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減肥1斤發100,大廠給打工人造了個“發财夢”,歡迎閱讀。
減肥賺錢,照進現實
2025 年的第一波減肥潮,比以往來得更早更猛烈。
減肥還能賺錢的美夢,正從電影照進現實。
電影《西虹市首富》中,王多魚燒光 10 億元給全城老百姓上減肥險,減一公斤就送一千元。
現實中,有獎減肥的挑戰賽已經在品牌助推下,遍布大街小巷。
迪卡侬在全國門店舉辦活動,每減 1 公斤就能抽一次獎,一等獎價值 1000 元。
京東也玩起 " 快樂減重 ",每減 1 斤獎勵 100 元,一個月最多能賺 1000 元。
美團則為減肥保底,推出 " 不瘦必賠 " 活動,減肥失敗倒給你 600 元。
随着現實版 " 減肥險 " 爆火,不少打工人抓住機會,把減肥的熱度拉到新高潮。
京東大藥房門店成了新的網紅打卡點,排隊稱重的人多到需要警察疏通。路人都忍不住調侃:" 不知道的還以為藥房發雞蛋了。"
減肥藥、中醫古法減肥、戶外運動等減肥相關的活動,成了流量密碼。社交媒體上 " 減肥 " 相關浏覽量高達 3000 億。
全網熱推的 " 瘦 = 賺錢 ",是真福利還是新鐮刀?
脂肪成硬通貨,打工人坐不住了
今年春天最火網紅打卡點,不是火鍋奶茶蛋糕店,而是減肥活動現場。
随着 " 體重管理年 " 概念傳播,世界變成巨大的 " 減肥訓練營 ",脂肪都成了硬通貨。
最早研發出 " 脂肪變現 " 的品牌,是中年男人的天堂——迪卡侬,早在 2014 年,迪卡侬就在各大城市開啟了 " 減重打卡賽 ",每減 1 公斤就能獲得一次抽獎機會。
彼時獎品還不是直接發錢,而是根據體重變化,選擇水杯、背包等獎品,一等獎是 1000 元的購物卡。
雖然不如發錢直接,但勝在門檻低,吸引了不少運動愛好者參與。小紅書上 # 迪卡侬減肥大挑戰的話題,有 43 萬篇筆記。
第一個 " 減肥直接發錢 " 的公司,是廣東一家健康飲食企業的内部福利。
為了讓員工更健康設立了 " 減重金 ",每減 1 斤獎勵 100 元上不封頂。
活動結束後,這家公司 224 名員工一共減了 1500 斤,公司發了 17 萬的 " 減重金 "。有個狠人一個月狂減 30 斤,直接入賬 7600 元。
随着現實版 " 西虹市首富 " 名号打響,不少公司都效仿這家企業,給員工發錢減肥。
成都有家公司發明了 " 對賭減肥法 ",目标時間内減到目标體重就獎勵 4000 元,半年内反彈還要歸還獎金。
5.11 世界防治肥胖日,深圳一家科技公司,直接拿出一百萬獎勵員工帶薪減肥。
這時候,減肥賺錢還只限于公司福利。減肥發錢的風吹遍全網,多虧了一些商場和社區。
濱江一個社區舉辦的體重管理大賽,設定的獎品十分懂打工人:三個月後 BMI 變化最大的能帶走一輛電動車。
濟寧一家商場的減重活動,前三名分别能拿 3000 塊、2000 塊、1000 塊的獎金。
蕪湖的蘇寧廣場獎品更是雨露均沾,只要減肥就有錢拿,男女老少都排起大長隊。
在金錢的誘惑下," 減肥困難症 " 再嚴重的打工人也拼了。
有 " 卷王 " 型選手,開始特種兵式減肥,白天在公司啃水煮雞胸肉,晚上騎共享單車回家,半個月狂瘦 10 斤。
還有 " 社交 " 型選手,不光自己減肥賺錢,還化身減肥博主,一邊分享自己的減肥日記,一邊拉群組團互相監督。
最近一個月,網上的減肥視頻和新賬号,如雨後春筍般扎堆出現,且都打上了 " 減肥賺錢 " 的标籤。
還有些 " 機靈 " 型選手,直接從源頭上下手,努力通過穿厚衣服、狂吃高熱量食物,在上秤前增重 5 斤。
還有小機靈鬼參加京東減重活動的同時,還在美團買了份減重保險,萬一沒達标還能拿美團的安慰費,怎樣都穩賺不賠。
随着脂肪變成硬通貨,有網友放下豪言壯語:" 要是沒上限,我能靠減肥賺出一套房。"
痩 1 斤獎 100 元背後,品牌各有算盤
品牌燒錢督促你減肥背後,商家的賺錢風口刮得更猛。
減 1 斤送 100 元看似是消費者賺了,實際裡面藏着品牌和企業的三重生意經。
有話題就有流量,減肥 + 發錢 = 引流神器
減肥發錢活動的第一重搞錢境界,就是把它當成話題營銷。
品牌用發錢當誘餌,吸引大量有減肥需求的人,從而實現 " 你甩肉,我賣貨 " 的雙赢結果。
這一點從活動規則中可見一斑:京東減重的任務之一,就是發布 4 篇小紅書筆記;迪卡侬也要求帶話題打卡,發帖數或點贊數達到标準還有額外獎勵。
從流量的角度看,減肥發錢和過去大媽們最愛的掃碼送雞蛋,兩者異曲同工。且減肥 + 發錢的話題度,也能為品牌的減肥產品帶來實際銷量。
京東健康數據顯示:活動第一周,平台減肥藥銷量環比增長 180%。
品牌助推下的熱鬧,最終都會轉變成品牌收獲的真金白銀。
減肥成社交貨币,提高用戶粘性
減肥活動的第二重境界,是将其變成社交貨币,借勢為品牌圈粉。
減肥本身相當反人性,品牌想要把減肥做成生意,首先要過的就是 " 人性 " 這一關。
過去運動品牌的解法是,把運動變成圈層興趣,通過社交拉高減肥中 " 快樂 " 的比重。比如 keep 的獎牌營銷大法和昂跑、Lululemon 的社群,都是類似的打法。
發錢減肥也是如此,發錢和比賽的玩法除了吸引原本就想減肥的年輕人,還調動了不少沒有減肥意願的人。有不少中年男人表示,原本沒有運動習慣,但減肥的同時賺點生活費何樂而不為。
很多活動都需要連續幾周到店裡打卡稱重,連續完成目标才能獲得獎勵,這在無形中提高了用戶粘性和復購率。
在減肥中獲得獎品、交朋友、建立圈子,永遠是品牌把逆人性的勞累變得順人性的殺招。
提前布局減肥場景,放長線釣大魚
這場熱鬧的營銷活動背後,實際上是一次精準的品牌投放,背後運轉的是更大的減肥場景。
京東的減重活動,還有個 " 隐藏任務 ",就是在稱重後 7 日内完成平台下單買藥,并在平台内邀請多名好友報名。
站在這個角度來看," 減肥挑戰賽 ",就是一次減肥場景的搭建。
京東、美團兩個平台的活動專區,除了賣減肥藥物外,還有體檢、專業醫生問診、中醫理療和減脂塑形等入口。只要你動了減肥的念頭,這些平台就能配齊所有解決方案;迪卡侬則是搶占運動減肥的場景,靠各種進店體驗留住用戶。
毋庸置疑,體重管理是門大生意。
4 億超重打工人,還能創造多少風口?
随着天氣變暖,打工人的減肥需求也在逐漸升溫。
打開社交媒體,滿屏都是 " 月瘦 20 斤 " 的逆襲故事;走進商場奶茶、咖啡店," 零卡糖 " 都是标配;甚至連相親市場,BMI 都成了硬性指标。
有些人為了快速變瘦,甚至求助神佛想靠許願減肥。
苦變胖久矣的年輕人,這些年創造了無數新風口。
比如減肥藥在資本市場上的熱度比 AI 還高。丹麥藥企諾和諾德,一年内股價翻倍,市值最高超 4500 億美元,超過 LV 母公司,榮登歐洲公司市值第一的寶座。
京東數據顯示,2025 年減肥藥品銷量同比暴漲 300%,其中司美格魯肽成了爆款,甚至出現 " 一藥難求 " 的現象。
除此之外,減肥訓練營也趁勢起飛。短視頻平台上 " 減肥訓練營 " 相關的話題,視頻播放量有 200 億次,短短幾年内,國内已經有上千家訓練營品牌出現。
但随着風口的火熱,競争也越來越激烈,面對五花八門的產品和品牌,消費者需要更差異化、更刺激的玩法。
以這次減肥發錢為例,迪卡侬明明才是減肥比賽的初創者,但京東用 " 減肥發現金 " 的噱頭,立馬火遍全網。
哪怕京東的 " 快樂減肥 " 設定了很多隐形門檻,但依然無法阻擋打工人的熱情。
減肥藥司美格魯肽的銷售也是如此,這款產品從馬斯克自爆靠其瘦了 27 斤後,國内外都掀起一波熱潮。
同樣是賣減肥藥,一個 類似電影《西虹市首富》的保險模式,輕松拿捏更多年輕人。
減肥市場的蛋糕越大,内卷就越嚴重。現在市面上已經出現減脂黃瓜、減脂可樂等各種新奇特的產品,AI 教練、代謝手術等黑科技也正在入場。
然而,減肥本身并不是簡單的流量遊戲。" 管住嘴,邁開腿 " 聽起來簡單,但對于打工人而言,除了買減肥產品本身的經濟壓力之外,還面臨着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工作壓力等各種障礙。
從這個角度看," 減肥 " 市場有太多值得深挖的需求和潛力。
比如最近全網爆火的衛健委減重食譜,不僅按照華北、華東地區的飲食習慣給出食譜,還根據男女攝入量标注每餐克重;有社區和公司食堂,專門開辟了減脂餐視窗,上班族既不用費心找減脂餐,也能無痛減肥;還有超市的蔬菜區網域,會專門标注每種菜的卡路裡,吸引不少年輕人買單。
無論是減肥發錢的玩法還是這些細節和場景,本質都是在打工人減肥路上,增加動力、減少阻力,讓年輕人減肥之路變得更輕松。
減肥不只是發财夢,而是開啟另一種人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金錯刀 "(ID:ijincuodao),作者:雲搖,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