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留幾手玩的磁帶機,支棱起多少中年人,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三聯電子廠 Pro,作者:梅卡,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在 " 攝影窮三代,xx 毀一生 " 的句式裡,釣魚、文玩、HIFI 作為燒錢又費事的中年人愛好,都曾和攝影比過肩。
相比之下,磁帶和卡座則是少有曝光的存在——直到留幾手上了離婚綜藝《再見愛人》,将它們再次提起。
作為前互聯網時代的網紅,留幾手,一個老婆搬行李箱他袖手旁觀、老婆講話他打岔拆台的男人,在和節目嘉賓李行亮聊起磁帶時,卻娓娓道來聊上了大半天,貢獻了這檔離婚綜藝中,少有的讓人沒有血壓升高的畫面。
對于不了解磁帶的人來說,它聽起來不如攝影法師那麼燒錢,也不像三天兩頭往郊區跑的釣魚佬那般不顧家,然而,即便作為發燒屆的非主流分支,磁帶以及相關的播放設備卡座機、開盤機,依舊是 " 天坑 " 一般的興趣領網域。
如果你也像留幾手一樣,深入到了三磁頭卡座機的腹地,甚至觸碰上了有着 " 終極音源稱号 " 的開盤機,那這必然是經歷了漫長的 " 發燒 " 歲月。
網友收藏的開盤機。圖源:小紅書 @復古美學生活家 Léon
" 低頻的彈性,高頻的纖細 "——這是磁帶發燒友向外人誇耀磁帶時,常有說法,相反地,消失的磁帶論壇、反復故障後只能出手的老機器,則是他們只向發燒友吐露的煩惱。
磁帶機饋贈的復古情懷,顯然比其他介質要昂貴得多。
反潮流、儀式感,磁帶如何發燒?
正如留幾手聊起磁帶時,總免不了提及華語樂壇黃金年代的老歌手——姜玉恒、張學友,然後再順帶回憶下,在那個沒有手機和社交軟體幹擾的學生時代,用一台随身聽循環各種老歌的專注和純粹,對于中年發燒友來說,磁帶是一種通上電就能重啟的回憶。
剛剛入門磁帶的玩家,往往從擁有一台索尼 Walkman 開始,尤其是在磁帶文化回潮的這幾年,各種型号的 Walkman 也開始頻繁在影視作品裡出鏡——《銀河護衛隊》裡星爵挂在腰上的 Walkman,是索尼在 1976 年出品的第一台磁帶機 TPS-L2;台劇《想見你》中播着伍佰磁帶的 Walkman,則是索尼推出的 40 周年復刻版 NW-A100TPS。
對于聽着 MP3 乃至 CD 長大的年輕人來說,Walkman 不僅是像 CCD 那樣給現實蒙上了濾鏡,更扮演着一個浪漫的符号,讓沒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快速入門 80 年代的夢幻。
至于發燒友裡的中年人,Walkman 磁帶機則是和小霸王學習機、DV 錄像機并駕齊驅的存在,是學生時代可望而不可得的高端設備。
在月工資只有幾百塊的 90 年代,多數人接觸磁帶,可能都是父母從電子城買來的國產錄音機開始,再搭配上街邊小店幾塊錢一盒的盜版磁帶,然後磕磕絆絆地接軌上了華語樂壇的黃金年代。
随着近幾年黑膠、磁帶等一系列模拟音源的回潮,在千禧年後一度淪為 " 洋垃圾 " 的磁帶機,不少都成了現在燒友心中的尖貨,留幾手和李行亮在節目裡提到 Sony TPS-L2 、Sony WD6C,如今在二手市場的價格也依舊堅挺,常年維持在 6000 元上下。
存貨量同樣稀缺的還有原版磁帶,年代久遠又版本眾多的老磁帶,不僅在二手市場上難以淘到,甚至正版、盜版也沒有通用的辨别标準。
與此同時,作為一種被主流淘汰的音樂介質,磁帶也是保存最難、故障率最高的音樂載體,放置久了會掉粉,天氣潮了會發黴,就算放着不聽都可能會消磁。而只要你 " 發燒 " 夠久,總會經歷相似的至暗時刻——難得淘來的老磁帶,放進磁帶機裡一播放,看着磁帶機上各種按鈕、指示燈亮起,卡帶兩個轉輪也悠然地旋轉,結果放出來的卻是一片模糊的聲音,讓人不忍卒聽。
二手磁帶也不像黑膠那樣,坦率地把劃痕都擺在盤面上," 現在買二手磁帶,一定要做好買到次品的心理建設 ",發燒友票子就曾在閒魚上高價入手了一盤二手的陳小春專輯,以此替代自己很多年前攪帶了的專輯,收到磁帶後,讓票子慶幸的是," 到手的磁帶,沒發黴、沒攪帶,也是引進版 ",但是聽起來就是 " 烏的、糊的 "" 還不如我被攪帶的那本音質好 ",畢竟,你永遠不知道賣家是怎麼把磁帶保存過來這麼些年的。
和時間同步衰老的正版磁帶,也讓部分燒友走上自己灌錄歌曲的路線——通過卡座機,将音樂資源轉錄到空白磁帶裡。甚至有經驗老到的燒友,在看到搶購 Walkman 的年輕燒友時會直接點破," 直接安排上三磁頭的卡座機,才是真正的少走彎路 "。
灌錄磁帶顯然是一個更大的 " 坑 ",所謂的卡座機,指的便是組合音響中的磁帶機,而三磁頭則代表着卡座機中的最高級型号,相比于家用的兩磁頭,三磁頭除了抹音的磁頭,錄音和放音都有單獨的磁頭負責,讓你在錄音的同時就能聽到錄制的效果。
而留幾手在節目中提及的卡座機——可以調節角度、找到最好的方位錄制的功能,則不免會讓人聯想到中道龍的卡座機,在磁頭上有着獨家技術的中道龍,也是燒友眼中的 " 中道龍座最牛逼 ",在幾百塊就能買到一台三磁頭卡座的 2000 年代,中道龍已經占據着五千元的段位,而現在二手市場上的中道龍,價格則還要再翻上 4 到 5 倍。
如果說 " 一生要出片 " 的潮流女孩炒熱了 CCD,在鮮為人知的角落,中年人同樣也炒熱了 40 年前出廠的索尼、中道龍,他們在卡座機、唱片機、CD 機中流連忘返,體貼着卡座機的嬌貴,容忍着拍賣市場上溢價的黑膠,袒露着他們日常裡少顯現的耐心和柔軟。
多少發燒友,被逼成了囤積癖
在這個復古電子產品一不小心就被炒成電子茅台的時代,也讓愛好者們異常提防和反感黃牛,手持大量膠卷和富士相機的人,大概率會被人當成黃牛而鄙夷,但如果你手持大量磁帶和卡座機,則只會獲得燒友的豔羨——因為燒友是真的需要這般囤貨。
原版的老磁帶就像開采殆盡的礦場,自然不乏囤雙份的人:一份用來播放欣賞,另一份則悉心保護着原裝塑封,小心翼翼地封存着嬌貴的回憶。
至于被用來灌錄音樂的空白帶,不僅價格上也和發售時不可同日而語,熱門版本的磁帶也同樣稀缺,TDK D、索尼這些曾經标準一類帶中最常見的類型,作為燒友口中最好的空白帶,如今,老燒友都會謹慎推薦新手入坑," 假貨太多,正版幾乎買不多 ",只有入坑早的人,才能有幸擁有幾盤曾經海淘剩下的存貨。
而一口氣囤個幾十台索尼經典卡座的燒友,也絕非罕有,相比于維修,囤貨顯然是更簡單的抗風險措施。
畢竟,就連曾經卡座論壇的中道區版主也直言道," 如果你不會修(機器),就不要玩卡座了 ",尤其是像中道龍這種高端機器,越是精密復雜的設計,相對應地也越容易出毛病。除此之外,卡座的理想播放狀态也離不開人為的标調——方位角需要你調,主導軸需要你加油潤滑,壓帶輪永遠在老化,如果你找不到同樣規格的配件更換,就只能看着昂貴的機器停擺。
磁帶和卡座的快速老化和消逝,遠比人的中年危機更直觀。
曾經風生水起的卡座論壇,幾次更換版主後,最終還是在 2017 年走向了永久關停。唱片公司再版發行的老磁帶,不僅音質刺耳," 十年前的演唱會飯拍都比這磁帶好 ",甚至版權都早已過期,私自加印的老磁帶,被發燒友調侃為 " 快倒閉的公司最後的倔強 "。
至于這兩年乘着磁帶復興的風潮,頻頻推出新款磁帶随身聽的飛傲、巫卡農等品牌,體驗過索尼、愛華的扎實工藝的燒友,從外觀做工到播放音質,更是難以說服自己憑情懷買賬—— " 感覺就像是拼湊出來的個人 DIY 玩具 "。
圖源:小紅書 @C-MON
新入局的發燒友在四處搜刮卡帶,再也折騰不動的燒友在退燒,幾乎被主流市場遺忘的磁帶和卡座,全靠進進出出的磁帶發燒友盤活。
這也無怪乎售賣二手卡座的商家,總會貼心地提供一年保修服務,不然的話,磁帶那獨一份的沙拉沙拉的溫暖聲音,似乎真的就要在不久後缺貨了。
磁帶機,還能陪我們多久?
用一種近乎堅韌的執着,去復興那份早已被數字音樂排除的底噪,當磁帶發燒友解釋起這份辛勞的折騰時,他們總會努力向你闡述各種緣由。
有人着迷于磁帶模拟音的豐潤韻味——削弱了高頻和低頻後,磁帶播放的華語老歌是多麼耐聽;也有人常常會向你宣講,從視覺到觸覺到播放流程,都充滿着復古情懷的磁帶,是怎麼帶他們回到以前那個 " 不太浮躁的年代 ";如果聊到興頭上,也有人會再 " 拉踩 " 下現在的數字音樂," 聽半小時耳朵就累了 "。
另一方面,相比于磁帶燒友在回憶華語樂壇黃金年代時,靠着回憶碰撞起的共鳴,修復磁帶和卡座機的過程,卻更加私人化,拯救磁帶後的欣慰、機器修復失敗後的頓挫,都無法向外人言說——就像是《再見愛人》裡留幾手和李行亮聊磁帶的片段,即使這段内容僅在加更版裡占據了 4 分半的時長,彈幕裡依舊不乏不耐煩地催促," 這段好無聊,怎麼聊這麼久 ",依舊沉浸在快節奏攝取音樂、文字、視頻的人,是無法承受磁帶的這份繁復的。
稀缺的磁帶、越來越難搜刮到的機器配件、外人的不理解,在有限資源下,努力将卡座調整到 " 最佳狀态 " 的磁帶發燒友,看起來也更像一個孤獨的悟道者。
當修復工作完成,無論指示燈有沒有亮起、轉輪有沒有啟動,當燒友收拾好他裝滿酒精、鉛筆、萬能膠的工具箱,就已經完成了向時間神明的叩拜,安然了自己的那一份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