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這片該爆啊,歡迎閱讀。
《孤注一擲》點映兩天,票房已經快 4 億了。
這個史上最有意思的暑期檔,又跑出了一匹大黑馬。
先說争議。
任何一部能大爆的電影,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争議。
但這兩天圍繞着《孤注一擲》的争議,基本上都與電影本身無關。
很多人罵《孤注一擲》,持的是這樣的觀點:
《孤注一擲》的 " 大規模點映 " 與提檔無異," 擾亂了市場秩序 "。
另外,因為影片還未正式上映,所以豆瓣遲遲沒有開分,有網友直接扣帽子了,說《孤注一擲》作為一部反詐電影卻在詐騙,是在侵犯觀眾的 " 評價權 "。
聊聊我的看法。
點映本來就是電影宣發手段的一種,只要不違法不違規,何談 " 擾亂市場秩序 "?
恰恰相反,《孤注一擲》點映大賣,體現的正是我們的電影市場還挺符合市場規律。
有人說了,你明明是點映,排片卻這麼高,難道不是在擠壓其他電影的市場份額嗎?
首先,大規模長時間點映,《孤注一擲》不是頭一個,而且,不管是論規模之大還是時間之久,《孤注一擲》也都排不到第一名。
另外,《孤注一擲》點映第一天,排片 15%,這個數字不低,但遠沒有達到 " 擠占其他電影份額 " 的程度,然而,排片 15%的影片靠着超高的上座率拿到了日票房冠軍,那第二天排片增加到 20%左右,就是再合理不過的事情了。
影院經理們不是傻子,有利可圖,當然會上趕着給增加排片。
什麼叫市場,這就叫市場,沒有什麼競争比拿上座率來競争更良性了。
說回來,《孤注一擲》這片能在大規模點映的第一天就拿到 15%的排片,原因也很簡單,無非是影院經理們之前看片之後覺得這片能賣。
不是随随便便一部電影想點映就能要到高排片的,很多片壓根不敢大規模點映,一點映就露餡,正式上映就沒戲唱了。
這就說到豆瓣網友給《孤注一擲》扣的帽子了," 侵犯評價權 ",簡直是無稽之談。
看完電影想評價,平台多了去了,微博知乎小紅書各種地方我都看到了關于這部電影的評價,好評差評都有,沒人侵犯誰的評價權。
豆瓣開不開分,以我的經驗,完全是由平台自己決定的,有的電影只有幾百個人看過就會開分,有的電視劇快播完了都不開分。
《孤注一擲》敢玩大規模長時間點映,也不至于會怕豆瓣開個分就把場子給砸了。
電影如果真質量不行,你提前一個月點映每天哪怕給 80%排片,沒人會買賬,最後死的是影院。
對于整個電影市場來說,巴不得多出幾部《孤注一擲》這樣的電影來大規模點映,場場滿座,帶熱的是大盤。
這樣的電影會擠占其他電影的市場份額嗎?其實不會,大盤熱起來了,其他電影只要質量過硬,也一定能分得一杯羹,如果質量更硬,那也不怕被誰擠占。
說到底,點映是營銷手段,是賣票的辦法,但一部電影是否真的能賣,始終還是觀眾說的算。
而真正值得讨論的,永遠都是電影本身。
《孤注一擲》這部電影,滿分十分,我能給到七分,整體我挺喜歡的,影片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已經在有限的空間内做到了足夠敢拍。
說這片敢拍,是因為題材。
影片号稱取材自全國上萬起真實詐騙案例。
" 真實 " 二字,最難拍。
難在導演得在 " 真實感 " 和 " 戲劇張力 " 之間尋求平衡。
不夠真實,觀眾不信服,戲劇張力不夠大,電影不好看。
好在,《孤注一擲》的題材先天對觀眾有吸引力。
當影片把鏡頭對準緬北,讓觀眾看到真實的 " 詐騙工廠 ",看到那些只有在社會新聞和都市傳說裡聽到過的人和事兒,觀眾瞬間就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了。
聽說過沒見過,就特别想一探究竟。
只知道被騙到緬北的人過得非常慘,怎麼個慘法兒?只聽過網絡賭博十賭九輸多是被騙,是如何被騙?
電影還真給了我答案。
《孤注一擲》吸引觀眾的地方在于,題材足夠獵奇也足夠有話題度,電影能讓觀眾感到 " 全程高能 ",也在于影片用極大的信息量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
如何把信息傳遞給觀眾,是有技巧的。
如果只是為了讓觀眾了解詐騙,那為什麼觀眾不找些新聞片來看呢?
說白了,電影必須比新聞片拍得 " 好看 ",導演申奧也做到這一點了。
跟随張藝興飾演的男主角潘生的視角,觀眾完成了一次深入 " 詐騙工廠 " 的奇妙體驗。
潘生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他被騙到了緬北,但同時又不得已而參與了詐騙。
主角的身份屬性,使得影片對 " 詐騙工廠 " 的展現頗為全面。
觀眾看到的是完整的產業鏈。
申奧的拍法也非常高明,拍犯罪奇觀,他按日常來拍,在他的鏡頭下,詐騙工廠也是工廠,和其他行業一樣,也有着完整而清晰的產業鏈。
騙子們各居其位,分工明确,騙術手段已成體系,工業化運轉。
影片中有一幕我印象特别深刻,電影裡一個個被騙過來的程式員坐在破敗的廠房中敲着代碼,仿佛也是在辛勤工作,但工作的内容,卻是謀财害命。
越是拍出日常感,越是讓人觸目驚心。
導演讓我們看到了受害者是如何變成施害者的。
一場騙局之後,我們看到了 " 詐騙工廠 " 的慶祝,詐騙頭子陸經理笑容滿面,春風得意,成堆的鈔票擺在眾人面前,煙花在天空中格外絢爛,仿佛他們不是在詐騙在犯罪,而是真的在努力賺錢。
影片中金晨飾演的梁安娜甚至一度迷失,品嘗到甜頭之後,她還想勸潘生留下繼續賺快錢。
那些和潘生一起被騙到詐騙工廠的程式員們,已經一改初來乍到時的忐忑與恐懼,在真的賺到錢了之後,開始被貪欲吞噬。
把犯罪集團當正常公司來拍,才能拍出荒誕感,才能讓觀眾感受到張力。
人性之復雜,人性在貪欲面前之不堪一擊,也得以體現。
但犯罪集團畢竟不是正常公司,當你已經覺得陸經理也有點人味兒,似乎和正常公司的經理沒什麼不同時,陸經理又拿起了槍,一言不合就要殺人。嚴刑逼供,用竹籤戳指甲,用鐵棍打斷腿,對于詐騙工廠來說,似乎都是再随意不過的事情。
當暴力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影片帶給觀眾的衝擊力也就更大了。
所謂尺度,其實是叙事的變奏,展現暴力不是目的,讓觀眾有代入感,才是導演想要的效果。
代入被騙到 " 詐騙工廠 " 裡的潘生和梁安娜,挺害怕的,代入到被他們設局詐騙的賭徒阿天,我更感到後怕。
看電影前的我,多半高估了自己的自控力,也多少低估了詐騙集團的手段。
影片裡的阿天,本來前途無限,卻因為看到了網賭廣告而沉溺其中,先是嘗到了一點甜頭,然後就一輸再輸,最終輸到一無所有。
為了把阿天 " 洗白 ",詐騙集團無所不用其極,充當反将的梁安娜不斷給阿天透露有 " 内幕消息 ",将他一步又一步地誘入深淵。
從棋牌到賭球再到炒币,阿天走進了詐騙集團設計好的圈套,最終被貪欲吞噬。
我知道很多人和我一樣,之前看到類似的故事,都會嗤之以鼻,覺得自己自控力夠強,這些詐騙分子根本不會有機可乘。
但看完電影後我特别後怕,人都是有貪欲的,詐騙集團無孔不入,只要你有貪欲,就有可能受騙。
影片以高學歷高智商的潘生做主角,也是告訴觀眾,不管你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光鮮,不管你覺得自己似乎離詐騙離緬北有多遙遠,你都有被騙的可能,因為這些危險就潛藏在我們身邊。
《孤注一擲》把這些拍出來,就是讓觀眾作為旁觀者親眼看到騙子怎麼騙人,受害者又是如何沉淪,目睹了慘狀,觀眾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就不會輕易被騙了。
影片的宣傳語是 " 多一人觀影少一人受騙 ",挺直白的,但也挺實在的。
一部電影能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同時又起到了警醒觀眾的作用,那就該成為爆款,值得大賣。
《孤注一擲》的缺點也比較明顯。
首先,男主角潘生的戲份較弱,有幾分 " 虛假的主角 " 的意思,光芒被反派和支線遮蓋了不少,存在感不夠強,主線故事一度不夠連貫。這和表演也有關系,張藝興的表演不算拉跨,但王傳君和孫陽實在是太過耀眼。
其次,影片的後半個小時有點為了成功營救而成功營救,略顯懈氣,沒能成為影片真正的高潮段落,使得全片有 " 虎頭蛇尾 " 之感。
不過,有一點我必須得說,最後的營救部分,雖然主旋律色彩挺重的,但依然足夠寫實。能把警察出國執行任務遇到的窘境拍出來,能把他們拍得沒有那麼無所不能,已經很令我感到驚喜了。
要知道,現實永遠比電影要殘酷得多,不是每一個被騙到緬北的人都有機會全須全尾地被成功營救。
看看片尾的彩蛋我們就會感到觸目驚心,某個受騙者消失的手指,仿佛也在提醒着我們,電影裡拍出來的,比起真相,已經美化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