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200億,北京今年最大一筆融資,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投資界 (ID:pedaily2012),作者:楊繼雲 楊文靜
報道 I 投資界 PEdaily
北京剛剛落地一個重磅項目。
近日,燕東微與京東方 A 發布公告:雙方聯合多家北京國資,共同向北京電控集成電路制造有限責任公司(簡稱 " 北電集成 ")增資 199.9 億元,用于投資建設總額 330 億元的 12 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
這是 2024 年迄今北京最大的一筆融資。透視下來,背後投資方陣容豪華——包括北京電控、天津京東方、亦莊科技、中發基金、亦莊國投、北京國管、國芯聚源等。
如此一幕,既是北京發力新興產業的縮影,也是全球半導體競賽的寫照。
陣容豪華一筆 200 億融資誕生
更多細節流出——
根據相關公告,除二者外,此次增資方還包括北京亦莊科技有限公司(亦莊科技)、北京中發助力貳号股權投資基金(中發基金)、北京亦莊國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亦莊國投)、北京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國管)、北京國芯聚源科技有限公司(國芯聚源)等。
上述多方拟聯合向北電集成增資,規模達到 199.9 億元。資料顯示,北電集成成立于 2023 年 10 月,交易前是北京電子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北京電控)的全資子公司。
這一次,芯片老廠燕東微出手最闊。燕東微的前身是我國第一批集成電路生產企業之一的 878 廠,如今已是國内晶圓制造老牌公司,也是北京集成電路領網域頗具代表性的企業。燕東微表示,向全資子公司燕東科技增資 40 億,燕東科技進而拟向北電集成增資 49.9 億元,交易完成後将持股 24.95%。
此外,亦莊科技持股比為 20%,亦莊國投、北京國管持股比分别為 12.5%,天津京東方創投與國芯聚源持股比為 10%。
說起來,交易各方聯系緊密——公告顯示,京東方、燕東科技、國芯聚源、北電集成的實際控制人均為北京電控,而北京電控由北京國管 100% 持股。交易完成後,燕東科技拟通過與天津京東方、亦莊國投及北京國管籤署一致行動協定,實際控制北電集成。
200 億大額融資落地,按照公告,北電集成将作為項目建設主體,建設 12 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
該項目總投資額高達 330 億,規劃產品主要為顯示驅動芯片、數模混合芯片、嵌入式 MCU 芯片等,規劃項目產能達 5 萬片 / 月,并在 2025 年四季度啟動設備搬入,2026 年底實現量產。
正如燕東微公告:" 基于北京電控以‘芯屏’為核心的戰略定位,充分發揮顯示產業的需求帶動和裝備產業的供應保障作用,以京東方等 IC 市場為牽引,以燕東微 8 英寸 /12 英寸集成電路制造能力為基礎,輔以北方華創裝備及工藝開發能力,将構建集成電路產業生态鏈。"
為何落地北京?
縱觀下來,北京亦莊在此次交易中令人印象深刻——根據公告,亦莊科技、亦莊國投合計出資 65 億,同時栽桐引鳳,這一次北電集成的生產線項目也将在亦莊落地,力圖 2031 年達產年收入 83.40 億。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 " 北京亦莊 ",地處北京市東南部,北臨南五環,京滬高速穿區而過,是北京市唯一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這裡起步于北京亦莊工業開發區,如今正聚力建設四大國家戰略任務產業集群,其中就包含打造全國集成電路產業高地。
自 2002 年引進中芯國際國内首條 12 英寸晶圓制造生產線以來,經過 20 多年的發展,北京經開區已經形成以中芯國際、北方華創、華卓精科、集創北方為龍頭,涵蓋設計、制造、封裝、測試、裝備、零部件及材料全鏈條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匯聚集成電路重點企業 200 餘家,2024 年上半年產值突破 400 億元。
集成電路產業園在此拔地而起——去年 11 月,亦莊新城的馬駒橋着手打造全國領先的集成電路裝備材料零部件基地,整體占地 3300 畝,預計投資超過 700 億元。
除了亦莊,北京半導體版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地方——中關村。此次參與投資的中發基金,正是由中關村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中關村資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
今年 8 月,規模 85 億的北京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落地北京海澱區,主要圍繞北京市集成電路核心關鍵點做投資,而基金管理人正是中關村資本。
彼時一同發布的還有《中關村科學城集成電路創芯引領行動計劃 ( 2024-2026 年 ) 》。檔案提出一系列兩年規劃——到 2026 年底,中關村所在的海澱區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質量明顯提高,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集成電路產業創新高地,并形成 2-3 個引領帶動效益顯著的集成電路設計業集群。
如此一幕,并非偶然。
早在 2014 年,北京發布了《北京市進一步促進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在推進北京集成電路產業集聚發展等方面制定了具體措施,其中就包括打造中關村軟體城、設立一批相關產業投資基金等等。
創投興,則產業聚。此後 10 年裡,這裡走出了一批影響中國半導體行業的重量級公司,如京東方、北方華創、華卓精科、集創北方、燕東微、聖邦股份、智芯微電子等,締造一個龐大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
全球半導體競賽,打響了
這是一場波瀾壯闊的征途。
回望 2014 年,互聯網井噴式發展催生了大量芯片需求,自主可控的集成電路產業意味着電子信息的安全和未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正是在這一年發布。這也是我國發力集成電路的開始。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已經形成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及中西部省區四大集群。
正如前文提到,北京在集成電路設計業、制造業、封測業、設備業、材料業等環節均有企業布局,并以北京為中心形成了環渤海地區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成為國家集成電路發展戰略的重要承載地之一。
此外,以上海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無疑是國内最主要的集成電路開發和生產基地,集成電路制造、設計和封裝測試企業占全國一半以上,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紫光展銳、韋爾半導體、華大半導體、東芯半導體、格科微、思特威等頭部企業都來自于長三角。
今年 7 月,上海成立 450 億元規模的集成電路母基金,重點投向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和封測、裝備材料和零部件等領網域,令人印象深刻。
而以廣深為主的珠三角則在最近幾年裡迅速追趕。半導體圈歷來流行着一句話:" 全球 60% 的芯片銷往中國,中國 60% 的芯片消耗在珠三角 "。作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最迅速的地區,珠三角在集成電路市場的需求一直占據全國 40% 以上,這也催生出強大的生產能力,粵芯半導體、華為海思等更多項目跑了出來。
近年來,成都、武漢、西安等中西部地區亦後來居上。就在這個月,成都剛剛披露 69 家部門共 109 個集成電路項目拟獲得支持;而武漢未來科技城也在近年入駐了科磊半導體等一批世界頂級半導體企業 …… 越來越多城市加入了這場新興產業競賽。
我們把視野拉到全球,随着 AI 浪潮席卷,全球集成電路產業鏈發展迎來產業格局調整和創新範式轉型的關鍵視窗期,不少國家等到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回首十年前,中國貧瘠的芯片土壤一度成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最頭疼的問題之一;如今,一切悄然改變。
盡管如今仍沒有完全擺脫對海外芯片的依賴,但在這場轟轟烈烈的產業浪潮下,無數資金投入、無數人才湧入,一批國產半導體企業頑強生長起來。他們,正是中國進入下一場技術革命的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