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戴建業混沌開講:我們為什麼愛宋詞?,歡迎閱讀。
2025 年 1 月 2 日 -1 月 4 日,混沌文理院六期第六模塊在西安舉辦。第六模塊的主題為 " 歷史與文化 "。本模塊我們邀請到了許紀霖、羅新、戴建業三位老師來講述不同歷史背景下的人和事,及其積澱出的文化。
本篇文章摘錄自戴建業老師的演講,主題為《宋詞的風情與風韻》。
戴建業老師是原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首席專家。他操着一口生動的 " 麻普 " 講解古詩詞,幽默風趣、直白易懂,2018 年時便在互聯網上爆火,成為受諸多網友喜愛的 " 網紅教授 "。
這次演講從文化的視角解讀宋詞——其落腳點在宋詞,其切入處在宋代文化。從勾勒宋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到闡述宋代士人的文化心态,進而分析宋代文化對宋詞繁榮的深遠影響,揭示宋代士人心态與宋詞的内在聯系,最後講宋詞的文體特點,宋代詞風的嬗變,宋代的代表詞人及其代表詞作。通過這次演講,讓大家粗嘗宋詞的風情與風韻。
宋代的文化特征與宋代的士人心态
宋代文化高度繁榮,被許多學者推崇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巅峰。陳寅恪在《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中寫道:" 華夏民族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鄧廣銘在《談談有關宋史研究的幾個問題》亦表示:" 兩宋期内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内,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從政治體制上看,宋代吸取唐代安史之亂和五代十國割據分裂的經驗教訓,将政權、軍權、财權統統集中于皇帝,形成了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王朝,徹底改變了 " 方鎮太重,君弱臣強 " 的局面,為北宋帶來了内部的長期安定和經濟繁榮。宋代商業的極大繁榮帶來了新的生活觀念,大都市的形成也帶來了人們對娛樂的渴求。市井生活不僅提供了新題材,創造了新的生活方式,也創造出适應這種生活的藝術形式、藝術風格。
然而,高度集權的中央體制也造成了宋朝 " 将不知兵,兵不能戰 " 的軍事弱勢,長期受到北方民族的威脅,與這些外族政權從原先的稱兄道弟到最後的納貢稱臣,使得士人心中充滿了隐忍和屈辱。因此,宋朝從開國到滅亡,愛國主義詩詞都特别興盛。陸遊《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復漢唐失地》這一詩歌标題便道盡了所有宋代人的黃粱美夢,直到死前他還念念不忘國家統一,留下了一首《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的絕筆凝聚了其畢生信念未能實現的不甘與悲怆。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嶽飛的《滿江紅》更是脍炙人口,"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阙。" 看到國家分裂,這些民族精英的心也在為之滴血。
由于民族和國家在現實生存上一直受到威脅,國家版圖從前朝向外擴張轉為向内收縮,宋朝士人也一改盛唐人的 "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 的豪邁張揚與軒昂開朗,在精神上逐漸變得内斂退縮,乃至狹隘萎靡。長期以來自我中心的天下主義遇到了挫折,自我中心的民族主義便開始抬頭。與此同時,由于精神上的内向、焦慮、敏感,宋代走向了倫理主義,在現實生活和道德觀念中極度高揚道德倫理,強調 " 存天理,滅人欲 "," 餓死事小,守節事大 " 這樣極端嚴峻的倫理立竿準則。理學的興盛造成了人們精神生活的衝突與緊張,也造成了人們人格的普遍分裂。
宋詞的文體特征與宋代士人的審美趣味
宋詞能夠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得益于其文體特征恰好契合了宋代的社會與精神需求。它既是宋代文化的產物,也是宋代文化的象征。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 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 他強調的是詞的精致微妙與美麗優雅。晚唐五代詞人偏好 " 逐管弦之音為側豔之詞 ",長于表現一種婉約細膩的女性美。即使後來有蘇辛的豪放詞,也必須豪宕之中蘊韶秀,剛健之中顯婀娜。細膩柔婉是詞的正宗,剛健豪放則是它的變調。詞具有長短句式、音調節拍以及配樂可歌的特性,細膩柔婉這一特征正是與詞的音樂性息息相關。
自先秦起,中國的詩歌就與音樂關系緊密,《詩經》、部分《楚辭》及漢樂府,都是必須入樂演唱的,《詩經》風雅頌的劃分标準就是音樂。然而,到了漢代,能夠演唱《詩經》、《楚辭》的人變得愈來愈少。六朝時期,漢樂府的演唱也面臨着同樣的困境。進入唐代,古樂更是鮮有人演奏和欣賞。原先用于歌唱的音樂逐漸消亡,成為只能誦讀的案頭文學。這時候,從西網域傳入的 " 胡樂 " 與漢族的清商樂相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音樂類型—— " 燕樂 "。
燕樂分為舞曲和歌曲,歌曲的歌詞被稱為 " 曲子詞 ",即詞的雛形。燕樂中有些曲調的曲拍聲調與五七言絕句相合,那麼這些五七言絕句直接就可以入樂歌唱,如旗亭畫壁故事中的 " 寒雨連江夜入吳 "、" 奉帚平明金殿開 "、" 黃河遠入白雲間 "。但大多數情況下,直接以詩入曲很難演唱,必須加入和聲和泛聲才能與曲拍相合,像廣為傳唱的《陽關三疊》也得破句。中唐以後開始有文人按樂曲填詞,如白居易的《江南好》之類。
詞與《詩經》、漢樂府的區别,一是它們各自所配的音樂不同,二是它們創作過程不同。前二者是依歌辭譜曲,後者是依曲填寫歌辭,即按樂章分阙的數目,按曲拍定句的長短,按樂聲選字的平仄,這就形成了一種不同于詩的長短句體裁。從上下片換頭或不換頭,就能判斷這首詞樂章的特點。不換頭表明上下樂章完全一樣,換頭則說明上下樂章有變化。詞的上下片節拍完全相同稱 " 重頭 ",散曲中一曲調多遍重復填寫也叫 " 重頭 "。曲調由慢拍轉為快拍叫 " 入破 "。
燕樂的娛樂特性,也決定了詞的内容和風格。大多數詞的題材不出于男歡女愛,詞境只限于閨閣園亭,手法大多委婉深曲,情調大多柔媚輕豔,語言也大多凝煉精巧。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豪邁激昂的英雄浩氣和金戈鐵馬的戰場斯殺,基本無法在詞中得到表現,因為這些内容難以入樂歌唱。
晚唐五代和北宋前期的詞人在對詞的體認上也印證了這一文體特征。如歐陽炯在《花間集序》中提到," 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娆之态。",表明晚唐五代的詞主要為歌妓舞女們所用,使她們更加妖娆可愛、性感動人。歐陽修在《采桑子》詞的序中也表示,自己填詞不過是 " 因翻舊阕之詞,寫以新聲之調。敢陳薄伎,聊佐清歡。"
宋詞細膩柔婉這一文體特征與宋人内向、細膩、敏感精神狀态一拍即合,将宋人近乎神經質的細膩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如張先的《青門引 · 乍暖還輕冷》,"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秋千影。"" 暖 " 而說 " 乍 "," 冷 " 而言 " 輕 ";風吹影動以 " 弄 " 字來刻畫,風吹角響以 " 醒 " 字來形容,體物既微妙,下字更精細,抒情也含蓄有味。這首詞以纖柔清麗的詞風,表現了詞人細膩幽微的感受,在藝術上堪稱絕唱。
宋代的詞風與宋代的士風
宋代的文化總體上呈現出一種精致、優雅、細膩又略帶頹唐的特點。宋代文人具有高雅的審美趣味和極高的文化素養,同時也表現出強烈的幻滅感。即使曠達如蘇東坡、剛正如範仲淹、富貴如晏殊,他們的詞中也常表現出幻滅、頹唐、倦怠的情緒,描繪出一些優美、精致卻狹小的境界。
超脫曠達的蘇轼在詩詞中常說 " 古今如夢 "、" 君臣一夢 "、" 人間如夢 "、" 未轉頭時皆夢 "。既有過 "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 的感傷,亦有 "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 的慨嘆。
再看範仲淹,無論是在《蘇幕遮》中表達 " 黯鄉魂,追旅思 ""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 的愁緒,還是在《漁家傲 · 秋思》中抒發 "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 人不寐,将軍白發征夫淚 " 的苦悶的範仲淹,似乎都與執筆 " 先憂天下之憂而憂,後樂天下之樂而樂 " 時的他判若兩人。
又如晏殊《浣溪沙》中寫道,"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一生安享尊榮富貴,是當時所有男人都豔羨的 " 太平宰相 ",可他仍然感到 " 無可奈何 ",致慨于 " 落花傷春 ",徘徊于 " 小園香徑 ",乍讀這兩首詞還會誤以為作者是多愁善感的傷春少女。
那位風流潦倒的柳永更是一副嬉皮士的樣子。早年創作的一首《鶴衝天 · 黃金榜上》叙寫了其落第後的失意不滿和恃才傲物,以及放浪形骸、出入風月場中的生活。"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争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與唐詩比較一下就可以見到唐人不同的胸襟與境界。王昌齡的《從軍行》以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彰顯了邊塞将士的堅韌與豪情。李白的《行路難》以 "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 展現了詩人面對困境時的樂觀與豪邁。杜甫《望嶽》中一句 "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則表現了其寬廣的胸襟和高遠的志向。岑參《送李副使赴碛西官軍》中的 "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 更是直接地表達了他對功成名就的向往和對英雄氣概的贊美。
宋代商業的繁榮與宋詞的娛樂性
宋代的統治者雖然在對外軍事等方面極其 " 外行 ",但在對内管理上卻顯得尤為 " 内行 "。他們采取了高度中央集權的方式進行國家管理,保障了社會的穩定與安寧,為社會經濟繁榮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宋代科技進步帶來的生產效率提高,以及紙币使用帶來的商品流通便利,促進了市民階層的壯大,也加速了大都市的擴張。一幅《清明上河圖》描繪了當年汴京的繁華,"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玑,戶盈羅绮,競豪奢。" 柳永的一首《望海潮 · 東南形勝》亦道出了當年杭州的富庶。
随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演進,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也發生了轉變,推動了人們對娛樂的渴求。歐陽修曾說," 因翻舊阕之詞,寫以新聲之調。敢陳薄伎,聊佐清歡 ",詞的主要功能就是娛賓侑酒,而大都市恰好是宋詞滋長興盛的溫床。市井生活在為文人提供新題材的同時,也催生了與之适應的藝術形式。
俗話說 " 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文學作品不過是文學家在用筆向人傾訴衷腸,因此,每個作者下筆之時心中都有一個潛在的傾訴對象。這一潛在的傾訴對象不僅決定了詞的内容,也決定了詞的語言、風格和品味。因閱聽人不同,宋詞呈現出 " 雅詞 " 和 " 俗調 " 兩種不同的藝術風貌。
" 雅詞 " 主要取悅高人雅士,詞境限于閨閣園亭,詞風婉約細膩,典型的如晏幾道的《鹧鸪天》:" 小令尊前見玉箫,銀燈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誰能恨,唱罷歸來酒未消。春悄悄,夜迢迢,碧雲天共楚宮遙。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 俗調 " 則更多是為了取悅世俗的市井小民,語言直白曉暢,抒情也不能過于含蓄。
柳永不僅是城市文明的讴歌者,更是商業文明的寵兒,在當時受到市井百姓空前的歡迎,乃至于出現了 " 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 的說法。柳永一生厭倦功名利祿,眷戀男女豔情,其豔情詞盡管時涉低俗,卻歌頌了下層人民的真摯愛情,特别是唱出了娼樓妓女的心願與辛酸,描繪了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尤以《木蘭花令》等為代表:" 有個人人真攀羨。問着佯佯回卻面。你若無意向他人,為甚夢中頻相見。不如聞早還卻願。免使牽人虛魂亂。風流腸肚不堅牢,只恐被伊牽引斷。"
宋代文人與妓女交往十分密切,因而留下了大量的豔情詞,如秦觀的《八六子 · 倚危亭》," 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裡柔情。" 此外,也有妓女所作的詞流傳下來。" 說盟說誓,說情說意,動便春愁滿紙。多應念得脫空經,是哪個先生教底?不茶不飯,不言不語,一味供他憔悴。相思已是不曾閒,又哪得功夫咒你。" 這首無名 " 蜀妓 " 所作的《鵲橋仙》載于南宋周密的《齊東野語》中。陸遊的一位朋友從蜀中帶回一妓,并為她買了一棟房作為外室,每隔數日便去與她纏綿。有一次他因病連續幾日沒去看她,引起了她的緊張和疑心。陸遊友人後來作詞解釋,這位蜀妓便依韻填了這詞作答。半是嗔怪埋怨,半是玩皮調笑,半是痴情撒嬌,真是一語百媚。
另外,有兩首愛情詞不得不談,一是蘇轼的《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鬓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另一首是陸遊的《钗頭鳳》,它寫于與已仳離的原妻唐氏再度相逢于沈園之後,以一種凄恻的調子傾訴了夫妻被迫拆散後的痛恨,以及兩人的眷戀和相思。這首詞以短句密韻奔洩而出,語氣雖急促,抒情卻委婉,既一氣貫注又回味無窮。"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鲛绡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
詞風的嬗變與題材的拓展
唐詩對于宋人來說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而唐五代詞對于宋人來說則是一片尚待開墾的處女地,宋代詞人大可在其中開疆擴境、逞才獻技。因此,宋詞比宋詩在藝術上更富于獨創性,以致于人們常把它作為宋代文學的代表而與唐詩相提并論。
詞興起于唐代,與經濟的繁榮和燕樂的發達息息相關。敦煌曲子詞最早產生于七世紀中葉,大部分作品源于民間歌唱,詞風樸質明快,體式有小令、中調和慢詞,内容廣泛," 有邊客遊子之呻吟,忠臣義士之壯語,隐君子之怡情悅志。" 中唐的戴叔倫、白居易、劉禹錫等采用這種體裁創作時,體式一色止于小令,風格尚存民歌的活潑清新。晚唐文人創作技巧更加娴熟,然而随着詞中辭藻愈加華麗,其逐漸成為公子佳人和權貴顯要們歌台舞榭的消閒品,反映的生活愈加貧乏。溫庭筠是晚唐填詞最多的作家,現存的 70 多首詞内容 " 類不出乎绮怨 ",風格上麗密香軟,被花間詞派尊為鼻祖。與溫齊名的韋莊的詞也不外乎男女豔情,只是詞風上變溫詞的濃豔為疏淡。
五代戰亂頻仍,唯西蜀和南唐免遭兵火之災,宜于簸弄風月的小令便率先在這兩地繁榮起來。南唐李煜是最著名的詞人,早期詞風情旖旎,妩媚明麗,晚期詞則以白描的手法抒亡國的深哀,推動了詞的題材和境界的突破。
宋代初期,詞風基本延續花間詞,這時最可稱述的詞人是二晏和歐陽修。晏殊、歐陽修都受惠于馮延巳詞,前者得馮詞之俊,後者得馮詞之深,分别形成了溫潤秀雅和深婉沉着的詞風。晏幾道常以哀絲豪竹抒其微痛纖悲,别具低徊蘊藉的藝術效果,其清詞俊語更是獨步一時。
北宋中葉,商業經濟日趨繁榮,市民的文化生活也随之日益豐富,濃縮含蓄的小令逐漸不能滿足其表達需求,鋪叙展衍的慢詞逐漸發展成熟。張先以小令筆法創作了 20 多首慢詞,明顯帶有由小令向慢詞過渡的痕迹。詞發展到柳永才氣局一新,他是宋代第一位專業詞人,探索了慢詞的鋪叙和勾勒手法,使詞在章法結構上 " 細密而妥溜 ",并且他大膽地采用口語、俗語入詞,使詞的語言 " 明白而家常 "。不過,柳詞大部分仍是為歌姬立言、為應歌而作,詞還遠沒有擺脫 " 體卑 " 的地位。
詞與詩分庭抗禮、平起平坐的這一重要變革是由蘇轼完成的。蘇轼以寫詩的态度和方法作詞,開拓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表現技巧,開創了影響深遠的豪放詞,也提高了婉約詞的格調。從此," 詩莊詞媚 " 的傳統觀念被打破,詞成了一種 " 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 " 的新型詩體,不僅能言情說愛、傷離怨别,也能議政言事、悟道參禅。詞景不只限于珠簾翠幕、閨閣亭園,也能描繪大漠窮秋、崇山峻嶺。
比如,蘇轼在元豐五年作于黃州貶所的《念奴嬌 · 赤壁懷古》,一提筆就高唱入雲,把人帶入一個驚心動魄的雄奇境界,萬裡東去的大江與千古風流人物,美麗如畫的江山與雄姿英發的豪傑,彼此交相輝映。下阕的換頭處續寫三國英雄儒雅倜傥的風姿、從容鎮定的大将風度,結尾部分雖然寫到歲月悠悠而人生有限,英雄已矣壯志成虛,但詞人很快以曠達之筆驅走衰飒之情。氣度之恢宏,境界之闊大,襟懷之超曠,筆致之跌宕,在詞史上都屬前所未有。
北宋後期的詞壇大家周邦彥,被人們譽為 " 詞中老杜 "。他繼承并發展了柳永慢詞的鋪叙技巧,變柳詞的直筆為曲筆,深化了詞在抒情叙事上的表現力。他使詞的語言更加典雅渾成,詞的音調更加優美和諧,成為 " 格律詞派 " 的開創者。
兩宋之際,作為最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使 " 尋常語度入音律 ",将口語俗語和書面語陶冶得清新自然,明白如話,創造了後來詞人廣泛仿效的 " 易安體 "。
南宋前期,愛國主義成為詞中最震撼人心的主題,辛棄疾就是愛國詞人的代表,抗金復國這一夢寐以求的心願使辛詞凝集着全民族的意志。他從蘇轼的 " 以詩為詞 " 進而 " 以文為詞 ",以其縱橫馳騁的才情和雄肆暢達的筆調,在蘇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詞的疆網域,使其題材更為廣闊豐富,意境更為雄豪恢張,想象更為奇幻突兀,手法更為靈活多樣。
南宋後期維持了幾十年相對平靜的局面,格律派詞人遠紹清真而近崇白石,前期詞人那種慷慨悲憤的激情逐漸冷卻,詞中的情感和語言都歸于 " 醇雅 ",律呂字聲進一步嚴格規範。姜夔一反婉約派的柔媚軟滑,筆致清空峭拔。吳文英與姜并肩而詞風與姜相反:姜詞清空疏宕,吳詞質實麗密。
宋代詞人有的嚴于詩、詞之别,恪守詞 " 别是一家 ",強調歌詞與曲調要宮商相協。有的則借鑑鄰近文體的表現方法,甚至 " 以詩為詞 " 或 " 以文為詞 ",填詞時并不 " 醉心于音律 "。這種對詞的不同态度導致了各自詞風的差異,前者詞風多婉約,後者詞風多豪放。劃分豪放與婉約的關鍵是曲調和詞風,十七八歲女子執紅牙板歌 " 楊柳岸曉風殘月 ",其情調風格自不同于關西大漢綽鐵板唱 " 大江東去 "。當然,這僅是從其大略而言,至于每一個詞人,婉約而偶涉粗犷者有之,豪放者常近婉約更為多見。落實到每一首詞情況還要復雜,許多詞兼有英雄之氣與兒女之情。因此,豪放與婉約之分切忌過于拘泥。
詞的發展經唐五代至北宋而南宋,詞體的興盛也由小令到中調而至慢詞。它終于從小溪曲澗匯成了泱漭巨流,從詩的旁支别流進而與詩齊驅并駕,與唐詩同為我國古代文學中璀璨奪目的明珠。
////// END //////
混沌文理院七期——以思想抵抗虛無,回答人生大問題
以下是混沌文理院七期第一批錄取名單
以下為混沌文理院七期學習課表。點擊 " 閱讀原文 ",立即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