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不吃外賣,吃什麼?,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食通社 Foodthink (ID:foodthinkchina),策劃:凱瑞,編輯:玉陽,原文标題:《一個困擾打工人很久的問題》,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從最簡單的飯菜做起
對于很多不常做飯的人來說,讓他們帶着畏難情緒和焦慮感在灶台旁邊手足無措,那可能還不如讓他們忍受外賣呢 …… 但打工人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這麼難為自己,從簡單的飯菜做起就好。在職場已經夠卷的了,做飯這件事情上,就對自己仁慈點吧。
@丹林(女 38 上海):起碼一年半沒有吃外賣了。早餐自己做,中午吃公司食堂,晚餐在餐館堂食。我做飯很快,而且做完不洗碗,會賴到第二天早上洗,這樣顯得工作量會小一些。我做飯快的秘訣是 " 炒飯一鍋出 ",飯一次煮多一點,放小飯盒丢冰箱冷凍,炒之前再拿出來稍微解凍,加入想吃的配料:雞蛋、香腸、玉米、青豆、胡蘿卜、蠶豆、青菜,什麼都可以放。
@南鄉子(女媒體人):今年以來還沒吃過外賣。我最近在小紅書學會了做煲仔飯,發現這真是既省時省事又健康美味的烹饪法,推薦給大家!首先,要買個小砂鍋,把一杯米(一個人的量,兩個人就兩杯米)淘洗後用水泡 10 多分鍾;然後開大火煮開,再轉小火,等水快收幹時加點油沿四周淋一圈;再把事先切好的香腸、臘肉放到米飯上,蓋蓋再小火悶兩三分鍾;再打個雞蛋,放點菜,倒點醬汁,關火,一碗香噴噴的煲仔飯大功告成。整個過程只需一刻鍾左右,免去炒菜的油煙味,非常 Nice。
@樹懶(女深圳):以下是我最近新開發的三個菜品,免費送,拿去不謝!
大刀剁大塊的菜和肉,丢進高壓電飯鍋一起煮,再加點滷料包、醋和醬油,十五分鍾出鍋開吃,爽歪歪;雞蛋、火腿腸,外加一點青菜和鹼水挂面,放在一起炒,就能復刻路邊攤的炒面味道;開水衝倆雞蛋液,放進鍋裡蒸十五分鍾,就能整出鏡面絲滑般質地的雞蛋羹啦!
@Vino(女 34 歲編輯杭州):我自己囤了很多半成品,螺蛳粉、小面、定西寬粉、福州魚丸,再和新鮮蔬菜一起随便煮煮,怎麼着都比外賣好吃健康衛生。我多次和我的朋友們說,要送禮物的話就送食物,實在且解決問題。那些美但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我不想要。所以五湖四海的朋友們都會寄特產給我!
●福州的魚丸和肉燕,水燒開 5 分鍾左右,等魚丸浮起來就能開吃了。攝影:晨妍
@相前進:我會試着提前規劃好一周的食譜,根據食譜去采購新鮮的食材,做個簡單的沙拉、三明治之類的輕食也行,這樣就有動力自己下廚啦。還可以報名烹饪課程或者在網上找簡單的菜譜,學習新的菜品,讓自己更享受做飯的過程。
@王某人(25 歲昆明):不再吃外賣的最大原因還是外賣太難吃了,導致川人基因覺醒,自己做的飯越來越好吃,對象也愛吃,消極因素和正面激勵形成了良性循環,現在我很容易在做飯這件事上獲得滿足和成就感。
有時候不想折騰但又想吃得營養全面時,我的做法就是将肉菜和主食混合做,比如肉 / 蛋 / 菜炒飯 / 米線 / 米粉 / 米幹,只需要簡單的調料就能做得很香很好吃。秘訣是一定要根據食材的性質,調整入鍋的時間,主食一定是最後放的。但是不易熟的肉我會先加工到五六分熟,盛出來,再單獨加工蛋 / 蔬菜,然後再下肉下主食。做飯這個具體實踐能夠讓人獲得美食真理和秩序感,也很容易讓人囿于 " 晝夜廚房與愛 "。
" 做一次,吃一周 " 的自制預制菜
很多人下班之後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做飯了,怎麼辦?不妨試試 " 自制預制菜 ",通過集中對食材進行預處理,或者提前做出一周的菜量,以節省做飯時間。
@斯堂:一般蔬菜豐產的時候,吃不完就冷凍處理或發酵起來,需要的時候,随吃随拿,方便得很。一般豌豆、毛豆、玉米、西蘭花之類硬點的蔬菜比較适合冷凍。我去年凍的豌豆,解凍了可以煲飯做塔吉鍋;我每周還會做一次天然酵母面包,切片了冷凍,早餐随吃随拿,面包冷凍後烤下又是美味;水果也可以冷凍,我冷凍過楊梅、櫻桃、桂圓、桑葚、黑加侖、樹莓、藍莓、草莓等,現在冰箱裡還有去年吃不完的桂圓。自制康普茶 / 氣泡水再加上桂圓等水果,天熱喝很爽口,酸酸甜甜的口感,不比外面的果飲香!
●斯堂制作的天然酵母面包。攝影:斯堂
@肉肉(女 33 歲廊坊):疫情前經常點,疫情封控讓我完全戒斷了外賣,開始自己做飯。廚藝還不好的時候,我買過自動炒菜鍋,備好菜直接扔鍋裡就可以了,做出來的菜也還可以,一次可以做個 4、5 天的量,分裝凍冰箱。
@LTT(女 30 歲北京):我的做法是在前一天晚上把肉腌制好放冰箱,第二天回家蒸,或者快速炒一下。這裡會比較推薦廣東菜的做法,很多提前腌制的菜譜可以學習一下。蔬菜洗淨快炒一下,或者焯水淋點醬油或者蚝油就可以。能吃沙拉菜的話那就更方便了。
@海豚媽米(女北京 47 歲):每年點外賣的次數不超過三次,都是家裡有特殊狀況時。最長一年多沒有點過外賣。通勤時每天早起做飯帶保溫飯盒去公司。居家時我的方法是利用周末時間一次采購肉類,制作家庭預制菜分裝冷凍。适合分裝冷凍的菜式:紅燒排骨,炖牛肉等。
以炖牛肉為例,一次炖三斤,分裝 3 盒,就可以在兩個月之内以很快的速度吃到:牛腩炖蘿卜,紅燒牛肉面,牛肉炖白菜土豆等。提前一天解凍紅燒牛肉,第二天早上只需要加水、鹽、蔬菜、雞蛋,就可以得到一碗營養綜合的牛肉面,方便又美味。還可以提前預制牛肉醬,豬肉末,蘑菇醬等菜式,為日常飲食搭配增色。如果覺得每天在家吃飯比較單調,可以定期出外用餐,為生活換個節奏,享受輕松。
@豆豆:周圍很多人總覺得戒掉外賣很難,也好奇我為什麼能 " 堅持 " 做飯帶飯,不點外賣。其實,我都沒覺得自己是在 " 堅持 ",因為需要克服困難才叫堅持,但在試驗家庭預制菜的過程中,我有很強的獲得感,甚至享受整個過程和結果。如果大家決定要嘗試,建議首先考慮未經深加工的速凍食材或常溫方便食物。最常見有速凍蔬菜粒、冷凍蝦仁,還有最近很多人喜歡的免煮玉米棒。我很喜歡看超市冷凍櫃,裡面的成品菜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成熟的速凍食品往往是經歷過市場檢驗的,不會太難吃,我們可以參考着在家復刻,包括他們的烹饪程度。
吃飯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有時候,自己一個人堅持做飯真的很難,如果有家庭的照料、朋友的陪伴,或者找到一個能夠相互扶持的做飯搭子,則會好很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或許能夠成為促進人們好好吃飯的動力,同時也能減輕做飯的負擔。
@面團晶晶:在深圳工作的時候,因為不可抗的工作壓力,我會經常點外賣,後來有一段時間爸爸也在深圳,那時我都會盡量晚上回家吃飯。有一次他回西安前,給我冰箱裡凍了包好的餃子、擀好的面條、臊子、新鮮的西紅柿和焯水後的豇豆。這樣我即使沒有時間買菜,回家也可以簡單下個面還有菜吃。後來,這些素食快手菜已經不能滿足我了,我是個饞嘴的小貓,突然有一天想吃肉了。我便開始嘗試自己做幹炒排骨,由此開啟了我的廚藝進階之路。
@衝衝:除了自己做飯,我還會和朋友一起輪流聚餐。還是要想辦法群居,一個人做飯太難了。
@qiqi:記得搬家前去看房時,新室友笑嘻嘻地問我:你平時做飯嗎?看到新家的廚房灶台整潔明亮,鍋碗瓢盆和油鹽醬醋都有各自的位置。更驚喜的是冰箱裡完全沒有冰箱味,蔬菜在裡面有序排列,仿佛知道自己不會被遺忘。
新室友喜歡在家鼓搗饅頭包子餃子各種面食,我也經常幸運地被投喂,也自然更有動力研究點新菜式一起分享。搬來新家的兩年裡,學會了好多之前不會的菜,竟然也幾乎沒有點過外賣了。吃飯也從需要解決的問題變成了每天讓人期待的事。
● qiqi 和室友一起包的餃子。攝影:qiqi
@樟一棵:我現在會自己去制作一些預制菜或者食材預處理,盡量兼顧營養簡單高效的要求。還找了一位同事作為便當夥伴,輪流做飯解決份量容易做多的問題。
部門食堂又香了?
部門食堂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地方,有人吐槽部門食堂難吃,有人卻羨慕這份由部門或者公司提供的餐飲福利。在飽受 " 廉價外賣 " 折磨幾年之後,如今人們又是怎麼看待部門食堂的?
@豆薯(男 32 歲):工作了一上午之後,有一個固定的地方和同事們三三兩兩結伴而行去吃飯,會讓自己獲得一種秩序感,某種程度上也會緩解疲勞。如果是坐在工位上點外賣,我會有些消沉。不過,我們部門食堂是自助形式的,不限量,工作壓力大的時候,我中午會吃很多以緩解壓力,這導致我的體重猛漲,讓人很苦惱。
@cutedog(男 24 歲研究員):我待過的幾個部門都有食堂,而且因為有補貼,飯菜相對來說比較便宜。雖然吃久了,同事們經常會吐槽食堂的飯菜口味單一,但比被迫點外賣還是要強的多。仔細想想,食堂的飯菜還是很多樣化的,進去之後你能看到常規的炒菜、也能看到特色的面食、糕點和滷貨,比如滷鴨頭和滷肘子。打完飯之後,結賬的地方還有水果和酸奶,這樣的飲食搭配還是比較均衡的。
@Vino(女 34 歲編輯杭州):2 年前,我在大城市上班,公司樓下只有 2 家飯館,我依然堅持下樓去吃,後面和公司提了建議,老板雇了做飯阿姨,工資由公司開,菜錢我們每人每天 20 塊,頓頓 5 菜一湯,太幸福了 !
@玉陽(男 29 歲北京):來到食通社最大的改變可能就是做飯的頻率增加了。在坐班的日子裡,每位同事都會輪流給大家做飯。而且因為人數多,每次至少 6 道菜起步,這個過程确實鍛煉了自己的廚藝。最讓人感到舒服的事情是,無論做好做壞,大家都是比較寬容的,這樣就會給廚藝一般的同事精進的空間。
所以和一般的部門食堂不一樣,在這裡獲得并不只是餐飲福利,還能培養自己做飯的能力和習慣,這種能力和習慣會延展到你的家庭生活中,做更多的飯菜給家人吃。雖然總是磕磕絆絆,偶爾還會翻車,但是回過頭來看,那些蔥燒豆腐、排骨海帶湯、果仁菠菜、牆板豆腐也确實都是我的雙手做出來的呀!
●玉陽做的蔥燒豆腐。攝影:周軒
悄然興起的社區食堂
為了能好好吃飯,有很多年輕人選擇混進老人社區食堂,這或許是一種新的潮流。哪些城市有社區食堂?他們散落在城市的哪個角落?我們現在亟需一份社區食堂攻略!
@陳婷婷:前陣子家附近開了一社區食堂,經常不想做飯也不想點外賣就去這裡吃。但這應該不是服務老年人的那類型社區食堂,種類很多,菜品也很精致,服務很好,雖然五常大米免費續,但是價格還是偏高。兩個人,拿三個菜就 100 塊錢了,不知道這算不算是高端社區食堂?本來以為這個價格會勸退,開不了多久就閉店。沒想到來這吃飯的人挺多的!工作日下了班,周末基本都是家長帶着小孩來吃。好感慨,總感覺這家社區食堂隐約解放了家長們。現在希望它能賺錢一直開下去。
@Road:我們小區附近有個社區食堂,主要還是面向小區裡的老人,但是也特意聲明向全年齡段開放。菜的品類很豐富,價格 7-15 元不等。其實我對口味的多樣性沒什麼要求,真正讓我覺得舒服的是這些菜吃起來很清爽,沒有重油重鹽,也沒有飯菜在塑料盒裡捂得發馊的味道。最重要的是,相比于外賣幹癟、夾生的米飯,這裡的米飯好吃到我甚至可以幹吃一碗。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在家裡吃和在外面吃的最大區别,就在于那一碗熱氣騰騰的米飯了!這個社區食堂給了我這樣的感覺。不過我想吐槽的是,它對打工人還是不友好,晚飯最多只能留到 6 點多,可很多打工人至少要 7 點多才能到家。
●某天 Road 下班回家,發現小區門口貼着開放社區食堂的通知,感到非常驚喜,這意味着在點外賣和自己做飯之外又多了一個吃飯方式。攝影:Road
@紅糖糍粑(男山西):在城市一個人生活慣了,除了自己做飯、點外賣、下館子,我也想不出什麼其它的幹飯方式,偶然聽到社區食堂,會覺得那是很高大上的東西,直到某一天社區食堂就這麼水靈靈地出現在我家樓下。他們提供的都是些家常菜,面食甚至比外邊的面館做的還好吃。更重要的是有這樣一個食堂在家附近,會覺得對自己的生活節奏有掌控,那是一個你随時看到就能随時去吃飯的地方,減少了等外賣時的焦慮感。
@lislie:第一次吃到社區食堂是在一個模範改造菜市附近開設的食堂。明檔亮灶,菜式比起自選快餐店并不多,但一碟碟看起來清爽,肉魚湯菜雜糧俱有,這個食堂空間很大,還可點菜,米飯旁挂着對外賣員的優惠告示。中午來吃的主要是兩波人:周邊的老年人,上班族(打聽到很多部門都為員工在這辦卡)。
除了政府創辦的社區食堂之外,我還吃過個人經營的社區小店,每天在微信群裡公布午晚套餐,一份雲南風味的主食,加一份甜品(還可點到店主當日現做的酒或飲料),價格 40 左右,想吃的人在群裡接龍,到店自己去廚房自取餐,找位置坐。吃完後大家都有默契把餐碟送回廚房,店主和我說,一開始有人打卡,但慢慢來的都是熟悉的客人,每個人都能叫出名字。來的多是三兩成群的年輕人,走時和店家打招呼或是拿些小手信交換,店裡圍繞着溫馨舒适的氣氛。
發現好吃又實惠的平價餐館
比起那些品牌連鎖餐廳,街邊的平價餐館才是滿足打工人日常吃飯需求的真正去處。你身邊也有這樣的餐館嗎?
@Carrie:南方人在北京點外賣也很難點吧?有時候真的只是想吃葷素一湯搭配均衡的套餐,點開外賣全是水煮牛肉,毛血旺這類,吃的一身熱血,又辣又煩躁。前幾年北京有一家連鎖稱重餐廳焦耳食堂,我很喜歡,很多菜可以自選,可惜閉店了。這種可以自選的葷素搭配的快餐店在北京似乎都很難開下去。
以前在中關村附近工作,高端打工人快餐吃不起,樓下有一家稱重的快餐店,名字取得很随便,地方很小,但是到了中午人很多。我以前天天吃,現在也經常想起它。離職 last day 還專門吃了一次作為紀念。現在偶爾去附近辦事,還專門跑去吃。只要看到它還開着,還有很多人光顧,我就很開心。這是一種對抗,也是一種守護。一個巨型城市,應該容得下一間小快餐店,和一群小人物。
●北京知春路附近的一條美食街有許多平價餐館。攝影:Carrie
@poplar(男 29 歲乒乓球狂熱愛好者):每次去教練那裡訓練完,我都會在車道溝地鐵站附近的小店 " 香河肉餅 " 吃上一份肉餅,再配上一碗雞蛋醪糟,那一定是我一周吃飯最香的一次,小小的餐館承載着我每次打完球的喜悅和滿足感。如果周末窩在家裡點外賣,這一天就什麼都不會發生。
@不想做美食達人:不吃外賣就到家樓下吃小餐館咯。也不知道是因為我想少點外賣于是發現了家附近好多小店,還是反過來?反正決定步行 / 騎車去附近吃飯了以後,就會發現附近有各種餃子店,小炒店,面館(面館裡有北京數一數二正宗的肉夾馍)…… 重慶面館居然有三家,還是經常在小紅書上被推薦的。
以前點外賣的時候完全忽略這些小店,根本不知道做什麼的,以為是不幹淨的檔口呢。有幾次路過才發現人家根本不是蒼蠅館子!而是非常幹淨亮堂的小店。這種能發現好吃平價小店的心情也是很激動的,比發現什麼 " 全城最好的吃的 xxx" 感覺還好,畢竟那種店一個月能吃一次不錯了,附近的小餐館可是能解決你日常需求呢。
尋找你身邊的菜市場
有時候,經常做飯的人也未必提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他們往往邊逛菜市場邊掂量着自己的菜單,這份充滿創造力的松弛感讓人羨慕。不過,我們首先需要找到一個品類豐富、物美價廉的菜市場,才能有施展創造力的空間。
@菜市場初學者:其實不吃外賣就是自己做啊!但是下了班到家很晚了,還要備菜,想想就累,有時候真的就不想做了。洗菜切菜反倒很快,但是化凍肉真的要等很久。也試過從盒馬下單,我到家,菜也到家。但是盒馬肉的分量真的很奇怪,買一份,一個人吃多,兩個人吃少,買兩份兩個人吃又多了,所以也不是很喜歡從盒馬下單。
最近發現公司附近有個菜市場,買肉想要多少切多少,還可以根據我的需求切片,切絲。這是我以前從來不知道的!想做個菜但是不知道買哪個部位好,直接問攤主,也省得在手機上來回翻找思考。這樣對我來說方便很多,到家了直接就開始烹調,再也不用考慮化凍的問題。最近有點上瘾逛菜市場,下了班總在菜場轉悠,發現菜場真的是五髒俱全。身為一個南方人,還在北方的菜場裡看到小時候經常吃的蔬菜,感動 +1。菜市場就是所見即所得,沒事多轉轉。
●五道口菜市場,果蔬肉蛋奶、米面糧油酒、生鮮副食品,一應俱全。攝影:寧晨
@噬可可(女 28 歲研究員天津):我家附近就有很多早餐鋪子,還有天津最大的菜市場,周末上午我經常騎車去早市采購新鮮便宜的食材。後來我了解到天津市綠腳印舉辦的可持續市集,從那裡接觸到幾家本地的有機小農,方便每周訂菜。有送上門的蔬菜以後,做飯的阻力更小了。正好部門有理念相合的同事,我們一起訂菜,一起交流廚藝和美食靈感。
@管老師(男):不吃外賣的緣由,其一是不出差時養成的自己做飯的習慣。蔬菜從附近的有機農場直送,新鮮宅配,自主搭配;主食和雜糧則來自工作地的農戶或有機平台,一切從簡。自己做飯時間長了,現在連鹽都省了(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一盒黃豆醬兩年還沒吃完)。其二,出差時雖無法開火,卻有探索地方風味的絕好機會。鄉鎮小館和農貿市場的東西未必标榜有機生态,但勝在原料幹淨、做法樸實。現在每到一個新地方總愛逛逛農貿市場,遇到合心意的土特產就加上攤主微信,以後也能遠程訂購,沒事還能閒聊了解當地物產和制作技藝。
●管老師今年在雲南芒市購買的豆腐香腸。攝影:管老師
@泡泡熊:2018 年我在美國訪學,發現距離大學不遠的公園每周都會有一場 Farmers ’ Market,彼時老媽随我一起遊學,想去體驗的意願非常強烈,用老媽的話說就是:" 我倒是要去看一看,是外國的菜場好,還是我們新天寨中坡壩壩頭的菜場好。" 我們在這裡買過秋葵、西紅柿、南瓜、豆角和茄子,總之以蔬菜為主。攤主們大都提前把菜稱量好,放在一個個小盒子裡,選好了,把菜一股腦倒進袋子裡拿走,明快爽利,很有美國南部的特點。
回國之後的一天,老媽對我說,自己在逛商場的時候,在負一層發現了一個賣有機食物的小店,店裡的女孩非常熱情,還送給她兩把有些打蔫的小白菜。小白菜微微打蔫,但不打緊的,用水泡一泡就好。晚上吃了老媽做的清炒小白菜,清甜,像小時候的味道,真不錯。隔天我趕緊就去了這家店,原來它的名字叫 " 集室堂 " 的小店,是北京周邊各大農場的聯絡站,專門銷售有機農場的直銷產品,每周還會舉辦 "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 "。後來我成為了集室堂的會員,見證了小店的搬遷,還做過店裡的志願者,說起來,也快有 7 年的光景了。
從田間到餐桌
還有一些人,把吃飯這件事情從餐桌向前延展到田間地頭,去了解食物是如何從土地中生長出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甚至幫助更多人建立更有韌性的生活支持系統。
@青然:我本身就是陪讀媽媽,很多時間做飯的。點外賣的時候純純因為懶。不點外賣就自己做飯喽,可是又對自己周邊蔬菜不放心,曾經在超市裡買到裡面果實像海綿組織一樣的茄子,沒有任何植物果實的感覺。那個茄子像是自己長出來的塑料,有點吓到我了。
正月初九,我在家附近找到一個生态園,和十個人包了一個大棚,我在裡面大概擁有 60 平米的土地,種下了一些蔬菜,希望能有一定的收獲。長遠不敢說,我想半年内應該不會再點外賣了。
@扣子(女 60 歲農夫):如果我在自己家裡,可以永遠不吃外賣。在這裡向大家推薦 " 麥飯 ",麥飯是北方常見的食物,在河南叫做 " 蒸菜 ",顧名思義,就是拿麥粉拌上菜蒸熟吃。在我的家鄉山東,膠東方言 " 拌(ba)拉 " 道出了麥飯的終極秘笈:将麥粉與菜拌一拌再上籠蒸,蒸熟後與調料拌一拌再入口。
雖然做麥飯的菜品以春天最為豐富,但實際上四季皆宜。我在村裡趕集,總會讨一些被丢掉的包菜老葉和胡蘿卜纓,這些大路菜是做麥飯的好材料。稍老的胡蘿卜纓,配上擦好的胡蘿卜絲和面粉一起拌了上鍋蒸更好。比起烘、煮、煎、炸、炒,蒸制的麥飯營養流失少、又保存了食物原味,有碳水又有蔬菜,不拘材料,低難度無門檻,尤其适合廚藝小白。
@一鍋師太:在玉林的一家書店工作的時候,我發現書店所在的街上的店主和店員們幾乎每天的午飯和晚飯都是叫外賣。我有點擔心她們的身體,也覺得外賣會產生很多包裝垃圾。在給書店的店員帶了幾次飯之後,我萌生了開一個小飯桌的想法。
因為書店的庫房曾經是私房菜館,鍋碗瓢盆都是現成的,我只需要約上在附近開店的夥伴一起集資向農友購菜,由我來配菜和掌勺,之前只能吃外賣的人也就有機會吃到幹淨健康的住家飯,農友們的出產也可以增加一點點銷量了。雖然不久之後我就不在那個書店工作了,但這個 " 小飯桌 " 的想法卻實現了。我和我的室友,以及樓下開植物店的兩姐弟,一起啟動了小飯桌的 1.0 版本。
我們的蔬菜與糧食都是向生态種植的農友訂購的,幹淨健康的土壤富含有機質,生長其中的作物不但風味極佳,而且富含對健康至關重要的微量元素,用簡單的方式烹饪後食用,對身體也有一定的療愈作用。
小飯桌半年時間之後,飯搭子們的身心狀态越來越好。自然而然地,對小飯桌的健康蔬果,甚至 " 準點打飯 " 這件事都產生了生理需求,尤其是每當過完一個 " 在家随便吃吃 " 或者 " 肆無忌憚去聚餐 " 的周末之後,她們對小飯桌飯盒裡的各種蔬菜更是抱着強烈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