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乳房第一殺手,每年兩百多萬,歡迎閱讀。
(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号:地球知識局
NO.2619- 可怕的乳腺癌
文字:子昱
校稿:朝乾 / 編輯:蛾
寫在開頭:
近期,我們的團隊将在我們的" 知識星球 "分享不同領網域的知識、個人體驗、行業信息
①本期
▶主題:親歷者與旁觀者:互聯網浪潮怎樣改變我的人生
分享人:朝乾
1. 從學術民工到互聯網民工————我的網媒實習經歷
2. 入職互聯網大廠 S ——起伏跌宕的打怪更新之路
3. 就職互聯網大廠 S ——王朝餘晖中的小确幸
4. 跳槽互聯網大廠 N ——跳槽一時爽,誤入鬥獸場
5. 轉行教培行業——清晰的職業規劃,混沌的工作經歷
6. 入職創業團隊——新的賽道,新的機遇,新的困惑
加入地球知識局的知識星球,長按下方二維碼,登錄并點擊" 立即加 99 星鑽 "即可付費加入,這裡支付的 "99 鑽 " 就是99 元。加入後,在知識星球的小程式和 app,都可以看到我們的付費内容。
掃描二維碼,訂閱我們的知識星球!
————進入正文的分割線————
" 全球每年新增乳腺癌患者 226 萬例!超越肺癌(220 萬例)成為全球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 ——這來自于 2020 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統計報告。
但要知道的是,肺癌患者中男性與女性都比較多;而乳腺癌患者中99%的患者都是女性。
以此看來,乳腺癌對于女性健康的威脅遠勝于肺癌。
▼
可怕的癌症
公元前 3000 年,古埃及的一名醫生遇到一種奇怪的疾病:它會在乳房上長出硬塊,乃至于皮膚爛掉,流血流膿。
通過莎草紙上留下的記錄,我們至今可以看到彼時的治療方法:高溫灼燒腫塊,但這無濟于事。這位醫生在嘗試了各種能想到的辦法後依然束手無策,病人最終在極度痛苦中死去;醫生只能無奈地寫到:此乃不治之症。
公元前 5 世紀,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也記錄了類似的疾病。他發現身上很多地方都可能出現這些奇怪的硬塊;此外他還觀察到這些腫塊絕非規則的球體,它們有一些伸向遠方的觸角,讓它不禁想起螃蟹。
于是希波克拉底便使用 "螃蟹" 一詞稱呼這種疾病。此後羅馬帝國的醫學家塞爾蘇斯(Aulus Cornelius Celsus)将這一詞語引入拉丁語,造就了至今仍在使用的詞語:Cancer。
許多腫瘤都會侵及體表,古人比較容易就能觀察到。古代中國的醫家們對于腫瘤就有一些描述。
例如《黃帝内經 · 靈樞》裡提到:四時八風之客于經絡之中,為瘤者也。其中關于 " 瘤 " 字,《說文解字》裡給出的解釋是 "瘤,腫也"。
南宋醫學家陳言撰寫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提到:瘤則有六∶骨瘤、脂瘤、肉瘤、膿瘤、血瘤,亦不可決潰,肉瘤尤不可治,治則殺人。
同時,古代對于腫瘤還有另一個名稱:喦。古人發現腫瘤質地堅韌、表面凹凸不平,像極了岩石,便使用 " 岩 " 的異體字 " 喦 ",此後再給這個字加上病字旁就成了今天使用的 " 癌 " 字。
今天仍有部分方言的 " 岩 " 讀音為 "á i"
中國醫書傳播到日本後
日本人也跟着這麼叫▼
也是在南宋時期,醫家東軒居士在 1171 年寫的《衛濟寶書》中第一次使用了 " 癌 " 字:" 一曰癌、二曰凜、三曰宜、四曰痼、五曰癰。"
但根據後文描述,這裡的 " 癌 " 在短時間内便可以治愈,顯然不是惡性腫瘤,更有可能是指感染引起的膿腫。
稍晚些時候楊士瀛的著作《仁齋直指附遺方論》中,對 " 癌 " 有了深入描述:" 癌瘡如眼,上高下深,顆顆累重,裂如蕾眼,其中帶青,頭上各露一舌,毒孔透裡者是也。" 這倒是非常符合惡性腫瘤的表現。
總之,古代東西方都對 "腫瘤"、"癌症" 有了初步的描述,并嘗試了一些治療方法。但囿于時代原因,療效有限。
面對乳腺癌
乳房是人類的哺乳器官,由乳頭、乳腺、脂肪、懸韌帶等組成。乳腺腺泡分泌乳汁後經由乳腺導管排出。
當乳腺小葉或者乳腺導管上皮細胞在各種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發生癌變後,正常的乳腺組織就會逐步惡化,最終成為乳腺癌。
由于乳腺位置比較淺,乳腺腫瘤很容易被觀察到,自古以來就有很多記錄。例如南宋時期《婦人大全良方》中記載 :" 如熟石榴或内潰深洞,名曰乳岩"。又如《外科正宗》:" 聚結成核,初如豆大,漸若棋子,不疼不癢,漸漸而大,始生疼痛,痛則無解……漸漸潰爛,深者如岩穴,凸者若泛蓮,疼痛連心,出血則臭,其時五髒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
中國古代醫家們根據傳統中醫理論提出了補益、調肝、理氣等方法,但大家都認為此病 "終不治"。
在西方,長期以來人們同樣沒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希波克拉底認為做手術切除腫瘤只會讓患者死得更快,不做手術的患者反而活得更久。與此相反,古羅馬時期的著名醫生蓋倫則認為必須要做手術;然而他提出的手術方法卻太過于粗暴:直接用火燒掉腫瘤。
在接下來的一千多年中,乳腺癌治療方法并沒有明顯進步。為了更迅速切除患有癌症的乳房,甚至出現了類似下圖所示刑具一般的發明。
由于沒有找到合适的治療方法,一直以來乳腺癌患者幾乎都會在痛苦中死去。甚至一直到 19 世紀 90 年代以前,乳腺癌手術的死亡率都居高不下。
19 世紀後半葉,麻醉、止血、無菌術這現代外科學的三大基石逐漸成熟,外科醫生們可以專注于改進各項技術。
19 世紀 80 年代,醫師們觀摩一台外科手術
(圖:Wikimedia)▼
美國著名外科醫生霍爾斯特德(William Steward Halsted,1852-1922 年)根據前人的經驗,不斷總結創新;他提出手術切除範圍應該包括:腫瘤在内的全部乳腺組織、周圍皮膚和部分正常組織、以及區網域淋巴結和胸部肌肉組織。
1894-1895 年,霍爾斯特德正式向學界報告了接受這項手術的 50 例患者的資料,這些患者術後癌症復發率從既往的 50-80% 降到了 6%,生存率也大幅提高,可謂是取得了跨時代的進步。
霍爾斯特德發明的就是乳腺癌根治術,在此後的幾十年裡都是全球通行的主流方式。但是,乳腺癌根治術需要切除相當大一部分的人體結構,對患者的打擊較大,人們也沒有放棄探索其他手術方法。
20 世紀 50 年代,人們逐漸探索出Patey 術式(切除患側乳房、胸小肌及同側腋窩淋巴結,保留胸大肌)以及Auchincloss 術式(切除患側乳房及同側腋窩淋巴結,保留胸大肌及胸小肌)。
以上兩種方式被稱為乳腺癌改良根治術。
把傷害降到最低!
現代醫學認為,乳腺上皮細胞在多種致癌因子的共同作用下,發生增殖失控後便可能進展成為乳腺癌。
電子顯微鏡下的乳腺癌細胞,後期上色
(圖:wellcomecollection)▼
現在乳腺癌手術治療依然是絕大多數患者治療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但由于乳腺癌手術會造成外形的殘缺,醫生們同時也在探索如何保持外形的完美。
20 世紀 70 年代以後,以 Veronesi 和 Fisher 為代表的學者們紛紛提出針對早期乳腺癌應該進行更小切除範圍的手術,即只切除乳腺腫瘤并清掃腋窩淋巴結,加做化療、局部放療等。這一術式後來被人們稱為保乳手術。
在一些臨床試驗中,學者們研究發現,改良根治術以及保乳手術的術後生存率、腫瘤復發率等與 Halsted 發明的根治術并沒有顯著差别。大量臨床研究也都證實了改良根治術以及保乳手術的可行性。
一台保乳手術(圖:Wiki)▼
此外,整形手術也被運用在乳腺癌的手術中。從最開始單純假體重建到後來發展出了復雜的自體 - 異體組織聯合重建,如今的乳腺癌手術已經可以在保證切除腫瘤的同時,重塑完整的外形,将癌症對患者的傷害降到最低。
縫合切口(圖:壹圖網)▼
與此同時,随着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一系列治療措施的成熟,如今乳腺癌的綜合治療已經使乳腺癌患者擁有良好的預後,早期乳腺癌患者的 10 年生存率超過 80%。
尤其是随着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人們開始從基因層面理解、治療、預防癌症。比較著名的例如乳腺癌易感基因 (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s, BRCA ) ,包括 BRCA1 和 BRCA2,若發生突變将導致乳腺癌患病風險上升。
2013 年,美國影星安吉麗娜 · 朱莉因查出攜帶 BRCA1 基因突變而接受了預防性雙側乳腺切除手術。
乳腺癌病變組織(圖:壹圖網)▼
2022 年,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乳腺癌患者約 42 萬,形勢非常嚴峻。
考慮到許多患者在就診時疾病已經達到中晚期的階段,這對于治療和預後造成了極大的不利影響。因此,在乳腺癌的防治體系中,強調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至關重要。
按時進行定期體檢,通過乳腺彩超或 X 光钼靶檢查,能夠及時了解身體狀況,有效地篩查潛在的疾病。這種預防性的健康監測有助于早期發現乳腺問題,提高治療的成功率,并為保持身體健康提供有力支持。
必須重視起來(圖:shutterstock)▼
随着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乳房已經不再僅僅是生物學上的哺乳器官,還承載着豐富的文化和社會内涵。
正如瑪麗蓮・亞隆在其著作《乳房的歷史》中所說:乳房在嬰兒的眼中代表食物,在男人眼中代表性;在醫師的眼中看到疾病,商人卻看到鈔票。
然而,對于每位女性而言,她們的乳房都是獨一無二的。大家也都應該有足夠的尊重和體貼,鼓勵個體對自身身體的接納和自我認同。女性也需要對自身健康有足夠的重視,及時發現潛在的危險。
【快來聊天啦】
我局有健康長壽讨論群,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們加入!
* 如果你注重健康,養生,可以來【微信公眾号後台私信】,用一兩句話介紹下自己。運營小姐姐會根據情況拉你進群哦 ~
* 進群請務必自我介紹一下,直接回復 " 進群 "" 讀者群 " 之類的字樣不會有機器自動回復,只會讓後台的小姐姐很生氣≥﹏≤
* 申請人多時請耐心排隊等候回復。只要系統正常,工作人員就會逐一看到大家所有人的消息哦
上下滑動查看參考資料:
1. Siegel RL, Miller KD, Wagle NS,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Cancer J Clin. 2023;73 ( 1 ) :17-48.
2. Rongshou Zheng, Siwei Zhang, Hongmei Zeng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6.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2022; 2 ( 1 ) : 1-9.
3. Vicini FA, Cecchini RS, White JR, et al. Long-term primary results of 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 after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for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a randomised, phase 3, equivalence trial. Lancet. 2019;394 ( 10215 ) :2155-2164.
4. 周易 , 鄭裡翔 . 乳岩的病因、病傳及形成探析 [ J ] .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20,35 ( 07 ) :3334-3337.
5. Giuliano AE, Ballman KV, McCall L, et al. Effect of Axillary Dissection vs No Axillary Dissection on 10-Year Overall Survival Among Women With Invasive Breast Cancer and Sentinel Node Metastasis: The ACOSOG Z0011 ( Alliance )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7;318 ( 10 ) :918-926.
6.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 ,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乳腺腫瘤學組 .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範(2024 年版) [ J ] . 中國癌症雜志 ,2023,33 ( 12 ) :1092-1187.
7. Osborne MP. William Stewart Halsted: his life and contributions to surgery. Lancet Oncol. 2007;8 ( 3 ) :256-265.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壹圖網
END
擴展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