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空襲巴爾幹:一位外軍眼中的“聯軍作戰行動”,歡迎閱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燒的島群 Author 群主飛龍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202篇原創文章,作者:阿登的苦林。
全文共11530字,配圖15幅,閱讀需要20分鍾,2024年3月24日重發。
快捷閱讀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點擊标題下方的作者"阿登的苦林專輯"!
按:本文編譯自2009年3月份發表在外軍雜志上的一篇文章,今年(2024年)3月24日恰逢北約空襲南聯盟二十五周年,故編譯本文供讀者參考,但并不表示贊同原作者觀點或證實文章内容。所配圖片有改動。
"十年前的三月份,在歐洲地區爆發了一場戰争。這場戰争完全是憑借空中力量來打的,而且——這場戰争最終打赢了。"
圖1.美國空軍一架F-15E"攻擊鷹"戰鬥轟炸機從意大利阿維亞諾空軍基地(Aviano AB)起飛,準備執行一次"聯軍作戰"行動任務,照片拍攝于1999年3月份。"聯軍作戰"行動由美國空中力量主導,但完全依賴歐洲盟國的後勤支援
十年前的3月,塞爾維亞"強人"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Slobodan Milosevic)終止了和平談判,對科索沃境内的阿爾巴尼亞族發起了大規模武裝進攻。這是對北約的直接挑戰,北約方面針鋒相對地開展了"聯軍作戰"行動(Operation Allied Force,OAF),這是一場空中戰役,旨在迫使貝爾格萊德方面停止其武裝行。
"聯軍作戰"行動在籌劃方面較為糟糕,這場空中戰役是在假想能取得迅速勝利、并受到人為的政治限制的情況下發起的,戰争針對的是一位意志堅定的鐵腕領導人米洛舍維奇,他決心死死扛住空中打擊,并憑借其強硬的态度打破西方的聯盟。簡而言之,這場軍事行動看上去似乎注定會失敗。
圖2.深色部分表示位于塞爾維亞和科索沃境内的空襲目标,它們加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和美國肯塔基州差不多大小的戰争地網域
盡管如此,北約聯軍最終還是取得了顯而易見的勝利。經過78天的轟炸,且在沒有動用地面部隊的情況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通過空中戰役迫使塞爾維亞投降,并從科索沃撤軍。此前曾是一位苛刻的空中力量評論家的軍事歷史學家約翰·基根(John Keega)寫道:"米洛舍維奇總統的服軟證明,單憑空中力量可以赢得一場戰争。"
這場戰争的直接原因是米洛舍維奇不願意與在科索沃占大多數的阿爾巴尼亞族進行和平談判。在朗布依埃宮會談(Rambouillet talks)試圖復制《代頓和平協定》(此協定是在"顯示力量行動"之後提出的,并解決了米洛舍維奇此前與波斯尼亞的衝突)之後,塞爾維亞的正規軍部隊開進科索沃并發起了一場流血的武裝衝突。
北約方面很早就聲稱其會抵制塞爾維亞方面的這種行動。1999年3月24日,以一系列空襲和巡航導彈打擊為先導,"聯軍作戰"行動開始了。戰争伊始,行動規模是非常有限的:在3月24日當天,投入行動的飛機只有400架,其中只有120架飛機是用來發動空襲的。
圖3.在意大利阿維亞諾空軍基地,來自南卡羅來納州肖空軍基地(Shaw AFB)的地勤人員正在往挂彈車上裝載AIM-120空空導彈,背景中的幾架F-16戰鬥機正在等待執行下一次任務
"我不認為這是一場長期的行動",時任美國國務卿馬德琳·奧爾布賴特(Madeleine K. Albright)輕蔑地說道。北約秘書長哈維爾·索拉納(Javier Solana)則表示,他希望戰争在4月23日,即北約成立五十周年首腦峰會召開前即告結束。
此外,北約的政治官員們提前宣布了聯軍的軍事意圖。克林頓總統本人立即排除了動用地面部隊的想法,他在戰争打響的那一天宣稱:"我不打算投入我們的(地面)部隊在科索沃打一場(地面)戰争。"
因此,從一開始,這就是一場只有空中力量參加的行動,米洛舍維奇也深知這一點。最近,曾領導了"顯示力量行動"(Operation Deliberate Force)的退役海軍上将雷德森·史密斯(Leighton W. Smith)表示,告訴敵人你認為哪些軍事選項不被允許是"你能夠做出的絕對最愚蠢的事情"。
目标限制
随着炸彈開始往下扔,米洛舍維奇也加速了他籌劃的這場針對科索沃的戰争的進程。他分散部署了塞爾維亞的軍隊,并暫時将他們"潛藏"了起來,試圖安靜而耐心地等待這場并不意外的"懲罰性戰争"結束。
圖4.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2002年被引渡到荷蘭海牙前南問題國際法庭受審,2006年3月11日在海牙監獄中去世。2015年2月3日,海牙國際法院裁定米洛舍維奇在波黑戰争中"未對克羅地亞犯下種族屠殺罪行"
北約聯軍方面也面臨着其他嚴重問題。"必需保證所有19個北約成員國都在一條船上"這一點拖慢了決策速度,并由此導致空襲列表中的目标非常有限,還迫使北約聯軍只能采取最審慎的交戰規則。任何一個北約成員國都可以提出不能攻擊某一目标,而且這場戰争在有些北約成員國中是非常不受歡迎的。正如當時還是一名美國空軍少将的羅納德·凱斯(Ronald E. Keys)所說的那樣,沒有一個炸了之後就可以赢得戰争的目标,但卻有許多炸了之後就有可能會輸掉戰争的目标。
因此,北約聯軍領導人最初對所有類别的目标都進行了限制,包括貝爾格萊德市中心的任何目标,因為害怕造成平民傷亡。同時,多數執行作戰任務的北約飛機飛行高度被要求超過15000英尺(約合4572米),旨在減少被塞爾維亞致命的地空導彈火力網擊落的風險。此舉雖然保護了北約空勤人員,卻也使他們更難通過目視識别在巴爾幹崎岖地形上微小的機動目标。
北約不會發起地面攻勢威脅意味着米洛舍維奇的部隊不必集中在防御陣地上:倘若他們這樣做了,他們就會成為北約空中力量的活靶子。他們可以自由地分散在單獨的某輛卡車或坦克中,或隐藏在樹下,并在整個南聯盟城市社區中分散開來。
圖5.塞爾維亞的蘇制雷達和導彈等防空武器裝備
一開始,至少空中力量是最有效的戰略力量。"開始時只是作為強硬的北約組織的一個策略,旨在迫使米洛舍維奇趕快投降,結果卻迅速發展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聯盟和意志堅決的南斯拉夫領導人之間一場公開的意志力較量",蘭德公司分析師本傑明·蘭貝斯(Benjamin S. Lambeth)這樣寫道。
這遠非理想的情況。"如果讓我來幹的話,我在第一個晚上就會去打蛇的腦袋",美國空軍中将邁克爾·肖特(Michael C. Short)這樣說道。肖特中将指揮了北約的這場空中戰役行動。"我會立刻讓貝爾格萊德的燈全都熄滅",他說。
對此,美國空軍參謀長邁克爾·萊恩(Michael E. Ryan)上将補充說:"空中力量無法直接阻止挨家挨戶的……戰争罪行和流血屠殺。"要想獲勝的話,打擊貝爾格萊德市内的關鍵樞紐目标是"唯一一個你應當采取的方法"。不幸的是,這需要得到北約成員國的一致同意,這一點使得"打擊貝爾格萊德市内的關鍵樞紐目标"遲遲無法開展,直到這場戰争爆發數個星期後,北約聯軍才開始空襲貝爾格萊德。
圖6.北約轟炸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後留下的滿地廢墟
許多觀察員和戰争參與者認為,謹慎比成功更重要,但在其他情況下,需要"做些事情"意味着有限的目标會被反復攻擊。
"在我們開始轟炸的第一夜,我們的目标是表明北約的‘決心’",肖特中将說道。"很難告訴在阿維亞諾基地準備出擊的飛行員們,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僅僅是為了‘表明決心’。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的軍事目标是什麼,我們需要了解我們正在努力完成什麼。"
戰争是以一種傳統的方式開始的: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集中攻擊塞爾維亞的防空和固定軍事目标,而塞爾維亞一方則盡力隐蔽,然後襲擾和反擊北約一方。在開戰的頭三天裡,北約戰鬥機就擊落了5架塞爾維亞的米格-29戰鬥機,而且北約方面還相對迅速地炸毀了大部分塞爾維亞機場。
圖7.這架米格-29殘骸屬于北約戰鬥機在戰役初期擊落的5架塞爾維亞米格-29戰鬥機之一。塞族武裝的地對空導彈被證明是更難獵殺的目标
壓制塞爾維亞的一體化綜合防空系統要困難得多。盡管北約方面盡了最大努力去打垮塞爾維亞的防空力量,但塞族的導彈和雷達始終對北約聯軍飛機構成威脅,而且幾乎把聯軍逼到了痛苦的盡頭。
在掌握了伊拉克軍隊在"沙漠風暴行動"中的經驗之後,塞爾維亞防空部隊幾乎在所有的時間都"關閉"了雷達,只有在迅速齊射數枚防空導彈攻擊北約飛機時才短暫地打開雷達,而且只開機這麼短時間。由于塞爾維亞的許多此類防空導彈系統是小型化和可機動的,因此它們極難被北約方面發現并摧毀。事實上,在戰争早期,朝北約聯軍飛機發射的地對空導彈數量一周接一周地始終在增加。
在空襲行動開始後的第四天晚上,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一架以前被認為是無法發現的F-117隐身攻擊機被擊落,飛行員在經過了一個令人驚恐不安的夜晚後,于第二天通過一次救援任務而在被塞爾維亞部隊抓獲之前被成功救出。不久,又有一架美國空軍的F-16戰鬥機被擊落,飛行員同樣被安全地救回。
圖8.在科索沃戰争中被擊落的那架F-16戰鬥機的殘骸
一切指望"傑達姆"
脆弱的政治局勢、早期的戰争損失和北約在空襲目标方面的模糊不清原本可能會導致北約聯盟在沒有真正完成任何任務的情況下就宣布勝利并班師回朝。然而,米洛舍維奇卻"迫使"北約方面下重手了。
随着所謂的塞爾維亞軍隊"戰争暴行"大範圍、成規模地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很多事情變得清楚了:塞族部隊在科索沃各地都出現了"劫掠行為",如果成千上萬的流離失所者無法在當年冬天回家,就會發生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人們沒有理由相信這場在科索沃的衝突很快就會結束,米洛舍維奇直接挑戰了北約和美國的信譽。
北約方面不得不設法迫使塞爾維亞部隊離開科索沃,以便允許流離失所的平民安全地返回家園。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飛機去攻擊更多的目标,而且空襲編隊必須承擔更大的風險。
包括巡航導彈在内的精确制導彈藥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武器供應量的增長非常緩慢,事實上,正如空襲作戰指揮部的頭頭理查德·霍利(Richard E. Hawley)上将回憶性評論的那樣,那是"真正的處境極度危險,我們都不确定是否在下次投放前我們就會耗光我們的‘傑達姆’(JDAM)炸彈。"
圖9.美軍的F-16戰鬥機投擲"傑達姆"精确制導炸彈
巴爾幹半島上空的惡劣天氣意味着美軍由衛星制導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藥",即所謂的"傑達姆"精确制導炸彈往往是唯一可以指望擊中目标的武器。當時,只有B-2轟炸機可以挂載全新的"傑達姆"炸彈。戰争爆發時,美國空軍只裝備有19架B-2隐身轟炸機,其中許多都是從密蘇裡州的懷特曼空軍基地(Whiteman AFB)起飛執行打擊多個目标的往返任務。肖特中将表示,他很快就開始期望B-2轟炸機每次起飛執行任務都能打擊16個不同的目标。有一次,一架B-2轟炸機在一次任務中摧毀了兩處敵軍機場。
與"沙漠風暴行動"中多國部隊在最初12個小時中打擊的目标數相比,在科索沃戰争中,北約聯軍足足花了12天才轟炸了相同數目的目标。出于達成共識的需要導致這場戰争演變成了一次謹慎的、漸進的行動,這令人不安地回憶起了在越南的"滾雷"空中戰役。對地面機動目标的攻擊直到4月的第二個星期才開始,而且貝爾格萊德仍然是空襲的禁區。
空襲的逐漸更新使得米洛舍維奇和塞爾維亞人能夠不斷調整、适應,并導致他們產生了一種"可以經得住北約最大限度的空襲"的期望。雖然這在一定時期内是真的,但越來越多的北約作戰力量被投入到這片和肯塔基州差不多大小的區網域中,而且打擊的目标也在逐漸增多。
4月6日,米洛舍維奇宣布單方面停火,意在打破北約聯盟。他的目的很明顯,即在那些渴望把這場戰争繼續下去的人和那些準備放棄這場戰争的人之間制造矛盾。然而,事實證明,北約在那個時候決心堅持把轟炸繼續下去,并視其為通往勝利之路。
圖10.被擊落的F-117隐身戰鬥機駕駛艙蓋,現保存于貝爾格萊德航空博物館
美國國防部長威廉·科恩(William S. Cohen)表示,在北約内部,除了要求逐漸更新空中戰役之外的任何事情都會破壞整場行動,而且雖然美國提供了北約盟軍中數量最多的飛機,但它完全依賴歐洲盟國的後勤保障,以及飛越盟國領空的權限,外加在戰争結束時獲得的47個盟國基地的使用權。
北約盟軍方面唯一的傷亡發生在5月5日——當時,兩名美國陸軍的"阿帕奇"攻擊直升機飛行員在阿爾巴尼亞境内的一次飛行訓練中因座機墜毀而死亡,這是"阿帕奇"攻擊直升機在兩個星期内發生的第二起墜毀事故,并給美國陸軍原本打算部署"鷹特遣隊"(Task Force Hawk)的計劃打上了一個大大的、悲劇性的驚嘆号!
歐洲盟軍最高指揮官、美國陸軍上将韋斯利·克拉克(Wesley K. Clark)在戰争初期要求部署24架"阿帕奇"以提供低空火力支援,因為當時大多數戰鬥機在執行任務時飛行高度都在15000英尺(約合4572米)以上。最終,"鷹特遣隊"的部署以失敗而告終。
美國陸軍在1999年并沒有配置或開展遠征任務訓練,這次行動要求部署7745名官兵,也就是說平均每部署一架"阿帕奇"就要部署337名官兵——因為最終派出的"阿帕奇"直升機只有23架。要完成這些部署工作,需要269個C-130運輸機飛行架次和接近500個C-17運輸機飛行架次。基地位于德國境内的"阿帕奇"部隊花了17天的時間才抵達阿爾巴尼亞,可充其量只不過是一次短距離飛行而已。饒是如此,滿足了極為巨大的後勤保障需求之後,"阿帕奇"卻連一次單獨的戰鬥任務都沒有起飛執行過。
雖然"鷹特遣隊"的表現令人失望,但随着戰争的推移,大多數條件都得到了改善。飛機和武器的數量穩步增加,打擊目标列表和交戰規則緩慢但卻是穩定地在逐漸更新,空勤人員逐漸對作戰區網域熟悉了起來,對米洛舍維奇的外交壓力也日漸增加;天氣變得晴朗起來,而且塞爾維亞的防空力量受到了無情的攻擊。
圖11.準備參加"鷹特遣隊"的一架AH-64A"阿帕奇"攻擊直升機
外部觀察員在很大程度上無法體驗到戰争更新導致的結果,因為官方聲明中幾乎沒有任何能激發起人們對這場戰争的信心的消息。許多人很快判斷北約聯軍已經失敗了,還有更多的人說,如果沒有陸軍參加戰鬥,勝利将是不可能的。
然而,事實上塞爾維亞人的意志和抵抗能力正在被一步步削弱。對于北約聯軍而言,整場戰争中并沒有一起相當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D日"那樣的轉折性事件。最接近轉捩點的從本質上來說還不是軍事方面的——那是在華盛頓特區召開的北約成立五十周年首腦峰會。4月23日召開的這次會議被認為是北約的"金婚紀念", 但它實際上開成了北約盟軍部隊的一次戰略會議。各盟國重申了它們對勝利的承諾,并同意各自将投身于這場長期的戰争。
壓垮對手
統一戰線的重要性在5月7日凸顯了出來:當時,美國空軍的B-2隐身轟炸機扔下的衛星制導炸彈摧毀了貝爾格萊德市内的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這是一次"完美"的打擊,但卻是一場情報災難:大使館從來都是被嚴禁列入打擊目标的。北約方面認為,這片區網域是南聯盟"軍用物資補給總部"的所在地。一系列情報部門的失誤導致美軍未能在這一特殊地點标記出新建的中國大使館。
這次空襲導致三位中國公民不幸罹難,并導致北約方面對貝爾格萊德的轟炸停止了三個星期,旨在對地圖和臨時數據庫進行雙重核查,但這件事并未破壞聯盟。在科索沃戰争期間,還發生了其他一些被廣泛宣傳的意外導致平民傷亡的"誤炸事件",但就算發生過不少這樣的事件,也沒有導致聯盟破裂。
圖12.遭北約野蠻轟炸的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
北約和美國處理了不少此後已經變得很普遍的問題。一個問題是塞爾維亞軍隊藏匿在平民地區,并使用"人體盾牌"來阻擋空襲。另一個問題是24小時的新聞循環播報的挑戰:新聞媒體會把每一次轟炸事故都變成一個即時的全球性新聞。
盡管如此,雙方都無法聲稱自己赢得了"公關"方面的戰争:世界也充分意識到了米洛舍維奇在科索沃的戰争行為所帶來的人道主義危機。5月27日這一天,聯合國法庭以"戰争罪"的指控罪名起訴了米洛舍維奇。
事情現在已經變得很清楚了,這場戰争正在進入最後階段。然而,幾乎沒有任何外在迹象表明塞爾維亞武裝力量的抵抗即将崩潰。5月下旬,北約再次擴大了空襲目标清單,并開始把戰火蔓延到會影響塞爾維亞平民生存的目标上。工廠、通信系統和電網被破壞或炸毀了,此舉使塞爾維亞人民承受的壓力超過了會動搖軍心士氣的"臨界點"。"我不得不說,這樣的空襲行動是奏效的",克拉克上将在5月30日這樣說道。
具體細節是痛苦的,難以一一道來,因為它們貫穿在整場戰役之中。然而,到6月3日,北約方面已經在"聯軍作戰"行動中投入了從47個基地起飛的約1045架飛機,相當于戰役之初投入飛機數量的兩倍半還多。在某些日子裡,北約盟軍會安排400多次空襲任務。
北約方面不斷累積的戰争努力慢慢地、但卻是毫無疑問地打擊了塞爾維亞人。塞爾維亞境内各地的公路和鐵路都被炸毀了。聯軍的炸彈甚至還落在貝爾格萊德市内那些橫跨多瑙河兩岸的橋梁上:在塞爾維亞全國各地,70%的道路和50%的橫跨多瑙河的鐵路橋被炸毀。
塞爾維亞的經濟活動開始停滞,一旦北約方面同意空襲民用目标之後,塞爾維亞的關鍵產業都受到了嚴重打擊。被炸毀的一座車輛和彈藥制造廠導致一萬五千名塞爾維亞人失業,并影響了其他四萬名分包商。貝爾格萊德市内的電力系統被打掉了,大約30%的塞爾維亞無線電通信中繼網絡遭到破壞。
圖13.随着北約方面對空襲行動的日益重視,專用于盟軍轟炸的飛機數量穩步增加。圖中,綠色部分表示除美國外北約聯軍投入的飛機總數,棕黃色部分表示美國陸軍、海軍、海軍陸戰隊投入的飛機總數,藍色部分表示美國空軍投入的飛機總數
此外,還出現了另外一種趨勢:正如瑞貝卡·格蘭特(Rebecca Grant,美國列克星敦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美國國際和戰略關系獨立研究所總裁)在1999年指出的那樣:"好天氣和漫長的夏天意味着米洛舍維奇統治的這個國家和他的軍隊将遭受更多的殺傷。"
在科索沃,随着天氣的改善和北約飛行員對這片土地逐漸熟悉起來,軍事目标變得更加"脆弱"了。坦克、火炮和裝甲運兵車遭受攻擊的頻率越來越高,塞爾維亞遭受的損失不斷增多。北約在戰後進行的評估認為,大約有600件重武器裝備被擊中——約為塞爾維亞所擁有重武器總數的四分之一。塞爾維亞境内的永久固定軍事設施也遭到猛烈轟炸。随着時間的推移,塞爾維亞軍隊發動戰争的能力正在一點一點地被摧毀。
到這場戰争結束時,塞爾維亞的石油煉制設施100%被摧毀,彈藥生產能力的65%被摧毀或破壞,航空維修能力下降了70%,坦克裝甲車輛的維修能力有40%被摧毀或破壞。塞爾維亞的經濟產出減少了一半以上,對米洛舍維奇、他的軍隊和塞爾維亞人民而言,其所承受的壓力很快就變得難以忍受。
6月5日,克拉克上将強調要特别注意"精确制導武器的準确性,避免損失,以及加大對塞爾維亞部隊的毀傷"。四天後,北約方面和遭受打擊的塞爾維亞方面商定了塞族軍隊從科索沃撤軍的條件。轟炸于6月10日停止。
圖14.南聯盟遭空襲後的慘狀
戰争獲得了勝利,而且北約聯軍方面只動用空軍就完成了這項工作。然而,盡管如此,早在很久以前一群倡導"陸軍士兵的軍靴必須踏上敵人領土"的人就開始努力從不同的角度"改寫"歷史了,有些說法甚至讓人感到很奇葩。例如,陸軍中将約翰·亨德裡克斯(John W. Hendrix)表示,貝爾格萊德是因面臨着遭受地面入侵的威脅而投降的。"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最終投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美國陸軍地面部隊在阿爾巴尼亞的存在",他這樣解釋道。
其他一些人發表的聲明則是在故意歪曲現實,在這一類人中,突出的代表之一是《新聞周刊》,該媒體聲稱,北約盟軍空軍在整場78天的空中戰役中只摧毀了14輛敵軍坦克。不幸的是,這個說法被世界各地的精品新聞網站紛紛采信。
"不可或缺的條件"
根據美國空軍準将約翰·科利(John D. W. Corley,此人後來擔任美國空軍空戰司令部司令)領導的一項綜合性空中力量研究的記錄,北約聯軍的空中力量在科索沃戰争中總共成功摧毀了93輛塞爾維亞軍隊的坦克。不過,就算北約聯軍連一輛坦克也沒摧毀也毫無關系,因為最終結果都是一樣的:塞爾維亞人在北約方面沒有動用地面部隊的情況下被打敗了,并撤出了科索沃。
北約聯軍最高指揮官克拉克上将在戰争結束幾個月後告訴參議院說:"我認為,對所有其他因素而言,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是空中戰役本身的成功。"後來,克拉克在2001年年初又宣稱:"美國空軍拯救了我,也拯救了北約。"
不過,克拉克在這場戰争打完之後卻有了一種奇怪的"人生發生了徹底轉變"的感覺。他明顯地把目光投入到了一片新的現實之中,同時還出版了著作《發動現代化戰争》(Waging Modern War)。在這本書中,克拉克聲稱他擔心"空中戰役如果堅持其目前的路線就會遇到嚴重麻煩",而且"規劃和籌備地面幹預行動的活動正在準備之中"。即使沒有客觀證據支持克拉克的主張,而且倘若北約要發起地面攻勢需要好幾個月的準備時間,克拉克依然堅持他的觀點。他說:"我特别深信的是,正是這一點才推動了米洛舍維奇的讓步和投降。"
退役的海軍陸戰隊中将伯納德·特雷納(Bernard E. Trainor)也對空中力量的有效性惡意滿滿,甚至包括所有的方面;他居然還認為這"好事過頭反成壞事"了。"另一個令人不安的方面是所謂的‘完美無暇’的空中戰役",特雷納寫道,"這樣一種能力居然可以讓進行空中轟炸的一方在不流血的情況下就迫使敵人屈膝投降。"是的,在這裡特雷納所謂的"不流血"指的就是那些參加戰鬥的美國飛行員。很明顯,在他看來,飛行員們的"不流血"居然是應當被反對的!
圖15.塞爾維亞軍隊裝備的蘇制T-72主戰坦克
對那些并非在商業或政治方面别有用心的人而言,他們傾向于用不同的眼光看待這場戰争。他們看到的是一場為期11周的、針對一個能幹而又有決心的敵人的戰鬥,戰鬥的結果是取得了軍事勝利,科索沃的流離失所者安全地返回了家園,總共只有2名聯軍士兵死亡,堪稱"零戰鬥死亡",以及前所未有的戰鬥安全性和精确度。
"聯軍作戰"行動最大的缺陷是花費了太長的時間來集中兵力,這給了米洛舍維奇以充足的時間在科索沃進行軍事行動。然而,盡管有上述缺陷,北約聯軍方面還是起飛了3.8萬多架次,扔下了2.8萬枚炸彈。盡管貝爾格萊德市區遭到了多次攻擊,卻只有不到500名非戰鬥人員死亡。考慮到正常的"戰争謎霧"和戰争中的重重阻力,這一結果已經是非常驚人的了。
空襲結束後,以北約為首的維和人員迅速進入戰區以保護科索沃,此舉終于給了地面力量倡導者們一直以來在苦苦追求的"存在感"。幾個月後,米洛舍維奇在2000年的南斯拉夫全國大選中下台,他後來被南斯拉夫的新政府逮捕,并在海牙國際法庭因"戰争罪"和"種族滅絕罪"的罪名受到審判。在審判結束前,米洛舍維奇已于2006年3月死在監獄牢房中。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宣布從塞爾維亞獨立。此後,兩百萬科索沃人生活在了現在是歐洲最新宣布成立的國家之中。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作者"阿登的苦林"其他文章可以從下面的鏈接進入閱讀:
- 給本站投稿只需要輸入關鍵詞"投稿" -
- 加入粉絲群,只需輸入關鍵詞"加群" -
如果你覺得本站不錯,歡迎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