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三個指标對比華為和蘋果,有何差異?,歡迎閱讀。
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9 月 13 日凌晨,蘋果召開了秋季新品發布會,宣布備受矚目的 iPhone 15 等產品即将上線。此前,華為也剛剛發布 Mate 60 Pro,兩個機型難免被放到一起比較。
產品的背後是企業的競争,本篇文章将從人均營收、研發費用率和銷管費用率三個方面理性探讨蘋果與華為。
一、蘋果強勢擴張,華為奮勇追趕
人均營收,是經典的人效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企業的整體人效水平。
從營收規模來看,蘋果 2022 年營收規模為 3943 億美元(約 28592 億人民币),華為則為 6423 億人民币,前者是後者的 4.5 倍。這個數據并不可怕,華為從來都是一個有競争力的追趕者,我們需要觀測的是人均營收這個效能指标。因為,這個指标代表了企業的進攻性,即經營規模的擴張能力。
華為的人均營收在 2018~2020 年呈現穩定的增長趨勢,發展勢頭良好;但到了 2021~2022 年,人均營收則呈現了負增長趨勢,所幸 2022 年該指标的下降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這背後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美國的技術封鎖導致了手機收入的下降;
二是華為在 2020 年 11 月拆分了榮耀,致使其營收大幅下降。
蘋果的人均營收在 2018~2020 年下降趨勢明顯,與華為的增長形成了對比。但也是以 2020 年為分界線,趨勢發生了反轉。随後的兩年裡,蘋果人均營收上升,華為人均營收下降。
當然,蘋果雖然具備足夠大的市場規模,依然有飽和投入人力資源的空間,但其人均營收已經出現了增長放緩到與前一年持平的現象。同樣,華為盡管面臨重重困難,但人均營收已經止住下滑趨勢。整體來看,兩者在人均營收這個指标上盡管有量級差異,但增長趨勢相當。
接下來,比拼的不僅是經營思路,更是組織能力。穆勝博士說過,戰略思路如果不能匹配在組織布局上的安排,只會成為一種廉價的情懷口号。庫克和任正非都是頂級戰略家,兩家企業的戰略洞察能力也已經被證明過,剩下的就是比拼組織了。屆時,華為依托自身多年打磨的成熟的管理體系,也許會在未來不斷追擊,縮小差距,甚至反超。
圖 1:2018~2022 年蘋果、華為的人均營收對比圖,資料來源:穆勝咨詢、蘋果财報、華為财報
二、華為研發突破,開始收獲紅利
研發費用率,即研發投入除以營收產出,反映了企業在技術上所投入的資源大小。這個指标的倒數就是 " 研發投產比 ",這實際上是一個典型的财效指标,反映的是高科技企業的内核增長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單純計算研發投產比的高低,而應該觀測其趨勢。因為這個指标既體現了企業投入研發的決心,也體現了研發轉化的效果。換言之,當這個指标發生變化時,要麼是企業的研發投入突然出現增減,要麼是企業的研發轉化突然出現突破。
整體來看,華為領先優勢明顯,技術上投入的決心持續增強。
華為的研發費用率在 2020 年出現較大變化。2020 年以前,研發費用率的增長較平緩,漲幅在 1% 左右,屬于正常浮動;但 2020 年以後,研發費用率大幅增加。這背後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
一是出售榮耀後,華為營收大幅下降;
二是為了突破美國的制裁,華為加大了在研發上的投入。
據華為 2022 年财報顯示,其研發人員達到 11.4 萬名,占總員工數量的 55.4%,研發費用高達 1615 億元,同比增長了 13.2%。即使在 2019~2020 年包含了疫情初期的這段時間,華為的研發投入依然沒有減少,這種投入随後帶來了豐厚回報。華為接連突破了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芯片 IP 等技術難點,研發帶來的紅利也在 2021~2022 年得到集中釋放。當前階段,從研發費用率的角度看,華為的确已經 " 遙遙領先 "。
蘋果的研發費用率在 2018~2022 年未有明顯的變化趨勢,這表明蘋果在研發上保持着較穩定的投入。綜合人均營收來看,蘋果在 2021 年營收大幅增長的情況下,研發費用率居然出現了小幅下跌的現象。這背後的主要原因是這一時期蘋果的發展重點放在了開設門店、供應鏈外遷等方面,在研發的投入上力圖穩定。
華為在重壓下突出重圍,研發投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在确保技術成熟後,一定要強化研發轉化,否則将會成為巨大的 " 拖累 "。
圖 2:2018~2022 年蘋果、華為的研發費用率對比圖,資料來源:穆勝咨詢、蘋果财報、華為财報
三、蘋果底蘊十足,華為奮起直追
銷管費用率,是銷管費用之和占營收的比例,反映了企業在銷售和管理方面的控制水平。銷售和管理費用這類 " 公攤 ",占比越低,越能證明企業遠離了大企業病,越能證明企業的組織能力。進一步看,這個指标代表了企業的防御力,即在面臨增長壓力的情況下,是否能夠穩扎穩打、動作不變形。
當然,我們理解不少企業是按照陳舊的 " 全面預算管理 " 模式,在營收預算的基礎上,按比例提取兩類費用。但穆勝博士早就指出——這種不動腦筋的方式非常不合理,只會讓企業越來越官僚,越來越低效。
整體來看,蘋果領先優勢明顯,在成本控制方面較為成熟。
華為的銷管費用率呈現先下降後增加的變化趨勢,這背後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
一是營收在 2021 年出現下降,需要更大的市場投放來支撐,帶來了銷售費用的增加;
二是營銷、研發等投入力度加大,會增加流程運轉的成本,導致管理費用的增加。
但華為成熟的管理體系,讓其将銷管費用控制在了一定的水平内,這也是在遭受了重創的情況下,能夠快速穩住陣腳的重要原因。
蘋果的銷管費用率呈現先增長後下降的變化趨勢,近兩年将銷管費用率控制在了 6.0%~6.5% 之間。綜合人均營收的上升趨勢,我們就更能理解這種變化了,顯然,企業效能的提升同時在這兩個指标上得到了驗證。相比起來,人均營收提升說明了增長趨勢有力,而銷管費用率下降則說明防守策略有序。
蘋果自 2017 年起調整了發展策略,新店開設速度逐漸放緩,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現有門店的效率提升上,同時,新 CHO 上任,他們在組織和人才方面也進行了較大的調整。措施多管齊下,銷管費用增加也是情理之中。
外界普遍都認為華為的管理相對更優秀一些,不僅是因為華為在管理上的持續投入,更因為華為亮眼的業績。當前,鋪天蓋地的 " 華為熱 " 已經足以說明輿論的指向。但是,數據似乎說明,蘋果這個強勁的競争對手依然底蘊十足。
兩者的競争大戲,還在緩緩鋪陳。
圖 3:2018~2022 年蘋果、華為的銷管費用率對比圖,資料來源:穆勝咨詢、蘋果财報、華為财報
任正非有很多大格局的言論,他認為,買蘋果不代表不愛國,他還認為,要向優秀的對手學習,只有這樣才能進步。這種氣度讓人敬佩,我們也期待華為能夠依靠持續錘煉的組織管理,以更強的競争力超越對手。穆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