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手機支架之争,也是餘承東和雷軍的造車理念之争,歡迎閱讀。
文 | 電車通
" 人紅是非多 ",自帶流量的小米汽車已經完成新品發布的任務,照理說沒了主動出擊做營銷的必要,但耐不住熱度真的太高,惹來了友商的 " 各種蹭 "。
就這麼短短幾天,小米和智己的交鋒熱度才剛剛平息,4 月 11 日下午再次遭到了來自智界、餘承東的 " 隔空點名 "。簡單來說,餘承東在介紹智界 S7 内部空間的時候強調,他們的座艙做得很好,上車後手機就可以放一邊,根本沒必要安裝任何的手機支架。
碰巧小米 SU7 發布會中的一個小高潮就是展示官方手機支架配件的環節,雷軍也将其視為重要的產品賣點,所以餘承東在台上的暗諷對象不言自明。随後雷軍在微博上發起投票,詢問網友對待車載手機支架、預裝安裝孔位等功能的看法,截至 4 月 12 日上午已有 22.6 萬人投票,不出意外地 " 支持 " 選項占到了絕大多數。
當然争論并未因此停止,更多的網友、KOL 加入了戰場,誰也沒有想到已經存在十餘年的 " 手機支架 " 會如此地被推上風口浪尖。不過從小通自己的體驗來看,随着車載智能的不斷更新,和所謂 " 手車互聯 " 功能的出現,本人在開車時候幾乎不會用到手機,更不用說手機支架了。
餘承東的說法有一定道理,那麼小米 SU7 提供原裝支架這件事,就真的錯了嗎?
眾說紛纭
嚴格來說 " 有沒有必要提供原裝手機支架 " 這樣的讨論話題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所以可以見到網絡上有不少的 " 端水大師 " 發表了兩方都不得罪的言論。支持小米的角度是 " 我可以不用你不能沒有 ",誰也沒法預料自己會在什麼情況下需要使用手機支架,而小米 SU7 為用戶提供了更多選項,未嘗不可。
支持餘承東的角度也很清晰,車企發展座艙智能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推動手機體驗和車機體驗的結合,融合貫通是大趨勢,手機支架該淘汰了。
還是 "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 這一套,那麼回到問題的本質,手機支架應該存在嗎?我認為最關鍵的因素在于目标車型是什麼。如果是智能座艙做得比較差的,或者說因為價格原因對智能座艙進行減配的車型,在車載導航或者其他功能不好用的情況下,手機支架的确能派上用場。
網約車、出租車和低配燃油車幾乎和手機支架綁定,無非是智能化做得差,只能靠手機來導航。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運營車輛一般需要多台手機同時使用(接單等),因此甚至要配備多個手機支架。
所以說,在日常家用的基礎上,智能化做到平均水準以上的車型其實已經不那麼依賴手機支架,畢竟開車聊微信不安全也不合法規,而車載導航、車載音樂也已經非常夠用。
換言之,在小米 SU7 和智能化做得不錯的車型上,其實手機支架是可有可無的選項。而在我看來,就算車企打算為新車标配手機支架,也不應該是最傳統的樣式,而是有更多發揮想象力的空間。
小米給消費者提供原裝車載支架的行為可以理解為照顧到了個别需求,但真正做出來的效果,我認為還不夠高級,也有些 " 為了向消費者妥協 " 的成分。歸根到底,如果小米打算将車載智能奉行到底,尤其是強調座艙智能的優勢,那麼 " 強迫 " 消費者坐進車内就放下手機或能進一步體現其前瞻性。
說到底,雷軍還是太接地氣了。
大局已定?
最終車載手機支架的下場如何,其實小米 SU7 本身就已經給出了答案:座艙能力更多地接過了原屬于智能手機的職能,不同場景開始打通,體驗上的差異已經越來越少。
無論是從小米 SU7 還是從鴻蒙智行旗下的問界 M9、智界 S7 都能看出這樣的趨勢,而魅族鼎力打造的 Flyme Auto 也沿用了如此理念。也就是說,要是從車企的角度出發,他們和手機支架當屬 " 不共戴天 "。
首先是受到整個座艙設計理念的影響,新款車型幾乎沒有傳統手機支架的一席之地。當下流行的是 " 隐藏式空調出風口 ",也就是去掉了傳統的出風口格栅,偏偏傳統手機支架就是靠小勾爪固定在空調出風口格栅上。
小通之前也想過為新車購買手機支架,但因為空調出風口樣式的改變,很難買到可靠、可用的款式;有些手機支架是以雙面膠粘貼在内飾上,但很可能會腐蝕皮革,在綜合考慮下小通只能放棄使用手機支架。
其次就是行車安全的問題,在 HUD、中控大屏已經如此流行的情況下,智能手機無論是用來看導航還是發送信息都有明顯的安全隐患,現實場景中就有不少因為司機偏頭看手機而出現事故的案例。
由此可見,結合車上的各種顯示設備(HUD、中控屏等)來為消費者提供必要的行車信息,保障信息交流的密度和行車安全,會是比提供原裝手機支架更高明的招數。另一方面,倒不是說其他車企沒有提供原裝手機支架(比如極氪就一直都有配套的原裝手機支架在售),而是小米在實現方式上顯得更高級、更人性化而已。
不過同為智能手機企業出身的小米和華為,在加入到汽車戰場後竟然會有理念上的分歧,從手機支架這個細節上,似乎也能看出小米和華為之間企業基因、用戶理解之間的差異。
和而不同
之前我曾這樣點評小米 SU7,認為它是一款融入了科技數碼企業思考的 " 傳統產品 "。可以試想一下,雖然蘋果汽車失敗了,但如果是蘋果推出的新能源車,那麼它在設計、互動等多方面一定是颠覆性的,而回過頭來看小米 SU7,就完全沒有這種感覺。
之所以會這樣,我認為很大程度的原因是雷軍考慮到這是小米汽車的第一款產品,必須得是大家熟悉、了解的樣子,如果過于标新立異很難被大眾所接受。事實證明這種策略是對的,除了驚人的訂單數據外,這幾天小米 SU7 的 " 出圈 " 程度有目共睹,它的成功毋庸置疑。
回到手機支架這一點上,我認為這也是雷軍造車過程中 " 保守主義 " 的一種體現。可以理解為雷軍對用戶需求的細微洞察,比如說細到連 " 需要手機支架 " 這一點也考慮上,可見在整個造車過程中,雷軍的确做了不少的調研工作。
不過有時候我也會覺得,小米 SU7 是不是可以嘗試去 " 定義需求 ",也就是通過技術和自己的理解,改變一些固有的互動習慣。像特斯拉這樣的巨頭一直都在做這種事情,包括拿掉變速箱、拿掉點火按鈕甚至拿掉轉向燈撥杆等,雖然背後會有一些争議,但其中大多數變化都成為了行業認可的參考标準。
這種革新對小米汽車來說也很重要,因為小米汽車最終的願景必然不是做 " 智能化的傳統車 ",而是做一款真正依托于智能化,讓駕乘體驗得到質的提升的跨時代產品。至少在新的車型上,小米汽車可以考慮多做減法,勇于改變部分的傳統用車習慣,再用自己拿手的 " 智能化 " 嘗試着去定義全新的互動習慣。
上車之後可以徹底忘掉手機,做到這個程度我認為才是小米汽車智能化戰略的 " 神功大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