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邊挖野菜邊相親,這屆年輕人,花99元當“王寶钏”,歡迎閱讀。
" 質疑王寶钏,理解王寶钏,成為王寶钏。"
去年在城市街道上 citywalk,去近郊騎行和徒步的年輕人,今年流行組團在城市公園和近郊挖野菜。
從成都到上海,從北京到杭州,周末組團戶外挖野菜越來越火,就連手拿星巴克、穿着 lululemon 和始祖鳥的滬上精致打工人,都開始走向田間地頭,舉着園藝鏟和剪刀,做起 " 王寶钏 ",拿着手機對照着圖片挖野菜。" 打野 " 這一電競術語,也被不少年輕人挪用,成了 " 挖野菜 " 的代稱。
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台上,無數都市年輕人尋找着 " 打野搭子 ",還把 " 打野成了年輕人新社交 " 這一詞條帶上小紅書熱搜。小紅書話題 " 挖野菜的樂趣 " 下,有着 31.5 萬的讨論,挖野菜成了相親、親近戶外和近郊遊的新時尚,也和露營、徒步一樣,成了回歸自然的一種新生活方式。
内容端的火熱還傳導至需求端,盒馬、叮咚和小象超市等新零售平台貼心地上架了各類野菜,讓眾多對自己識别野菜能力不放心的年輕人,也嘗一嘗春天的味道。
随着越來越多年輕人走向城郊挖野菜,不少人也看到了其中潛藏着的商機:有人組織起 " 挖野菜 " 交友局,有人組織起 " 挖野菜 " 親子遊,還有人做起 " 打野向導 ",把挖野菜這個活動做成按天甚至按小時付費的生意。
當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挖野菜,需求催生出各種生意,這些生意也間接讓挖野菜進一步成了現象級的生活方式和時髦的生活樣本,不斷進行着人群滲透。
都市麗人,花 99 元體驗挖野菜
騎行、徒步和露營,曾經的年輕人戶外項目,在今年迎來了 " 消費降級 ",走進城市周邊公園和近郊挖野菜,才是最新的頂流戶外活動。
比起曾經精心搭配打扮,還要花大價錢準備各種戶外設備的活動,挖野菜堪稱返璞歸真。
社交平台和社群的攻略裡,挖野菜只需要 " 準備好塑料袋,剪刀,鏟子(非必須)",一套設備最低只要五塊錢,還能從野外 "0 元購 " 不少價格不低的戰利品——漫山遍野的蕨菜,盒馬售價 13.9 元 250g,約合 27.8 元一斤,在蔬菜中算得上 " 貴族 ";随意生長在近郊草地上的 " 婆婆丁 " 蒲公英,叮咚買菜售價 13.9 元 150g,約合 45 元一斤,買一斤能讓年輕人肉疼兩天 ……
當然,看似比所有戶外項目門檻都低的挖野菜活動,隐形門檻并不低。
首先,參與者需要能在眾多長相類似的綠色植物中,清晰分辨出哪種是可以吃的野菜,比如野蔥固然美味,但萬一誤食了長相類似的蔥蘭可能就得去醫院洗胃;其次,參與者需要能在城市近郊中找到一塊完美的野菜生長地,野菜數量足夠,采摘方便,還要小心誤入别人菜地。
社交平台的熱度和隐形的門檻推動下,挖野菜這門免費的自然活動,也迎來了商業化,有人收費做野菜向導,收費 50 元一天或者 99 元三小時,有人付費購買野菜圖鑑和當地的野菜分布地圖,售價 5 — 10 元一份,有人直接組織起了付費野菜團,單人收取 20 — 158 元 ……
"40 塊錢一個人,自己帶裝備,在挖野菜的地點集合,會有向導陪挖,全程差不多兩個多小時。" 杭州的川川,去年春天還在露營、騎行,今年春天則付費體驗了一把付費挖野菜。
早在 3 月初,她就刷到小紅書上有人分享的杭州挖野菜攻略,但擔心自己認不準野菜,自己的朋友也暫時沒有空閒,她選擇付費參加了挖野菜團。
川川參加的野菜團集合地是餘杭苕溪,這也是杭州最為出名的 " 打野寶地 ",有着野蔥、芥菜和馬蘭頭等野菜,向導會先找到這些野菜,給她們參考,還會告訴她們怎麼分辨這些常見的野菜,也會解答她們對野菜的問題," 我們團差不多七八個人,有個向導其實安心很多,至少不用擔心亂吃野菜中毒了 "。
短短兩個小時,川川就挖了總共兩斤多的野蔥和馬蘭頭," 這些都夠我一個人吃一周了 "。
川川采的一部分野蔥
打野的商機,其實已經在不少地方發酵了。
杭州、上海和成都等地,已經有不少商家開始售賣 " 挖野菜攻略 " 以及 " 挖野菜 + 近郊遊 " 的項目,大多出現在年輕人匯集的社交平台和當地社群中,項目也略有不同,有的還包含了接送和午餐。一些還會和相親局、親子遊等挂鉤,有些則更像是在近郊農家樂和露營遊中增加了一項挖野菜的項目,吸引更多的參與者和年輕人。
挖野菜收費,本質是社交
比起花錢去景區賞花感受人擠人和看人頭、坐在咖啡館兩個人相顧無言、累到腰酸背痛地徒步爬山,挖野菜這項活動,堪稱成本低、效率高,還不累。
在上海,挖野菜相親成了熱門話題,還有人調侃 " 這是檢驗情侶感情的最好方式 "。各種各樣的野菜團,瞄準的其實也就是社交,而且更多是當地社交。
雖然在社交平台上走紅,但挖野菜背後的生意,和不局限于生意半徑的互聯網生意并不相同——這更像是一門只在屬地經營,局限于當地消費者的近郊遊項目,即便不少玩家可以通過互聯網觸達其他地區消費者,也很難達成交易,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玩家都只在屬地經營,并且通過本地生活社群去運營。
挖野菜社群
小紅書上,有不少分享自己挖野菜攻略的博主,搭建起小紅書分享社群,在社群中分享着當地的挖野菜攻略和地點,還有博主通過筆記和私信将用戶引流到自己的微信上,搭建起更私網域的社群。
"2024 年,年輕人挖野菜就火了,當時我們就組織過社群裡的小夥伴一起去挖野菜,今年反而沒有組織。"
杭州的 wiki 和朋友一直有一個杭州搭子社群,群裡幾百人,她們每個月都會組織兩三次活動,在去年春天的時候就組織過挖野菜活動,每人收費 50 元,提供挖野菜工具,包了一頓中餐。參與者有 27 個人,除去各種費用,wiki 最後就賺了 450 元左右。
在 wiki 看來,挖野菜這個活動,更适合已經有一定熟悉度的朋友去參加,或者和徒步、露營等活動結合,單純的挖野菜活動,并不适合完全陌生的人," 除了最開始大家認識野菜,溝通吃過什麼野菜的時候交流比較多,接下來基本就是各自找一塊地埋頭苦幹,都沒空理别人。只有比較熟悉的朋友會自發組團或者組隊,兩個人一起挖野菜,一邊挖一邊聊天 "。
今年,wiki 沒有組織挖野菜,更鼓勵群裡的人自發組織一起出發," 我們是付費的,組織不好反而容易被罵,群裡的朋友自發組織比較合适 "。
wiki 曾組織社群成員一起上山挖筍
" 基本每天都有人在群裡喊着去不去挖野菜。" 在上海工作的阿莫,靠着分享當地野菜圖鑑和地點攻略,通過小紅書組織了一個上海挖野菜群。
阿莫的群并不收費,組織大家一起出去挖野菜、做向導也不收費,他表示自己更希望把社群運營到一定規模,再開始做 " 搭子 " 生意變現," 至少要有 400 人左右的規模了,再去考慮變現這個問題。比如周末組織大家出來玩做活動,或者和一些本地商家合作 "。
把挖野菜做成生意的專業玩家也不在少數,這些大多都是當地的旅行社,比起把挖野菜和年輕人結合在一起,他們更傾向于把挖野菜和親子遊、家庭遊結合,把挖野菜包裝成一個研學項目,提供一些增值服務,比如跟着《詩經》找野菜,帶孩子體驗野趣等等。
體驗性的生意,不能長久
" 這就是一個體驗活動。"
阿莫表示,社交平台的流行風向标千變萬化,上海每年火的活動都不一樣,比起露營、徒步和騎行這類需要花大價錢購買裝備的活動,挖野菜的低門檻,會讓大多數玩家選擇短暫體驗," 你花四五千買了公路車、山地車,花幾萬買了露營設備,就會想着要堅持一下或者多騎幾次、多露營幾次回本,但是挖野菜付出的成本就五六塊,體驗一次放棄了也沒什麼可惜的 "。
不少人挖野菜,都會選擇晴天
同時,挖野菜頗受季節和天氣的影響,wiki 表示,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春天挖野菜,野菜基本都在近郊的草地、山上和溪流河邊,只有晴天比較适合去,但天不下雨,野菜又不會長出來," 有些時候也看運氣 "。
絕大多數挖野菜生意,都局限在屬地範圍内,本質上就是近郊遊和本地生活服務,很少會觸達周邊城市,願意付費的,也多是年輕人,基本經過一次消費,就不會進行二次消費。
在杭州生活的蕭叔挖了七八年野菜,他同樣組織了一個挖野菜社群,但一直沒有動過收費的念頭。在他看來," 挖野菜這東西,熟能生巧,你挖過一兩次就基本知道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了,現在還有形色識花這些 APP、小程式能識别野菜,小紅書上還有很多人分享,何必要付費呢?"
對于付費,蕭叔還有自己的擔憂:" 要是有人挖野菜沒注意吃中毒了,他說是你給我當向導,讓你負責,你怎麼辦?"
有不少人因為吃野菜中毒
在 wiki 看來,想要把挖野菜做成一門能持續的生意,只能挖掘更細分的需求,和其他生意結合,比如把挖野菜和徒步、露營等活動結合在一起,作為一整天活動中的小項,才能吸引人。
挖野菜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研究其中生意門道的玩家也越來越多,但這更像是被年輕人生活方式熱度短暫帶火的生意,注定是難以長久。
但不可否認的是,挖野菜正在成為不少年輕人心目中徒步、露營和騎行等戶外活動的 " 平替 ",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拿起剪刀和塑料袋,走向郊外呼吸離開鋼鐵城市的新鮮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