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不懂芭比是不是土鱉了?,歡迎閱讀。
《芭比》這電影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吧。
哪怕沒看過,這陣子多少也聽過。
芭比這片兒,火的出乎意料,火的疑點重重。
先說出乎意料的部分。
上映至今它在國内破了 2.3 億的票房,這是什麼概念呢,相當于超過了部分的漫威電影。
今年 2 月份上映的漫威電影中,《黑豹 2》及《蟻人 3:量子狂潮》票房收入僅為 1.06 億元及 2.72 億元。
在海外,她的票房成績超越了同期上映的《奧本海默》,全球票房已經突破了 10 億美元。
而電影火了之後,芭比背後的公司直接宣布了一件大事,含有真實芭比世界的美泰遊樂場,明年就開園。
而這看起來塑料感滿滿的芭比大電影,裡面都是實打實的香奈兒贊助。
快被人遺忘的芭比,到底制作成本多少,賺了多少,才能讓背後的公司這麼大手筆。
不查不知道,越查疑點越多。
芭比疑雲
《Barbie》的制作成本是 1.45 億美元,營銷預算是 1.5 億美元。
在海外芭比的宣傳陣仗是這樣的:
在上映城市遍布專屬 "Barbie 粉 ",瘋狂聯動品牌。
和愛彼迎合作「Barbie 夢幻屋」,讓 Barbie 裡的 ken 當房東,為女孩們服務;
和漢堡王推出 Barbie 主題套餐;
和遊戲《地平線 5》聯動,上線 Barbie 主題汽車;
和 XBOX 聯動推出 Barbie 粉搖桿和主機;
讓粉色風暴席卷觀眾的衣食住行。
但在國内,雖然它的票房不差,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細節。
就是這電影從上映至今好像沒什麼動靜,頗有點悶聲發大财内味兒了。
· 這種只存在超一線城市
在完全沒有國外的宣發陣仗的前提下,芭比能赢了部分人盡皆知、大肆鋪墊營銷的漫威電影,這點先按下不表。
芭比上映的時間節點,真的說不上算好,甚至有點腹背受敵,自尋死路的意思。
和她同期的電影,分别是《八角籠中》、《長安三萬裡》、《封神》。
相當于是多面夾擊,競争是異常激烈。
不僅宣發不行,排片率更是慘淡,芭比首映當天排片率僅有 1.9%。
很多三四線城市的影院,都有點放棄這電影排片的意思了。
也不是不能理解,畢竟這種動畫變真人的大電影向來是不叫座也不叫好,拿腳投票也正常。
先說了外部層面上能做的努力,基本算都沒了,再看看閱聽人吧。
貓眼上男女 " 想看 " 用戶性别比,女生 79.2%,男生 20.8%。觀影人群還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單一嗎?相當單一,且有一定門檻。
除了這些不利因素外,芭比過往在國内的情況一直是水土不服的。
2009 年,美泰在上海開出全球第一家芭比旗艦店。地理位置很好,在繁華地段淮海中路 550 号。
面積很大,一共 6 層樓,吃喝玩樂美容服飾樣樣齊全,面積超 3500 平。
這算是女孩的夢幻王國了,但就是這麼完美的一個芭比產品,開業不到兩年在國内關門大吉了。
過往閱聽人對芭比是不買賬的,現如今票房是大賣特賣的,神奇太神奇了。
小小芭比在我心裡的疑雲越來越多。
在國内這種完全不利的情況下,美泰是怎麼能打了這場翻身仗的呢?
到底誰是誰成了第一個吃芭子的人?
美泰是怎麼做到,赢了那些宣發齊全,觀眾緣又好的電影,讓大家扭頭走進了芭比的世界?
芭比,又是怎麼能讓大家走進影院拜芭子的呢?
我先是問了問周圍那些看過《芭比》的女孩們,聽聽她們的想法和看法。
Q1: 一開始為啥想去看 Barbie?
· 汪子 ——自由職業闖關人
本來是很不屑的。
我潛意識裡,芭比那就是小女孩過家家的周年紀念大電影;
當我在網上看到男性看完破防的時候,開始感覺事情不簡單了。
· 修侯——辦公室主任
除了對演員本身的喜歡之外,是對電影内容的驚訝。
想看看最 " 物化女性 " 最 " 男凝 " 的玩偶,是怎麼體現平權的。
· 木子——靓女設計師
我童年就有 Barbie 情節,小時候會玩 Barbie 娃娃,我特喜歡給她們做衣服;
但是青春期時候對 Barbie,以及一切少女心的東西就不感冒了,甚至會有 " 粉色羞恥症 ";
但 20 歲的時候我突然重新愛上粉色,也不再排斥 Barbie!
這次去看《Barbie》算是對童年的追憶。
· 蛋蛋——峨眉山猴王管理員
朋友帶着去的
我是不敢相信,女性主義電影能在大銀幕上直接放。
Q2:《Barbie》為啥在女孩之間炸了?
· 汪汪 ——自由職業闖關人
它改變了我對 3D 動畫電影可能會很弱智的偏見
還改變了我對只有小女孩才玩芭比的刻板印象
我最沒想到的是,芭比拯救的人,一起戰鬥的人是母親,
這是過去從來沒有的叙事結構。
木子——靓女設計師
去看《Barbie》的時候,感覺和影院裡的每個女孩有種心照不宣的默契感
像是一場關于的女孩團建了。
進去前我以為是烏托邦大電影,進去後我發現是個寫實紀錄片。
這哪裡是芭比啊,這分明是你我的真實生活。
從采訪來看芭比這電影做到了兩件事。
第一觀眾對過往芭比的形象有了一個颠覆性的認識,芭比從服美役的實體代言人,成了女性主義的代表。
第二,觀眾對内容上的認知颠覆,本來進電影院打算意思意思喝點速溶飲料,結果端上來的是真材實料。
要知道做到這兩點絕非易事,畢竟認識新朋友不難,對老朋友刮目相看可不是個小功夫。
那芭比背後的美泰到底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
美泰の《芭比》爆金歷險記
美泰能做到這點,必定有其方法論,我總結為三大秘笈:
第一,選擇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這次《芭比》的成功,在于美泰選對了兩大隊友:
一是電影制作方華納兄弟;
其實美泰在 2009 年就琢磨拍《芭比》真人電影了,那時它最先選擇的不是華納兄弟,一開始是環球、接着是索尼。
但前兩次頂多算是初戀,根本不懂愛情,因創作理念不合分手,最終在 2018 年美泰找到了華納兄弟。
合拍才能雙赢,華納也相當靠譜,也就有了《芭比》開篇也致敬同為華納制作的《2001 太空漫遊》的橋段。
在三換制作公司的同時,《芭比》的主演也從艾米 · 舒默到安妮 · 海瑟薇,最後敲定了被稱作芭比本比的瑪格麗特 · 羅比。
同時兼顧制片人身份的羅比,又通過人脈給美泰引薦了第二個隊友——
導演格蕾塔 · 葛韋格。
沒有哪個導演比葛韋格更懂《芭比》了。
一個執導過《伯德小姐》《小婦人》等女性主義電影的導演,正是曾經被視為 " 讓女權主義倒退 50 年 " 的芭比所需要的。
第二,時機
女性主義的東風吹到了美泰。
當芭比因為完美形象被女孩們抛棄,被貼上 " 制造身材焦慮、物化女性、男性凝視 " 等标籤時。
美泰知道,是時候再次革新芭比了。
這是美泰手拿把掐的事兒。
貓走不走直線,完全取決于耗子,芭比是什麼樣,美泰也總是精準掌握時代脈搏、捕捉用戶情緒。
芭比的每次革新,都映射着社會議題的變化。
在女孩們停滞在玩布娃娃的 " 母職 " 身份時代,芭比的出現第一次帶給女孩們直白的成人身體;
在社會審美多元的時代,芭比有了不同的膚色和身材;
在女孩們争取平等職業權益的時代,芭比成了有 200 多個職業身份的女性。
美泰從來不把芭比當成毫無生命的娃娃,而是随着時代的變化,完成了一場女孩們的探索。
小樹不倒我不倒,之後随着女孩們需求的變化,社會議題的變更,芭比的内核也會繼續更新。
· 美泰新推出的怪人芭比!
第三,真誠與野心
真誠是美泰拿捏用戶的必殺技。
甚至為了體現真誠,《芭比》裡美泰都開始自黑了。
有個橋段是美泰公司的高管都是男性,這不是導演和編劇制造的矛盾衝突,而是事實。
美泰成立 80 多年的歷史中,的确只有過兩名女高管。
敢在一個女性主義電影裡不顧品牌形象自己揭短,美泰真挺實在。
之所以實在還是因為美泰有野心,舍得一身剮,敢把漫威拉下馬。
打造像漫威宇宙那樣的美泰宇宙,就是它的決心。
美泰作為玩具巨頭老大哥,知道想爆金币,只靠賣娃娃肯定不夠,都是小錢。
讓娃娃成為 IP,把玩偶變成偶像,讓消費者成為狂熱粉。
它想走迪士尼卡通片變玩偶的逆向之路,讓玩偶上大熒幕,進軍影視界成為巨頭。
現在看來,《芭比》的爆火,做到了第一步。
當然,美泰這次的成功,也不是掌握三大秘笈就一蹴而就的。
在此之前,它也經歷了沉寂、有過摸索、走過彎路。
2013 年那會兒,它也肯努力,就跟漫威學拍超級英雄電影。
但選錯 IP 了,砸不少錢進去,連個鋼镚聲都沒聽着。
到了 2014 年,連曾經最牛的芭比因為沒創新,都降咖了,娃娃賣不動、動畫也不行。
人家小女孩改喜歡《冰雪奇緣》了,艾莎公主取代芭比成了頂流。
曾經叱咤風雲的玩具一哥,淪為業界樂子。
别人考清華考北大,它烤地瓜,眼巴巴看着樂高集團和孩之寶拍 IP 大電影賺錢。
還被媒體譏諷,質問它:芭比娃娃是不噶了?
那段時間是小美的至暗時刻,同行瞧不上它,媒體還笑話它,流行文化也不想帶它玩了。
可就在這時,霹靂一聲震天響,來了小 K 把權掌。
· 爆金币了,K 哥笑開花
2018 年,美泰的新 CEOKreiz 橫空出世,這哥大刀闊斧改革,鼓勵創新,拯救美泰死局。
畢竟 K 哥曾經是 YouTube 上 *MCN 内容公司 Maker Studios 的老板,真懂 IP 開發、懂變現。
帶美泰開小車爬小坡,這不,《芭比》電影的成功就是一大業績了。
美泰一雪前恥,股票去年還跌了 10%,結果過去三個月直接漲 19% 了。
自己支棱了,還帶着好友友華納兄弟一起支棱,共同富裕。
倆哥們還打算再續約,繼續合作爆金币,延長雙方 20 年的授權關系。
K 哥面對《芭比》的喜報也表示了,這賺得絕不是一次性的錢,芭比的光環将會影響美泰未來幾年。
你說是《芭比》救了美泰嗎?
不如說,是美泰挺過來了,自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