴州、川渝人的臘肉,有時便是在取暖的時候順便熏的。過年殺完豬,大家圍着火盆坐下來,裡面烤着洋芋、紅薯,上面挂着臘肉、香腸。一邊取暖,一邊熏臘肉,火盆中的熱浪和陣陣飄出的食物香氣,讓孩子們度過了一個個陰霾天氣中的快樂下午。
燒火熏臘肉。
攝影 / 文林
而如果說其他地方的燒烤純粹是因為嘴饞,那麼雲南人的燒烤,則是圍爐取暖時的副產品。尤其在雲南建水一帶,一家人閒來無事,火盆燒起來,鐵網架上去,烤豆腐、烤辣椒、烤番茄、烤洋芋、烤乳扇 …… 客人來了又走,炭火盡了又添,就這樣慢悠悠、暖洋洋地吃上一整天的燒烤,早已變成了本地人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
而随着電氣化時代的到來,以獨生子為首的電熱器,譬如暖風機、踢腳線取暖器、油汀、電火箱 …… 在市場上紛至沓來。一言以蔽之,在眼下,只要電費足夠硬氣,南方人已經完全不用擔心家裡不夠暖和。
然而,對于那些足夠old school 的南方人而言,烤火時代的溫馨與美好,仍然令他們難以忘懷。所以,除了考慮制熱效率,是否延續了火焰時代的習慣與傳統,也成了他們采購取暖電器時的重要考量标準。
譬如,茶幾,絕對是北方人家居生活中的大雞肋,尤其是下面的隔層,只用來藏着陳年的舊物、過期零食與貓。然而,南方人冬季的茶幾,卻很可能暗藏着玄機。
取暖桌,一種繼承了火焰時代爐桌優良傳統的南方取暖神器。看起來往往只是一張普通的桌子或茶幾,實則在底部暗藏着取暖裝置,用罩子一罩,腳下暖烘烘的同時,從你呼吸道流入的,仍然是清冷溼潤的空氣。考究的家庭,甚至會選購可升降的取暖桌,夫妻二人獨處時,當成取暖茶幾,坐着暖呼呼的看電視;朋友來了,一鍵升高,大家圍着取暖桌打麻将、涮火鍋,既有火爐的溫暖浪漫,又有電器之清潔安全,堪稱品質南方冬季生活之首選。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 " 火派 ",南方還自古流傳着 " 水派 " 的取暖方式。除了最常見的熱水袋,過去不少南方人,會留着點滴時裝鹽水或葡萄糖的瓶子,睡前灌滿熱水塞進被子裡,以應對 " 布衾多年冷似鐵 " 的慘局。
而在自古富裕而考究的姑蘇地區,這個裝熱水的器皿,則是一個十分精巧的工藝品:湯婆婆。蘇州人把它做得精致,做得美觀。以至于女兒嫁人,都要送一個漂亮的湯婆子做嫁妝。本屬無奈的取暖之物,也被玩出了這樣的情趣,正如宋人把用來燒的煤炭做成精致的雕刻,實屬我們文化中的富麗一隅。
制作精美的湯婆婆。
攝影 / 小紅薯 nini1226
省服:時尚與保暖的交鋒前線
通過飲食與穿衣,盡可能增加與保全肉體散發出的溫度,是每一位沒有暖氣的南方人的冬季取暖哲學。一位南方人第一次去東北朋友家中做客,往往會對他們豪放不羁的居家着裝,感到驚奇甚至尴尬。
要知道,以家門為分界,東北人的着裝,有着嚴格的 " 内外之别 ":羽絨服只能用于室外,在家中多穿一秒鍾,都是對 " 家 " 這個特定空間的不敬。而線兒衣線兒褲(注意,東北人的線衣線褲指的是秋衣秋褲),才是家中的永恒戰袍,甚至可以穿着它們大方待客。在家穿得越随便、越單薄,便越能體現家中暖氣的優越。
然而,對于南方人、尤其是長江流網域各省的朋友們而言,因為極度變态的溼冷天氣,在冬季回家,往往意味着要換上一套更厚的衣服。甚至,直到上床睡覺,媽媽會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塞進被子裡和你一起睡,這樣才能保證它們在第二天起床時不給你的體溫拖後腿。這便是極端溼冷中的殘酷穿衣物語。
誠然,現代羽絨服能夠解決大部分的保暖問題,在如此嚴苛的穿衣需求下,其在靈活性與耐久度方面卻不能盡如人意。而在常年的生活實踐中,一類被稱為 " 省服 " 的服裝,逐漸在幾個飽受冬季溼冷困擾的省份中脫穎而出。
省服,最早是湘江流網域年輕人對某種特定棉睡衣的親切稱呼。後來,這個概念逐漸擴大,開始泛指那些在保暖方面一騎絕塵、在時尚方面獨領一省風騷,既皮實又廉價,易于清洗更換,銷量驚人、但卻常年沉淪在二線電商平台與小商品批發市場的冬季流行服飾。
省服睡衣,通常是法蘭絨質地,塞滿厚重棉花,裝飾有二十年前的卡通或花卉圖案,在版型上比較臃腫、但卻讓人感到莫名踏實,最關鍵的是,售價要在一百元左右甚至以下。既然叫睡衣,廠家設計它的本意,大概是用于貼身穿着。但在實踐中,鑑于其出色的保暖性和全能的适應性,人們更傾向于将其作為一件焊在身上的半永久外套。
棉睡衣被稱為湖南省服其實并不準确,因為在湖南、湖北、安徽乃至重慶,棉睡衣的出場率都非常的高。家庭之中自不必說,在披着棉被的電動車上,乃至菜市場、電影院、咖啡館、寫字樓,你都随時可以見到穿着棉睡衣省服、從容自若從事各種活動的男男女女。這些平等出現在一切場景中的棉睡衣,完美消融了公共空間與居住空間的隔閡,讓溫馨、随意、從容的居家氛圍,彌漫到了社會的每一個縫隙之中。
湖南省服 vs 四川省服
至于川渝地區的冬季省服:圍裙、套袖、罩衣,防寒保暖的功能倒在其次,其在實用性方面卻發揮到了極致。川渝的省服有着一定的着裝門檻,必須是會做飯的高級男人,才有資格在油亮的黑色棉服外面,套上圍裙與套袖,方便靈活應變于巴蜀冬季生活中各式復雜的場景。無論是給家人切臘肉,燒火做飯,洗碗洗鍋,還是參加壩壩宴幫忙 …… 在鄉村的勞動與社交生活中,一件半舊、滿是油污的可愛圍裙,讓一個川渝男人瞬間顯得飽滿而富有内涵。
而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随着江西的藍色忍者雨衣、山東的軍大衣陸續加入,省服陣營,正在變得越來越壯大 …… 這些服裝的共性,除了一樣的保暖、實惠,更是在于,一切時尚,都會在它們面前潰敗得一塌糊塗。
軍大衣在北方冬季有着不可撼動的地位
攝影 / 邱會寧
一件合格的省服,不會屈從于任何主流的時尚要素。更有趣的是,盡管它們的圖案各異,卻又在觀感上有着某種隐秘的統一性。在寒冷的氣候之下,身着省服的人類,卸下了所有消費主義的虛偽,回歸于對溫暖、方便的樸素追求。穹廬之下,人人土得暖洋洋,土得心安理得,這也許是 " 省服 " 在御寒之功能以外,給當代社會帶來的額外意義。
北方人的溫暖冬日,其實來之不易
中國人集體供暖的歷史,其實比大部分人想象的要短。——要知道,直到 1980 年,也只有 10 個北方城市,為市民提供了集中供熱之服務。
而長期以來、對于北方人、尤其是廣大的北方農民而言,每一個冬天都是一場殘酷的硬仗。他們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與金錢來取暖。畢竟,如果說南方人取暖主要還是為了舒适和體面,而北方人之取暖,則主要為了不被凍死。
作為一個東北人,我小的時候,奶奶家專門有煤棚子,用來儲存一冬天燒的煤。每到深秋,家人要花大概一個星期的時間,裡裡外外封嚴窗縫,給牆上糊上報紙,為大門罩上大棉被。每到冬天,奶奶一大早就要起床在雪中劈絆子(柴火)、搓煤,以維持這一天爐火的旺盛。現在想起來,那燒得熱乎乎的炕頭和火牆,其實凝結着奶奶無數的艱辛。
在集體供暖的時代紅利下,這些嚴酷和辛苦都已成了回憶,人們不再知道,東北三寶 " 人參鹿茸烏拉草 ",這個烏拉草,其實是用來冬天填充進鞋子裡用來御寒之物。如今的東北人躺在暖氣房裡,光着膀子,吃着冰棒,憶苦思甜,實在幸福。反而是南方人,在這尴尬的時代夾縫中,留下一半羨慕,一半幽怨。
好在,在如今越來越多科技取暖設備的加持之下," 取暖 " 這件事兒中緊張嚴峻的部分,早已得到了消解。當那些倔強的南方人,對你反復強調着自己如何适應不了暖氣與空調帶來的幹燥時,我們就應該明白,寒冷其實已經不能真正傷及他們的底線,而在他們在内心深處,對那千年如是的溼冷空氣,其實存有某種復雜的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