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法國缺乏生產炮彈的火藥,賴中國不給它出口棉花?兩者有啥關系?,歡迎閱讀。
2021 年因為所謂 " 強制勞動 " 的虛假謠言,產自新疆的棉花和相關產品遭到一些國際行業組織和跨國企業的抵制,直到今天部分西方國家還在抵制新疆棉花,甚至在力度上更甚以往。
3 年過去了,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随着俄烏戰事加緊,歐洲送往烏克蘭戰場的 " 庫存 " 炮彈數量逐漸見底,新炮彈產能又提不上去,烏克蘭炮彈供應開始跟不上需求,快給澤連斯基和他的歐洲盟友們愁死了。
▲烏軍稱目前俄烏戰場上,俄軍的炮火密度是烏軍的 6 倍,烏克蘭的炮彈嚴重短缺
按照法媒的說法,歐洲產不出足夠的炮彈支援烏克蘭,似乎還得怨中國。
一般制作一枚炮彈大致需要四個重要部分,分别是鋼 / 銅殼、彈頭、火藥和引信,問題就出在其中的火藥上。
在 " 烏克蘭國際援助會議 " 上,法國總統馬克龍公開表示," 我們意識到必須正視某些材料的短缺,尤其是火藥。"
根據歐洲專家分析,這次造成歐洲火藥短缺主要原因有兩個:
其一就是歐洲的火藥生產廠商數量實在太少了,實際產能難以短時間提上去;其二則是中國在幾個月前停止向其供應作為火藥關鍵原料之一的特殊棉花。
問題來了,缺乏用于生產炮彈的火藥,歐洲國家怎麼就賴上中國不出口棉花了?
火藥和棉花有什麼關系?
火藥,更準确點說是黑火藥,最早誕生于中國,是古代道家煉丹師們在煉制 " 長生不老藥 " 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
作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黑火藥基本就是按照我們熟知的 " 一硝二磺三木炭 " 的配方,即硝、硫磺、木炭按照 1:2:3 的比例進行配置。
這種黑火藥在 13 世紀傳入歐洲,發展成為火炮和火槍的發射藥,在 19 世紀前,它是世界上唯一的火炸藥。
▲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 " 一硝二磺三木炭 " 火藥配方
不過黑火藥有很多缺點,容易受潮(易失效),撞擊和摩擦感度大(易走火和炸膛)、威力小(打不遠)、殘渣多(每打一發都要清理)、煙霧大(影響觀瞄),所以人們一直在尋找新型火藥來代替它。
其次,黑火藥爆炸威力不夠,爆速較慢,產生的威力有限。因此,人們針對黑火藥的研究和創新幾乎就沒有停過。
▲黑火藥爆速太慢,而且煙霧很大
真正讓火藥和棉花產生聯系的是瑞士的一名化學家舍恩拜。
1845 年,舍恩拜正在家中做實驗,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液瓶,他急忙之中,順手拿起妻子的棉布圍裙去擦拭桌子上的混合酸。
事後他将那圍裙挂到火爐邊烤幹,不料這圍裙 " 噗 " 地一聲燒了起來,瞬間就燒得一幹二淨,幾乎沒有一點煙霧和灰塵。
舍恩拜看到這個奇特現象後靈光乍閃,趕緊回到實驗室,不斷重復了這個因失誤而發生的 " 事故 "。
經過多次實驗,舍恩拜終于弄清楚了,原來棉布圍裙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它與硫酸及硝酸的混合液接觸,被硝化成了硝酸纖維,他将其命名為 " 火棉 "。
▲硝化棉
誰也沒想到,這個偶然的 " 失誤 " 發現了應用廣泛的硝化纖維,也就是硝化棉的誕生。
相比黑火藥,硝化棉燃燒充分、不留殘渣、威力更強,但是硝化棉的化學穩定性較差,常溫下能緩慢分解并放熱,超過 40 ℃時就分解自燃,曾多次引發爆炸事故。
1884 年,法國化學家維埃裡将硝化纖維溶解在乙醚和乙醇裡,加入适量凡士林作穩定劑,使之成為膠質,再壓成片狀,切成條狀幹燥硬化,便制成了第一種 " 無煙火藥 "。
▲ " 溶解 + 塑形 " 處理之後的硝化纖維,也叫 " 溶塑火藥 "
無煙火藥是槍炮理想的發射藥,由于只含硝化棉一種成分,所以也叫 " 單基藥 ",常用于中小口徑的武器。
▲沒有無煙火藥,就沒有馬克沁機槍
無論是之後的硝化甘油火藥雙基藥還是硝基胍火藥三基藥,硝化棉都是作為必不可少的主要成分之一,而這些火藥作為發射藥被廣泛運用于各種軍事裝備中,從小手槍、步槍小口徑武器,到艦炮、坦克主炮等大口徑裝備。
只要是戰争中你能想到發射什麼到空中再把敵人打爆的場景,幾乎都會有硝化棉的身影。
▲子彈中的硝化火藥
中國的硝化棉產業
硝化棉含氮量不同,用途也有所區别。主要用于制造無煙火藥以及其他烈性爆炸藥物的硝化棉含氮量相對較高,一般在 12.4%~13.0% 左右,一般稱為火棉。
而常含氮量低的則一般稱之為膠棉,根據其含氮量的不同用途可進一步細分:含氮量在 10.7%-11.2% 時,主要用于塑料行業制造賽璐珞;含氮量 11.2%-11.7%,主要用于制造底片、眼鏡架以及玩具等;再高點主要用于制造噴漆、人造革等工業產品,用途極其廣泛。
因此在現代工業中,硝化棉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歐洲沒有足夠的火藥造炮彈要怪中國,就是因為硝化棉產量最高的不是别的國家,正是中國。
從全球範圍内看,硝化棉行業產能高度集中。僅僅中國一個國家的硝化棉的產量,就達到了世界硝化棉總產量的 70% 左右。
國内最大的硝化棉生產企業則是中國北化股份公司,隸屬于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旗下,北化股份每年生產了全國近一半的硝化棉,同時是全球最大的硝化棉供給商,當之無愧的硝化棉行業巨頭。
▲北化股份還是紅雙喜乒乓球獨家原料供應商
不僅是硝化棉最大的生產國,中國也是當之無愧的硝化棉出口大國和消費大國。
中國硝化棉每年的出口量幾乎都在 2 萬噸左右上下浮動,進口量每年僅百噸左右。
而在中國硝化棉主要出口國家中,美國、越南和法國分别位列中硝化棉出口量前三的位置。
▲ 2022 年中國硝化棉出口目的地
這下就不難理解法國總統馬克龍的抱怨了。
對于法國而言,如果中國暫停向法國出口硝化棉,那麼對于法國國内硝化棉的下遊產業無疑将是一個沉重打擊。
僅從軍工火藥制造產業而言,目前歐洲能生產火藥的主要是歐洲含能材料公司(Eurenco)以及德國硝化集團(Nitrochemie),但這兩家公司的硝化棉進口依賴程度都較高。如果中國停止供應硝化棉,那麼勢必會段時間内導致歐洲無法向烏克蘭支持足夠的炮彈。
因此也有人誇張稱,如果中國不出口硝化棉,那麼大規模、高強度的戰争衝突根本持續不了多少時間,因為過不了多久就發現根本沒有炮彈可以打了。
目前硝化棉有兩大主要原料,分别是采用棉短絨制成的精制棉以及木漿粕,木漿粕的成本要高于精制棉,因此主要以精制棉作原料。
而中國能夠硝化棉產業保持領先地位,與國内完善的棉花產業鏈以及相匹配的工業實力密切相關。
說到棉花,相信大家就都熟悉了。
自建國以來,中國政府就十分重視棉花生產,歷來把棉花擺在經濟作物第一位,采取一系列鼓勵棉花生產的經濟技術措施。在各種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中,棉花種植面積一度占比 30% 之多。
這也讓中國如今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棉花生產國之一,年產量達到了 680 多萬噸。
中國也是最大的棉花消費國,同時棉花也是中國產業鏈最長、商品化率極高的大宗農產品,其商品率高達 95% 以上。
除此之外,中國還是最大的棉花進口國,中國每年生產的棉花都不夠自己用,還要從國外進口 200 多萬噸棉花。
在棉花方面的天賦,中國可以說拉滿了。
▲冷知識:人民币也是用棉花做的
在中國棉花版圖中,新疆占據着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塊。
據統計,在 1949 年,新疆棉花產量只占全國的 1%,到了 2012 年,新疆棉花產量占比超過 50%,在此後幾年的時間裡繼續升高,到了 2020 年,新疆棉花產量已經占到全國棉花產量的 87%。
可以說沒有新疆棉花,就沒有中國棉花。
大概三年前歐洲國家抵制新疆棉花時,也沒有想到會在三年後的今天被中國棉花反制。
還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戰略物資?
可以用來制作火藥和各種工業制品,棉花被視作戰略物資也就可以理解了。但事實上,生活中還有很多似乎不那麼起眼的東西也是國家的戰略物資,比如糖。
對人類而言,糖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重要。人類生命活動所需能量大約有 70% 依靠糖氧化分解後產生的熱量維持。當人們缺糖時,輕則頭暈眼花,重則出現低血糖,甚至昏迷。
日常生活中,我們難以認識到糖的重要性,但在戰争期或緊急狀态下,糖可以說是救命稻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軍口糧共有 A、B、C、D、K 等種類,為了保證士兵能夠盡快的恢復能量,每類口糧中都包含了大量的糖類。
▲二戰時期的美軍 K 口糧
如早期只配發給空降兵、坦克部隊、摩托化部隊等機動部隊 K 口糧的标準配給除了肉罐頭和壓縮餅幹,主要是一堆糖。
而作為應急時使用的 D 口糧,則包含了一大塊軍用巧克力棒,熱量極高,方便攜帶,且比普通巧克力更難融化。
如果要對士兵口糧套餐進行擴充的話,那加糖絕對是性價比極高的選擇。1941 年 9 月,美國的軍需官就為了滿足士兵飲食需求,在 C 口糧中增加了 5 塊硬糖。
糖類補給不僅能夠幫助迅速恢復了士兵消耗的能量,讓士兵維持長時間高強度戰鬥的同時,還能刺激人體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等物質,能夠幫助緩解士兵的焦慮、緊張情緒,以更好迎接戰鬥。
▲現代俄軍的口糧,裡面糖度更高
因此,糖也被稱為糖果子彈,無論美國士兵走到哪裡,糖都和槍支、汽油一起被送往哪裡,也是唯一一種在 1946 年前沒有被取消配給控制的物資。
二戰期間,由于盟軍封鎖了日本的海上運輸,日本島内物資一度十分緊缺,但是誰也沒想到,價格上漲最離譜的不是糧食,而是糖。糧價漲了 21 倍,而糖的價格卻上漲了 300 多倍,黑市上甚至上漲了 700 多倍。
足可見,糖在特殊時期對人類的重要性。
有趣的是,糖或糖漿除了可以生產乙醇用作燃燒彈外,在添加還原劑後會發生劇烈的氧化反應,因此在特殊情況下白糖也可以成為制作炸彈的原料。
中國也是知名的產糖大國,自 2020 年以來,我國每年成品糖產量均在 1400 萬噸以上,在全球常年排名前五。
這其中,号稱中國 " 小甜甜 " 的廣西省,出產了全國近六成的糖,每三勺糖中就有兩勺來自廣西。
▲廣西甘蔗田
随着時代發展和形勢變化,中國戰略物資的門類也與時俱進,變得豐富起來。
除了糖之外,平日裡菜市場上随處可見的豬肉也屬于戰略儲備物資,每當市場上豬肉價格上漲過猛時,政府就會釋放中央儲備豬肉,來穩定市場價格。
而在戰争期間,别說豬肉了,就連豬毛都能成為戰略物資。
豬鬃主要指豬脊背部長而硬的毛,在二戰期間曾被美國列入戰略物資 A 類,地位幾乎等同于軍火。豬鬃毛經常被用來清洗和保養武器裝備,從油漆兵艦、飛機及各種軍用車輛,再到機槍的槍管、大炮的炮筒。如果這些裝備日常缺乏保養清洗的話,很容易生鏽腐蝕,在關鍵時刻掉鏈子,那就是生死攸關的事。
中國豬鬃的加工和出口始于清朝鹹豐年間,二戰前,世界豬鬃產量最高的是中國,占據的市場份額一度在 75% 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中國國民政府和德國的合作中,豬鬃是德國點名需要的戰略物資之一。
二戰期間,中國接受了蘇、美、英等國家不同形式的援助,但當時的中國一窮二白,根本沒有外匯支付相關的軍事援助,只能采取以物換物的方式,利用自己傳統出口物資如鎢、銻、桐油等物品進行償還,其中也包括了豬鬃。1938 年至 1945 年間,國民政府共計收購到豬鬃 8 萬多公擔。
放在今天,誰會想到,豬毛能換來槍支彈藥?
可以說,中國抗日戰争能夠赢得最終的勝利,咱們中國老百姓家養的的豬也是功不可沒的。
總的來說,不管戰略物資的門類怎麼變化,稀缺性總是衡量物資價值的一個主要标準。
對于現在的烏克蘭而言,炮彈就是絕對的稀缺物資,可随着俄烏之間這場高強度、長時間的軍事衝突持續下去,誰又能保證不會有什麼會成為俄烏兩國新的 " 戰略物資 "?會不會最後是俄烏兩國的人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