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這部電影,讓胡歌成為影帝,歡迎閱讀。
>剛剛過去的暑期檔,以 206.18 億人民币總票房、5.04 億總觀影人次收官。
作為史上票房最強的暑期檔,《孤注一擲》《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等賣座影片從多個題材維度,讓觀眾感受到了重重的電影熱浪。
若想在喧嚣過後,回歸清淡與平靜,不妨選擇下面這部電影。
《不虛此行》
今年 6 月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不虛此行》收獲頗豐。
導演劉伽茵、主演胡歌分别斬獲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與《第八個嫌疑人》中的大鵬并列獲獎)。
導演韓帥(《漢南夏日》)稱贊此片有一種沉靜的力量;作家梁鴻(《出梁莊記》)認為本片就像一首叙事詩,導演對電影節奏和結構的把握非常好。
文藝氣質
《不虛此行》聚焦往生題材,其創作班底自帶文藝氣質。
影片由著名導演曹保平擔任制片之一。
曹保平曾執導《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狗十三》等片。
同樣是上影節最佳導演的他,擅長将主流類型拍出邊緣氣質,借此傳達生猛、激烈的人本關懷。
此次監制《不虛此行》,想來也是希望從 " 逝者 " 破題,以實現對 " 生者 " 的悲憫。
《烈日灼心》
曹保平是劉伽茵的恩師,他曾多次鼓勵劉伽茵:創作是痛苦的,但痛苦的事令人成長。
距離上一部長片、2009 年的《牛皮 2》,劉伽茵用了 14 年時間,才創作出《不虛此行》。
2015 至 2016 年,劉伽茵經常去殡儀館觀察生活,加之自己與文字的親近,她便在腦海中幻化出了一個寫悼詞為生的人物,随後就有了這部電影。
此前,劉伽茵導演的長片只有兩部,2005 年的紀錄片《牛皮》及 4 年後的衍生劇情片《牛皮 2》。
《牛皮 2》
這兩部以皮藝店家庭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奠定了劉伽茵的導演風格——
先鋒、實驗主義,擅長以定機位拍攝傳達内觀力量,帶一點阿巴斯(《櫻桃的滋味》)的日常性,以及一絲阿克曼(《讓娜 · 迪爾曼》)的沉浸表現風格。
相比《牛皮》時期的家庭作坊式拍攝,《不虛此行》有更成熟的團隊。
比如配樂就由剛剛憑借《萬裡歸途》奪得長春電影節最佳音樂獎的作曲家李衡操刀。
因此,《不虛此行》更加精致、輕盈,但劉伽茵對生活的透徹觀察依舊貫穿其中。
影片的演員陣容同樣亮眼。
主演胡歌、吳磊繼電視劇《少年楊家将》(2007)、《琅琊榜》(2015)後,終于在銀幕上實現三搭。
《少年楊家将》中,兩人分飾同一人物的青、少年時期,而在《琅琊榜》中則有形影不離的貼身情分。
《不虛此行》仿佛将這兩種關系融合,讓胡歌、吳磊這對相差 17 歲的搭檔,在片中呈現出一種獨特而奇妙的關系。
甚至在部分鏡頭中,吳磊已經有了胡歌的韻味。
具有胡歌氣質的吳磊(來自影片官方抖音)
此外,金雞獎最佳女配角齊溪(《奇迹 · 笨小孩》)、影後娜仁花(《額吉》)、影帝孫淳(《秋喜》)、黃磊、白客、龔蓓苾(《獨自等待》)等實力派演員,也都加盟了本片。
這些演員大都有非常豐富的文藝片出演經驗,使《不虛此行》自帶一種稀缺的文藝氣息。
送行故事
《不虛此行》的故事,分為主線與支線。
主線為悼詞作者聞善(胡歌 飾)的職業轉變及人生領悟。
聞善本是一名編劇,但在這個行業中并無成就,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到一份悼詞撰寫工作,從此便轉行成為一名悼詞作者。
在這個過程中,一直陪在他身邊的,是一個名叫小尹(吳磊 飾)的男孩。
相比聞善必須面對生活中種種細瑣困境,小尹無所事事,更像一個抽象的文藝符号。
影片預告其實已經揭秘了小尹的身份:他是聞善在做編劇時創作出的一個角色。
支線則是聞善悼詞工作的各類委托人。
如身患癌症的老人、抑郁症纏身的配音博主、看似已在北京落地生根的中產人士 ……
他們或為自己、或為親朋預約或求取悼詞。
對聞善而言,撰寫悼詞是聆聽逝者故事的過程,影片英文名 "All Ears" 正是洗耳恭聽之意。
在聆聽故事及撰寫悼詞的過程中,如何真正了解逝者人生的核心部分,或規避敏感之處,需要聞善認真把握。
比如齊溪飾演的邵金穗跨城找到聞善,告訴他在給那位配音博主寫悼詞時,沒有抓到最重要的部分:" 聲音 "。
黃磊飾演的王先生則希望在自己父親的悼詞中,不要提及某些往事。
種種支線故事不斷衝擊聞善的靈魂,漸漸對其主線的人生產生影響,這種 " 量子糾纏 ",正是《不虛此行》的叙事魅力之一。
影響聞善最大的委托人,是娜仁花飾演的方阿姨。
方阿姨有句 " 名言 ":我在癌圈裡知名度很高的,算半個網紅。
只此一句,足見方阿姨松弛、大方的性情,但她的過去并不順暢,離婚後她不得不以一個人的工資和糧票養活兩個孩子。
然而,艱困的生活反而鑄就了其堅韌的品格。
這些往昔歲月,滲透在聞善的聆聽中,逐漸令他更能面對人生的坎坷。
所以,寫悼詞是懷緬,也是超度,渡逝者,也渡生者。
反過來,悼詞中的一字一句、每筆每劃,也在以一種冰瑩的質感浸潤悼詞作者的神經,如同一種死亡遺愛的反哺。
聞善渡人,人渡聞善,這就是《不虛此行》主線與支線的最好注解。
這種渡,也反映到聞善和小尹的關系中,創作者逐漸完善自己筆下的角色,角色又推動創作者一再執筆。
顯而易見,這是導演劉伽茵的自我映照。
劉伽茵
生命關懷
" 我是用文字,送大家最後一程的人。"
這句台詞,堪稱《不虛此行》的題眼。
所謂的 " 不虛此行 ",指的便是在短暫的生命旅程中,或多或少留下永久的人生意義,為此,影片提出 "第二幕人生" 的概念。
劇作講究三幕式結構,引入、核心、高潮(或結局),可将之形容為河流、湍流、瀑布。
對大多數人而言,人生可能長久處于 " 第二幕 " 中,無法迎來高潮部分。
只能擁有第二幕人生,正是普通人最真實的寫照,但即便是普通人,亦有不虛此行的時刻。
正如小尹那句,有想實現的目标,就算只有一個人知道,也有意義。
又如方阿姨通過提前和聞善溝通自己的悼詞,令死亡被最大程度地稀釋,從而讓活着變得強烈。
而這一切,都被按進影片内斂、恬淡的風格之中。
導演曾說自己是一個 i 人(MBTI 測試中的内向型人格,對應外向型的 e 人),恰好,片中的聞善也是一個 i 人。
這讓《不虛此行》成為了一部真正專注叙事和情感剖析的創作型電影,而非外放的話題型電影。
胡歌和導演之間的 " 互動 " 也證明了這點。
談到片中角色,胡歌說:演的成分并不多,我是完全把自己交給他(聞善)了。當一個演員真正地愛上一個角色的時候,他就能夠将自己完全交出來。
劉伽茵則有一段非常動人的回應——
我其實挺 " 嫉妒 " 你(胡歌)的,因為這個角色明明是我寫的,可是我時不時會覺得,你比我了解他更多一點。
後來我明白了,多出來的這一點,是你自己,這個故事如果有一張臉,就是你的臉。
兩個 i 人的彼此映照,其實正是影片通過創作傳達生命關懷的證據之一。
近年,以亡者題材書寫生命關懷的華語影視屢出佳作。
如有《入殓師》之味的華語片《本日公休》、聚焦殡葬行業的國產片《人生大事》、以奇幻手法撫慰亡靈的華語劇《不良執念清除師》等。
這些作品都借助一個具體的動作或工具(如理發、書法),呈現創作者對逝者遺念的關懷,從而摩挲觀眾心底的柔軟之地。
《不虛此行》何嘗不是如此?
一份悼詞,既在生命的邊界總結人生,也能以他人的故事觀照己身。
而每一個普通人,或許都能在 " 不虛此行 " 中看到自己最獨特的一面。
時光撰稿人 | 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