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如何用3個檔案夾管理600萬字筆記?,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王智遠,作者:王智遠,原文标題《AI 搜索聯想:空間、地圖、任務》,題圖來自:AI 生成
周末,寫完了一篇知識庫的小綠書。
一個朋友跑來問我:" 你那個 600 萬字的筆記庫怎麼管理的?不會亂嗎?" 還問我工作流是什麼樣。
他挺感興趣,主要因為他也在用筆記軟體,但覺得内容不多,處理起來卻很麻煩。
我經常用的軟體是 Obsidian,不過也會用其他的,但只用三個檔案夾搞定了這一切;我認為用哪個軟體并不重要,重要是要有一套思維模型。
什麼樣的思維模型?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ACE 模型。
聊模型之前,想先澄清一個小問題:很多人好像習慣了 " 檔案夾思維 "。所謂檔案夾思維,就是看到檔案夾就想給它起個名字,然後只當檔案夾用。
比如:你打開一個筆記軟體,可能會想建一個叫 " 哲學 " 的檔案夾,或者 " 物理 "" 化學 " 之類的。
這種習慣會導致我們不管寫什麼筆記、找什麼檔案,之後所有相關的都要放進去。
即便有些知識管理軟體沒有檔案夾,有些人也會把标籤當成檔案夾來用;所以,這種思維方式,我們必須從腦子裡擺脫掉。
而擺脫的唯一方式是把它抽象出來,不做分類思維,而是将其作為一個庫,什麼是庫?簡單講,庫裡能放筆記、能放檔案,也能放音頻。
那麼,放下檔案夾思維後,應該關注什麼呢?其實,不管你用哪個筆記軟體或知識庫,它們都是三維的。
所謂三維,即任何信息,人都可以在一個空間内根據層次性(Depth)、關聯性(Breadth)、時間性(Timeline)來組織。
層次性指一個空間内,信息可以深入挖掘,不同内容之間有主次關系,就像寫文章時會有段落和細節;同時,信息可以通過鏈接和标籤進行深度關聯,人則可以通過溝通工具相互連接,形成一個整體網絡。
關聯性是指不同信息之間通過鏈接、标籤相互聯系,形成一個廣泛的網絡結構,幫助我們理解和整合知識。
時間性指信息随着時間積累,形成一條時間線,方便我們回顧和跟蹤。
這些軟體的本質,就是在一個空間内提供諸多工具,把這些維度鏈接起來,一方面幫助我們完成任務(項目),另一方面,随着時間推移,沉澱數字資產,提升協同效率。
如果還是不明白,我舉個例子:
在公司裡,我們用飛書、用釘釘,目的是讓一群人在這通過工具來完成某個項目。
對個人來說也是一樣的,用印象筆記或 flomo,是為了用這個空間内的工具記錄信息,最終服務于某個任務。
如何将一款筆記軟體用出 " 空間感 "?我提出一個模型:ACE 模型(Atlas、Calendar、Efforts)。
"Atlas" 這個詞源于希臘神話中的擎天神阿特拉斯,他因懲罰被迫永遠肩負天空。在現實中,"Atlas" 通常讓人聯想到地圖集,即一個集合了各種地圖和地理知識的工具。
在我的 Obsidian 中,Atlas 是一個特殊的檔案夾,用來存放各種雜亂的原子筆記、文檔、音頻、視頻;當然,這裡還包括把一張張筆記串聯起來的索引卡。
圖示:用一個面板建立一個鏈接卡片,調動 Atlas 中所有内容
索引卡像節點,能夠清晰地展示每個筆記的位置和關聯。
簡單來說,Atlas 像一個卡片庫,既可以是獨立的單張筆記,也可以是由多張筆記組成的集合;它就像 " 地圖的地圖 ",也就是 MOCs(Map of Contents)筆記,用來搭建整個筆記體系的框架。
那麼,Calendar 是什麼?
從字面上看,它是日歷。你點開日歷,可以用它創建任務、安排事情,很多軟體都會用到這個概念;它的關鍵是時間思維,把任務、事件放到時間軸上,随着時間流動,一切都變得清楚直觀,方便你管理和跟進。
那麼,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好奇:同樣是檔案夾,我在筆記軟體中建立一個 Atlas 和一個 Calendar,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别呢?
還記得我提到的三維概念嗎?信息和人可以按照不同的層次進行組織和關聯。
Atlas 檔案夾更像一個 " 大倉庫 ",專門存放各種 "notes"。這些 "notes" 按照内容分類,而不是按照時間,無論你想寫什麼卡片筆記,都可以放進去,不受時間限制,非常自由。
多得實在沒辦法了,就用标籤鏈接一下它們。
Calendar 檔案夾則完全不同。它圍繞時間展開,比如:今天的會議記錄、今天和某人的聊天内容,這些都可以歸到 Calendar 裡。
這樣,日後需要查找時,只要回到特定的日期,就能快速找到對應的内容。
簡單來說,Atlas 關注内容組織,而 Calendar 則圍繞時間軸展開。這兩者結合起來,可以讓信息更有條理、更高效。
圖示:Calendar 中鏈接,全都是以時間為主調動庫中内容
對于 Efforts,我定義它為:努力。
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每天都會有各種任務和項目。在公司裡,努力像一種協作,每個人完成自己負責的部分,最終推動整個項目的完成。
對個人來說也是一樣。每天的任務、計劃和執行,都是努力的體現。在 Efforts 檔案夾裡,我會存放各種任務和項目,用它來記錄和管理我的行動和進展。
比如突然接到一個選題。對于這個任務,我會把标題和主旨思想記錄到 Efforts 檔案夾裡,它會直接形成一個清單(list)。
如果還有一個新的項目需要開展,類似于一個合作計劃,一個線下演講,我也會放進去,看看它缺什麼,随時補充;如此一來,無論是零散的任務,還是復雜的項目,都能在這裡得到清晰的管理和跟進。
那麼,如何管理任務呢?一種方法是結合 Calendar(時間)和優先級。
每當我新建一個任務時,會給它打上 1~10 的數字,以此表示優先級,并設定開始時間。如果臨時接到一個緊急需求,比如:整理一份報告,我也會快速為它設定優先級。
通過優先級,系統會自動排序,這樣我就能清楚地知道每天該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了。
對于緊急的任務,我通常采用自上而下原則。即從整體出發,先明确全局,再逐步推演每一步需要做的事情,這就像在公司裡,部門領導會先确認主要目标,然後,再将具體任務分配到大家手裡。
拿我來說,當有一個選題要做時,我會思考選題要傳遞的核心思想,這是主要研究的基礎方向;接下來,會圍繞主旨設定具體的行動。
比如:需要找哪些人交流、需要哪些數據支持,或者有哪些相關領網域需要深入了解等。對于聊完、已經消化的信息,我會放到 Atlas 裡。
Atlas 像個倉庫,所有我采訪過的、調研、學習過的、碎片化資料都在裡面,需要用時,直接搜關鍵字即可。
圖示:Efforts 排列各種任務,調動 Atlas 和 Calendar 空間内的内容
那麼,自下而上該怎麼做呢?
它有點像搭積木。我們先從地上撿起一塊塊小積木,這些積木可能是信息、數據或者想法。然後把積木拼在一起,嘗試看看它們能搭成什麼樣的大城堡。
接着,根據手頭信息,我們逐步搭出一個框架,就像列出一個大綱一樣,大綱可以告訴我們,先講什麼,再講什麼,整體邏輯如何展開。
有了大綱後,就可以開始組織整體,把收集到的信息和分析融入進去,過程中,改一改、修一修,反復打磨,最終完整成型為一個產品。
有一個關于我的例子是:做 AI 強壯手冊。一開始,我并沒有明确動機,也沒有這個想法。只是每次學習完 AI 相關的内容,都會随手記錄下來。
就這樣,時間一晃過去一年半。當我整理這些内容時,發現已經積累了這麼多内容。于是,我直接在 Efforts 裡給這個項目立項,開始系統化地完善它。
所以有兩點:
1. ACE 模型是一個可以穿越任何信息管理類軟體的思維方式;不對。準确來說,是穿越筆記管理,因為信息管理不止于筆記。
可能還有文檔管理、代碼管理、任務管理、項目管理……
2. 有效結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工作法,能讓我們接受任務後,更快速地落地。
這就是我用三個檔案夾管理 600 多萬字(包括信息)的心得。聽起來有點復雜?索性更簡單地把它總結成:
信息管理忽略時間,靠标籤和鏈接去組織,檔案夾就像一個地圖集(Atlas)、一個倉庫,裡面可以随意存放任何内容,只要是你想記錄的,都可以放進去。
Calendar 是你的時間線,這裡的内容必須以時間為索引,而不是以 " 物 " 為主;Efforts 是任務或項目中心。它圍繞任務展開,利用時間線和 Atlas 裡的素材,把行動和成果連接起來、
這三者配合,表面看是信息管理的工作流,實際上,是一套解決問題的工作流,要不試試看?
如果你是個 AI 產品經理,能搞懂這一套,那對事物、空間和項目的三維理解肯定和别人不一樣,做的產品也不同。
寫到這,我突然想到了一個新問題:AI 搜索。
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曾說過,AI 搜索的本質在于加速信息獲取效率。他說過,AI 模型像一個接口,能夠更高效地連接用戶與所需信息。
AI 搜索通過模拟人類的推理思考過程,可以多級分解復雜問題,執行深度搜索,并即時反思改進結果,幫助我們更高效地完成復雜的搜索調研任務。
所以,AI 搜索就像一個按鈕,你一按,就能從網上找到你想要的東西。但問題在于,現在的搜索只有 " 工作 ",沒有 " 流 "。也就是搜索完成後,我們常常要拿着結果,切換到另一個地方才能繼續使用。
類似于,你搜集資料後,還得切換到文檔工具去做報告,或用 AI 寫了代碼後,還得切換到開發環境去,這個流程總是割裂的。
如果有一個三維空間,裡面整合了各種工具包,你可以直接在裡面寫代碼、修圖、做項目,是不是更讓人期待?
更進一步,如果這個三維空間還能把人連接起來,大家可以協作完成任務、推動項目,再配上一套時間管理工具,整個工作流會變成什麼樣?
我不知道具體答案,但覺得潛力巨大。
反過來想,如果一個專注于 " 空間 " 的產品,将空間作為載體,結合協同工具,它會變成什麼樣?類似于網盤加協同,是否會演化成一個類似 Calendar+Efforts 形态,把時間管理和任務協作融合到一起?
再或者,一個專注于 " 工具 " 的產品,融入了 " 空間 " 的概念,又會帶來怎樣的變化?
比如:WPS 加上空間,不僅能編輯文檔,還能在同一個空間中組織資料、鏈接任務、協作,是不是會讓工具變得更加立體化,具有延展性?
當然,這些想象力巨大的產品,會成為他們的新曲線嗎?
我不敢定義。不過,在思維層面,這套方法論已經被我從上帝視角中抽離了出來,不僅在 obsidian 中,我的 Macbook 檔案管理也是這樣做的,用了很久。
至于 AI 搜索、空間等產品出現後,他們能不能聯合到一塊?我就不知道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王智遠,作者:王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