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沃爾瑪市值大超阿裡+京東+拼多多,美國線下零售殺瘋了,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華商韬略
2024 年,投資者向中美實體零售巨頭各抛出一個問題。
沃爾瑪收到的問題是,公司大手筆上馬 AI 項目,收購智能電視制造商 Vizio,在未來能掀起多大風浪?
永輝超市收到的問題是,連虧三年,"ST" 帽子是不是要戴上了?
兩種命運
中國實體零售巨頭,快看不見美國同行的尾燈了。
2020 年初到今年 3 月初,美國沃爾瑪的股價從 35 美元左右升至 60 美元左右并創歷史新高,開市客(Costco)則更猛,股價從 250 美元左右飙升到超過 770 美元同樣創歷史新高。
中國的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股價下跌了 86%,永輝超市下跌了 65%。
最新市值,沃爾瑪是 4906 億美元,開市客有 3431 億美元。這個體量有多大?中國電商三巨頭,阿裡 + 拼多多 + 京東的市值是 3815 億美元,勉強超過開市客。
美國巨頭是一片 "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 的景象。
2024 财年業績發布後,沃爾瑪總裁兼 CEO 道格 · 麥克米倫難抑喜悅,将年股息率一口氣提升了 9%:" 我們團隊交付了出色業績,為強勁的一年畫上了圓滿句号。"
國内巨頭則日子難過。
2022 年盒馬 CEO 侯毅就喊出,盒馬的上市條件已成熟,但延後至今也沒有明确消息,阿裡巴巴的表述是,必須保證對股東價值的提升,才能上市。
一個核心意思是,現在實體零售估值太低,上市實在是虧。
已上市巨頭則在 " 變賣家產 "。永輝超市連發公告,出售所持的萬達商管、紅旗連鎖股份。
這些投資曾被視為永輝在全國範圍擴張的重要支點,如今,永輝超市的資產負債率連年走高,這些支點被放棄以回籠資金。
市值表現迥異背後,是業績的差異。
以本土最能打的永輝超市為例,2020 年到 2022 年,其營收是一場三連降,加上去年 1 到 9 月,是四連降;高鑫零售,年營收從巅峰的 1023 億掉到 837 億。
美國同行們的業績是什麼樣?
專攻倉儲會員店的開市客(Costco),2020 财年營收 1668 億,2023 财年 2423 億,部門還是美元。
沃爾瑪 2024 财年收入 6481 億美元,合 4.7 萬億人民币!如此巨人,恐怖的是增速還快,年增速在 6% 以上。
比營收更殘酷的現實是利潤。
自 2017 年以來,内資連鎖超市就深陷虧損泥沼。人人樂 6 年裡有 4 年在虧損,盈利峰值不到一個億,虧損峰值則能到八個億。
高鑫零售韌性較強,卻也在 2022 年交出巨虧 7.3 億元的答卷。永輝已連虧兩年,剛剛交出第三年的預虧報告。
沃爾瑪 2024 财年淨利潤則猛增 32.8%,達到 155.11 億美元。
這是什麼概念?
把高鑫零售、永輝超市、人人樂、家家悅、聯華超市、步步高、中百集團……中國數得上的上市超市品牌市值,對,是市值,而不是利潤,統統加起來——
沃爾瑪一年就能賺出來,還綽綽有餘。
同樣鮮明對比的,還有美國的線下零售巨頭依然在擴張,而中國線下零售則似乎喪失了增長力。
以門店,這個實體零售最核心的資產為例。新财年,沃爾瑪打算在美國以外市場新開 230 家門店,開市客要新開 33 家門店。今年年初,開市客華南首家門店深圳龍華店開業,引得市民凌晨四點排起長隊,交警不得不在現場疏散擁堵。
反觀本土企業,正在節節敗退。去年上半年,永輝在全國關閉了 29 家門店,聯華超市關閉了 131 家,曾經 19 年不閉店的大潤發,據壹攬商業統計一年至少關閉了 13 家門店。
在最新業績預告中,永輝的語氣頗為無奈:
"2023 年,國内市場經濟逐步恢復,零售行業仍面臨巨大競争壓力……公司繼續推進門店優化,關閉了部分長期虧損門店。"
沃爾瑪創始人薩姆 · 沃爾頓有一段經典論述:零售業要更集中的品牌效應,更高效的管理和供應鏈,就要在地圖上一個州接着一個州,一個縣接着一個縣,直到鋪滿這一地區的市場。
這個目标,跨國巨頭越走越近,内資巨頭越走越遠。
未強先争
兩個市場,兩種命運,有企業自身經營能力的原因,但也更有企業自身經營之外的環境使然。
首先是整個市場的大環境差異,疫情以來,美國大力撒錢,特朗普政府更是拿出史上最大規模的兩萬億刺激法案,把錢直接塞進民眾手裡。
這筆巨款演化出洶湧的個人消費,進而造成美國久違的高通脹局面并持續至今。這塊天降蛋糕砸在零售巨頭頭上,砸出了沃爾瑪、開市客的史上最高市值。
但更大的原因,是國内電商的衝擊。
這些年,中國線下零售的日子都不好過,包括沃爾瑪、家樂福都在大規模閉店。其中,家樂福門店從 2020 年底的 228 家,關得只剩 41 家。
奪走蛋糕的,是電商。
按 2022 年銷售額統計,中國的前三大零售商是阿裡巴巴、京東和拼多多,三家合占零售市場的份額是 26.7%。
這才是零售市場的真正強敵。
問題是,過去的十年裡,美國線下零售同樣面對電商的衝擊,為什麼沃爾瑪們卻巋然不動?
關鍵的要害在于,美國線下零售業已經完成多輪市場洗禮,形成巨頭格局築起高高的護城河,練就了絕世武功,才遇到電商的衝擊洗禮,而中國線下零售還在跑馬圈地,羽翼未滿,就遇到了電商的飽和式攻擊。
美國第一家超市 King Kullen 誕生于 1930 年紐約的一個車庫。到上世紀六十年代,薩姆 · 沃爾頓瞄準美國折扣店興盛的機遇,才在阿肯色州開設了第一家沃爾瑪折扣店。
沃爾瑪發展了整整 33 年後,才有一位華爾街投行的高級副總裁看到互聯網用戶增長的迅猛趨勢,開設了一家線上書店。這個網站後來成為亞馬遜,也是沃爾瑪的最大競争對手。
這幾十年的時間視窗,塑成了沃爾瑪的不敗金身。
沃爾瑪做的是一個真正的 " 慢生意 ",它用了 30 來年稱霸全美,也用 30 年鍛造出稱雄世界的核心能力。
供應鏈是零售的基石,早在上世紀 70 年代,沃爾瑪就有計算機管理的存貨系統,有自建的運輸車隊。到 1987 年,沃爾瑪甚至發射了衛星來為配送中心提供技術支持。
強大的供應鏈能力,率先的數字化進程,不但讓沃爾瑪形成獨步武林的競争力,也讓它能更從容地應對電商的衝擊。
電商發展的初期,幾乎在競争中占不到沃爾瑪什麼便宜,而等電商進階出更強戰力,沃爾瑪成熟的倉配能力,高差異化的商品體系,以及強勢價格力,也使其可以更無縫地發展自身的電商,并迎戰亞馬遜等互聯網電商。
但中國線下零售商,沒有這個成長和修煉的時間與空間。
以商超為例,國内首家内資超市 " 聯華超市 " 創辦于 1991 年,但首家電商平台易趣 1999 年成立了,時間視窗只有短短八年。
這種實力懸殊,從中美線下零售的整體占比也一目了然。
華創證券整理過一份數據,2022 年一年的零售業銷售額,美國前五大零售商能占到 30%,沃爾瑪一家獨占 12%。中國前五大線下零售商,所占市場份額則只有可憐的 1.7%。
當中國電商以更低價格,更好體驗,尤其更快速豐富的商品不斷争奪到線下零售商業的用戶與市場份額,線下零售幾乎是毫無抵抗力。
而且,中美電商對線下零售的衝擊或競争程度,對整個商業生态的影響也不一樣。
生态之間
2020 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時任京東零售 CEO 徐雷透露一組數據:
中國擁有 38% 的電商消費者,滲透率世界第一。
過去的五年裡,中國的電商產業增速獨步武林。
增速背後是,幾乎所有中國互聯網企業都卷入電商競争,并長時間不計成本的燒錢補貼,低價導向的野蠻生長,甚至惡性競争。
直到今天,這種低價内卷還在持續。
過去一年,拼多多低價模式的成功驅使下,此前多年都致力于消費更新,體驗和品質提升的阿裡、京東兩大電商平台,再次不約而同地把重心放在價格力上,而就在前幾天,飛速增長的抖音電商也喊出 2024 以價格力為核心戰略,向老三家宣戰。
巨頭血拼價格,再配合上豐富的商品選擇,便捷的購物體驗,和線下購物比起來堪稱超級享受的物流配送,各個方面都欠缺比較優勢的線下零售,幾乎只有幹瞪眼的份。
而美國的電商則有所不同,其最大電商巨頭亞馬遜在相當長時間内都以自營模式為主,相對更強調通過革新服務體驗,而不是拼低價來争奪市場份額,而且亞馬遜也更難像中國電商一樣建立既低價又好體驗的模式,單物流配送的人力高成本就是其難以逾越的門檻。
更重要的是,中國電商還有一個巨大優勢: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超級供應,以及中國制造業本身長期的低價導向,為其發動一輪輪的價格内卷打下了基礎。
這些要素彼此作用,相互催化,最終成就了中國電商所向披靡的格局。
永輝超市前副總裁彭華生清楚地記得内資超市的黃金時代。入駐僅兩年,永輝就在北京市場從虧損 700 萬元轉向盈利 1500 萬元,當時,他曾自豪地對《北京商報》表示:
" 如果在北京都能立足,永輝在全國的復制就沒有問題了。"
如今,美好時光一去不復返。
今年 2 月 20 日,彭華生以個人原因為由辭去副總裁職務,他負責的永輝雲創三年虧了 15 億,被上市主體踢出表外。原因之一是,電商兇猛,打不過。
但如此發展的中國電商產業,如今也是面臨着考驗。
低價,是一把雙刃劍。
當我們雙十一一天的銷售額動辄萬億,超過不少國家的全年電商總規模,從百貨到生鮮無孔不入,讓實體零售這幾年舉步維艱,留下 " 互聯網盡頭是電商 " 的傳說,電商自己的日子似乎也并不好過。
去年,馬雲喊話阿裡要改變、劉強東高調重回一線,背景都是電商行業走到最艱難的鏖戰時刻。而越來越掌握着話語權的低價戰争之下,則是整個品牌商家的左右為難:你不低價,有别人低價;你若低價,别人還可以更低價。
把視線放到更遠處,則是整個商業與產業生态,持續被卷入低價的獨木橋。
低價,更低價,最低價,何處是盡頭?低價,更低價,最低價,如何走向高質量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沃爾瑪、開市客新高的另一邊,沒能衝垮沃爾瑪、開市客的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也同樣是在業績與市值的高點。
當美國線上、線下齊頭并進,不斷新高,也造就一個線上線下共同繁榮的生長,卷到極致的中國同行們該如何走出困境,從商到廠,都應該好好思考并抉擇了。
參考資料:
[ 1 ] 《中美線下零售對比——為什麼國内貨架零售競争更激烈?》華創證券
[ 2 ] 《富甲美國 -- 沃爾瑪創始人自傳》薩姆 · 沃爾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