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商湯科技:7年燒錢500億,裁員自救能否破局?,歡迎閱讀。
在科技的璀璨星空中,商湯科技曾是一顆備受矚目的明星。2014 年,湯曉鷗教授與徐立博士共同創辦商湯,憑借着在人臉識别算法上的卓越成就,迅速嶄露頭角,吸引了無數資本的青睐,一度成為行業的标杆和希望。
2021 年底,商湯科技成功登陸港交所,創下當時國内 AI 企業最大規模 IPO,頭頂 "AI 第一股 " 的光環,風光無限。上市首日,股價飙升,市值一度突破 3000 億港元,讓整個市場為之振奮。那時的商湯,被視為 AI 領網域的領軍者,肩負着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變革的重任,其發展前景被廣泛看好。
然而,時光流轉,曾經的輝煌逐漸被陰霾所籠罩。自 2018 年以來,商湯科技陷入了持續虧損的泥沼,如今已經是連續虧損的第七個年頭,累計虧損超過 500 億元。這一驚人的數字,如同一把沉重的枷鎖,壓得商湯有些喘不過氣,也讓投資者們的信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7年虧損超 500億,究竟發生了什麼?
回溯商湯科技的虧損歷程,2018-2023 年間,虧損額逐年攀升,分别達到 34.33 億元、49.68 億元、121.58 億元、171.77 億元、60.93 億元、64.95 億元 ,到了 2024 年,淨虧損雖有所收窄,降至 43.06 億元,但累計虧損已超 500 億,這一數字令人咋舌。如此巨額的虧損,背後的原因復雜而多元。
從業務發展來看,商湯科技在成立初期,憑借計算機視覺技術在安防、智慧城市等領網域迅速拓展業務。然而,随着市場競争的加劇,這些傳統業務的增長逐漸乏力。以智慧城市業務為例,2022 年,商湯智慧城市業務營收同比下降 48.8%,2024 年,視覺 AI 業務(包括智慧城市、智慧商業與智慧生活等 AI 業務)營收更是同比大幅下降 39.5%。
在傳統業務增長受阻的情況下,商湯科技敏銳地捕捉到了生成式 AI 的發展機遇,迅速調整戰略方向,将重心轉移至生成式 AI 領網域。2023 年,公司生成式 AI 收入增至 11.84 億元,占比 34.8%,較 2022 年同比增長 199.9%;2024 年,這一數字更是達到 24.04 億元,同比增長 103.1%,營收占比超過六成,成為第一大收入來源。
盡管生成式 AI 業務增長迅猛,但在轉型過程中,商湯科技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研發投入巨大,2024 年研發費用高達 41.32 億元,同比增長 19.2%,主要用于訓練及微調模型、開發生成式 AI 應用等,這無疑加重了公司的财務負擔;另一方面,市場競争激烈,百度、阿裡等巨頭憑借強大的技術實力和豐富的資源,在生成式 AI 領網域迅速布局,給商湯科技帶來了巨大的競争壓力。
燒錢不止:高研發投入的背後
商湯科技的虧損,與高研發投入密切相關。
一直以來,商湯科技都将研發視為核心競争力,持續加大投入。2018-2021 年,其研發投入分别為 8.49 億元、19.16 億元、24.54 億元、36.14 億元,占收入的比例從 45.9% 一路攀升至 76.89%。到了 2024 年,研發費用更是高達 41.32 億元,同比增長 19.2%,研發費用率超過 100%。如此高額的研發投入,在帶來技術進步的同時,也給公司的财務狀況帶來了沉重的壓力。
高研發投入使商湯科技在技術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其 " 日日新 SenseNova" 大模型在 OpenCompass 多模态評測中以 77.4 分位列全球第一,數理能力(78.4 分)更是超越了 GPT-4 等國際競品。2024 年," 日日新 SenseNova" 迭代至 5.5 版本,實現了多模态實時互動,并成功服務超 3000 家政企客戶,覆蓋醫療、金融等多個領網域。然而,技術的突破并不等同于商業的成功。在技術商業化落地的過程中,商湯科技面臨着諸多挑戰。
一方面,人工智能行業的技術更新換代速度極快,為了保持技術領先地位,商湯科技不得不持續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發,這使得研發成本居高不下。以大模型研發為例,訓練一個大規模的人工智能模型需要消耗大量的計算資源和時間,成本高昂。而且,随着技術的發展,模型的規模和復雜度不斷增加,研發成本也随之水漲船高。
另一方面,将技術轉化為實際的商業應用并非易事。盡管商湯科技在多個領網域取得了技術突破,但在将這些技術應用到實際場景中時,往往會遇到各種問題。例如,在醫療領網域,雖然商湯科技的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輔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但由于醫療行業的特殊性,對技術的準确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極高,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批和驗證,這一過程漫長而復雜。
此外,不同行業的客戶需求差異較大,如何将通用的技術進行定制化,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也是商湯科技面臨的一大難題。
裁員降本,能否成為救命稻草?
在虧損的壓力下,商湯科技試圖通過裁員降本等方式來緩解财務困境。
2024 年 10 月,在商湯科技成立十周年之際,董事長兼 CEO 徐立發布内部信,宣布将圍繞 " 大裝置 - 大模型 - 應用 " 的三位一體戰略,構建更加集中和高效的組織架構。随後,裁員消息便甚嚣塵上。
此次裁員波及多個關鍵部門,智慧城市與商業事業群(SCG)、智能汽車事業群(IAG)、新興創新事業群(EIG)、研究院等均未能幸免。有消息稱,IAG 部分團隊直接全部被砍,有的項目僅留下 2 至 3 人收尾 ,市場傳言裁員規模可能超過 1000 人。盡管商湯科技官方回應稱社會招聘和校園招聘正常進行中,整體業務穩健發展,但裁員一事還是引發了廣泛關注和讨論。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裁員确實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人力成本是企業運營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裁員,商湯科技可以減少員工薪酬、福利等方面的支出,從而緩解财務壓力。2023 年,商湯科技員工總數從 6114 名減少至 4531 名,累計減少了 1601 名員工,這使得公司在雇員福利方面的支出比例随之降低,研發開支也由 40.14 億元下降 13.7% 至 34.66 億元。
然而,裁員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一方面,裁員可能導致核心人才的流失,對公司的技術研發和業務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人工智能行業是一個高度依賴人才的行業,人才的流失可能會使公司在技術創新和市場競争中處于劣勢。
另一方面,裁員還可能影響員工的士氣和公司的文化氛圍。當員工看到身邊的同事被裁,難免會產生恐慌和不安的情緒,這可能會導致員工工作積極性下降,團隊凝聚力減弱。此外,頻繁的裁員也會給公司的形象帶來一定的損害,影響公司在市場和客戶心中的聲譽,進而對公司的業務拓展產生不利影響。
前路在何方?
面對如此嚴峻的困境,商湯科技的前路又在何方呢?這是眾多投資者、行業從業者以及關注者都極為關心的問題。
平衡研發與盈利,是商湯科技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一方面,研發是商湯科技保持技術領先的核心動力,不能輕易削減研發投入;另一方面,長期的虧損也讓公司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因此,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成為了商湯科技的當務之急。
在未來的發展中,商湯科技可以考慮優化研發投入結構,将資金更加精準地投入到具有高商業潛力的項目中。同時,也可以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合作,共同開展研發項目,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研發效率。
提升技術商業化能力,也是商湯科技實現盈利的重要途徑。盡管商湯科技在技術研發上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在技術商業化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為了更好地将技術轉化為商業價值,商湯科技需要深入了解不同行業客戶的需求,提供更加定制化的解決方案。
此外,拓展市場也是商湯科技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在國内市場競争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商湯科技可以加大國際化布局的力度,拓展海外市場。目前,商湯科技已經在東南亞、中東等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未來可以進一步深化本地化策略,加強與當地企業的合作,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份額。
面對當前的困境,商湯科技需要在技術研發、商業應用、市場拓展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入思考和積極探索。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實現突圍,迎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