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手機、電腦之外,華為又盯上了 8000 億元的大市場,歡迎閱讀。
在劉慈欣知名科幻作品《三體》中,有這樣一個有意思的橋段:距今不久的未來,羅輯等一批「冬眠者」重新蘇醒,回到了蕭條的地球表面。已經适應了未來生活的人們,會下意識地在豎直的牆面上用手點,以為自己還能與發達的計算系統進行互動。
這些被老鄉譏笑為「點牆者」的例子,現在看起來有點諷刺當下「低頭族」離不開手機的樣子。
抛開玩笑,《三體》中的這一幕其實非常值得玩味,它從某種意義上講述了兩重含義——一是人類與工具的互動習慣是多麼牢不可破,近乎本能;二是人類與身處其中的物理空間的互動,可挖掘的空間還很大。
從互聯網興起,到移動互聯網席卷世界,帶動起的另一個趨勢就是智能設備對于人類所處空間的改造。當人們家中的設備都裝上了智能芯片和傳感器後,手機逐漸取代了遙控器和牆上的開關,成為新的控制中樞。
但這也催生了一個尴尬的場景,一旦需要開個空調或者電視,人們反而要滿屋去找手機。
在「全屋智能」已經成為物聯網最有潛力的市場之時,是否應該有更簡潔、優雅地方法,讓消費者能在居家空間之中,用更惬意的方式掌控整個空間?
5 月 18 日,華為夏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上,壓軸出場的華為全屋智能 4.0 ,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華為全屋智能 4.0 系列產品組合|華為
科技「魔法」
一切足夠先進的技術,都與魔法無異。幾十年前知名科幻作者阿瑟 · 克拉克的先見,在智能設備流行的當下,已有些許褪色。
但是,華為全屋智能 4.0 的展示視頻,再次喚起了人們對于「科技魔法」的驚奇和衝動。
視頻中,演示者拿着全新的智能中控屏 S2 在屋内遊走,随手可将設備放在桌子上、牆上。而每換到一個空間,智能中控屏 S2 都會迅速切換成目前空間的控制界面——人不再尋找「遙控器」,後者會随着人走。
讓智能中控屏 S2 「可手持、可桌面、可牆面」的秘密就藏在銀色的 Dock 之中。後者有桌面、牆面兩種規格,前者能讓消費者無論是站姿還是坐姿,都有絕佳操控體驗;後者在牆面上的厚度僅為 7 毫米,能和牆面融為一體,如同從牆壁中生長出一樣。鴻蒙星環設計,可通過磁吸和卡扣方式将智能中控屏 S2 牢牢固定在牆面。Dock 中央的 Pogo Pin 接口,還可實時對中控設備進行充電及數據交換。
華為智能中控屏 S2 的三種使用形态|華為
屏随人走,這也是為什麼華為團隊會将這塊中控屏稱為「空間穿越屏」。
如果說智能中控屏 S2 「可手持、可桌面、可牆面」 是在物理層面實現了空間穿越和互動管理,在功能場景層面,按照全屋、子空間、子系統、子場景的分層分級管理方式,智能中控屏 S2 能讓家裡的每個空間都能可視和可控。
例如,當家庭成員從卧室移動到廚房時,挂在牆上的智能中控屏 S2 能自動識别空間,進行智能切換,實現對該空間的精細控制。這是智能中控屏 S2 從場景到全屋控制上的穿越。
根據所處空間不同,智能中控屏 S2 會展示不同空間的操控頁面|華為
此外,通過超級快控的方式,用戶可以随心創作個人專屬場景,無論是聚會、讀書或是運動,都能一屏創作,一屏操控,這是智能中控屏 S2 實現對空間意圖的穿越。
如果這款「空間穿越屏」還不夠驚豔,那麼智能 MINI ——華為全屋智能快捷設定設備,在設定環節,則為用戶帶來了魔法般的體驗。
智能中控屏 S2 實現了「空間穿越」,智能 MINI 則在場景設定上快人一步。通過智能 MINI,用戶可以對空間内設定好的單個場景進行一鍵快捷開啟。例如,做好飯後,一鍵調動全屋音箱,提醒全家吃飯。 晚上看書看困了,不想起身,輕輕一按智能 MINI,就能關閉全屋燈光。
智能 MINI 可以成為獨特的空間「快捷鍵」|華為
這背後是智能 MINI 的三個「殺手锏」:一碰傳、随處貼、随意控。
智能 MINI 不插電、免布線,在美觀性和便利性上都做到了極致。但最魔幻的場景是用智能中控屏設定智能 MINI ——把智能 MINI 放在智能中控屏 S2 左上角,「嘀嗒」一聲,藍光一閃,場景即被寫入到智能 MINI 之中,非常像魔幻類遊戲中,鑄造師為武器「附魔」的過程。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智能 MINI 是在家居空間中創造了一顆「快捷鍵」,類似當年 iPhone 的 「Home 鍵」,意義非凡。
智能中控屏 S2+ 智能 MINI,華為全屋智能 4.0,将空間智能化帶到了一個新的層級。
空間即互動
智能中控屏 S2+ 智能 MINI 的效果驚豔,但看似宛如魔法背後,是足夠先進的技術支持。但更重要的,是理念上的層級躍遷。
事實上,在扎實的技術之上,此次發布會上全屋智能 4.0 展現的是華為團隊,對于空間和互動在概念層面的進化。
比如,「空間穿越屏」 背後,體現了華為團隊在「空間互動」上的思考上的「三步走」:
1、當人進入一個空間,首先需要找到一個最有标識性的互動設備,以方便人們能掌控整個全屋;
2、其次因人所處的不同空間,需要選擇最便捷最自然的方式,與這個設備互動,進而改變空間環境;
3、最後這個設備可以滿足我們豐富的互動意圖,可以讓空間產生神奇的體驗變化
如果将思想落實到現實中,可以回想人們對家居電器控制的進化歷程:從電燈抽繩,到牆壁上的開關,再到紅外遙控器;快進到當下,則是從手機程式,到智能音箱,再到現在的中控屏。
智能 MINI 一鍵開啟預定的場景模式|華為
這樣一個貫穿了電器、數字化再到智能化時代的家居設備互動變遷之中,不論如何變化,人與設備的互動仍以設備為中心,而非人為中心。
華為全屋智能 4.0 的突破之處,恰恰在于将人所處的空間本身,作為重要要素,加入到整個互動過程之中。讓空間中的互動,随着人變,而非相反——這才是真正的「科技以人為本」。
而将理念變為現實,背後則是技術的支撐。
以網絡連接為例,目前很多智能家居產品都通過 WiFi 或者藍牙連接,而一旦出現斷網,就會出現連接問題。華為全屋智能解決方案采用有線 PLC+ 無線網絡雙網架構,能做到幹擾不斷聯,極端條件下,斷網也不會斷聯,讓用戶智慧生活不停擺,本地場景 / 系統雙引擎支持智能斷網可控。
新更新的藍牙快速發包技術,通過降低 BLE Mesh 發包間隔,提升發包效率,降低時延,無需消閃器,為用戶降低成本。
同時,華為全屋智能 4.0,為消費者提供了更開放的系統互動。用戶可自行修改場景中的細節,比如選用自己喜愛的家電、家具品牌,更貼合自己的需求。
最後,當消費者還在考慮購買的智能家居用的是什麼系統、連接方式等細節問題時,華為全屋智能憑借鴻蒙系統,已經建立了廣大的生态圈,免除了用戶的後顧之憂——你盡管買,剩下的交給華為。
紅海中的藍海
一個有意思的說法:80 後看見的第一台車是桑塔納、90 後看到的第一台車是雅閣、00 後看到的第一台車可能是純電 SUV。
如果将場景置換到家居空間,80 後看到的是第一個家電互動設備是遙控器、90 後可能是手機、00 後則可能看到的是智能中控屏。
互動設備變遷的背後,其實是對于家居環境智能化要求逐漸升高的過程。
根據 2022 年胡潤中國高淨值人群品牌傾向報告,80 後已經成為高淨值人群的主力軍,由于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更強,他們正在成為全屋智能的主要消費群體。
IDC 數據顯示,未來 5 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出貨量将以 21.4% 的年復合增速持續增長,2025 年出貨量将接近 5.4 億台,市場規模突破 8000 億元,将撐起一個龐大的市場。
而當下的智能家居市場中,看似品牌扎堆,熱鬧紛呈,但其實市場極度分散,尚未出現強有力的頭部品牌。
華為全屋智能 4.0 豐富的子系統|華為
并且,在近幾年的智能家居市場競争中,品牌方更多強調智能單品、而背後的系統、連接和生态挑戰,讓其很難為消費者提供完整的體驗。在 B 端,專門為地產商樣本房打造的全套產品,往往落入「只為給房子提高單價作秀」的窠臼。
在這樣一個看似紅海,但其實還是藍海的市場,不缺大戶,但仍有「巨頭真空」。
5 月 18 日的華為夏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上,作為壓軸出場的全屋智能 4.0 占據了相當大的篇幅,單從這點即可看出,華為已經看到了空間智能化領網域的潛力,而且正在加速推進。
首先,在不到兩年之内,華為全屋智能已經從 1.0 迭代到 4.0,半年即有新進化。同時,截止到發布會前,華為已在全國已建立 214 家全屋智能體驗店,覆蓋 115 個城市。
此次華為全屋智能 4.0 近乎「魔法」一般的表現,體現了研發團隊從理念、技術和落地體驗上的重大更新。正是這種完整的生态和新穎的互動,才是消費者真正需要的。
畢竟,消費者需要一個懂自己的家,更近一步,是更懂自己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