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deepseek揭露的中國教育真相,小學生家長越早知道越好,歡迎閱讀。
直播預告
本周五上午,小半爸邀請到學而思的王明陽老師來到我們直播間,和大家聊 " 新學期怎麼幫孩子學好數學 ",其中會談到:
- AI 時代,數學的新挑戰在哪裡
- 如何針對新題型,抓住新考點
- 如何針對高頻考點,進行深度擴展
...
等話題,感興趣的家長朋友記得約起來
>大家好,我是逃媽。
今天再來和大家聊聊 deepseek。
咱們平台很多家長第一次聽到它,應該是在我和小半爸年前和大家聊 "AI" 的那場直播裡。當時我們就給大家強烈推薦過它。不過那時它還不怎麼火,沒多少人知道。
結果,就在緊跟我們直播過後的那個周末,deepseek 的消息開始在全世界傳播,震驚了科技圈。再後來,憑一己之力幹翻了整個美股 ......
關于 deepseek 如何讓全世界震撼于中國科技的實力,大家最近應該看的很多了。
今天想聊的,是另一個角度:
deepseek 讓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包括咱們中國家長,開始重新思考中國教育。
要知道,deepseek 是一個純中國本土人員開發出來的產品,年輕化、本土化,是核心團隊最鮮明的特點。
它的創始人,梁文峰對團隊的描述是," 并沒有什麼高深莫測的奇才,都是一些國内 top 高校的應屆畢業生、沒畢業的博四、博五實習生,還有一些畢業才幾年的年輕人。"
(平均年齡小于 35,沒有一個留學生)
常來我們直播間的朋友應該有印象,每次談到 AI,我們都會和大家分析一個數據:目前全球有一半的 AI 人才,都來自中國教育。
以下是全球 AI 人才流動圖,最左邊是本科,中間是研究生,右邊是畢業後從事 AI 工作的人才數量。
大家留意看中國 China 的部分。
本科後,大概有一半在國内讀研,還有一半到海外留學,其中美國占了很大一部分,有些則到了其他國家。
研究生後,在國内讀研的,基本都會留在國内工作,只有少量出國;而在國外讀研的,很多都留在了海外工作,只有少量回國。
大概觀察一下總數,你就會發現,拉平來看,中國教育起碼貢獻了全球一半左右的 AI 人才。
這是為什麼?
背後的原因是中國的教育優勢,尤其是 STEM 理工科方面的教育優勢。
這一點,諾獎得主、AI 教父辛頓,早就在公開采訪時表示:中國理工科教育比美國扎實,他們有更多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人 ......
而這次 deepseek 橫空出世,更是給西方,尤其是美國,當頭一棒。
連特朗普都坐不住了,最近一連串地炮轟美國教育部。
一會兒抱怨美國學生成績差能力低,在一項行政令裡稱 "70% 的八年級中學生閱讀能力差,72% 的八年級中學生數學能力差 "。
一會兒鬧着要撤銷美國教育部,稱美國教育體系沒有達到預期目标,正在損害美國的競争力 ......
要說沒被中國教育刺激到,那肯定是假的。
但等等,中國教育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幾十年都是這麼教這麼學的,為什麼近幾年才優勢凸顯?
咱們就拿 deepseek 來看,deepseek 的成功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方向——通過算法優化而非單純依賴堆積算力來提升性能。
如果說 OpenAI 是 " 大力出奇迹 ",deepseek 則是 "小力創神話"。
而算法優化的背後,是數學。
中國學生有扎實的數學基礎。
首先,學生基數大,而且每個學校都重視數學,每位家長都盯娃的數學,每個娃也在努力學數學,單從比例看,就肯定能出一些優秀人才。
相比之下,這是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優勢。
就拿美國來說,首先人口基數要小很多,而這裡面還充斥着各種矯情的 " 快樂教育 " 理念," 不适合就不學 "," 不喜歡就不學 "......
所以最後分化非常大。差的到了中學連加減乘除都算不清楚;能學好學明白的,要不是來自精英家庭,上頂級私校,有很好的師資;要不是來自傳統文化裡就很重視數學的亞裔、尤其是華人家庭,從小抓得緊,走的幾乎也是咱們學數學的那一套,重基礎重練習,該學學該補補,課外班補習班一個不拉。
聊到這大家是不是覺得還有點好笑,一邊是外媒拼命點贊我們的教育;而另一邊,是國内一直有這樣的聲音:
中國式刷題,正在扼殺創造力 ......
只重視數理化,缺乏人文素養 ......
教育需要改革,孩子需要 " 快樂教育 "......
聽多了,有些家長真就被繞進去了。
這裡我想說什麼呢,
咱抓到的可是一手好牌啊,别被 " 教育磚家 " 們把節奏帶亂了!
尤其對小學生家長來說,有幾點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
1. AI 時代,數學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前陣子南風窗一篇《全球文科倒閉潮,來了》的文章衝上熱搜,絕不是空穴來風。
現在全世界的文科畢業生都難找工作,幾乎所有大學都在削減文科相關專業。
有用過 deepseek 的朋友應該能感受得到,理科生正在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一切文科的問題,文字、圖畫、視頻 ... 甚至情緒感受,都是數據,都能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
對數學的重視,其實現在已經體現在升學裡了。小升初的擇校小考,數學權重最高;初中,理化加了上來,數理化三門,基本上決定了孩子的成績走向;高考,強基占比越來越大,某些學校的重點專業,在計分時單獨增加了數學和物理的權重 ......
不管我們贊同也好不贊同也罷,AI 時代,數學越來越重要,這是板上釘釘的事。
所以對小學生來說,數學不但不能拉垮,而且還要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學。
本周五上午,我們的直播間會和大家聊 " 新學期怎麼幫孩子學好數學 ",會談到數學學習的方方面面,小學生家長記得約起來:
2. 要對我們的教育有自信,人生沒有白刷的題,每一題都算數
長期以來中國教育被诟病最多的,是刷題。
但這裡我得給刷題正個名。
大家想想刷題是什麼?就是刻意練習。
無論學習什麼知識,要想取得好的學習效果,都離不開學習、練習和復習這三步。每一步做到了,做扎實了,知識才能真正進到孩子的腦袋裡。否則只是 " 學了 ",而不是 " 學會 "。
從知識學習的角度看,做練習,就是為了從 " 學了 " 走到 " 學會 "。
當然,刷題的 " 質 " 也很重要,量是需要的,但這個量的背後一定要有 " 質 ",才能提高效率,找到突破。
周五的直播裡,小半爸和學而思的王明陽老師,也會和大家講到,該刷什麼樣的題,才能幫孩子真正把數學學明白,考高分。
3. 我們的教育正在以 " 中國速度 " 進步着,大家一定得跟得上
這兩年的 AI 發展還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件事,中國速度。
原本中國速度主要體現在制造業、建築業,現在可是體現在所有地方,包括創新能力。
這一輪的 AI 發展,最先是美國走在前面,2022 年 11 月底,chatgpt 就已經出來了,才兩年多一點兒時間,deepseek 已迎頭趕上,快得讓 chatgpt 瑟瑟發抖。
同樣的中國速度,還體現在教育上。
我們的教育,也以驚人的速度,跟 AI 時代的需求相匹配。
新課綱,新教材,新考法,已經全面鋪開。
落到數學這一科,重場景、重算理、重開放式思考,已經出現在很多地區的教學和考核方式裡。
年前引起極大争議的深圳南山區四年級數學期末考的題型,很可能就會出現孩子的下一場考試中。
這一點,是對大多數孩子最直接,最急需去應對的影響。
周五的直播裡,小半爸和王明陽老師,就會和大家詳細講到:
這一代孩子會和 AI 一起成長。
中國孩子努力、聰明,而我們的教育也在不斷優化和創新,當這兩股力量合在一起,他們不僅是 AI 技術的使用者,更有可能成為推動 AI 發展的創新者。
未來很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