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價格戰」打了大半年,「阿裡雲們」想開了,歡迎閱讀。
文 | 矽基研究室,作者 | kiki
2024 年已過半,科技圈進入了一個明顯的「冷靜期」。資本市場上,長期樂觀與短期悲觀者的觀點博弈中,AI 泡沫、GPU 泡沫論成了新的争議點。而在人們觸手可及的消費側,AI PC、AI 手機新概念層出不窮,但究竟是噱頭、還是創新,沒有人能給出準确的答案。這是一個值得觀察的重要節點,随着中國科技公司進入密集的中報發布期,我們試圖從興奮了一年多的科技圈裡找到技術落地與應用的真正答案,擠出泡沫。「浪潮與泡沫」的策劃也由此而來,本系列包括 4 篇,我們将推出「消費電子」、「雲計算」、「協同辦公」和資本側的「AIGC 概念股」等不同主題的深度分析文章,旨在于拾取點滴思考,記錄下科技行業的轉型與進步。本篇為該系列的第一篇:《「價格戰」打了大半年,「阿裡雲們」想開了》
自阿裡雲打響「價格戰」首槍以來,槍響之下,在經歷了過去一段時間的密集調整,中國雲計算市場已基本形成了兩大共識。
一是宏觀從行業整體來看,AI 為中國雲計算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最新數據,2023 年我國雲計算市場規模達 6165 億元,同比增長 35.5%,随着 AI 原生帶來的雲計算技術革新和大模型規模化和商業化應用的落地,在洶湧的智算需求下,預計到 2027 年我國雲計算市場規模将超過 2.1 萬億元。
二是微觀從巨頭的動作來看,中國互聯網雲廠商已形成了兩種典型分化路徑, 一類如阿裡雲重新明确「公共雲優先」的戰略,挖掘公有雲市場的增量。 另一類,如騰訊雲和百度智能雲,比起卷價格,它們更希望利用自身的差異化優勢,尋找新的增量。
表面來看,這些共識已擺在了桌子上,但價格戰打了大半年,一些新變化也逐漸浮現出來。「矽基研究室」梳理了阿裡雲、騰訊雲與百度智能雲三家互聯網雲計算廠商的 Q2 季度财報,試圖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 互聯網雲廠商上半年的表現如何?差異何在?
• AI 所貢獻的增量究竟是否兌現?
兇猛阿裡雲,既要又要
從 2024 年年初開始,阿裡雲一系列動作與反映在業績基本面上的核心關鍵詞可以總結為:兇猛。
最新财報顯示,阿裡雲實現增收又增利,2024 第二季度阿裡雲營收增長 6% 至 265 億元,其中 AI 相關產品收入實現三位數增長,公共雲業務實現兩位數增長;利潤方面,經調整 EBITA 利潤同比增長 155%,單季度 EBITA 利潤也達到了 23 億元。
拉長時間線來看,阿裡雲已告别了去年的至暗時刻,收入和利潤端都已走在正軌上。2023 年 Q1,阿裡雲收入增速同比下滑 2%,出現了歷史上的首次負增長,此後,阿裡雲加快轉型,在「AI 驅動、公共雲優先」戰略下,截至目前,阿裡雲已連續五個季度實現收入正增長。
财報分析會上,區别于此前的預期管理,阿裡 CEO 吳泳銘還告訴投資者,增長會持續:" 我們外部客戶的收入,在财年的下半年回到兩位數增長,這個預測還是比較明确。"
驅動阿裡雲如此硬氣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兌現糾偏帶來的紅利。 過去一年多來,包括阿裡雲在内國内雲計算廠商的集體動作都是重新理解「規模和利潤」的關系,阿裡雲利潤端的表現也印證了,通過主動調整業務結構和削減或收縮表現不佳的傳統大集成與定制項目,可以實現規模和利潤的平衡。
二是,AI 大模型浪潮下,雲廠商本身可以利用 AI 更好地賣雲,而阿裡雲重新定調公共雲市場後,通過降價等激進動作,還是在存量市場中為自己找到了增量。 今年 3 月以來,阿裡雲在國内國外市場掀起兩輪價格戰,其本質原因在于降低企業的上雲門檻,特别是中小企業,由此做大公共雲的基本盤。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在于,在終止分拆動作後,阿裡集團内部各類資源的協同與阿裡雲組織層的協同也貢獻了增長動能。阿裡雲目前在銷售側形成了 3 個并行的事業部:公共雲事業部、政企事業部(原混合雲事業部)和國際事業部。其中,公共雲事業部負責規模擴張,政企事業部追求利潤,通過高毛利項目止損。
因此,區别于此前的戰略搖擺,阿裡雲做大公共雲基本盤的主線任務已基本明确,接下來需要關注三點:一是,在規模和利潤并重的大方向下,關注阿裡雲後續的利潤水平是否可持續。二是,AI 滲透下,長期關注阿裡雲在公有雲的市占。
三是人的因素。技術瞬息萬變,產品和賽道也在變,而不變的是人,特别對過去經歷了組織動蕩的阿裡雲而言,管理層能否堅定地執行戰略,适應新環境和新技術的變化,也十分重要。
保守騰訊雲,佛系找增量
與阿裡雲的表現類似,騰訊雲在最新季度也交出了一份持續增長的财報。
需要指出的是,從 2020 年開始,騰訊就不再單獨披露騰訊雲的收入,雲業務所屬騰訊的 To B 業務板塊(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在本季度該板塊業務實現收入 504 億元,同比增長 4%,但與上一季度 7.4% 的增速相比,整體增速明顯放緩。
據騰訊财報透露,其中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實現十幾個點的增長,主要受益于雲服務業務收入增長(包括企業微信商業化的提升)以及視頻号商家技術服務費的增長。
騰訊雲的增長源自在過去一段時間内堅定地執行了集團「要利潤」的戰略,一方面是疊加 AI 技術,騰訊雲通過深耕自研產品,在業務結構上轉向更高利潤率且标準化業務 PaaS 和 SaaS。另一方面,在整體打法上明确邊界,比起阿裡雲的兇猛,騰訊雲更保守,比如在面對「價格戰」上,騰訊雲對外的态度明顯謹慎許多。
在被問及「價格戰」時,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 CEO 湯道生就曾表示:"我看損益表(P&L)看得很緊,現在堅持可持續發展,聚焦產品,夯實技術,管好價格,持續優化成本,讓每個產品與銷售單元最終都能養活自己。" 他還表示,騰訊雲是" 細水長流,看準了會堅持,不是很浪的那種。"
「細水長流」也意味着騰訊雲在 AI 產品端和服務端的反應明顯滞後于其他廠商,按照騰訊雲的說法,是先内部探索高頻場景随後才推廣至 C 端,因此今年 5 月底,定位為 C 端 AI 助手 APP「騰訊元寶」才姗姗來遲。
據 QuestMobile 最新數據,今年 6 月,國内主流大模型廠商獨立 App 用戶流量破千萬僅有 2 家,分别為字節跳動的豆包(2752 萬)和百度的文心一言(1134 萬),騰訊元寶僅為 40 萬。
另一方面,面對更激烈的 AI 雲計算競争,騰訊雲也瞄準了新的增量故事,出海成了新的方向,與過去的低調動作相比,騰訊雲今年以來在出海上顯得尤為主動,甚至将「出海」寫在了最新一季度的财報裡。
中國雲出海并非是新鮮事。據「矽基研究室」梳理,國内雲廠商在 2021 年明顯開啟出海的加速度,主攻的市場東南亞、中東等各國,騰訊雲也不例外。
不過區别于阿裡雲時間上的先發優勢以及華為雲的國際化資源協同,騰訊雲的出海有着明顯的差異化。在行業場景上,做騰訊更擅長的事,比如社交、直播、遊戲、音視頻等場景。公開資料顯示,2023 年上半年,騰訊雲的國際業務保持兩位數增長,最新财報透露,騰訊雲國際業務 2024 年上半年也保持了快速增長。
盡管自研、AI 與出海成為了騰訊雲增長的新動能,但也帶來了看得見的挑戰。一是後發的 AI 戰略是否先至,需要長期關注騰訊雲 C 端與 B 端產品的迭代。二是在出海等增量業務上,需要重點關注騰訊雲海外生态夥伴的拓展情況。
黑馬百度雲,大模型送東風
百度智能雲在互聯網雲廠商中是後發的代表,也被視為是傳統雲計算時代「晚熟」的一朵雲,由于在 AIl 領網域的先發投入,百度智能雲很早就提出過「雲智一體」戰略,以「AI+ 雲」的差異化打法實現突圍。
與阿裡類似,智能雲業務也被視為百度集團業務增長的「第二引擎」,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 8 月 22 日的财報電話會透露,今年第二季度百度智能雲收入同比增長 14% 至 51 億元。拉長時間線來看,百度智能雲單季營收同比增速已連續三季度維持雙位數。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智能雲也是三家互聯網雲廠商中唯一一個詳細披露 AI 貢獻的收入占比的廠商。相比阿裡雲在财報電話會上所言的" 阿裡雲一半以上的營收增速都來自于 AI 產品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上季度财報電話會中就表示 " 一季度百度智能雲收結構中,AI 帶來的收入占比 6.9%。"
AI 對百度智能雲的收入拉動顯著,據李彥宏透露,本季度百度智能雲的收入中,AI 貢獻的收入占比進一步提升至 9%,高于上一季度的 6.9%。 除此以外,李彥宏透露,百度智能雲另一個增長驅動力是,百度向 GPU 雲客戶交叉銷售 CPU 雲服務,由此帶來更好的利潤表現。
另據中國信通院調查統計,在公有雲 PaaS 市場,百度智能雲也勢頭正盛。數據顯示,2023 年,在公有雲 PaaS 方面,阿裡雲、百度雲、華為雲、騰訊雲、天翼雲、移動雲位于領先地位,相比 2022 年的排位,百度智能雲有了大幅躍升,一定程度上這驗證了 MaaS(模型即服務)模式增強了 PaaS 平台的能力。
而百度智能雲行業格局的變化和對 AI 披露的堅定源自兩方面:一是百度智能雲過往在 AI 領網域的先發優勢,如項目積累,幫助百度智能雲更好地過渡到了大模型時代。
據行業媒體「數智前線」對 2024 年上半年大模型訂單的分析,中國電信、科大訊飛、智譜 AI、百度雲、中國移動位列前五,而百度智能雲備受央國企的偏好。百度智能雲事業群總裁沈抖也曾在今年 5 月透露過一組數據:在國内 98 家央企裡,一半以上使用了百度的大模型平台或者服務。
二是對生态夥伴關系的重新梳理。 一位雲計算行業人士曾向「矽基研究室」提到,當前客戶對大模型能力的接受度,最大的考量并不完全是技術,更關鍵的信任。" 很多客戶關注的是大模型能不能為業務帶來看得見的價值。"
百度智能雲從去年 9 月起對客戶結構和市場進行了重新梳理,将生态夥伴分為場景共創型夥伴和用戶增長型夥伴,對大模型市場也進行了重新劃分,進一步細分為頭部市場、價值市場和高潛市場。據「雷鋒網」報道,今年以來,百度智能雲一直在招兵買馬,組建生态團隊,提高服務、資源與咨詢能力,而分工明确所帶來的積極變化也反映在基本面上。
但當下的大模型商業化競争尚在早期,擺在百度面前更棘手的問題可能不再是百度智能雲,而是稍顯疲軟的基本盤業務以及在搜索等領網域的優勢地位正在受到更多挑戰者的入侵。
一場短期與長期的博弈
在行業格局變動的當下,對于中國雲計算廠商未來的走向,困惑也一直萦繞行業頭頂。
" 早就是存量市場了 "。上述行業人士提到。自 2022 年開始,中國公有雲市場增速增速放緩已是不争的事實,而大模型、出海等新增量尚未帶來看得見且規模化的增長,這也讓互聯網雲廠商面臨一場「短期與長期」的博弈。
不止是國内的雲巨頭。在以歐美為代表的分工明确且成熟度更高的海外雲計算市場,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 和谷歌雲在内等北美雲巨頭們也在經歷類似的博弈。
此前我們在《雲巨頭掀起組織之變,生成式 AI 陷入冰火兩重天》曾認為,北美雲計算巨頭正面臨着「一邊重組、一邊裁員」的組織戰和提前打響的「資本開支戰」。
盡管在最新業績中,北美雲巨頭們都提到 AI 正在帶來看得見的增量收入,使用 AI 的客戶數量大幅增加,但并不能抵消市場的質疑。機構 Synergy Research Group 的數據顯示,亞馬遜、微軟和谷歌第二季度的資本支出超過了 480 億美元,大部分的錢流向了基礎設施的建設。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 Keith Weiss 就表示:" 業界正在激烈争論生成式 AI 的資本支出與其貨币化是否能真的實現匹配?"
在本季财報電話會上,阿裡高管也被問到相同的問題,其表示,預計在未來幾個季度将繼續保持較高水平的資本支出:" 因為客戶的需求仍然旺盛并且沒有達到完全滿足 "。
雲計算是一門依賴規模、生态和長期投入的生意,這一點,在 AI 時代并沒有變化。 短期來看,下半年雲計算市場的争奪依舊激烈,搭建生态,把大模型能力落地在具體場景,讓生态各方看到價值,提高算力資源的利用率,這依舊是互聯網雲廠商的主線任務。好的消息是,從全球範圍來看,雲計算市場回暖已成确定性趨勢,互聯網廠商營收增速表現均印證了這一點。
在存量市場裡掘金确實不易,但如一位行業人士的觀察:" 阿裡雲們現在至少在戰略上更務實、也更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