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江西第一民企,一把“梭哈”,歡迎閱讀。
奪回失去三年的寶座
江西首富李仙德帶領的光伏組件龍頭晶科能源,上演了一出 " 王者歸來 "。在美上市十多年後,2022 年晶科能源回 A,大規模融資擴產、全面押注光伏電池新技術路線。2023 年,晶科能源壓過市值千億的光伏 " 一哥 " 隆基綠能,奪回了失去三年的組件出貨量冠軍位。但在業績增長的同時,晶科能源的市值也已蒸發千億。
" 是時候,搞點大的了。"
2023 年 6 月,江西首富、光伏組件龍頭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公開發布了一篇名為《把硬仗的氛圍感拉滿》的致辭,在結尾處,他如是說。
現在看來,晶科能源确實搞出了 " 大事 "。根據索比光伏網 & 索比咨詢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截至 2023 年底,晶科能源組件出貨量超過 75 GW,成為全球第一。
與之相伴的,是晶科能源多次進行大手筆融資,大規模擴產。自從 2022 年 1 月登陸 A 股,晶科能源在兩年時間裡募資額已接近 300 億元。2023 年 6 月,晶科能源宣布豪擲 560 億元,在山西規劃投資建設年產 56 GW 的項目。當下,光伏電池的技術競争趨于白熱化,晶科能源大膽的逆勢擴張,是基于它對未來主流技術的判斷,從而進行的全面押注。
業内有種說法,光伏市場正處于 " 最強内卷 " 狀态。在新一輪行業洗牌的關口,晶科能源試圖強勢 " 登頂 " 的雄心畢現。但同時,這也是一場關系到晶科千億身家的關鍵抉擇。
根據晶科能源披露的财報,截至 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 850.97 億元,同比增長 61.25%;歸母淨利潤 63.54 億元,同比增長 279.14%。
但截至 2024 年 1 月 15 日,晶科能源收盤 8.67 元 / 股,總市值 867.45 億元;和 2023 年初的 16.32 元 / 股相比,股價已經腰斬。2022 年 8 月,晶科能源股價一度盤中觸達 19 元左右的高點,巅峰市值超 1800 億元,現在已經蒸發千億。
" 江西第一民企 ",要打一場硬仗
李仙德去年上半年發表的那篇董事長致辭,堪稱是一篇戰鬥檄文:他認為,光伏領網域經歷了之前的快速發展後," 任何一場盛宴之後注定迎來一場盛戰,歷史從來沒有例外 "。
也因此,在李仙德率領下的晶科能源,想要奪得光伏組件 " 老大 " 之位的心情,也更急迫:畢竟它是曾經的光伏組件出貨量全球冠軍;但現在,它已經失去這個位置 3 年之久了。
去年 11 月,2023 江西民營企業 100 強榜單公布。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 1110.65 億元營收排名榜首,成為 " 江西第一大民企 "。在這背後,則是原籍浙江台州一家人的創業史:李仙壽、李仙華和李仙德三兄弟,先後做出了 4 家上市公司。
李氏兄弟中,李仙壽是大哥,也是帶頭創業之人。2001 年,在浙江玉環縣文化局工作的李仙壽被一條新聞吸引:無錫尚德在國内打造了第一條 10 MW 的商業化光伏電池生產線。李氏兄弟和光伏產業的牽絆,就此開始。
在當時,國家正大力推動太陽能新能源的發展,李仙壽從中看到了商機,決定 " 下海 ",創辦了玉環縣陽光能源有限公司,經營太陽能電池組件和太陽能光源系統。積累了一定資金後,李仙壽又創辦了一家新公司昱輝陽光,為太陽能組件企業供應矽片。
趕上了第一波 " 光伏熱 " 的先行者們也吃到了紅利。2005 年,無錫尚德在紐交所上市,創始人施正榮成為了當時的中國首富。2006 年,昱輝陽光母公司在倫敦交易所上市;2008 年,昱輝陽光登陸紐交所。
上市後的昱輝陽光,開始考慮如何擴大規模。光伏產業一向有 " 擁矽為王 " 的說法,誰擁有矽料,誰就不愁市場,把握住產業上遊自然是重中之重。" 打虎親兄弟 ",于是,2006 年底李仙華、李仙德在矽礦豐富的江西上饒,注冊成立了晶科能源,作為昱輝陽光的上遊矽料配套企業。
誰也沒料到的是,在產業周期的變化中,兩家企業步入了截然不同的命運之路。
2008 年和 2013 年左右,國内光伏產業先後兩次陷入周期性波動,大批光伏企業先後倒下。危機來臨時,昱輝陽光趁機擴產,但之後也因 " 燒錢 " 而業績遭受重創,逐漸走向了衰落。2016 年,昱輝陽光一度接到紐交所的退市警告,走到了退市邊緣。
和大哥的企業相反,晶科能源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公司成立後,李仙德認為,只做昱輝陽光的配套企業,市場格局太過狹窄,于是調整了產品戰略,開始向產業中下遊拓展。2007 年 -2008 年,在洶湧而來的光伏產業寒潮前夕,晶科能源先後拿到了多筆融資,公司又及時暫停了新項目,熬過危機之後,手握充足資金儲備的晶科能源通過并購,擴大產能,迎來了快速發展。
彼時,同一梯隊的光伏企業,包括天合光能以及阿特斯太陽能等,紛紛赴美敲鍾,晶科能源趕上了這一趟 " 資本出海 " 的末班車。2010 年,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簡稱 " 晶科能源控股 ")在紐交所上市,融資 7000 萬美元。"75 後 " 李仙德成為這批光伏 " 創一代 " 中最年輕的一位,被圈内人稱為 " 光伏少帥 "。
到了 2011 年,晶科能源控股營收達到 149.4 億元,成為江西上饒的第一大光伏企業。
2012 年,第二次光伏產業波動中,晶科能源控股及時走出國門,推動全球化布局,在行業經歷谷底後率先恢復,第二年總出貨量超過 1.9GW,收入超過 11 億美元,成為當時中國首家實現全年盈利的光伏制造商。
自 2016 年起至 2019 年,晶科能源連續四年排名全球光伏組件出貨量第一。目前市值千億的光伏龍頭隆基綠能,在 2019 年時僅排名第四位。
光伏產業當時群雄林立,但李仙德鬥志滿滿。2017 年時,在公司官微上,他說:" 不要害怕競争和厮殺,晶科已經具備了和任何強敵争千秋的實力。"
但在 2020 年,轉捩點來了。在雙碳目标鼓舞下,國内光伏行業在這一年積極擴產,有數據稱,2020 年全產業鏈投資達到 4500 億元,并在次年增長到了 7500 億元。
遠在美股的晶科能源控股,卻遠離了市場中心,募資不足,產能擴張速度也明顯放緩,落在了國内同行的後面。
這一年,隆基綠能組件出貨量反超晶科能源控股,并将這個成績一直保持到 2022 年。在此期間,隆基綠能快速成長,在 2022 年總營收突破千億,市值也在 2021 年一度超過 5280 億元,成為行業内的超級龍頭。在 2021 年,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的出貨量也趕上了晶科能源,将它的位次挪到了第四。
不甘落後的晶科能源控股啟動了回 A 準備。2020 年 5 月,其剝離的光伏電站業務子公司晶科科技在上交所挂牌。僅用了一年多時間,2022 年 1 月,晶科能源控股又分拆主營的光伏組件業務回歸 A 股,以 " 晶科能源 " 挂牌科創板。
晶科能源 " 王者歸來 ",IPO 最終募集資金達到了 100 億元,也創下了當時科創板新能源股的紀錄。2022 年 1 月 26 日上市當日,晶科能源收報 10.55 元 / 股,較發行價漲幅達 111.00%,總市值突破千億,達到 1055 億元。
當時,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等光伏巨頭均已回歸 A 股。和當年赴美上市一樣,晶科能源算是又趕了個晚集,李仙德在上市前一天的答謝晚宴上致辭時,自嘲道:" 有人說,晶科做什麼都比别人慢半拍。"
但回到 A 股之後,晶科能源的步伐明顯快了起來。李仙德雄心勃勃,要打一次 " 硬仗 " 了。
兩年融資 300 億,押注 N 型電池
晶科能源 " 打硬仗 " 的第一步,就是積累 " 糧草 "。
過去晶科能源在美股上市,融資渠道受限,十多年裡只進行了五輪合計約 8 億美元的融資,公司也一直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產能也因而受限。近兩年來,晶科能源馬不停蹄地進行了一系列大手筆的融資,把光伏 " 軍備競賽 " 搞得如火如荼。
IPO 募資 100 億登陸 A 股後,晶科能源曾披露過要投資 208 億元,建設兩個光伏項目。
2023 年 5 月,晶科能源又完成了 100 億元可轉債發行,用于產能擴充以及補充流動資金。募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擴產,緊接着晶科能源就宣布,投資 560 億元,在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範區建設年產 56 GW 的垂直一體化大基地項目。
三個月後的 2023 年 8 月 14 日,晶科能源再度發布定增公告稱,拟發行股份不超 30 億股(含本數),募資總額 97 億元,投向此前規劃的山西一體化大基地項目。
這也意味着,從 2022 年 1 月登陸 A 股,晶科能源不到兩年内進行了三次巨額融資,規模接近 300 億元。而與之相比,隆基綠能當時已經在 A 股上市了 11 年,直接融資金額也只有 260 多億元。
這樣緊密的大額融資和擴產,立刻引來了市場的注目和監管的問詢。但對晶科能源來說,這是它在光伏電池技術路線變革的產業節點上,必然付出的代價。
電池是光伏產業的核心部件。矽晶電池中包括 N 型和 P 型電池,P 型中的 PERC 電池是主流的光伏電池,2022 年的市占率達到 88%。但現在,P 型電池的量產效率已逼近理論極限效率,提升空間極為有限;因此,N 型電池中的 TOPCon、異質結、BC 等技術逐漸受到關注。
TOPCon 可以在傳統 PERC 技術基礎上進行更新,成本優勢明顯。而晶科能源也早早将 N 型 TOPCon 電池技術,确定為未來的技術路線。早在 2019 年,公司就建設了 N 型 TOPCon 量產產線,并在 2021 年 11 月推出應用了該技術的系列組件,拉開了 TOPCon 電池產業化的序幕。
現在晶科能源建設的山西項目,也是行業最大的 N 型光伏電池一體化生產基地。該項目中,包含 56 GW 單晶拉棒、56 GW 矽片、56 GW 高效電池和 56 GW 組件一體化產能,拟分為四期建設。在 97 億定增的公告中也表示,募資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建 N 型產能,圍繞 TOPCon 組件進行上遊 N 型矽棒、矽片產能擴建。
這是一個超級 " 巨無霸 " 的計劃。要知道,2022 年全球出貨冠軍隆基綠能一年的組件出貨量才不過 46 GW。而 2023 年晶科能源的前三季度組件出貨量是 52 GW,而這也意味着,建成之後,僅山西這一個基地的產能就能夠将之覆蓋。
根據晶科能源公告,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晶科能源累計已使用 IPO 募集資金金額為 88.53 億元,尚未使用的募集資金 9.26 億元;同期内,晶科能源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累計已使用的募集資金 59.59 億元,募集資金餘額為 40.28 億元。截至 2023 年前三季度,晶科能源賬上還有貨币資金 217.84 億元。
雖然公司手握大筆資金,但如果擴產項目的投資全部來自外部,即使去年 8 月的 97 億定增完成,也仍然存在着巨大的資金缺口。
據《财經十一人》報道,晶科能源曾預計 2023 年到 2025 年的經營所得能夠提供 98.21 億元現金。如山西項目投資還不夠,晶科能源稱公司有約 300 億元的貸款授信額度,以及公司超過 1300 億元的市值,未來不排除股權融資。
這是一場晶科能源對 N 型 TOPCon 技術的押注。在這背後,是李仙德對整體光伏市場發展的判斷,和重回組件 " 王位 " 的決心。
李仙德在去年 6 月的致辭中就提到,市場競争的重點,從 " 擁矽為王 " 的矽料、" 供應為王 " 的矽片、" 技術為王 " 的電池,今天終于轉到了 " 市場為王 " 的組件。
光伏業發展的核心邏輯,就是技術進步帶來的降本增效。之前在矽料價格處于高位時,話語權集中在上遊環節;但在 2023 年矽料價格大幅跳水後,下一代光伏電池技術路線也就備受關注。在光伏行業中,企業要向上走,壓中主流技術至關重要。這關乎到企業的綜合實力,以及未來在行業中的卡位問題。
晶科能源對此是志在必得。2022 年時,李仙德就曾說過:" 未來将要開花結果的技術路線,大概率會出自晶科能源 "。在去年的致辭中,他又寫道:" 短期來看,含金量最高的電池環節,技術沒有變數,必然是 N 型 TOPCon。TOPCon 一體化規模和效率,是下一戰的競争底氣,一體化成本,是競争底線。"
在去年對監管的回復函中,晶科能源也表示,公司判斷,短期内 N 型電池将會 " 供不應求 ",因此,通過擴產搶占 N 型市場具備合理性。
一位業内人士評價說,晶科能源的路 " 走對了 "。據咨詢公司 PVInfolink 此前的數據,2023 年上半年新發布的光伏產品中,N 型占比達到 90%;到 2023 年底,TOPCon 名義產能有望達到 477 GW,與存量 PERC 電池產能相當。
在 2022 年上半年,晶科能源的光伏組件出貨量一度反超隆基綠能,但到年底時,又再次被隆基 " 反殺 "。在 2023 年,晶科能源依靠 N 型組件的爆發,終于穩定全年榜首位置。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繼續穩坐組件 " 老大 " 之位,晶科能源的強勢擴產,勢在必行。
業績增長,負債率高企
" 梭哈 "N 型電池,也拉動了晶科能源的出貨量,提升了其業績。
晶科能源目前已建立了從矽料加工到矽片、電池片和組件生產的 " 垂直一體化 " 產能布局,但其收入主要還是來自于組件業務,在 2022 年營收中占比超過 96%。
從營收和淨利潤層面來看,回 A 以後,公司在 2022 年營業收入 830.75 億元,同比增長 104.77%;實現淨利潤 29.47 億元,同比增長 158.21%。
等到了 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業績飛速增長,實現營業收入 850.97 億元,同比增長 61.25%;淨利潤 63.54 億元,同比增長 279.14%。其中,僅第三季度就實現營業收入 314.72 億元,同比增長 62.53%;淨利潤 25.11 億元,同比增長 225.79%,甚至逼近了 2022 年的全年淨利潤。
▲(圖 / 晶科能源近年來營收及淨利潤變化)
2023 年 1-9 月,公司實現總出貨量 55.7 GW,較去年同期增長 86.91%;其中組件總出貨量超過 52 GW,N 型組件占比約 57%。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已投產的 N 型 TOPCon 電池產能超過 55 GW,大規模量產平均效率達 25.6%。公司預計第四季度組件出貨量為 23 GW 左右,同時 N 型占比進一步提升。
在 2022 年,晶科能源股價一路上漲,在 8 月盤中達到了 19 元左右,公司市值一度站上超 1800 億元的高點。《2022 胡潤百富榜》顯示,李仙德财富當年暴增 272%,達到 160 億元,成為 2022 年财富增長速度最快的富豪。
在 2023 年,李仙德家族也在《2023 新财富 500 富人榜》上,以 353 億元财富,問鼎 " 江西首富 "。
但對晶科能源重金押注 N 型電池賽道,市場對此也不無擔憂。
晶科能源盡管業績增長,但公司也一直背負着高額債務。截至 2023 年上半年,晶科能源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 -71.59 億元,負債總額 899.83 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 74.4%。
2021 年,晶科能源的資產負債率甚至高達 81.40%;遠超過隆基綠能、通威股份等同行 50% 左右的數值。
與此同時,光伏產業也面臨着周期性波動:產能過剩,產業鏈價格全線下行。光伏組件的一線大廠都在紛紛降價、清庫存,中小廠商更是陷入了艱難求生境地。
行業正面臨 " 產能過剩 " 的現狀,晶科能源大規模融資擴產,也難免引發了争議。去年 8 月定增公告發布後,資本市場立刻 " 用腳投票 ",8 月 15 日晶科能源當天股價收報 10.42 元 / 股,下跌了将近 12%。為提振投資者信心,晶科能源不得不緊急抛出一份回購方案,計劃斥資 3 億 -6 億元回購股份。
但在多重影響下,度過了峰值之後,晶科能源的股價在 2023 年也一直處于下跌趨勢。2023 年 12 月 20 日,晶科能源盤中股價最低觸及 8.01 元,創下了公司股價的歷史新低。
晶科能源押寶 TOPCon 技術時,業内也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
在 2023 年 9 月,隆基綠能表示,接下來将聚焦 BC 電池技術路線。其董事長鍾寶申表示,未來的 5-6 年,BC 類電池會是晶矽電池的絕對主流,會逐步取代 TOPCon 技術;而且,TOPCon 目前其產能也已出現整體過剩。
一位業内人士則表示,兩家巨頭不同的方向,也是根據各自情況進行的理性選擇。
光伏產業發展跌宕起伏,領軍人物代代更迭,技術路線的選擇,更是曾決定一家企業的命運。施正榮的無錫尚德早在 2013 年就宣告破產;2015 年号稱 " 全球市值最高太陽能公司 " 的漢能集團因押注薄膜電池失敗,一朝隕落;但對單晶矽路線的前瞻性布局,則成就了目前光伏領網域的 " 一哥 " 隆基綠能。
現在,在業内,在光伏電池技術路線選擇上已經出現了不同的分岔道路。而作為 TOPCcon 最大的玩家,晶科能源面對着的不僅是市場機遇,也有長期的風險。最後,一切還是要交由市場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