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一夜間,我的互聯網被「偽人老奶奶」填滿了,歡迎閱讀。
病毒式蔓延的 " 奶奶樹洞 ",沒人在意它是不是 AI
偶然的一天,小紅書給我推了一個略顯怪異的漫畫内容博主。賬号叫 " 人間清醒柒奶奶 ",她穿着粉紅色開衫,端着浸滿紅色液體的茶杯,配文是一句雞湯感滿滿的 " 發瘋 " 情感語錄——換作一般的情感博主,可能我都不會在這個頁面多停留一秒,但這位 " 老奶奶 " 直接把我硬控住了。
仔細看,她額頭的皺紋是不對稱的,右手是一團不成型的肉團,左手還只有 3 根手指。大概這就是整體 " 偽人感 " 的來源——毫無疑問,這張圖,一眼鑑 AI。而且是生成得很劣質的那種。
但另一個事實是,它的小紅書賬号粉絲有 15.4w,單條爆款筆記點贊都達 8.4 萬。不止如此,評論區都有上千條評論,我仔細翻了翻,有不少人都在和這位 AI 奶奶傾訴自己的煩惱。憑借多年上網經驗,我判斷這些人不可能全部是營銷号買來的水軍。
怪了,筆記内容 " 偽人感 " 很重,評論區卻是滿滿的活人感。難道大家看不出來這是 AI 生成的嗎?他們怎麼能如此真情實感地把一個虛拟形象當成賽博樹洞?
帶着一肚子問号我私戳了幾位評論區用戶,簡潔地抛出了疑問。一位用戶妮妮告訴我,她已經關注類似的老奶奶很久,并且經常和她們吐槽一些最近遇到的瑣事——是的," 柒奶奶 " 并不是她唯一的樹洞。她的小紅書首頁上總是會源源不斷地冒出各種 "X 奶奶 ",都是漫畫 + 雞湯文案的形式。
以 " 奶奶 " 和 " 爺爺 " 為關鍵詞在小紅書檢索後簡直讓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光是小紅書上就有上千位風格不同的老奶奶,共同點是,她們無一例外都是使用 AI 生成的圖片。
用 AI 低成本生產的營銷内容無處不在。所以妮妮也不是專門認準了一位奶奶吐槽的。
她關注的另一位 " 無憂奶奶 ",風格和柒奶奶截然相反,沒有那麼寫實驚悚,更偏治愈風。上次她刷到這篇帖子:" 丫頭,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這份工作剛好能讓你養家糊口,那麼你可以嘗試精神離職。"
這句話狠狠戳中了她,她忍不住在評論區寫下自己的經歷:原本在公司裡她幹運營已經夠忙,老板還要她承包公司的清潔工作,工資不漲,福利也不好," 奶奶,我實在受不了這樣的工作,我該不該離職?"
類似的傾訴還有很多。" 父母從小到大對我的要求太高;婆婆總說我太強勢,但朋友都說我性格太軟;有人說我不會講話 ......" 下滑是清一色的好評," 奶奶的話治愈了我一個下午 !"" 說得太有道理了!"
我看到一位以正裝照做頭像、ID 是 " 調香師 XX" 的用戶評論:" 畫的奶奶好慈祥,很親切 ",忍不住試探性提醒她:" 姐妹,你知道這些老奶奶插畫是用 AI 量產的嗎?"
"AI 量產的也很棒呀,确實是很治愈。"2 小時後她回復了我。
這個世界太魔幻了。壓根沒有人在意 AI,反倒把這裡當成了負能量回收站。
檢索時另一個帖子引起了我的注意。"10 分鍾教你用 AI 做老奶奶發瘋語錄,10 天漲粉 20w。" 等一下,制作這些圖片有任何難度嗎?作為新媒體專業的大學生,我很了解制作這些筆記有多麼簡單。
第一步,給 AI 輸入關鍵詞 " 生成 10 句扎心的人間清醒語錄 ";第二步,先喂一張畫風參考圖片給 AI 助手,再讓它生成不同表情、場景的老奶奶圖片;第三步,把文字放到圖片上。其實如果你是 AI 熟練工,10 分鍾都用不上。
而現在,怎麼還有人拿制作老奶奶賬号賣上課了?
誰在用 AI 賺流量?
至此我已确信,病毒式蔓延的 "AI 老奶奶 " 賬号必然是有一套批量復制的流量推手的。而只要我點開看了一次,這些低成本制作的内容也會迅速填滿我的信息流主頁,把我封閉在一個老奶奶們編織的溫情樹洞裡。
更令人在意的是,如此劣質的内容,真的能在社交媒體平台上賺到錢嗎?我決定仿照 " 人間清醒老奶奶 " 的模式從零到一來起号,看看這類賬号到底是怎麼吸引到活粉的。
首先我參考了幾個粉絲十萬級的 " 人間清醒老奶奶 " 賬号,進行了一波 " 競品調研 ",發現 AI 情感樹洞的流量風向也是時刻在改變的。
原先,以發瘋語錄和猙獰面膜出圈的 " 人間清醒奶奶 " 系列最早是在 2024 年 7 月份火起來的,但它的最後一篇筆記停在了 2024 年 9 月。也就是說," 發瘋奶奶 " 的賽博保質期是 2 個月,這陣風就很快消亡。
而最近網上新火了一批打着 " 治愈系 X 奶奶 " 标籤的卡通風賬号,雖然遠不及 " 人間清醒奶奶 " 時代的流量,粉絲量級也掉到了三五萬,但這類賬号的數量是呈指數級别上漲的。
我也必須緊跟潮流了。
結合治愈系老奶奶的明顯特征,我輸入戴眼鏡、微笑臉、短發、亮色衣服的外貌特征,以治愈、卡通、Q 版人物為畫風關鍵詞,由 DeepSeek 擔任文案,豆包擔任原畫師,10 分鍾就搞定了 " 大地奶奶 "。不說百分百復刻經典,至少也還原了七八十分的神韻。
滿懷希望的第二天,這篇筆記只獲得了 20 個浏覽量和 3 個贊,其中兩個還是我自己點的。
我知道社交媒體平台推流是随機的,打算繼續借鑑爆款,堅持堅持早晚兩更,但一周後,努力的結果是粉絲增加到 3 個。
同樣的内容,怎麼換我做,流量就不行了?
接下來的幾天,不信邪的我頂着 " 大地奶奶 " 的皮試着去其他爆款筆記評論區引流,以 " 老奶奶 " 地親切口吻回答别人家粉絲的感情問題。
一名烘焙師 " 奶油很忙 " 說她因為不小心拿錯調料,被老板三次指責,我直接站隊 :" 肯定是你的老板過于計較,不必在意 !";大廠打工人 " 小土豆 " 拿下年度 " 優秀員工 " 卻被同事質疑能力不夠,我無腦肯定 :" 寶寶,你那麼聰明能幹,實至名歸 !"
一周回復了無數駭人聽聞的職場經歷,我活成了哐哐輸出正能量的 " 老奶奶人機 "。粉絲數卻只漲到 9,有一個還是來 " 借鑑 " 我的同行 " 人間清醒小燕子 "。距離起号已經過去兩周多了,這樣的反饋讓我產生懷疑,是我的起号過程不對,還是說其他博主有什麼訣竅?
我忍不住去問了那些專在網上賣 " 單月漲粉 10 萬,AI 奶奶做對了什麼 " 秘籍的博主。
第一位,5000 粉絲的 " 治愈系金爺爺 "。打完招呼沒幾句,他便暗戳戳地引誘我掏錢," 這個插畫其實很簡單,0 基礎就可以上手 ! 價格 169,包括制圖、起号、文案尋找、後期指導。" 他表示自己才出師兩個月,學費 239 拿到了獨家資料。
我随即問,做這個賬号能怎麼賺錢。給我指了幾條路," 櫥窗帶貨、帶徒弟、短視頻流量收益。" 他也是相當誠懇地告訴我,自己的主要營收還是來源于帶徒。他現在已經收了 12 個徒弟,幾個徒弟的視頻觀看量也都破了 10 萬。區别是,平台是在抖音,短視頻平台對 AI 内容打擊力度相對較小,且有流量激勵。
他還給我發了幾張徒弟的截圖,我又到抖音識圖搜索,找到他的徒弟賬号 " 治愈周爺爺 ",直接說明拜師來意。他的話術和他的師傅如出一轍:" 不需要有畫畫基礎,會玩手機就行,拜師價格只需要幾杯奶茶錢——一口價,原價 288,打折 188。"
是的,他比他師傅賣的課還貴。
某治愈系爺爺的抖音賬号截圖
随後我又找了第三個人,8 萬粉絲的 " 治愈系開心奶奶 "。他的起号時間更早,粉絲量也更大,自然話術也更誇張了," 我的徒弟 3 天就能漲 3000 粉。我全部教會你,只要 188。"
大概了解到,市場價是穩定在 200 元上下,課程内容大同小異,都是同一套起号模板。但真實變現情況是,大部分人櫥窗帶貨和短視頻流量激勵能賺的錢寥寥無幾。只有極少數頭部粉絲博主能賺到一點小錢。
某 " 奶奶 " 發給我的徒弟收入截圖
真正賺錢的還是靠收徒——先交錢成為徒弟,再包裝自己讓别人拜你為師。
這種模式的關鍵不在于 AI 技術本身有多值錢(事實懂行的也都清楚它門檻極低),而在于制造一個 " 人人可變現、人人可教人 " 的幻象。知識本身被快速復制、包裝、轉售,最後完成一個 " 學習 - 交錢 - 教學 - 收錢 " 的閉環。
套路有點熟悉,這不是披着 AI 技術外衣的新時代傳銷嗎?
AI 低成本内容,迎合人性弱點的 " 賽博幻覺 "
與此同時,我的老奶奶賬号卻炸了。一周前,小紅書平台提示我賬号違規,原因是涉及批量發布不符合心理預期、誘導他人互動、引流等内容。處置結果是限流 5 個月。我嘗試提起申訴,至今無果。
小紅書上也有許多人提到即便标注了 " 使用 AI",筆記也有一定幾率被查封。看起來,平台是在打擊泛濫的低質量 AI 内容的。
我把被封的賬号發給了前一個師傅,他表示出驚訝,并表示從來沒有徒弟和他反映過這樣的事。同時他又鼓勵我,抖音沒有這些限制,希望我趕快換個平台東山再起。
我自然是不會再上這樣的當了。但這片 AI 時代水面之下的互聯網奇觀,大概還會在更遠的地方發酵。
這種快餐變現模式讓我聯想到前幾年網上各種 " 教你輕松月入過萬 " 的老套路。比如,以 " 總結一本書的精華 " 為賣點的拆書稿方法論導師、"1 個月教你靠配音兼職開啟第二人生 " 的培訓機構,他們打的标籤都是低門檻、高收入,用廉價的、可快速復制的學習資料,撈一波在行業外觀望的韭菜,賺一波快錢就跑。
就像那句老話說,一旦有人開始大張旗鼓地告訴你 " 如何輕松月入過萬 ",這個行業大概率已經進入尾聲。明眼人都知道這裡不再是風口了,但還總是會有不明真相的圈外人被一夜暴富的神話吸引。
我被封号後 " 師傅 " 們也在持續聊天截圖誘惑我入圈
傳銷頭子們賺的就是這波信息差。随着 AI 技術取締了文本總結和配音工作,拆書稿和配音兼職是逐漸落寞了。可他們總能精準找到下一個低成本内容風口,發展出新的賣課生意。只不過這次,他們盯上的是復制 AI 情感賬号。
這也是一種 " 雙向奔赴 "。畢竟,那些真情實感打下評論的網友不在乎 " 老奶奶 " 是不是 AI,他們而是需要一個緩解焦慮出口——一個能安靜聽你傾訴、不會反駁你、還能給你一點點安慰的東西。低能量年輕人已經無力付出多餘的情緒勞動,他們只希望單方面被接納情緒。除了 AI,誰還願意無休止地傾聽你的不安、孤獨和崩潰呢?
老奶奶大概只是這片暗流湧動下的一個小水花。伴随着 AI 的大規模普及,類似直戳人性痛點的低成本 AI 内容只會越來越多。一波流量來,一波流量去,借助 AI,它們的成本更低、更被大量復制,可能一個套路的生命周期短暫,但一波接一波總能前仆後繼的編織出迎合人性弱點的賽博幻象。
只是,你是否願意被這樣廉價的賽博幻象填喂、乃至包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後浪研究所 ",作者:梁茵茵、許嘉婧,36 氪經授權發布。